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大纲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1.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

(3)是一个信息系统。

2.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既为企业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3)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来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3.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与特征

(1)相关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2)准确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相关范围内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3)一贯性。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应使用相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

(4)客观性。要求管理会计信息是中立的,不带任何偏向。

(5)灵活性。指数据能够成为几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从而为不同管理目的服务的程度。(6)及时性。指管理会计必须为管理当局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在准确性与及时性之间,管理会计更重视及时性。

(7)简明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8)成本效益性。管理会计的信息取得都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方面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职能规划未来(经营管理型)反映过去(报账型)

服务对象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企业外部各利益关系人

约束条件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约接受会计准则、制度及其他法规的制约报告期间不受固定会计期间限制按规定会计期间编制

会计主体企业、部门(多层次)企业

计算方法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一般数学方法

信息精确程度相对精确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计量尺度货币和非货币量度全部使用货币量度

(2)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企业会计的范畴,联系主要有下:

A、起源相同。在传统会计中孕育、发展和分离出来。

B、目标相同。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C、基本信息同源。源于财务会计。

D、服务对象交叉

E、某些概念相同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特点

固定成本分类与特征:(1)酌量性固定成本。也叫选择性或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技术开发费等。这些成本的特征是,其数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做出的决策,其支出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大小。

(2)约束性固定成本。也叫承诺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如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等

这些成本的特征是,其支出数额的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质量,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与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

变动成本分类与特征:特征,(1)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发生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关系。(2)在相关范围内,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不因业务量变动而变动

分类,(1)酌量性变动成本。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销售佣金等

(2)约束性变动成本。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通常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混合成本的三种分类

(1)半变动成本

有一个基数,超出本分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大。如企业的公用事业费(电费、水费、电话费)(2)半固定成本

阶梯式变动成本,企业工资费中化验员、质检员的工资,受开工班次影响的设备动力费,按订单进行批量生产并按开机次数计算的联动设备的折旧费。

(3)延伸变动成本

例如,当企业实行计时工资制时,其支付给职工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工资总额固定不变,当工作时间超过正常水平时,支付加班工资,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3.混合成本分解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1)历史成本法

A、高低点法

优点:计算简便,易于理解

缺点:所得模型为现有相关范围内的结果,超出该相关范围模型不一定适用;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B、散布图法

优点: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考虑了所提供的全部历史资料,计算结果比高低点法准确

缺点:目测法绘制的直线因人而异,影响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回归直线法

优点:计算结果比前两种方法更为准确

缺点:计算过程比较繁琐

(2)账户分析法

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

缺点: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有关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3)工程分析法

优点:即使在缺乏历史成本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可以排除发生在所分析期间的无效或者不正确的支出;分析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缺点:分析成本较高;对那些不能直接将其归属于特定投入与产出过程的成本,或属于不能单独观察的联合生产过程的成本,该方法不适用。

4.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与损益计算(重点)

完全成本法——财务会计,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全部制造费用(符合公认会计准则要求;强调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在成本补偿方式上的一致性;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变动成本法——管理会计,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强调不同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区别:(1)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各期损益不同

当产量=销量时,变动成本法损益=完全成本法损益

当产量>销量时,变动成本法损益<完全成本法损益

当产量<销量时,变动成本法损益>完全成本法损益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能够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避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臆断性

完全成本法的评价: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完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因果配比”;无论是完全成本法还是变动成本法,都是面向过去的,都是有关过去经济活动的反映,所以除非它们能协助决策,否则它们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就无价值可言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重点)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成本、产量(销量)、利润,CVP分析

(1)相关范围假设

A、期间假设

B、业务量假设

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相互依存,在一定期间内业务量往往不变或者变化不大,而一定的业务量又是从属于特定期间的

(2)模型线性假设

A、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B、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C、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在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假设各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变

2.计算指标:保本安全边际等的计算和特点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盈亏临界点(BEP,企业利润为零状态下的业务量水平)

盈亏临界点分析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盈亏临界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1)保本作业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

表明企业在保本状态下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

(2)安全边际=现有(预计)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数值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越安全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现有(预计)销售量(40%以上很安全,10%以下危险)

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现有(预计)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安全边际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而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只能为企业收回固定成本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安全边际销售量*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安全边际销售额*贡献毛益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3.盈亏临界图的形式分类及其特点和分析,盈亏临界点的计算和图的联系

(1)传统式(最基本形式)

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之下,清楚地表明固定成本不随着业务量变动的特征

(2)贡献毛益式(创利额式)

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之上,清楚地显示出贡献毛益的形成和构成,直观地说明贡献毛益减去固定成本后才能形成利润,更符合变动成本法的思路。缺点是无法直接反映固定成本线(3)利量式

横坐标表示销量,纵坐标表示利润,原点以上部分为正值,原点以下部分是负值即亏损值该图只反映贡献毛益、固定成本和利润的关系,结构简单明了,而且可用于多品种的分析;局限性在于只能部分反映本量利之间的关系

(4)单位式

根据单位产品的售价、成本、利润和销量之间的关系绘制,用于详细分析某种重要产品的本量利关系

相关因素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固定成本(正向)单位变动成本(正向)销售价格(反向)产品品种构成(取决于各产品的获利能力及其所占的销售比例

相关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固定成本(与目标利润互为消涨,数值相同)单位变动成本(反向变动)

销售价格(正向变动)多种因素同时变动

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问题包括: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时会使企业由盈变亏;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第四章经营预测

1.销售预测定性定量方法的特点

销售预测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预测;销售预测对其他各项经营预测(成本、利润、资金需要量预测)起着决定性作用;销售预测是制定企业经营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1)定性销售预测

主要依靠预测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主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考虑到政治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经济政策、消费倾向等各项因素对经营影响的前提下,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推测的分析方法。分为:

A、判断分析法。销售人员根据直觉判断进行预估,然后由销售经理加以综合,从而得出企业总体的销售预测的一种方法。优点:比较接近实际;便于确定销售任务,发挥销售员的积极性。缺点:主观影响、偏差。适用:不便直接向顾客调查的公司。

B、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有代表性顾客的消费意向的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销售预测的一种方法。适用:顾客数量有限,调查费用不高,顾客意向明确又不会轻易改变

(2)定量销售预测

主要是应用数学的方法,对与销售有关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充分揭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作出相应的预测结论。分为:

A、趋势预测分析法。分为:

a.算术平均法。把每个观察值看成同等重要,不能体现出未来的增减趋势。

b.加权平均法。为体现各历史时期的销售量的增减趋势,一般将近期的观察值的权数规定得大一些,远期的观察值的权数规定得小一些

c.指数平滑法

B、因果预测分析法。最常用的方法为回归分析法,分为:

a.回归直线法(一元回归分析法)

b.对数直线法。适用于销售量大致按比率变动(上升或下降)的情况

c.多元回归法。

C、季节预测分析法。

D、购买力指数法。是企业按各地区购买力指数,将自己的销售潜量总额分配给各地区市场的一种方法。

有关目标成本降低的计算

第五章经营决策常用的成本概念及基本方法

1.机会成本、差量成本概念

(1)机会成本。是把某项投入要素从某种用途转移到另外一种用途时,由此而失去的某种机会所能获得的收益。在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有限,且用途非唯一的情况下,决策时必须考虑机会成本,才能真正对所选定的“机会”的预期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机会成本仅仅只是被放弃方案的潜在利益,而非实际支出,因此在会计系统中不作成本记录。(2)差量成本。是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根据不同备选方案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

在相关范围内,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差量成本与边际成本、变动成本一致。差量收入是与差量成本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是进行差量分析的主要内容,其派生指标差量利润,是衡量可相互替换的有关方案优劣程度的重要依据。

2.成本的含义、哪些是相关成本、哪些是无关成本

(1)成本。管理会计进行决策所应用的成本概念是一种非财务成本,属于管理成本,是有别于财务成本或历史成本的特殊成本概念

(2)相关成本。是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可选择成本等

(3)无关成本是那些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约束性成本等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第六章经营决策

1.产品功能成本决策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是将产品的功能(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与成本(为获得产品一定的功能必须支出的费用)对比,寻找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管理活动。

(1)具体步骤

A、选择分析对象

B、围绕分析对象收集各种资料

C、功能评价,确定价值系数

D、试验与提案

2.品种决策问题

(1)生产何种新产品(不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时:贡献毛益总额或差量分析。发生不同专属固定成本时:剩余贡献毛益);

(2)亏损产品是否停产;

是否停产:总收入在补偿变动成本之后能否提供贡献毛益;

是否转产:转产后提供的贡献毛益扣除伴随转产需发生的有关固定性费用之后的贡献毛益“净额”,是否大于亏损产品本身提供的贡献毛益

(3)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

零部件决策的两种情况:零部件需要量已确定(分批取得、一次取得);零部件需要量未确定(临界成本分析法)

外购不减少固定成本——比较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与外购价格

自制增加增加固定成本——比较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专属固定成本与外购价格

外购时有租金收入——比较自制的变动成本+租金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贡献毛益额)与外购成本

不分配订购费用、准备费用(分批取得)——变动成本+SQR[2APC(1-y/x)]与外购价款+SQR (2APC)

Y为每日需要量,x为每日生产量

不分配订购费用、准备费用(一次取得)——比较相关成本

(4)半成品(或联产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等[差(增)量分析法]。

3.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当企业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时,不宜单独就每一种产品确定其生产数量,此时有:逐次测算法、图解法

4.生产组织决策

(1)最优生产批量决策

对于产品按批生产的企业而言,当某种产品的全年最优生产量确定之后,还应为其确定最优投产批量,以使与之相关联的成本最低

决策目标:选择最佳的生产批量,使相关总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产品的储存成本)最低

决策方法:经济批量法

A、一种零配件分批生产的经济批量决策

年成本合计T=[Q*(1-y/x)*C]/2 + A*S/Q

对T求一阶导数,令T’=0,则最优经济批量Q*=SQR{2AS/[C*(1-y/x)]}

最低年成本合计T*=SQR[2ASC(1-y/x)]

B、几种零部件轮换分批生产的经济批量决策

N=A/Q——Q=A/N,将上式T中的Q全部以A/N取代,各项成本与结果为原式的累计和

(2)生产工艺决策

企业生产同一产品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生产工艺,成本会有较大差别

决策目标:选择不同生产量下最佳的生产工艺,使成本最低

决策方法:临界成本分析法

一般而言,生产工艺越先进,其固定成本越高,单位变动成本越低

其他生产组织决策有:根据成本分配生产任务的决策;赶工决策;生产作业中的成本决策

5.定价决策

影响价格的基本因素:成本;需求;商品的市场与生命周期;竞争;科学技术;相关工业产

品的销售量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决策

A、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预计完全成本(或目标完全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数额的利润和销售税金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具体有三种方法:计划成本定价法、成本利润率定价法(工业企业多用)、销售利润率定价法(商业企业多用)。

B、损益平衡法

又叫保本价格,是产销量一定时产品价格的最低限度。保本价格确定后,企业再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价格水平,确定企业有盈利的合理价格。

C、边际成本定价法

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或边际利润等于零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利润最大,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最优

D、非标准产品的定价

非标准产品无市价可供参考,只能以成本为基础协商定价,并签订合同。按合同类型不同,非标准产品的定价有以下几种方法:固定价格合同、成本加成合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奖励合同。

E、特别订货定价

在特定条件下,利用企业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而接受的临时订货,称为特别订货。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a.只利用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而不减少正常销售(只要特别订货价格>变动成本,即可接受)

b.利用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但需减少部分正常销售(只要特别订货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因减少正常销售而损失的贡献毛益/特别订货数量)

c.利用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转产其他产品,但需追加一部分专属固定成本(只要转产产品价格>单位变动成本+新增专属固定成本/转产产品数量)

(2)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价决策

A、弹性定价法

指需求数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E=(变动的需求量/基期需求量)/(变动的价格量/基期价格)

B、根据线性需求函数制定产品价格

由Q=a+b*P得到利润公式,再对利润求导,得到利润最大时的最优价格为:

P=(n*b-a)/2b (a为直线在X轴的截距,b为线段斜率,n为单位变动成本)

C、反向定价法

单位批发价格=市场可销零售价-批零差价=市场可销零售价/(1+批零差价率)

单位出厂价格=单位批发价格-进销差价=单位批发价格/(1+进销差价率)

单位生产成本=出厂价格-利润-税金=[出厂价格*(1-税率)]/(1+利润率)

(3)产品寿命周期与价格策略

产品寿命周期的确定可以采用绘图法和销售增长率测定法

投入期的价格策略:撇脂策略;渗透策略

成长期的价格策略

成熟期的价格策略

衰退期的价格策略:维持价格策略;变动成本策略

(4)其他价格策略

心理价格策略;折扣价格策略;综合定价策略

第七章存货决策

制造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原材料、委托加工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等

采购成本:买价及运杂费。由于单位采购成本一般不随采购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在采购批量决策中,存货的采购成本通常属于无关成本;但当供应商为扩大销售而采用数量折扣等优惠方法时,采购成本就成为与决策相关的成本了。

订货成本:固定订货成本,变动订货成本

存储成本:付现成本;资本成本

缺货成本:大多属于机会成本。在允许缺货的情况下,缺货成本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缺货成本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

存货分为:营运存货、安全存货

最优生产存货

在经济批量决策中,关键是选择并确定与决策相关的成本

在为存货模型编制数据时,应观察所掌握的每一项成本是否随下列项目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存货的数量;购入的数量;一年内发出的订单数。

存货决策中涉及到的成本哪些相关那些不相关

在有数量折扣的决策中,订货成本、储存成本以及采购成本都是订购批量决策中的相关成本,这时,上述三种成本的年成本合计最低的方案,才是最优方案。

零存货管理是适时制(JIT)生产系统要求下的存货管理,其目的是消灭存货,降低总成本

存货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占压流动资金;增加仓储成本;掩盖生产质量问题,掩盖生产低效率问题。

既能降低存货水平,又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均衡进行,是零存货管理实施的关键

第十一章全面预算

预算包括业务方面的预算(如收入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等)和财务方面的预算(如资金预算、利润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和资产负债表预算等)

全面预算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或一个既定的期间内)与经营、财务、投资等价值流相关的总体计划,是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细化。(全员、全方位、全

过程)

全面预算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进行预测,并在这些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出一整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等预计财务报表及其附表,以反映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完整的全面预算通常包括营业预算、财务预算及资本支出预算三个部分

1.营业预算的构成和编制

(1)预算的构成

营业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成本预算(销售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量-预计期初产成品存货量

预计直接材料采购量=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耗用量+预计期末材料存货-预计期初材料存货直接材料预算额=直接材料预计采购量*直接材料单价

直接人工预算额=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小时工资率

(2)预算的编制

企业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滚动预算

2.现金收支预算

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表;预计收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

现金预算表

季度 1 2 3 4 全年

期初现金余额

加:现金收入

收回赊销款和现销收入

可动用现金合计

减:现金支出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间接制造费用

销售及管理费用

购置设备

支付所得税

现金支出合计

现金节余或不足

资金筹集与运用

向银行借款

归还借款

支付利息

期末现金余额

第十二章业绩考核与评价

业绩评价的主体(所有者、上级管理层)、客体(最高管理层、下级管理层)、目标、指标体系、相关的激励机制

1.传统的业绩考评

传统的业绩考评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最初以考核利润为目标,后来以考核净资产利润率为目标,往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1)基于利润的业绩考核

A、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润率

B、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C、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D、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

E、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2)基于净资产收益率的业绩考核

基于净资产收益率的业绩评价考核的方法有:杜邦分析法、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

传统业绩考评缺点:考核与评价依赖的是历史信息,无法体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业绩考核与评价只反映财务数据,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业绩考核与评价可能造成短视行为,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长远利益;业绩考核与评价没能有效考虑风险,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目标。

2.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业绩考核与评价(重点)

分部门为对象的考评责任会计建立下的责任中心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1)成本中心

对其可控成本负责,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的,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管理权限的大小以及控制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可控成本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责任中心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责任中心能够对成本进行计量;责任中心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

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生产效率、标准成本与成本差异的报告、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等考核时既要考核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又要考核责任成本产量差异。

(2)利润中心

只对其可控利润负责,制造业企业的可控收入通常包括以下三种:

对外销售产品而取得的实际收入(自然利润中心);按照包含利润的内部结算价格转出本中心的完工产品取得的内部销售收入(人为利润中心);按照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转出本中心的完工产品取得的收入(产品成本差异)(人为利润中心)

内部结算价格一般在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劳务)时运用,类型有:计划制造成本型、计划变动成本型、计划变动成本加计划固定总成本型、计划制造成本加利润型、市场价格型、双重内部结算价格

利润中心的类型有两种:

自然利润中心:全面的产品销售权、价格制定权、材料采购权以及生产决策权

人为利润中心:部分的经营权(产品品种、产量、作业方法、人为调配、资金使用等)

(3)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既要对责任成本、责任利润负责,还要对投资的收益负责。

投资中心应拥有完整的或较大的生产经营权,实际上相当于独立核算的企业,或总公司下属的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或分厂等

它是企业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营业资产)

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应计报酬=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营业利润-投资额(资产占用额)*预期最低投资率

3.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建立与之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并采取必要的修改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

平衡计分卡的四大指标包括: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财务维度

第十三章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

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价值链分析(纵向、横向、内部)、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作业成本法

竞争中取胜的战略:低成本战略、高差异战略、集中型战略

成本动因分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内容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是会计领域的又一个分支学科。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含义、方法、特点以及各种分析方法,例如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该门课程更多的是用到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拓宽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层面,有助于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52学时。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熟悉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四、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Cost Behavior analysis)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熟悉成本性态和相关范围的概念及其意义,熟练运用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等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一、成本性态与相关范围 二、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定义、理论前提和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理解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以及两种成本法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熟练运用利润差额简算法,并全面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主要内容】 一、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的概念和理论前提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的区别 三、两种成本法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四、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练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保本点、保利点计算的有关公式,正确计算有关因素的变动对保本点、保利点影响和企业经营安全程度评价指标,掌握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 【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性质: 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着重于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预测、决策、执行与控制以及业绩评价。 二、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预测、决策、业绩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三、基本要求: 1.掌握管理会计的成本分类以及由此决定的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以及由此引出的保本点、安全边际、经营杠杆的意义及应用。 3.利用本量利的知识解决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4.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以及由此引出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5.掌握全面预算的编制。 6.掌握责任中心设置和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四、需前置课程: 1. 基础会计 2. 财务会计 3. 成本会计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内容与特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第二章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 成本的分类;成本习性;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及其分解;认识成本习性的意义;变动成本法及其成本流转模式;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区别与联系;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意义及公式;本量利分析的应用;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保本点的计算及应用;安全边际的计算及应用;经营杠杆、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应用;本量利分析的实际案例; 第四章短期生产经营决策分析 决策的概述及分类;决策分析中用到的成本概念;不同类型决策应用的方法;最优采购批量和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方法;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应停产的决策分析;不同技术水平设备的选择决策;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多种产品最优组合的

管理会计大纲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1.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 (3)是一个信息系统。 2.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既为企业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3)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来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3.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与特征 (1)相关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2)准确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相关范围内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3)一贯性。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应使用相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 (4)客观性。要求管理会计信息是中立的,不带任何偏向。 (5)灵活性。指数据能够成为几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从而为不同管理目的服务的程度。(6)及时性。指管理会计必须为管理当局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在准确性与及时性之间,管理会计更重视及时性。 (7)简明性。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8)成本效益性。管理会计的信息取得都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方面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职能规划未来(经营管理型)反映过去(报账型) 服务对象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企业外部各利益关系人 约束条件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约接受会计准则、制度及其他法规的制约报告期间不受固定会计期间限制按规定会计期间编制 会计主体企业、部门(多层次)企业 计算方法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一般数学方法 信息精确程度相对精确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计量尺度货币和非货币量度全部使用货币量度 (2)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企业会计的范畴,联系主要有下: A、起源相同。在传统会计中孕育、发展和分离出来。 B、目标相同。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C、基本信息同源。源于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最全最新

课程编号:03013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财务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人们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集经济学、数学和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是现代会计科学的一个新发展。管理会计学科的建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其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编制预算、进行规划与控制以及对责任中心及整个企业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的、基本要求: 通过识记管理会计等重要概念,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以及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理解管理会计的职能,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管理会计的内容;了解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内容以及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确定方法。 教学重点:管理会计的概念 教学难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 了解成本性态的涵义,掌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点与内容,了解和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模型和成本分类,掌握混合成本分解的程序和方法。 教学重点:成本性态的涵义,各类成本的特点、内容。 教学难点:混合成本的分解。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 理解变动成本法的涵义及其理论依据。明确变动成本法的特点;明确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理解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哪些优点及局限性。 教学重点:运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其分期损益,比较其差别。 教学难点:运用实例说明“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上的区别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原理 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 要能识记保本点、贡献毛益、安全边际等重要概念,能够领会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掌握保本点两种表现形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保本分析和保利分析,能够理解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教学重点:本量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保本点的计算和本量利分析关系图。 第五章预测分析 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 要识记预测的特性、分类、原则,了解预测的内容、步骤,正确理解预测、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涵义,掌握各种预测方法;掌握利润敏感性分析方法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和经营杠杆系数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各种预测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利润敏感性分析方法和经营杠杆系数对目标利润的预测。 第六章短期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说明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删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要求掌握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按照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内容选取应该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以决策、控制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杂的计算用Excel解决,重点把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关注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 (三)教学方法 以理论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作业要求: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不得抄袭他人作业。作业占考核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80知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白分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成本习性分析成本及其分类 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成本习性的理论;掌握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 重点与难点:••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混合成本分解。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理解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优点;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概述 1.盈亏临界点分析保利分析 2.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分析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要求;掌握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单一品种本最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第五章短期经营决策 1.短期经营决策概述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常用的方法 2.生产决策存货决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经营决策的程序;理解经营决策的概念:掌握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 熟练运用经营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英文名称:教学对象:学时学分:先修课程:执笔人:修订时间:1109306 Management Accounting 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共 54 学时(其中实验 8 学时) ,3 学分 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审校人: 一、课程简介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限选课,开设于第五学期。它是现代会计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特有基本职能,成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用工具,也是财会、经济、管理等方面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相关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配合所构成的经济信息系统,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一些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教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为考试,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 30%+实验成绩 10%+期末考试成绩 60%组成。 五、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课程教材: 王郁茹、冉铖主编,《管理会计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主要参考书: [1] (美)威廉.罗奇主编,《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贺颖奇、陈佳俊主编,《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主编,《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并培养学生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掌握相关的工具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管理会计的定义、发展和作用; 2. 学习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和方法; 3. 掌握成本核算和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4. 培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管理会计概述 1.1 管理会计定义和作用 1.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3 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2. 成本核算

2.1 成本概念和分类 2.2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 2.3 成本估算和成本控制 3. 业绩评价 3.1 业绩评价的目标和方法 3.2 投资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的计算 3.3 基于业绩评价的绩效管理 4. 预算管理 4.1 预算编制和控制的基本概念 4.2 预算类型和编制程序 4.3 预算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5. 决策分析 5.1 短期决策分析 5.2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5.3 风险管理和不确定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PPT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运用管理会计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和调研,并进 行管理会计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实际管理问题,运用管理会计的知 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4. 课程总评: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 六、参考教材 1. 管理会计教程(第一版),李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管理会计:原理与实践(第三版),张华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 3. 管理会计导论(第四版),王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七、学分分配 本课程为3学分课程,授课时间为3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12学时。 八、备注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课程编号:241070 课程属性:专业教育必修课 授课对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学分:48/3 开课学期:第6学期执笔人: 先修课程:中级财务会计(上)、编写日期: 中级财务会计(下) 一、课程概述 管理会计是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现代企业会计两大领域之一。管理会计学科的建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It is one of the two areas of moder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discipline is for 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enterprises economic activity are needed to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services.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熟悉成本计算方法、短期和长期决策方法、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法等管理控制方法和业绩评价方法; 3. 学会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4. 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新内容和新发展。 三、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1) 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成本计算方法,重点介绍变动成本法对利润的影响作用和作业成本法的作业管理 (2) 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存货管理等短期经营决策,固定资产置换和更新等长期投资决策。重点介绍生产决策 (3) 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法等管理控制方法,重点介绍全面预算的流程和参与预算行为,以及成本差异的分析 (4)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和管理层的激励,重点介绍责任中心的评价方法 (5) 平衡计分法、全面质量管理等战略管理会计内容,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新发展和前沿内容 四、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 本课程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课后的讨论、习题练习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还注重案例教学和习题讲解,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理论练习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出勤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和课下交流进行考察,10% (2)作业练习: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练习进行考察,20% (3)期中考试:通过闭卷考试进行学习情况的考察,30% (4)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进行学习情况的考察,40% 五、参考教材 《管理会计》,吕长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情况 1.课程中文名称:管理会计 2.课程英文名称:Managerial Accounting 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及层次:资产评估本科 5.总学时:资产评估专业5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41学时,实践课时10学时。6.总学分:资产评估专业3学分 7.选用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会计学》 主编:孙茂竹支晓强戴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8版 8.学时分配 9.推荐参考书 [1] Jack R.Meredith,Scott M.Shafer著,陈曦译,MBA运营管理(第二版) .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B.蔡斯,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F.罗伯特.雅各布斯著,任建标等译,《运 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3] 蔡维灿.管理会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 曹惠民.管理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5] 余绪缨.管理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授课结束安排10课时的课程实践操作。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12.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既要考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又要考察学生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覆盖讲授内容,学生应力求全面复习,重要的知识点要融会贯通。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与核算题、综合题等形式。 二、各章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了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一、国外会计学者及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 二、国内会计学者及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管理会计的对象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计量和估值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基点 五、管理会计循环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掌握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特点和混合成本的分解,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1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课程类别: 口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因专业课程 □其他 2 .课程性质:□必修课国选修课,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6.先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 一、课程简介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主耍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安排缜密的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扩展了传统企业会计的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决策、规划、控制、业绩评价等各种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实际应用管理会计技术或进一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管理会计有一个总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第 二章变动成本法(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成本分类 第二节混合成本的分解 第三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熟悉两种成本法的区别,了解两种成本法优缺点。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本一量一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本一量一利分析

《管理会计》学习大纲

〈〈管理会计>学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意的学习,要了解管理会计产生和开展的根本过程, 并明确管理会计产生和开展的条件;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要有深刻认识;知道管理会计的几个根本定义,并掌握管理会计的根本职能和内容;最后要知道管理会计师责任的内容. 二、学习内容 1. 管理会计产生和开展的重要史实 管理会计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20年代,脱胎于本钱会计开展而来.一般分为了两个时期: 1) 20世纪50年代以前: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2. 管理会计产生和开展的条件 经济的开展,企业组织规模和生产水平的扩大, 市场的拓展,管理学的开展以及计算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等,带来了管理会计的开展. 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1)效劳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义 (2) 根本信息来源是相同的 (3) 在资料上互相补充互为了利用 区别:(1)效劳对象不同 (2) 运用的手段不同 (3) 遵循的约束条件不一致 (4) 反映的内容有所区别 (5) 时间要求不同 (6) 数据精确度要求不一致 (7) 工作重点不同 (8) 职能不同 (9) 信息特征不一致 4. 管理会计定义 (1) 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处理和分 析企业的历史资料或预测的经济资料,以协助管理当局制定经营目 标,编制方案,作出各种决策,以到达企业的经营目标. (2) 英国本钱与管理会计师协会1982年指出一新的广义的定义,认为了 除审计以外的所有会计系统均应届于管理会计 (3) 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了正确地作出经营决策和提升计划 和控制的管理水平而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4) 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 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并承当相应的经管责任.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 教研室: 适用专业:会计学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重点掌握管理管帐的定义、职能和内容;熟管理管帐与财务管帐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了解管理管帐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一般了解管理管帐原则和管理管帐机构。 【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二、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管帐与财务管帐的关系 四、管理会计的地位及其组织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讲授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重点掌握:成本的主要类型,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的含义、特点、内容,进一步分类,降低途径、项目、相关范围,成本性态分析目的与方法,各种决策成本的定义;一般掌握边际利润。 【基本内容】 一、本钱及其分类 1.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概念 2.多种成本的分类 二、成本性态与相关范围

1.成本性态的含义 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相关范围的意义 三、成本性态分析 1.成本性态分析的含义与目的 2.本钱性态分析程序 3.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第三章变动本钱法 【讲授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重点掌握变动本钱法的含义、前提,尤其是变动本钱法损益计算方法程序,变动本钱法与完全本钱法在本钱和收益确定上的区别;一般掌握两种本钱计算方法的损益,计算变动纪律和变动本钱法的应用。 【基本内容】 一、变动成本核算法概述 1.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 2.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3.变动本钱法的优缺点 4.变动本钱法的沿革与发展趋势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是现代西方国家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是现代会计科学的一个新发展。管理会计学科的建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本课程规范名称为“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其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编制预算、进行规划与控制以及对责任中心及整个企业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此外对管理会计学科的新思路、新发展也要有简单的了解。 2、教学及考核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本课程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的统考课,采用闭卷方式考核考核要求,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考核占总分30%;期末考试占总分70%。总成绩60分为及格。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平时布置作业等。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1章总论 重点与难点: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以及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等有一个总括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学的本质和内涵,对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及其内容有一个总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概念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管理会计(本)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本科) 总学时(学分):32/2 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它在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管理会计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决策和控制,其难点在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及其计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本内容,多做练习和案例分析。课堂上着重于全面地、系统地介绍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将其融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评等内容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图表和例题来说明解释这些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 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了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开设。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基础以及对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基本了解(实践环节可与课程同步,主要为案例分析和实训)。 (三)课程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期末考核占70%,采取闭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本章教学要求: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专门用于企业的决策、预测和控制的学科,是会计和管理的直接结合。它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四、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类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必修 《管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系统的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内容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 (2)能将所学知识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72,学分为4。 5.建议先修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计划学时:4 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管理会计的特点、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管理会计的概念;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基本内容: (1)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2)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3)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有什么关系? (2)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计划学时:6 基本要求: (1)了解成本性态的涵义; (2)掌握成本性态的分类; (3)运用成本性态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决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成本性态的分类; (2)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基本内容: (1)成本及其分类; (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思考题: (1)结合各种成本的细分说明降低固定成本的正确途径。 (2)结合各种成本的细分说明降低变动成本的正确途径。 (3)何谓相关范围?为什么说相关范围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计划学时:8 基本要求: (1)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定义及其优缺点; (2)理解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以及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变动成本法特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2)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授课学时/学分:54/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加强企业管理、改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鉴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此课时,应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大量的练习和案例。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

1、朱海芳编著《管理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彭韶兵主编《管理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自学考试教材《管理会计》 4、余茹莲《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5、毛付根《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6、孙茂竹《管理会计》人民大学出版社 7、温坤《管理会计》人民大学出版社 8、韩文莲《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9、颜敏《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10、张学功《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第一章总论(2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管理会计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传统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和现代管理会计两个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产生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第四节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管理会计,着重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50431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开课部门:经济管理系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会计》课程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学科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同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该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核算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对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为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基本的工具。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会计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各种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也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财务理论与核算知识,熟悉价值管理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掌握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该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核算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对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后续课程为《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本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学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财务理论与核算知识,熟悉价值管理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掌握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后续课程为《财务分析》、《业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 MANAGEMENT ACCOUNTING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要求 一、授课对象 《管理会计》的讲授对象为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先修课程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微观经济学》等。 三、学分学时分配 《管理会计》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共18周课,54学时。课时分配表如下: 课程授课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侧重于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为企业培养高级财会人员。 学习这门课程目的在于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掌握预测、决策和控制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要求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管理会计的特点,掌握预测、决策、控制及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并能以此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管理会计要求学生不满足计账、算账,而且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预测、决策及控制方法,为企业预测前景和规划未来服务。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内容是关于本课程的总括说明,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弄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其职能及内容。 本章分别论述管理会计的概念,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管理会计职能作用,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二、讲授内容 (一)什么是管理会计 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给管理会计所下定义尤为引人注目。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管理会计初级阶段 2.管理会计发展阶段 (三)管理会计职能作用 1.参与企业预测 2.参与经营决策 2

管理会计大纲(精选五篇)

管理会计大纲(精选五篇) 第一篇:管理会计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及其他各种形式专科学历教育有关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阐释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能够详细地分析过去,科学地筹划未来,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按照科学决策确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3.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会计》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管理会计的先期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除文字教材应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以外,电视录像课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多用一些动画、图表、字幕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地方电大辅导教师除督

促学生阅读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外,应特别注意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6.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大纲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开设一学期。电视录像课采用专题讲授形式,根据专题可编制成20个左右的标准本。作业不少于18学时。 2.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在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自学指导书的内容合并入主教材中,易于学生边学习,边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该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体系安排和体例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在预习、自习和复习三个阶段上始终给予学生同步指导。 (二)视听教材 视听教材包括电视录像、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以及网络课程等。其中电视录像是由主讲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对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讲解,以及对学习思路和方法进行提示与指导。特别是发挥电视的特长,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动画等手段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视录像是与文字教材配套的一种主要媒体。 电视录像作为辅助媒体,起到对文字教材内容深化、扩展的作用。《管理会计》录像教材改变过去系统讲授的形式,采用“模块”式,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导学、助学作用。每一讲均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有明确标题。每一讲内容相对独立,侧重于对文字教材的补充和延伸,避免了与文字教材的简单重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