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 合理饮食合理休息。当被诊断为血小板减 少时,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血小 板减少的预防最好卧床休养。要多吃一些 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红豆、红枣、桂圆 等食物要多吃一点。每天要保证十个小时 以上的睡眠,如果晚上的休息不够的话, 可以通过午睡的方式补上。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 宜食用高蛋白饮食:血小板减少的饮食,应供给 高蛋白饮食,饮食中宜多选用牛奶、瘦肉、鱼类、 蛋类、豆类等食品。宜食用含铁丰富食物:紫癜 病人同时伴有贫血,则宜在饮食中进食含铁丰富 的食物,如动物肝、猪肚、禽类、瘦肉、蛋黄。 蔬菜中含铁量较高的马兰头、油菜、荠菜、芹菜、 大头菜、黄花菜、苋菜、菠菜、番茄等食物可经 常食用。面筋、麦麸、银耳、蘑菇、香菇等也可 在烹饪菜肴中应用。
? 防止过度劳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尽 量防止过度劳累,和搬运较重的物品。尽 量不要使用含有消炎成分或是退烧成分的 药物,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预防血小板 减少还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是,如果患者 的收缩压过高的话,就有发生脑淤血的危 险,因此要特别注意维持患者的收缩压。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 预防便秘。如果血小板患者便秘的话,就 特别容易加重病情。因此血小板减少的患 者,要尽量多补充他日常所需的维生素、 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积极
恢复血小板最好的方法

恢复血小板最好的方法血小板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成分,它们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这就会引发出血、瘀血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恢复血小板的数量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最好地恢复血小板呢?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恢复血小板的关键。
膳食中应该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恢复,从而提高血小板的数量。
此外,还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这些食物会对血小板的生成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是恢复血小板的重要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提高血小板的数量。
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和时间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过度疲劳和损伤,反而对血小板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恢复血小板的关键。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同时,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些都会对血小板的生成和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保持心情愉快、放松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绪的稳定对于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血小板的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恢复。
如果发现血小板数量异常偏低,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总之,恢复血小板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定期的体检和监测来实现。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最好地恢复血小板,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血小板减少分级标准及处理

血小板减少分级标准及处理
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血小板计数(PLT)进行划分,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 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100-150)×10^9/L之间。
2. 中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
3. 重度血小板减少(也称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其中<20×10^9/L为极重度。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度减少且无明显出血症状者,定期监测,查找并去除病因。
- 中度和重度血小板减少需积极寻找原因,如药物引起的则停用相关药物,若为疾病导致,应针对原发病治疗。
- 若血小板过低伴有出血风险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以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同时使用或考虑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采用脾切除手术或其他新兴疗法。
此外,注意休息,避免外伤,预防感染也很重要。
血小板减少最好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最好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的。
患者常常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和瘀斑,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内脏出血。
因此,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最好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进行治疗。
食物中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芹菜、葱蒜等,可以帮助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凝血功能,有助于缓解轻度的血小板减少症状。
此外,还可以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有助于提高血小板的生成能力。
其次,对于中度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和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的药物。
其中,常用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包括补体C1q抑制剂、丙种球蛋白等,而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泼尼松等。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血小板的数量和凝聚功能,从而缓解中度的血小板减少症状。
最后,对于重度的血小板减少,可以考虑进行输血治疗。
在严重的出血情况下,患者可以接受血小板输注,以快速补充血小板,帮助止血和恢复凝血功能。
此外,还可以考虑进行骨髓移植等治疗方法,以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血小板减少的问题。
总之,针对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轻度和中度的血小板减少症状,而在严重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输血治疗或者骨髓移植等方法。
然而,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遵医嘱,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对患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所帮助。
血小板减少最好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最好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是指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不足正常范围的情况。
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凝固,起到止血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自然疗法等。
药物治疗1. 血小板生长因子:促进骨髓中血小板的生长,从而增加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如血小板生成素。
2. 免疫抑制剂: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造成,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自身攻击功能,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3. 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免疫细胞对血小板的攻击,如泼尼松等。
4. 药物治疗考虑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寄生虫感染等。
除了以上药物治疗,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症状如出血等应按照临床表现及时给予止血药物的治疗,如克服利安、纤维蛋白原等止血药物。
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是指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替换患者不足的正常血小板。
这些治疗方式都是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进行的,并且需要供体与患者的HLA匹配。
自然疗法在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自然疗法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改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1. 合理饮食:应适量多饮水,增加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与血液有关的营养成分的食物。
应避免碱性食物,如芹菜、豆腐等。
2. 调节情绪:情绪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消极、紧张、疲劳等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 锻炼身体: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血小板减少的恢复。
锻炼应轻松愉快,不会过度疲劳。
总之,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自然疗法也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分为两类: 一类是促进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另一类是增加血小板寿命的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副作用。
一、促进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1. 激素类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这些药物能够刺激骨髓中的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使用方法是口服或静脉注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副作用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消化道不适等。
2. 血浆制品:主要是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
适用于急需提高血小板数的患者,如出血严重或手术前。
具体使用方法是将新鲜血浆中的血小板通过输注的方式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补充患者体内缺少的血小板。
副作用较少,主要是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3.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如培美曲塞(Romiplostim)和厄洛替尼(Eltrombopag)。
这些药物能够模拟体内的血小板生成素,直接作用于骨髓的干细胞,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应用范围较窄,适用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使用方法是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血小板计数而定。
副作用主要包括皮肤瘀斑、头痛等。
二、增加血小板寿命的药物:1. 免疫球蛋白:包括静脉免疫球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增加血小板寿命。
适用于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使用方法是静脉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副作用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异常。
2.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和甲氨蝶呤。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血小板破坏,从而增加血小板寿命。
应用范围较窄,适用于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使用方法是口服或静脉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副作用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和消化道不适。
综上所述,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促进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和增加血小板寿命的药物。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引起的?要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引起的?要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作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不管是临床内科治疗过程中,还是临床外科治疗过程中均可能会遇见血小板减少情况。
出现血小板减少情况,会导致患者发生皮肤组织出血以及黏膜出血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其发生内脏组织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威胁。
在人体血液中,血小板是其中体积最小的构成部分,使用电镜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其主要表现为圆盘状以及橄榄型等一系列形态。
1.血小板血小板主要是机体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所脱落产生的一种小块胞质组织,具有黏附以及聚集等基本功能。
在正常状态下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始终保持着静息状态,新产生的血小板首先会通过人体脾脏组织,在脾脏组织中大约会暂时保留三分之一的血小板,此部位的血小板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则处于动态平衡稳定状态中。
如果在机体受到一定创伤影响时,血小板会和血液中所含有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以及凝血酶等)在处于破损状态的血管壁组织上逐渐汇集成团,演变为血栓,及时对破损位置的创口以及血管进行堵住处理,实现及时止血的目的。
血小板在人体内部的寿命平均值大约是十天左右,随及血小板则会被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完全清除,所以其在人体骨髓中不会出现储备情况。
2.血小板减少原因以及对应的治疗措施2.1血小板生成量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作为一种因为化学以及物理等多方面因素而导致的机体骨髓干细胞障碍以及造血微环境出现一定程度损伤情况,进而造成造血红髓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取代,进一步引发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呈明显下降趋势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根据其发病机制进行对应的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利用免疫抑制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环孢素以及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均能对粒一单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等起到明显的推动造血的治疗作用。
2.2血小板受到严重的损伤而造成其减少2.2.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又可以将其称之为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疾病,此疾病主要是因为其他疾病而导致的血小板下降,所包含的疾病种类相对比较复杂。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及护理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定期监测及随访
01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了解病情变化
03
监测药物副作用,预防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02
定期随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和创伤
谢谢
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药物使用史进行诊断
4
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鉴别,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危害及并发症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
感染:增加感染风险,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药物对血小板生成、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寿命等方面的影响有关。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诊断
1
临床表现: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降低,通常低于100×10^9/L
贫血:可能导致贫血,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
2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一般治疗原则
01
停药: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02
支持治疗:输注血小板、红细胞等,以维持正常血细胞水平
03
药物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以改善血小板减少症状
04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降低感染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较多,逐一回答如下:1.血小板减少症能治愈吗? 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属于原发性(即没有白血病等其它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中多数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儿童、急性发病患者。
2.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形成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种抗体结合于血小板上,就会使血小板在脾脏内的破坏增加,寿命缩短,使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总体数量下降。
3.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为什么一感冒就会血小板减少?该病(ITP)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容易在感冒或其它感染后发作。
4.出院后孩子仍在口服地塞米松片,副作用较大,还有其他更好的措施吗?虽然ITP治疗选择很多,但首选仍然是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
病情控制后即逐渐减量,直到停药。
5.如果想进一步检查,需要检查哪些项目,有必要先做骨髓穿刺吗?从该患儿治疗效果看,糖皮质激素疗效很好,比较符合ITP的临床表现,不必做骨髓穿刺。
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1.常见于儿童;2.起病急骤,大多在1周以内;3.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
(二)治疗目标1.尽量使血小板上升到安全水平(≥30×109/L)。
2.控制出血症状。
(三)推荐方案中医治疗合西药免疫治疗及支持治疗。
推荐方案类别: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四)西医治疗原则和目的1.避免外伤、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
2.采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等急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症状、体征、血小板计数。
(五)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治疗急性、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虚失摄三个证型为常见。
其中血热妄行证多见于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火旺及脾虚失摄证多见于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热妄行:以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为主证。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板兰根、栀子、生地黄、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玄参。
阴虚火旺:以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为主证。
治宜滋阴降火,凉血宁络。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黄柏、龟甲、知母、旱莲草、侧柏叶、茜草根、牡丹皮。
脾虚失摄:以起病缓慢,紫斑色暗淡,多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
治宜益气活血。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大枣、丹参、三七、桃仁、红花等。
2.中成药治疗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功用: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血康胶囊:每片含生药2g,每次6片,每日3~4次(小儿酌减),用药45~60天。
功用:清热凉血。
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以上药物以西医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起辅助作用。
急性或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西药为主,配合中药治疗,约2/3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4~6周内症状可缓解,血小板计数上升至50×109/L以上,约1/3患者对治疗无效,迁延不愈。
对于慢性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约60~7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波动在20~30×109/L,但无出血倾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特色与优势发表时间:2010-03-10 发表者:李达 (访问人次:237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机体免疫机制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和内脏出血。
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中医学的“紫癜”“血证”等。
辨治要点中医学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与以下病因有关:①外感六淫、邪毒内蕴;②饮食失调,痰湿瘀阻;③内伤七情,脏腑失和;④劳倦内伤,脏腑亏虚;⑤禀赋薄弱,体质特异。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病机总属血热炽盛,迫血妄行,或脾气亏虚,血失统摄,或瘀血阻络,血络受伤,血溢脉外。
病理因素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端,以气虚、阴虚为本,热盛、瘀血为标。
本病发作期多属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虚失摄,未发时多属肝脾肾虚,瘀血内阻;难治性和病情反复者多虚实并见,或肝肾亏虚,气阴耗伤,或肝郁脾虚,血失统藏,或脾肾亏虚,精血不生。
病初多为实证,久则正气渐虚,正虚和邪实兼见。
治疗思路一、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1.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30×109/L。
二、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1.慢性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无伴内脏出血者。
三、以下情况可以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治疗1.急性、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初治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30×109/L。
四、规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础治疗依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慢性分型和出血严重程度,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西医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需较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才能维持安全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应考虑脾切除或选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果患者急需提高血小板数量可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总之治疗应分型、分度,尽量个体化,权衡利弊,避免过度治疗。
五、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轻重缓急、辩标本虚实:根据起病缓急、病程、出血情况、血小板数目等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缓急。
发病急、出血严重,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时应急则治标,以止血为要务,迅速提升血小板,待病情好转时再议治本之策。
本病属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热、虚、瘀三种,临证应辩清标本虚实。
起病急,病势重,伴发热多属血热实证;病势缓,时发时止,多属阴虚火旺;病程较长,反复出血,瘀斑色淡,面色无华,属气血亏虚,气不摄血。
若紫斑色暗,或出血中有血块,舌淡黯有瘀斑,脉涩,多为瘀血阻络。
2.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肝论治:经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疾病日久不愈,常波及情志而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日久伤阴,肝血亏耗,此时可从肝辨证论治,可收良效。
3.慢性难治性患者,部分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在辨证基础上,加味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中药,可以增效;重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有条件单位可以选择联合化疗或血浆置换等措施。
特色与优势一、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30×109/L的特色治疗(一)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符合下列条件:1.多为成年人患者;2.病程超过半年无自愈倾向;3.无明显出血倾向;4.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二)治疗目标保持血小板≥30×109/L,稳定病情。
(三)推荐方案推荐方案类别:中医治疗。
(四)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治疗此状态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以气虚失摄;阴虚火旺;脾肾亏虚三个型较常见。
气虚失摄:以起病缓慢,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过劳则加重,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
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摄血。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大枣、熟地黄、当归、白芍等。
肝肾阴虚: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红颧赤,五心烦热,消瘦盗汗,遗精滑精,月经量少,尿频数色黄,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而干,脉沉弦细数为主证。
治宜滋养肝肾。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生地黄、黄精、枸杞子、山茱萸、龟甲、鳖甲、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黄柏、知母等。
在避免感染、劳累、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情况下,采用以上方法辨证论治,每天1剂,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2.中成药治疗杞菊地黄丸:每次5~10g,每日3次,口服。
功用:滋阴降火。
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患者。
归脾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
功用:补气养血。
适用于气虚血虚的患者。
乌鸡白凤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
功用:补血养血。
适用于气血两虚的患者。
根据辨证选用以上1~2种药物,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判断疗效。
(五)临床中应注意的问题1.定期随访并关注临床出血症状,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尽量避免感染、药物、有创行为等诱发因素。
2.患者需要进行分娩及相关手术前,可采取机采血小板输注、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措施治疗;如若伴发出血,经过常规止血措施欠佳者,也可考虑上述办法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
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无伴内脏出血的特色治疗(一)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1.血小板低于30×109/L;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均无效;3.符合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
(二)治疗目标尽量使血小板上升到安全水平(≥30×109/L),预防严重出血症状。
(三)推荐方案中医治疗联合西医辅助治疗。
推荐方案类别: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四)西医治疗原则和目的1.避免外伤、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2.采取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治疗,必要时丙球冲击及输注机采血小板等措施。
(五)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从肝辨证论治,以“和解”法为基础辨证施治,常见肝郁脾虚;肝郁阴虚;气虚血瘀三型。
肝郁脾虚:以胁肋不舒,或胸胁胀闷,忧郁寡欢,喜善太息,纳呆腹胀,倦怠无力,月经不调,舌淡暗苔白,脉弦细弱等为主证。
治宜疏肝健脾,养血和营。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郁金、枳壳、佛手、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等。
肝郁阴虚:以紫癜色红,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隐痛、月经量少、舌红苔少,脉弦细为主证。
治宜养阴柔肝,凉血宁络。
常用药物有当归、阿胶、沙参、石斛、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
气虚血瘀:肌肤紫斑色暗,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
治宜益气活血。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大枣、丹参、三七、桃仁、红花等。
2.中成药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
功用: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郁的患者。
六味地黄丸:每次3~6克,每日3次。
功用:滋养肝肾。
适用于肝郁阴虚的患者。
归脾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
功用:补气养血。
适用于肝郁脾虚的患者。
以上用药单用效果欠肯定,在中药辨证及西药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约2/3患者病趋于情稳定,血小板计数>20~30×109/L,1/3患者血小板计数<20~30×109/L,无明显出血者无需再服针对性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