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素养加强例题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等。

2.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间关系

(1)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2)常见种间关系曲线

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图甲图乙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如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

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提示: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提示: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有人认为如图所示的现象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

1.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

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

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

D[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决定,D正确。]

2.(2019·陕西铜川市高三摸底)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C[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

种间关系及特点

3.(2019·河南省天一大联考)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常常伴随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量总是随着乙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

态系统后,昆虫甲的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植物乙的数量小幅度增加,叶片完整程度显著提高。下列有个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甲的数量与乙叶片完整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

C.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乙>甲>丙

D.乙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量

D[由题意可知,昆虫甲和植物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丙之间为捕食关系,题干信息不能表明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项错误;昆虫甲的数量下降时,植物乙叶片的完整程度提高,二者呈现负相关,B项错误;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根据捕食关系判定,在某些食物链中,捕食者的数量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数量,C项错误;昆虫甲的食物乙和昆虫甲的天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量,当乙增多时甲增多,当丙增多时甲减少,D项正确。] 4.(2019·广州市高三二模)在一项探究土壤细菌对植物X生长效应影响的实验中,将多株生理条件相同的植物X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等量的A、B 两种细菌分别加入到培养两组植物X的土壤中,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统计植物X在实验的第1天和第60天的平均高度,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细菌A、B均需从植物根部获取营养进行繁殖,据此分析,细菌A 或B在土壤中分布呈现的空间特征是________。

(2)已知细菌A、B与植物X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或互利共生,现需要增加1组实验(丙组)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细菌A、B与植物X的关系,丙组实验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结合丙组实验结果能证明A、B

两种细菌与植物X之间属于不同的种间关系,则丙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意分析,已知细菌A、B均需从植物根部获取营养进行繁殖,说明两者在土壤中是集群分布的。

(2)为了判断细菌A、B与植物X的关系是寄生或互利共生,应该增加1个空白对照组,即丙组除不加入细菌A、B外,其余处理与甲、乙两组相同,若丙组的结果介于甲、乙两组之间,即第60天时植物X的平均高度增幅大于甲组,小于乙组,且差异显著,说明两种细菌与植物X的种间关系不同。

[答案](1)集群分布(2)除不加入细菌A、B外,其余处理与甲、乙两组相同第60天,植物X的平均高度增幅大于甲组,小于乙组,且差异显著曲线图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图1图2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数量多的一种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比较

(1)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举一例)等。

(3)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填湖造地(举一例)等。

1.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2.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弃耕农田形成森林还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6.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

提示: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

1.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能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2.群落演替的原因分析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什么?

提示: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演替类型及过程分析

1.(2019·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末)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D.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

B[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乔木,D错误。]

2.(2019·辽宁省朝阳市高三模拟)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永久维持稳定。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图示中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雷电引发火灾,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________(填“长”或“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形成顶极群落之前,

该能量一般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总能量。

[解析](1)据图分析,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温度低、降水量低,因此其顶极群落最可能是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短。(3)在形成顶极群落之前,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总能量。

[答案](1)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次生演替短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3)大于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在建设“森林城市”时,欲通过人工造林使荒坡逐渐演替为森林。下列对演替过程中图中曲线Ⅰ和曲线Ⅱ的生物学含义的描述全都正确的是()

A.Ⅰ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Ⅰ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Ⅱ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C.Ⅰ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Ⅱ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D.Ⅰ为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量是增多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增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大,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愈加明显,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增大,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4.(2019·福建省高三质检)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___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

[解析](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应当在本氏针茅出现阶段进行干预,故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⑤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1)物种组成(或物种丰富度)(2)生物与无机环境(3)⑤速度和

方向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1.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2.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

1.(2019·深圳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适于调查蚯蚓

B.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

C.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群落

D.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强,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A错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类别个数少,但单个种群数量多的群落,C错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取样点和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D错误。] 2.(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A[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而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

3.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A B

(1)图中A装置是________,B装置是________。

(2)图中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3)许多土壤小动物不适于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要用B装置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培养,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________(填“干燥的棉花”“湿润的棉花”或“清水或酒精”,下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A、B装置分别是诱虫器和吸虫器。(2)诱虫器营造的是温度

差异、明暗差异和湿度差异的环境,所以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性进行采集。(3)部分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所以均不适宜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4)采集培养时保持其生物活性,应用湿润的棉花。制作标本时应杀死该动物且防止腐烂,所以用酒精固定。(5)为了使空气流通,应将土壤与花盆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

[答案](1)诱虫器吸虫器(2)趋暗、避高温、趋湿(3)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4)湿润的棉花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酒精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5)使空气流通

1.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

4.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5.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结构形成的意义在于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

1.(2019·海南高考)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B[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

2.(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3.(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的,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 高考题目 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答案】①. 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②. 有限的③.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④. 部位、时间等(合理即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素养加强例题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等。 2.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间关系 (1)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2)常见种间关系曲线 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图甲图乙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如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 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提示: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提示: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有人认为如图所示的现象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 1.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 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 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 D[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决定,D正确。] 2.(2019·陕西铜川市高三摸底)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C[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 种间关系及特点 3.(2019·河南省天一大联考)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常常伴随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量总是随着乙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

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知识点 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共 同生活在同一地区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在 群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群落结构则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种类组成。 一、群落的组成 1. 优势种 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物种。它 们通常拥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和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 导地位。 2. 伴生种 伴生种是指与优势种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它们通过与优 势种的互动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并在环境中找到了一定的生 存空间。 3. 次优势种

次优势种相对于优势种来说数量较少,但仍然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可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4. 稀有种 稀有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很少、分布范围较小的物种。它们往往对环境条件较为苛刻,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群落结构的形成与演替 1. 群落结构的形成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在初级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物种逐渐增多,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群落结构。 2.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过程。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初级演替是在没有土壤的裸

地上,由先驱物种逐渐形成的群落;次级演替则是在有土壤的环境中,由已有群落演替而来。 三、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1. 群落稳定性的要素 群落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稳定性等。相对稳定的群落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种群数量的波动。 2. 群落崩溃 群落崩溃是指群落结构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非法盗猎等人类活动是导致群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人类对群落的影响 1. 破坏群落的活动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_ 一、知识结构图 二、重难点解析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果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稳定的、成熟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条件是初生演替。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例1.【参考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在的。 例2.通过演替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 例2.【参考答案】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群落的构造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一〕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2〕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甲〕,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乙〕;〔3〕一般而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4〕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二〕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1、曲线图 2、特点: 〔1〕竞争的结果有两种: 图a:争实力相当时,“你死我活〞; 图b: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相互抑制〞 〔2〕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三〕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 〔2〕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 〔4〕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四〕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曲线图 2、特点: 〔1〕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的更好。 〔2〕举例: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等 三、群落的空间构造 群落的空间构造包括:垂直构造和水平构造 〔一〕垂直构造: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植物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栖息场所有关 2、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二〕水平构造: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情况 1、表现为:大多数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意义: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1、原理: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展采集、调查, 2、过程:准备及取样 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原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或者 简易采集法〔解剖针拨找同时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放入 酒精中,活着的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 二、演替的类型 〔一〕初生演替 1、概念:指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特点:经历时间长 3、实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 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二〕次生演替 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展的演替。 3、特点: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拟好,因此生物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历时时间短。 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 乔木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展。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 同种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 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群落中的 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初 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 表面。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 苔和地衣。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 或人为干扰时。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 物基础存在。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 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 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 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 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 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自然界中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当一个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其中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二、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土壤的裸岩或裸地上,从无生 物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落的过程。典型的初级演替包括火山喷发后的岩石表面上的演替和冰川融化后的裸地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被破坏或消失后,新的群落逐 渐取代原有群落的过程。典型的次生演替包括火灾后的森林演替和人为砍伐后的林地演替。 三、演替序列群落演替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组成了演替序列。典型的演替序列包括裸地初期、草本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和森林演替阶段。 1.裸地初期:裸地初期是演替序列的起始阶段,此时土壤中的养分非 常缺乏,植物无法生长。然而,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具有适应裸地环境的特殊生存机制。 2.草本演替阶段:草本演替阶段是指在裸地上,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 成部分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草本植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适应裸地条件较好。 3.灌木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是指在草本植物群落的基础上,逐渐 出现了一些较高的灌木植物。这些灌木植物在土壤中积累了更多的养分,为后续的演替提供了条件。 4.森林演替阶段:森林演替阶段是演替序列的最终阶段,此时在群落 中出现了乔木和森林植被。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生命周期较长,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四、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高三生物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群落知识点总结 生物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承载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在生物学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从群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由不同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和其他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系统。群落的形成受到环境因素、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各个物种以及它们的数量比例。数量分布是指群落中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空间分布描述了群落内不同物种个体或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三、群落的功能

1.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 地位。每个物种通过适应群落中环境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生态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2. 共生: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利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互利共生、共生寄生和强制共生等形式。 3. 依存关系:生物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依存关系, 如食物链、食物网、竞争关系、捕食关系等。这些依存关系维持 了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4. 生物多样性: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存 在和互动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群 落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5. 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群落内的物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 互作用,促使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是指能量从 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营养循环是指物质在群落中 的循环利用。 四、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演替过程。这 个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从初

高一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一生物群落知识点 生物群落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群落与群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本文将介绍高一生物群落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 一、群落组成 生物群落的组成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种类和生物种群数量。生物种类是指在一个群落中存在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数量则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 群落中的植物种类通常根据其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和占有的生态位来划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同时,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食物网的连接方式决定了它们在群落中的角色。 二、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主要包括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层次和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层次常常包括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而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则根据它们的生态位特征和食物来源来划分。 2.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主要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不同季节或不同生长阶段的存在方式。生物群落的纵向结构表明了时间尺度上的生态过程,也体现了群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生物土壤的裸地上,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群落过程。次生演替则是指在一个已有群落的基础上,由于环境改变或干扰而引起的群落变化。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种群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动物群落的食物网和寄生关系等都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总结: 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过程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生物群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选择题 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 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 [知能定位]此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演替,属于综合运用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演替的过程。 [答案解析]c 顶级群落形成后,也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顶级群落与演替之初相比,其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咯的形成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由于热带雨林营养结构较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也较高。 [易错点击]易错选a,不能正确理解顶级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知能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答案解析]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a项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易错点击]易错选c,对种群密度理解不深。 3.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

2022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答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江西南昌模拟)如图为北美某湿地草原中物种A的种群数量与物种B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DDT(一种农药)处理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 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C.1964年到1969年间物种A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D.DDT的喷洒对物种B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物种A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2021·山东聊城模拟)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3.(2021·黑龙江哈尔滨联考)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4.(2021·河北邢台模拟)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地衣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5.(2021·山东统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6.(2021·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 (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从“高度”上研究高考 [典例](2021·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 中的螺全部移入L 中,并开始统计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在甲、乙数量较少时,有一定的增长,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 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系统中的部分生物,D错误。 [答案]A 从“深度”上提升知能 (一)生物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2.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二)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从“宽度”上拓展训练 1.(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作业(单项版)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一)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2022·绵阳调研)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下列有关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B.草原群落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草原牧草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D[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D错误。] 2.(2022·成都调研)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 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宜选用50×50 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 C[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大,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取样器

取样法,不宜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宜选用20×20 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错误。] 3.(2022·成都调研)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 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都会发生改变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B[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正确。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丰富度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群落内物种的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正确。] 4.(2022·泸县二中模拟)某种淡水鱼的成鱼与幼鱼的生活习性有较大差异,成鱼生活在水体底层,主要捕食贝类;幼鱼生活在表层,滤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如图为某淡水湖泊中该种鱼在一段时间内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群落及其演替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讨论 (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 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讨论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分层集训:专题22 群落及其演替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分层集训 专题二十二群落及其演替 基础篇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2023届广西柳州摸底,17)我国西北某地区是荒漠化改造示范区,已经种植了包括红柳、胡杨、梭梭树等多种防风固沙的适宜树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所有的树和动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B.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继续改造,该地区3年就能演替成温带阔叶林 D.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不同 答案D 2.(2023届辽宁六校期初,1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群落中生物数量越多,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A 3.(2023届安徽江淮十校一联,24)如图表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 B.该湖泊从边缘的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演替 D.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的是斜温层,导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斜温层 答案B

4.[2022 T8联考(1),16](不定项)科研人员对洞庭湖环湖丘岗区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Ⅰ:0~5 cm; Ⅱ:5~10 cm;Ⅲ:10~15 cm) A.表中信息说明,土壤动物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 B.三种生境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 C.可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 A 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和演替 5.(2023届豫湘名校一联,2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点和速度不同,但终点可能相同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是从群落结构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C.群落演替受环境影响,也与群落内部种间关系的变化有关 D.矿区生态修复体现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6.(2023届福建泉州一模,5)某弃耕农田演替过程的优势植物类型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B.弃耕5年后,短叶松相比须芒草剥夺了更多阳光而占据优势 C.演替过程优势植物种类的变化表明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 D.该农田弃耕后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2021年新高考生物考点扫描专题4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析版)

专题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A错误; B、在该群落中动物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草地群落中物种组成复杂,C正确; D、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D错误。 2.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食物种类C.湿度D.温度 【答案】A 【解析】森林中生物有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光适应性不同的植物利用不同光照强度的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选A。 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要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增产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土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一种诱发因素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D.防治棉铃虫时,利用赤眼蜂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A、由于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松土,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一种诱发因素,A正确;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正确; D、防治棉铃虫时,利用赤眼蜂进行防治属于利用了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比喷洒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化学防治在杀伤害虫的同时也会导致其天敌以及其他生物的死亡,降低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目标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种间关系(连线)

深化拓展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 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数量坐标图 记忆口诀“同生共死”“X”型曲线 “你死我活”或 “势均力敌” “有先有后”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注意(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2)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寄生与捕食: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练习:“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蝉与树之间是寄生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捕食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模型 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植物: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因素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 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 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4)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7)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8)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b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c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质(波长)。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影响鸟类这种分层的因素主要是食物的分布和巢穴的位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