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地图(全)
12幅地图看清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全过程!(建议收藏)

12幅地图看清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全过程!(建议收藏)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战争持续了数十年......而这乱世的开端,要从黄巾起义说起。
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动起义,起义军头缠黄巾,成为黄巾军。
朝廷为镇压起义,号令各地召集义军。
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都参与其中。
黄巾起义平息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斗争失败身亡,董卓趁机控制了朝廷,而其控制区域主要是洛阳和长安附近。
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领头,讨伐董卓,共分为3股力量:酸枣联军为兖州、豫州两路人马;河内联军为冀州人马;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历史上没有18路诸侯)。
192年,董卓被手下刺死。
各地群雄纷纷自立,曹操,袁绍,陶谦,孔融,公孙瓒,张扬等在北方,南方有刘焉等。
194年,袁绍成为最大势力,袁术也占据了江南大片地盘,刘备终于有了徐州,成为群雄之一。
196年,袁绍吞并公孙瓒,实力大增;曹操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刘备接纳吕布,反被暗算,屈身小沛;江南孙策起兵,早期从袁术那里借兵,开始成就霸业。
198年,曹操先后灭掉董卓残余势力和盘踞徐州的吕布,实力大增;孙策地盘扩大,已经威震江东。
200年,公孙瓒,张扬被袁绍灭掉;袁术被曹操等联军灭掉,孙权接替孙策在江南已经称霸。
袁绍和曹操争霸,官渡之战落败,曹操确立具有了统一天下的优势。
207年,曹操几年时间内完全消灭了袁绍残余力量,一统北方。
刘备几经辗转,投奔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作为谋士。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胜,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215年,刘备夺取了四川,曹操拿下了汉中,孙权统一了南方。
作为赤壁之战的战果,孙刘平分了荆州。
至此,三国鼎立基本形成。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
三国时期地图年代史190年-199年

三国时期地图年代史190年-199年|魏蜀吴三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牧、郡设太守、县设令。
曹丕即位后分境内为十二州。
蜀国仅有益州。
吴国境内设扬州、荆州、交州。
其中荆扬两州以长江为界,魏吴两国共有。
190年讨伐董卓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190年1月,曹操号召18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191年群雄割据190年2月董卓挟帝迁都长安,191年4月,董卓兵退长安,十八路起兵诸侯解散。
191年5月,曹操领兖州。
191年6月,袁绍吞并韩馥势力192年董卓之死董卓在长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攻下长安,吕布出逃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青州 192年界桥之战,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192年5月襄阳之战,刘表部下黄祖乱箭射死孙坚。
192年7月,吕布投靠袁术,被逐后,先后投靠张扬,袁绍。
193年曹操围徐州193年6月,曹操父亲曹嵩在徐州被杀,曹操领兵围徐州。
1月,袁术北功曹操败北九江。
4月,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据淮南。
6月,吕布离开袁绍,投靠张扬194年刘备三让徐州194年2月,刘备救徐谦,曹操粮尽,退兵。
12月,徐谦病逝,刘备领徐州。
4月,马腾长平关败于李傕。
8月,吕布曹操大战于濮阳,曹操打败195年帝出长安5月,袁绍破北海占青州。
6月,李傕、郭汜相攻,曹操巨野大战大破吕布。
7月,张济牵帝洛阳,被杨奉劫走。
刘备收留吕布,让其驻小沛。
12月,孙策说服袁术领兵渡江讨江东,曹操攻下雍丘,复收兖州。
196年迁都许昌196年2月,豫州刘辟为曹操所灭。
3月,孙策攻下曲阿。
5月,刘备在淮阴低档袁术。
6月,吕布袭取徐州,刘备投靠吕布,驻小沛。
7月,汉献帝到达洛阳。
8月,曹操迁帝许昌,孙策叛袁术。
9月,吕布攻击刘备,在曹操调解下,刘备回驻小沛。
10月,曹操击退杨奉,杨奉投奔袁术。
11月,张济引兵攻南阳,战死,其子张绣领其众。
197年袁术称帝197年1月,袁术称帝。
三国鼎立76

图示小结
曹操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吴
战年
蜀
刘备
选择、填空题: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 战役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 到达 夷洲
谢谢!
再见!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翻车
屯田
魏国修建许多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溢” 。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魏 220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看图说话
曹
赤壁 大战 刘
孙、刘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是天意吗?
提示:
提示:
•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 曹操骄傲自满。 •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
三国时期按年份地图

为‚三国‛迷奉献三国时期按年份地图三国时期的外族【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
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
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
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
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
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
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
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三国战役地图

第一章黄巾起义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详细:爆发时间:184年-192年爆发地点:宛城、召陵、冀州等地(中国河南、河北等地区)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
10余年间,徒众达数10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
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于三月五日同时起义。
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
于是36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响应张角。
汉军在首战并未得利,於4月,朱隽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汉军人少,士气低落。
又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军并未因汉室的动作而有败退的迹象。
【三国地图】三国地图全图高清版

【三国地图】三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三国地图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三足鼎立的格局始终未能改变。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历代地图编年导航】•[夏朝地图]•[商朝地图]•[周朝地图]•[战国地图]•[秦朝地图]•[西汉地图]•[东汉地图]•[三国地图]•[晋朝地图]•[五胡十六国地图]•[南北朝地图]•[隋朝地图]•[唐朝地图]•[五代十国地图]•[北宋地图]•[南宋地图]•[元朝地图]•[明朝地图]•[清朝地图]•[中华民国地图]•[历史地图]三国地图编年••公元191年三国地图【三国】••公元193年夏三国地图【三国】••公元194三国地图【三国】••公元195年三国地图【三国】••公元196年三国地图【三国】•。
演示文稿东汉末年三国形势变化图课件

232
年 吴 通 辽 东
217
年 鲁 肃 之 死
第二十八页,共40页。
218
年 刘 备 攻 汉 中
第二十九页,共40页。
220
年 曹 丕 篡 汉
第三十页,共40页。
221
年
刘 备 称 帝
第三十一页பைடு நூலகம்共40页。
222
年 夷 陵 之 战
第三十二页,共40页。
223
年 刘 备 去 世
第三十三页,共40页。
225
年 南 征 孟 获
年
迁 都 许 昌
第八页,共40页。
197
年 袁 术 称 帝
第九页,共40页。
198
年
曹 操 斩 吕 布
第十页,共40页。
199
年
曹 袁 不 和
第十一页,共40页。
200
年 官 渡 之 战
第十二页,共40页。
201
年
刘 备 驻 新 野
第十三页,共40页。
202
年
袁 家 之 争
第十四页,共40页。
(优选)东汉末年三国形势变 化图课件
第一页,共40页。
第二页,共40页。
191
年 群 雄 割 据
第三页,共40页。
192
年
董 卓 之 死
第四页,共40页。
193
年 曹 操 围 徐 州
第五页,共40页。
194
年 三 让 徐 州
第六页,共40页。
195
年 帝 出 长 安
第七页,共40页。
196
204
年
曹 操 破 邺
第十五页,共40页。
205
72张三国期间年份地图【三国历史一目了然】

治所——雒(今四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扬州: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 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治所——蓟(今北京 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 123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治所——镐(hao)(今河北柏乡县北)
并 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治所——晋阳(今山西郡:南阳郡、南郡、江夏 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 (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 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 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 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 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治所——汉寿 (今湖南常德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