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doc

合集下载

试论“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试论“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试论“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摘要:医生角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专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在中国古代,医生选择收徒也曾经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

医学大学生的高尚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语文”收入有丰富的经典文学,承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医学在强调医疗技术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病人的关怀。

医生精湛的医术固不可少,但也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仁爱之心。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工作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人文素质教育在积极的情境中得以展延,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珍惜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中国文人高尚道德情操的榜样力量“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经典内容可以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高尚道德思想,其中文人情操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矫正,在这方面,文人自身的道德情操有特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古到今,历代文人墨客的优秀作品,蕴含了丰富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感召力很强。

那些前辈们有崇高的爱国理想以及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榜样力量对于现代人是及其巨大的。

《大学语文》中有很多“文道合一”的优秀文章,不仅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可以提高,还会在学习中逐渐受到影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富有同情心,增强个人意志力和工作责任感,逐步树立起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东汉末年济世救人的华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李商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

历史上有着高尚人格的文人不胜枚举,他们的榜样力量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们也会给医科大学学生以正能量,他们高贵、丰富的情感和无私的精神,催人上劲,令人感动,激发对爱国情操的追求。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摘要: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

文章即首先通过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然后指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这些人文素养方面能够起到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引言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

[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

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

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

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

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树立一个全面、协调的发展观。

培养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

眼下,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却普遍存在一种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精神教育的现象。

校园中的英语热、计算机热、考研热一浪高过一浪。

重理轻文、智育至上、实用主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点,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

大学生很少有人愿意抽出时间去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这样的读书结构必然会导致人文关怀、人文素养的缺失,知、情、意、志的不协调发展。

在日益膨胀的追功逐利的社会心态排挤之下,那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远离人们的心灵,感情脆弱、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成了大学生的流行病。

长此下去,就必然会导致民族精神的衰退,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借助对它的学习,学生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悠久文化自觉学习、自我鉴赏、自觉体验的有修养的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良知的人。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一、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民族感情及爱国之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

“精华”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宝贵财富。

它包括我们祖先提倡的道德观念以及真理、人性、美和自由等思想。

比如关心他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墨子所说的“兼爱”。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时代,大学语文必须引导学生熟悉并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季羡林先生说的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这两点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义的思想支撑。

在当代青年学生中,这两方面的教育就亟待加强。

作为教师有责任挖掘人类文明的丰富底蕴,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人。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并结合学生中的典型事例,适时导入理想、爱国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

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模板

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模板

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曾经指出,“语文的交际功能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而文化载体这一属性也为语文赋予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

《大学语文》在大学中属于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利用语文课程包含的深厚人文底蕴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的核心内容属于人文精神,他可以拓展人们的阅读空间,加深人们的文化内涵,用其独有的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来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加深其自身的人文素质。

所以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必须要在大学学习中树立强大的语文学习观。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什么叫做语文?这个问题提出来,所有人可能都知道答案,但是却不能够准确的回答出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过语文的定义,他说:“日常用嘴说出来的话语叫做口头语言,用手写出来的文字叫做书面语言,语文两个字中,语代表前者,文代表后者,两者在一起就叫做语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主要就是指语言学习,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只要学好了语言就算是学好了语文。

语言在一个民族中是文化沟通的钥匙,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够从其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中了解这个民族的一切。

但是在我国的语文学习中,一部分青少年在小学阶段就没有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中学阶段忙于各种考试,大学阶段更是充满急功近利的浮躁,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精神难以继承,更别说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了。

现今高校对于专业的划分都非常细致,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区别相当明确。

《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在最近几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在许多的重点大学里,语文课程逐渐从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在一些师资力量不是很强的大学里甚至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是当今学生的功利导向过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况且语文学习与其自身的专业学习没有多大的关系,实用价值也比不上专业课,这才使得大学语文成为了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课程。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烈,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

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提升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甚至提到如果汉语水平不过关不能毕业,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陆续地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在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的当今,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无疑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面。

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表现为:人文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对传统经典了解不足;人文精神薄弱,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公德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人文行为欠缺,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孟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前,大学生们最迫在眉睫的是“修身”,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因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使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现在,各高校正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绝非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要通过语文丰富的内容来培育每个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才是其根本目的。

浅析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浅析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浅析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发布时间:2022-06-13T02:14:22.998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4期作者:宋剑茸[导读]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类课程,由于课程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借助大学语文宋剑茸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省都江堰市611844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类课程,由于课程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借助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尽管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很好的发挥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但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为了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本文结合对借助大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分析来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特别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也特别强调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特别注意与思政理论课密切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在这种背景之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综合性学科的特点,积极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融入其中,以此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对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使此项工作能够取得理想效果,需要明确大学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引导。

一、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一)大学语文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重视学生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公共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各个学科密切相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课文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做好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和学习。

以课文所涉及的《论语》为例,其中就有很多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名句,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对人文关怀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课堂上的讨论与互动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加深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通过人文关怀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人文关怀、学生意识培养、文学作品、讨论与互动、社会责任、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价值、综合素质、教育。

1. 引言1.1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素质,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更加凸显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章,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热情和理解。

大学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包容性。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注重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 正文2.1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具有培养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教授的是语言文字知识,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工具,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心。

语文课程中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从而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全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全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能够对学生的涵养气质、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掌控,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出完善的人文素养培养思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越来越被重视,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素养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

1.学科性质略显模糊。

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经多年,但是对大学语文性质的鉴定,还多是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进行推断的。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并且长期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这与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轻视的学习态度。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对于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

要想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对自身情感进行塑造。

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学语文课堂上未能体现出的内容。

2.课程定位缺乏统一。

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

对于那些刚刚经历高考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延伸,同时学生的文学观赏能力也要进行必要的强化。

部分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养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中的课程内容来对其进行改进。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对于大学语文内容的定位考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种连续,也就是简单的补课;二是人文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要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行培训;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有用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例如庄子的《秋水》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独到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发展。

3、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一些文学作用文质兼美,所描述的语言、情感、形象、意境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文学作用的审美价值,启迪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绘的景象十分唯美,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此外,高校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的阅读指导,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审美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4、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文字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指标,高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格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现代化有效文学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校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促进其语文修养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质。

高校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在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例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散文和小说等,都具有十分丰厚的哲学内涵和文化韵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有些文章抒发了高尚的人文情怀,有些故事体现了人生价值,高校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工作,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其他学科不能比较的,因此高校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 3]。

2、创新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

高校语文教师必须摆脱创痛教学理念的束缚,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辩论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例如对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了解和掌握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方面的特点,然后进行分析和对比,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发表个人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加强认识,提升自身的哲学思维;教师还可以采用专题化教学,将某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此为基础拓宽教学范围,引入相关作品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改善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进行开放性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专题,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探索,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其次,高校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影视作品欣赏,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教材文章相关的视频,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理解,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思维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最后,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开展一些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艺活动、文学讲座,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必须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 陈容辉。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作用及有关举措[J]。

企业家天地,2011(04):72—73。

[2] 李心畅。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J]。

好家长,2015(28):198。

[3] 胥长寿。

浅析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

语文建设,2015(18):1—2。

[4] 吴竣。

高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71—73。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1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 《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2.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为其写法上的独特之处()A.以乐景写哀情B.以哀景叙哀情C.以赋法来叙事 C.以“比”法来抒情3.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A.《国语》B.《战国策》C.《左传》D.《史记》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A.词牌B.音乐机构C.诗歌总称D.地域名称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 )A.思慕贤才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C.礼遇贤才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7.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是()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D.求贤不得的苦闷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____。

A.苍凉悲壮 B.豪放飘逸C. 沉郁顿挫D. 清新淡雅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A. 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B. 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 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 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庄子B.河伯C.北海若D.河伯和北海若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A. 唇亡齿寒B.四面楚歌C.井底之蛙D.缘木求鱼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A. 本纪B. 表C. 列传D.世家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D.然今卒困于此16.“贻笑大方”、“唇齿相依”、“移风易俗”分别出自( )A.《庄子·秋水》、《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谏逐客疏》B. 《史记·项羽本纪》、《庄子·秋水》、《左传·宫之奇谏假道》C.《庄子·秋水》《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史记·项羽本纪》D.《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史记·项羽本纪》、《谏逐客疏》17..成语“望洋兴叹”、“唇亡齿寒”、“四面楚歌”分别出自()A.《前赤壁赋》、《秋水》、《项羽本纪》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谏逐客疏》、《项羽本纪》C. 《秋水》、《宫之奇谏假道》、《齐桓晋文之事》D.《秋水》、《宫之奇谏假道》、《项羽本纪》18..陶渊明诗歌的主要特色是()A.朴素自然B.旷达洒脱C.绮丽繁缛D.静谧朴实19.李白《蜀道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A.逐层递进B.逐层递退C.平缓舒展D.起伏跌宕20..《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诗句是()A.一为迁客去长沙B.西望长安不见家C.黄鹤楼上吹玉笛D.江城五月落梅花21..杜甫《新婚别》的构思脉络是( ).A 新妇暮婚晨别的独白形式B 时间顺序串接C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D 情节发展的节奏22.杜甫《新婚别》精心构思了典型生活图景塑造了一个()的女主人公形象。

A.泼辣大胆B.温柔害羞C通情达理D.哀怨痛苦23..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A.韩愈B.杜甫C.白居易D.李贺2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出者是()A.韩愈B.白居易C.欧阳修D.晏殊25.《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要人物是( )A.张巡,张籍,雷万春B.李翰,张巡,许远C.张巡,许远,南霁云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26. 《张中丞传后叙》作者韩愈是一位富有才华和创造性的文学大师,他对古代的()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A散文B叙C赋D传记27.《张中丞传后叙》所记叙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唐朝()期间。

A安史之乱B开元盛世C贞观年间D藩政割据28.《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A.抒情与叙事并重B.议论与叙事并重C.议论与抒情并重D.描写与抒情并重29.《长恨歌》的主题你认为是()A.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批判和否定李重色轻国造成的国难。

B.对唐明皇与杨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深表同情和赞颂。

C.既批判唐明皇荒淫误国,又表达了对李杨忠贞不渝爱情的同情。

D.寄托了白居易对凄美初恋的怀念之情。

3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A.《归园田居》B.《短歌行》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阁夜》31.在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用来作喻的景物是()A.帘外潺潺雨B.危栏江山C.春寒罗衾D.落花流水32、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是()A.李煜B.李清照C.柳永D.晏殊33.柳永《八声甘州》上片的抒情方法是()A.直抒胸臆B.借景抒情C.借叙事抒情D.借典故抒情34.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着力抒写的思想情绪是( )A、情场失意B、羁旅之苦C、亡国之痛D、伤春惜时35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是()A.不忍登高临远B.叹年来踪迹C.渐霜风凄紧D.是处红衰翠减36.《前赤壁赋》的文体是()A.大赋B.小赋C.文赋D.骈赋37..苏轼《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A.时间的推移B.想象的展开C.感情的变化D.事理的逻辑38.“三苏”是()A.苏洵、苏轼、苏舜钦B.苏洵、苏轼、苏辙C.苏洵、苏舜钦、苏辙D.苏轼、苏辙、苏舜钦39.李清照的词集是()A.《漱玉词》B.《乐章集》C.《潍海词》D.《稼轩词》39.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的作家是()A.辛弃疾B.李清照C.柳永D.苏轼41.南宋时,其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的词人是()A、陆游B、柳永C、苏轼D、辛弃疾42.、宋代下列词人中,"以文为词"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