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研究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研究进展
但 还都 局 限在动物 实验 阶段 。U r a y 等… 对l z 2 0 1 3 1 3 9 )
建成等 对比了心脏骤停患者 自主循环恢复后 9 0 m i n内
或9 0 m i n后接受 亚低温 治疗 的病 死率 , 并 与 未行 亚低 温 治 疗 的患者 比较 。结 果 发 现 9 0 mi n 内复 苏 组 的病 死 率 为
8 5—8 8 .
[ 5 ] 李燕玲 , 李培 杰. 亚低 温治疗 对复 苏后脑保 护作 用 的研究进 展 [ J ] . 中国急救医学 , 2 0 1 0 , ( 7 ) : 6 4 7 ~ 6 5 0 .
[ 6 ] 顾 国嵘 , 樊 帆, 施东伟 , 等. 亚低 温对大 鼠心肺复苏后脑 水肿及 血清 s l O 0 1 3蛋白表达的影 响 [ J ] . 中 国临床 医学 , 2 0 1 1 , 1 8 ( 1 ) :
型 的研 究发现 , 大 鼠血清 、 大 脑皮层 组织 S 1 0 0 B蛋 白和胶 质 纤维 酸性蛋 白在 自主循 环恢复 ( R O S C ) 后早 期 即有表 达 , 而
降低 腹 腔 内温 度 , 抑制肝脏 内 N F . K B的激 活, 降 低 血 浆 T N F — 和 I L - 6 水平, 减 轻心肺 复苏后 全身炎 症反 应 , 延 长动 物存 活时 间。康 志 敏 等 观察 了颈 动 脉 输 注 冰盐 水 诱 导
家兔 复苏后 心功 能不 全 , 尤 其 在 心脏 骤 停 即刻 诱 导 亚低 温 心肌 保护其 效果 更显 著 , 其 心肌 保 护机 制 可 能 与减 少 自由 基脂 质过 氧化物血 清心 型脂肪 酸结合 蛋 白 的生成 有关 。童
其他的降温途径还包括腹腔降温 , 颈动脉输注盐水降温等 ,

血必净对窒息大鼠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影响

血必净对窒息大鼠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影响

S 大 鼠 随机 分 为假 手 术组 ( D B组 , 进 行 麻 醉 和 气 管 切 开插 管 、 管 穿 刺 , 仅 血 不进 行 窒 息 及 心 肺 复 苏) 、 常规 复 苏组 ( 组 , 规 复 苏 十 生理 盐 水 4mlk , 必 净低 剂量 治 疗 组 ( 组 , 必 净 2mlk + 生 理 C 常 /g 血 D 血 /g
00)I . 1 ; VEDf 组 4 h D 组 6 h和 E 组 6 h低 于 ( 组 ( E 、 : P< 0 0 P< 0 0 ) ( ) D 组 同 时 点 比 较 , . 5, .1 。 4与
± I p d Vd / tE组 2 4、 1均 高 于 D 组 ( C0 0 ) IVEDP无 差 异 ( 、 61 P< . 5 , P> 0 0 ) . 5 。结 论 血 必 净 可 以 改善
cr ip l n r euctt n ( A— a do umo ay rs si i a o C CPR) o ̄ o rn Zh gH u o g,Z a g Qi n,Li h n a uHaii n,Z o a. De ja h lXi g — p UIeI0 F, a IH ? , " t / el .te, o e Ho p tlo 、 ih uPrv n e Guy n 5 0 2 h n . t ( h 】 pl ̄ e s ia j Gu z o o ic . ia g 5 0 0 ,C ia
苏前 ( P<0 0 ) C组 复 苏后 2 4 6 h L D .5 ; 、 、 VE P高 于复 苏前 , L p d 低 于 复 苏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 Vd / t 差
意 义(  ̄ 0 0 ) LVEDP D 组 复 苏后 4 6 h高 于 复 苏前 ( P- . 1 , . 、 P< 0 0 ) ± L p d 组 复 苏后 2 4 6 h . 5 , Vd / tD 、 、

心肺复苏后续治疗

心肺复苏后续治疗
七、肾脏系统
留置导尿是必须的,这样才可能以每小时计算尿量和精确计算出量(出量包括胃液引流液、腹泻、呕吐物和尿量)。对于少尿患者,肺动脉嵌压和心排血量的测量以及尿沉渣、电解质、滤过钠少量分泌测量可能对于鉴别肾脏衰竭很有帮助。速尿可以维持尿量以避免发生肾脏衰竭。小剂量多巴胺(1-3ug/kg.min)并不增加内脏血流或予肾脏特别保护,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已不再推荐使用。此时肾毒性药物和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要谨慎应用,及时监测肾脏功能,并调节用药剂量。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衰竭以逐渐增高的血清尿素氮和肌苷为标志,并经常伴有高血钾,这些患者需要经常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且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很高。
最近研究表明,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心跳骤停后,血流的恢复可以导致持续10-30min反应性的一过性充血,之后,经常伴随持续长时间的低血流状态。在这段低灌注时间内,较少的血流(低携氧)和较高的氧代谢将出现矛盾。如果患者在这段时间内给予高通气量治疗,由低PCO2产生的额外的脑血管收缩剂将进一步减少脑血流量,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心跳骤停后高通气量治疗可在进一步的缺血性损害中起到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因为,存在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的潜在危险,所以,应避免心跳骤停后高通气量。Safar等还间接地发现高通气量常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恶化。在高血压造成的犬心跳骤停模型中,应用低温治疗并用上述方法调节呼吸机参数使血碳酸达正常,发现可以改善实验结果。
在转送患者去重症监护病房的过程中,必须持续给予机械通气、氧气供应和心电监护。并可以通过触诊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搏动、持续动脉内压力监测或肢端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的循环状态作出评估,这样如果再次出现心跳骤停可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同时转运时一定要有设备和人员随行,以便随即行电除颤和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的科研设计2018

心肺复苏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的科研设计2018

1级 强
新加坡从2013开始高度重视培训、施救的心肺复苏质量控制,PAD、院
外、院内均换用具有CPR质量监护及反馈的设备;2014-2015年的院外心搏骤停
患者生存率已超过6.0%,效果显著。
数据来源: 欧洲复苏杂志 Resuscitation 102 (2016) 85–93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数据来源: 欧洲复苏杂志Resuscitation 107 (2016) 139–144
美国西雅图EMS统计数据亮点
1. 西雅图市是全球院外猝死生存率最高的区域之一。 2. 救护车接到指令,能够在6.1±2.7分钟能赶到病人身边。 3. 调度速度也很快,响应时间只有1.2-0.6分钟。 4. 旁观者实施早期心肺复苏比率很高,达到44%。 5. 初始可除颤心律(VF/VT)率25%并不是特别高。 6. 抵达急诊科的自主循环恢复率高达42%,已超越很多院内成功率,充分说
17.00%
14.50%
14.50%
16.00%
3.20%
3.60%
4.20%
4.60%
早期统计 2010-2012年
n=3025
ROSC
DACPR前 2010/4-2011/12
n=1820
DACPR试运行 2012/1-2012/6
n=475
DACPR后 2012/7-2013/2
n=673
入院生存率
96,545 45,417 10,961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实验 表明 , 苏成 功 后 3h的血 液 检查 显 示 肿 瘤 复 坏死 因子 ( F a 、 TN — ) 白介 素 (I 6 I 一 I -0 、 I - 、L 8、I 1 ) 可
溶 性 TN 受 体 、 F TNF受 体 Ⅱ 、I I受 体 拈 抗 剂 以 I一
性质 。 其中 , 氧所 诱发 的 自由基称 氧 自由基 。一 定 有 量的氧 自由基能使机体保持氧化 与抗 氧化 的平 衡 , 且 是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需 的。心 脏骤停及 C P过 程均 R
C R组犬的心肌组织 中的丙二醛活性 明显增 高 , P 同时

超氧化物歧 化酶活性降低 。
12 细胞 内钙超 载 正 常情 况下 , 胞 内外 C . 细 a 的浓 度 相 差 悬 殊 , 胞 内 钙 浓 度 为 1 ~ 1 一 细 0 O mmo/ 而 细 胞 外 浓 度 为 1 ~ 1 mmo/ 。 lI , O 0 lL
苏 自主循环恢 复的患 者最终死 于心 功能不 全1 。得 ] 该并 发症 的发 生与心 脏骤停 后心 肌缺血 及 自主循 环 恢复 后的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密切 相 关 。C P期 间 心 R
脏 冠 状 动 脉 血 流 仅 为 平 时 血 流 的 2 0 , 种 相 对 这
碍 ;4 肌浆 网膜钙 泵功能 障碍 ; 5 细胞 膜上钙 泵功 () ()
制 。因此心肺 复苏时 在提高 复苏成 功率 的同时有 效 防止 复苏后心 功能不 全是 临床面 临的一个 急需解 决
的问题 。
1 心 功 能 不 全 形 成 的 原 因
时, 由于 白细胞本 身可 以释放 具 有趋 化 作 用 的炎 性
介质, 而炎性介 质 的释 放通 过 脂 氧化 酶 和环 氧 化 酶 途径对 中性粒 细胞起 趋化作 用 , 如此 循环 反应 , 成 造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到心电除颤仪和监护仪到达。在监护时发现为室颤或室 速时,可给予1次电击除颤,仅给1次,然后继续做胸外 按压。 ③ 除儿童、溺水和过敏者外,其他可省略通气,先 做5个周期CPR。因为儿童患者、溺水及过敏者的心脏 停搏主要是气道阻塞,因此通气是主要的。
7 胸前捶击
胸前捶击治疗室速安全、有效、可靠。在19项研究 中,有14项显示胸前捶击使室速转为窦性占49%,5 项显示无效者占41%,引起室速恶化者占10%。对 于室速,如除颤仪快速到位,可选择除颤;如无除 颤仪,可选择胸前捶击。因此,胸前捶击可以推荐 作为心脏停搏表现为室颤、室速在电除颤未到位时 施行的治疗措施。
10.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⑴ 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每3分钟1次仍是
首选。
⑵ 血管加压素:对难治性室颤,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压素作为CPR一线药物效果好。2个剂量的 血管加压素+1 mg肾上腺素优于1 mg肾上腺素,2 种药物合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无脉电活动 (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被证明有效。
⑶ 碱性药物:在CPR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可 使用碱性药缓冲剂。在高级生命支持时,使用碳酸 氢钠是安全的。对高钾血症所致的心脏停搏或威胁 生命的高血钾,应用碳酸氢钠是有效的。对三环抗 抑郁药导致的心脏毒性(低血压、心律失常),使用 碳酸氢钠可预防心脏停搏。
⑷ 镁: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 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 转性室速有效。
⑵ 复苏后48小时常有高热。体温升高使神经损伤 危险性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降温对复苏病 人有益,可行物理或药物降温。
⑶ 复苏后,48小时连续使用镇静剂可引起肺炎并 发症。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能对CPR术后有益, 但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造成肺炎。建议镇静剂应间 断使用或12~24小时后停用。

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提高公众意识
公众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向 公众普及复苏后综合征的预防和应对 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如健康 讲座、义诊等,让更多人了解复苏后 综合征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医疗设施
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设施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 治。
对未来的展望
进一步探索病理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复苏后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更 多理论依据。
优化治疗方案
针对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未来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预防措施
预防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 应加强相关预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复苏后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预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揭示了复苏后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包括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内环境紊 乱等方面。
研究指出,年龄、基础疾病、复苏时 间等因素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产生影响。
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多项研究证实了针对复苏后综合征的 有效治疗方法,如抗炎治疗、营养支 持、机械通气等。
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肌 缺血或心力衰竭。
呼吸系统问题
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或 需要机械通气。
神经系统问题
如昏迷、瘫痪或感觉异常。
认知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
患者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或对 话。
记忆力减退
短期和长期记忆都可能受到影响。
思维混乱
患者可能难以清晰地思考或做出决 策。
03
复苏后综合征的成因
心理因素
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 引言 • 复苏后综合征的症状 • 复苏后综合征的成因 • 复苏后综合征的评估与诊断 • 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预防复苏后综合征的措施 • 结论

心肺复苏与复苏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与复苏后综合征
特别是AED。
对心脏骤停者行除颤, 院外 5min、院内 3min 内完成。应在五年内心 脏骤停发生机率大的地 方合理配置 AEDs。除 急救专业人员外,确定 需接受CPR和AED 培训 的特殊救助者,包括警 察、消防队员、保安人 员、游轮船员和航班工 作人员。
世界性(适用范围)
国际复苏委员会在一定 程度上参与了the
如患者需高浓度氧气方可以稳定时,要注意检 查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情况。呼气末正压 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 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 定。
最近研究表明,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 可能会加重脑缺血。
心跳骤停后,血流的恢复可以导致持续1030min反应性的一过性充血,之后,经常伴 随持续长时间的低血流状态。如果患者在 这段时间内给予高通气量治疗,由低PCO2 产生的额外的脑血管收缩剂将进一步减少 脑血流量,进一步加重脑缺血。
最终目标——使脑功能得以恢复并最终 出院。
复苏后阶段(Post-resuscitation phase) 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过程。
80%以上患者在ROSC后最初几小时或 几天内发生死亡。
ROSC后常有:
低血容量、心原性休克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 无再灌注、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代谢产物导致的脑中毒 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感染
最近研究表明,轻度低温(34℃)对于减轻 脑缺血损伤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损害作用也 较小。
正常脑组织中,脑部温度每降低1℃,大脑代 谢率可降低7%。
五、呼吸功能障碍
在心脏骤停中,肺不是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主 要靶器官。
CPR时,肺容易累及,如建立人工气道,胸外 按压时损伤肋支架及胸腔脏器,吸入胃内容物 导致继发性肺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psis—like”syndrome[J].Circulation,2002,106:
562—568.
[63 陈晓辉,张弋,江蕙琳,等.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犬的心 肌组织病理学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8,21(22):
2485.
[7] 江慧琳,陈晓辉,孙明,等.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犬模型心 肌凋亡的变化[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参考文献 [1] schoenenberger RA,Von Piana M,Von Piana I.Sur—
vival after failed out of hospital resuscitation[J].Arch Inatern Med,1994,154:2433. [2]Duggal C,Wei MH,Gazmuri RJ,et a1.Reginal blood flow during closed—chest cardic resusction in rats[J1.J
万方数据
巴酚丁胺还是米力农都不会再发挥其正性肌力作 用,相反,它可以增加心率及减少冠脉血流量。 2.4 左西孟旦 左西孟旦(1evosimendan)是Ca2+ 增敏剂,它是通过增加钙结合肌钙蛋白以及其下游 的调节蛋白,从而增加心肌细胞内收缩结构对Ca2+ 的敏感性,而不是增加cAMP和细胞内Ca2+浓度的 情况下达到正性肌力作用。Huang等[161在猪室颤 及胸外按压模型中发现,左西孟旦可以改善复苏后 心功能不全,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其射血分数明显增 加,肺动脉压(PAP)则明显下降。然而关于左西孟 旦的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的其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
贵州医药2010年1月第34卷第1期
· 87 ·
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 刘海健 张 谦 周厚荣 杨娇荣 吴 明
中图分类号:R605.9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000—744X(2010)01—0087—03
心功能不全是心肺复苏(CRP)自主循环恢复后 常见临床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心肺复 苏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最终死于心功能不全[1]。得 该并发症的发生与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及自主循环 恢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CRP期间心 脏冠状动脉血流仅为平时血流的20%[2],这种相对 较低的血流量不仅不能逆转心肌缺血,反而会触发 多种致病机制即再灌注损伤,其已经被认为是发生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并最终导致死亡的重要发病机 制。因此心肺复苏时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有效 防止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 的问题。
2005,11(2):82.
[8] 苑振云,籍文强,李庆威.心肺复苏时联合使用血管加 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的I临床观察[J].临床荟 萃,2005,20(I):28.
[9] 张维,沈洪.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 评价[J].中华急诊医பைடு நூலகம்杂志,2003,12(7):499.
[10]江慧琳,综述,孙明,审校.复苏后心功能不全[J].现
Appl Phsiol,1993,74:147—152.
[3] Beckman js,Beckman TW,Chen J,et a1.Apparent hydroxyl radical production by peroxynitrite[J].Proc
Natl Acad Sci,1990,87(9):1620—1624.
3其它技术或方法 3.1利用细胞移植技术来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 数量,从而改善心功能[1 7’1 8|,或许是一种新治疗方 法王彤等¨们在以心肌梗死后的大鼠作为心肺复 苏的动物模型中,先是结扎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 支,造成严重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4周后注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而对照组则用磷酸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再4周后,两组 均诱发室颤以及进行心肺复苏,其结果发现与PBS 组相比较,在自主循环恢复后4 h内MSCS组的心 脏指数(CI),左心室内压上升到40 mmHg时的上 升速率变化率(dp/dt40)及左心室终末舒张压 (LVDP)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SCS组能 明显减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该实验以心肌梗死并 心功能不全的大鼠为模型,具有更加接近临床实景 的意义,然而该实验以MSCS在进行心肺复苏前预 先给予为前提,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还需要进一 步研究。 3.2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 药是我国的瑰宝,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临床上 可表现为休克、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等,在中医属于“厥脱”。参附或生脉,具有增强心肌 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升高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 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可以 复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2引。丹参则可以改善血液 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同时具有钙离子拮抗剂 的作用。以血必净为代表的中医药则具有活血化 瘀、疏通经脉作用,可以有效拮抗内毒素并抑制炎症
[41 林佩仪,江慧琳,张弋,等.犬心肺复苏后心肌细胞凋亡 和氧自由基的变化[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
(3):205.
[5] Adrie C,Adib—Conquy M,Laurent I,et a1.Su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as a
2 临床药物对心功能不全的影响 心功能不全的预防不仅包括及时有效的心肺复
· 88 ·
Guizhou Medical Journal,2010,V01.34,No.1
苏过程,还包括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进一步的 加强措施。前者包括心肺复苏时正确的复苏药物选 择、及时电击除颤等,而后者包括自主循环恢复后正 性肌力药物的选择及其它药物应用等。 2.1 肾上腺素 目前,。肾上腺素仍是心肺复苏的首 选用药。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素(0.20 mg/kg)虽然 能够改善血液动力学,增加心脏停搏患者的灌注压, 改善自主循环的恢复率。但因其p一肾上腺素能样作 用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8], 同样也可能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9]。江慧琳 等[1 o]也证实了该观点。 2.2血管加压素 心脏骤停尤其是对于室颤型心 脏骤停患者及复苏时间较长患者,血管加压素的有 效性远远大于肾上腺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替 代肾上腺素或至少能够和肾上腺素成为并列选择的 药物,因此在具有上述情况患者出现时,我们应当考 虑应用血管加压素,以减少复苏时间,进而缩短心肌 缺血时间,尽量减少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然而, 目前为止血管加压素在临床上仍旧以复合肾上腺素 为主,对心脏骤停患者单独应用血管加压素进行复 苏,还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且目前对于血 管加压素的研究多集中在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 成功率、即刻血压变化等方面,关于血管加压素对自 主循环后心功能的影响研究不多,但以血管加压素 可以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并减少心肌受损n¨来 推断,或许血管加压素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心功能 不全,但这需要足够的临床证据。 2.3 多巴酚丁胺与米力农/氨力农心肺复苏成功 后的后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常规治疗及实验性治 疗。常规心功能不全治疗包括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治 疗,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p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 胺)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和氨力农),多巴酚 丁胺是B受体激动剂,动物实验表明剂量范围在5~ 10弘g·kg叫·rain.1的多巴酚丁胺可以有效纠正心 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不全[1 21 4|。同样,米力农等磷 酸二酯酶抑制剂也具有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作用, 可以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1引。然而,基于它们增 加心率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的作用,则限制了上述 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尤其是对于复苏 时间较长的患者,其复苏后心肌损伤更严重,为了维 持有效的循环状态,必需要加大上述两种药物的剂 量。然而,当细胞内Ca2+浓度较少时,无论应用多
万方数据
及转运系统的调节。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肌细胞发生 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大量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 胞内,其机制和以下因素相关:(1)细胞膜的通透性 增加;(2)Na十‘Ca2+泵交换增强;(3)线粒体功能障 碍;(4)肌浆网膜钙泵功能障碍;(5)细胞膜上钙泵功 能障碍。细胞内钙超载可以激活钙依赖性降解酶、 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线粒体功能障碍、甚至诱发心 律失常。 1.3 炎症反应 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过程中炎症 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聚集,尤其是聚集在缺 血区。白细胞体积大而僵硬,变性能力差,因此当大 量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时,极易嵌顿,堵塞毛细血 管,形成无复流现象,其结果是进一步加重缺血。同 时,由于白细胞本身可以释放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 介质,而炎性介质的释放通过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 途径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如此循环反应,造成 机体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其结果是微血管通透性 增加,液体外渗,血流异常,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 实验[s3表明,复苏成功后3 h的血液检查显示肿瘤 坏死因子(TNF一旺)、白介素(IL-6、IL一8、IL-10)、可 溶性TNF受体、TNF受体Ⅱ、IL—I受体拮抗剂以 及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的血浆水 平明显升高。 1.4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由基因控制的 主动性死亡过程。心肌缺血的早期及再灌注期,心 肌凋亡的异常增加会加重心肌的破坏引发心功能不 全,甚至急性心力衰竭。在以犬为心肺复苏模型的 实验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PR组心肌组织中可见 明显心肌细胞凋亡,细胞核形态呈碎点状,不规则, 大小不一[6],凋亡指数为(42.03±5.95),而空白对 照组为(1.3±0.43),前者凋亡指数明显增高,两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
贵州医药2010年1月第34卷第1期
·89 ·
因子失控释放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呦1。
4前景与展望 从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开
始[2 3|,学者们~直关注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预 防与治疗。从目前临床心肺复苏的首选药肾上腺素 到实验用药血管加压素,从常用多巴酚丁胺到米力 农、氨力农,甚至实验阶段左西孟旦的应用。无论西 方医学还是中国医药,都反映了学者想摆脱心肺复 苏早期成功后再发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功能衰竭的 困扰,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的决心。然而,心 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仍旧是一个难题,因此,心肺复 苏后心功能不全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