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研究现状和进展

合集下载

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摘要:右美托咪定是一种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是的镇静药物,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下肢病理性改变等手术中,并且取得了一定应用效果。

我国针对右美托咪定药效动力学以及其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方面已经具有了诸多研究成果。

本文便主要针对部分现有研究成果作出综述,主要包括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分析和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药效动力学;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前言: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抗交感的作用,并且对于患者呼吸系统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当前在临床麻醉领域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效。

为了对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进行明确,并且对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了解,促使临床能够更加良好的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诸多学者均展开了一定分析和探索。

本文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促使广大患者更加了解右美托咪定的应用优势和应用效果,更希望能够予以临床更加系统的应用指导。

一、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分析(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右美托咪定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相比较而言,在镇静机制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右美托咪定能够同归对脑干内蓝斑的2受体进行刺激,但是与大脑皮层的氨基丁酸能神经信号通路之间并不存在密切关系,因而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镇静的患者更加容易被唤醒。

另外,右美托咪定用于临床颅脑供能屈手术麻醉镇静时,患者被唤醒后的认知功能检测效果十分良好。

对于右美托咪定在神经系统方面,即麻醉镇静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杨云朝等(2015)在其研究中作出相关分析和探索,其选取了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收治的22例单侧下肢手术老龄患者予以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并且对患者进行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治疗,发现该22例患者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十分良好[1]。

(二)对疼痛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通过作用于脊髓后角突触前能够与中间神经元突触后模2受体接触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

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

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

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脊神经根在结构上特点:1、脊神经根缺少周围神经所具有的神经束膜和外膜,其轴突只是由薄的根鞘(神经内膜)以及脑脊液所包绕。

2、脊神经内无神经束支,神经内胶原数量比周围神经低五倍,神经根轴突无周围神经轴突所具有的“丰塔纳条文”,而这种条纹被认为能抵偿神经的牵拉。

3、脊神经根的动静脉网不如周围神经丰富,神经根血流与周围神经血流的差异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神经根缺乏与周围****的血管沟通。

由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神经根的神经外膜极不发达,无弹性缓冲作用和化学屏障功能,极易受到外部炎症的侵袭。

抵偿牵拉的能力又较周围神经低,加之血液循环差,容易招致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当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时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影响炎症的吸收。

若炎症长期存在则导致局部出现纤维化变性。

因此在椎间盘突出中,神经根损伤极为常见。

神经根管解剖学特点神经根管的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到椎间孔外口所经过的骨纤维管道,包括两个部分,即侧隐窝和由它向前外下方延伸的椎间孔神经根管,内宽外窄,前后略扁,如同小口朝外的漏斗。

1、腰神经通道愈向下愈长。

L5神经通道几乎是L1神经的两倍。

神经根发出后斜向前下外方,从L1——L5至S1斜度逐渐增加,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由40度降至22度,因此也就是说愈向下神经根在椎间孔内受压机会愈多。

2、侧隐窝的外界是椎弓根,后壁是上关节突、椎板和黄韧带共同构成的顶部;前方是由上下椎体后外侧部以及相邻的椎间盘共同构成的底部。

3、椎间孔上下界为椎弓体后上缘,顶部由黄韧带构成,黄韧带后是关节突关节。

椎间孔内不仅通过神经根,而且有椎间动静脉通过,以及保护血管的结缔****,同时存在着一些纤维隔,连接在椎间盘纤维环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将椎间孔分为上、下二管。

上管通过腰神经根、腰动脉椎管内支及椎间静脉上支;下管通过椎间静脉下肢。

椎间孔在外口中上部另有一纤维隔,连于椎间盘纤维环与横突及横突间韧带,将外口分为上、下两孔,腰神经根由下孔通过。

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

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

一、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

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腰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概述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是通过阻滞腰部神经根、脊神经节或交感神经等,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

该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神经根阻滞2. 脊神经节阻滞3. 交感神经阻滞4. 硬脊膜外阻滞5. 骶管阻滞三、神经根阻滞1. 治疗原理神经根阻滞是通过阻滞受损神经根,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高,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C7~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进入椎间孔。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3. 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穿刺技术,避免损伤神经。

(2)注射麻醉药物前,应先进行过敏试验。

(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脊神经节阻滞1. 治疗原理脊神经节阻滞是通过阻滞脊神经节,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的目的。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相应脊神经节处进行穿刺。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3. 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穿刺技术,避免损伤神经。

(2)注射麻醉药物前,应先进行过敏试验。

(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交感神经阻滞1. 治疗原理交感神经阻滞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的目的。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相应交感神经节处进行穿刺。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应用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应用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应用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临床观察作者:李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应用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白城中医院应用骶管阻滞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两年门诊观察随访,观察和判定其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经随访观察并按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为,治愈15例,占27.78%;显效23例,占42.50%;良好14例,占25.92%;无效2例,占3.70%,总有效率96.3%。

5例伴下肢着凉者症状消失。

2例无效者的发生原因在于椎间盘脱出伴椎管狭窄(CT检查。

结论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微小、安全性强、并发症较为少见、副作用小和费用相对较低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骶管阻滞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89-02腰椎间盘脱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多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某种诱因下,如外伤、积累性劳损,也有少数并无外伤史,而是着凉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性增强,使椎间盘内压强增加,促进已萎缩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等组织[1],并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

临床实践中,可采用手术、放射线下摘除、硬膜外阻滞、腰椎旁阻滞、局部胶原酶注射等治疗方法,但是效果不甚满意。

骶管注药为硬膜外腔注药途径之一,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

近年来,白城中医院对54例腰椎间盘脱出症采用骶管阻滞的方法在疼痛门诊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30岁以下者11例(占20.37%,30-40岁者15例(占27.78%,40岁以上28例(占51.85%。

椎管内阻滞与妊娠相关腰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与妊娠相关腰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与妊娠相关腰痛的研究进展妊娠相关腰痛是妊娠期及产后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尽管孕产妇腰痛常被认为是正常妊娠的一部分,但超过1/3的孕产妇主诉其非常严重,显著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椎管内阻滞是剖宫产术及无痛分娩最常用的麻醉技术,加之腰痛亦是椎管内阻滞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而其与PLBP之间的关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对PLBP定义、患病率及椎管内阻滞与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PLBP妊娠相关腰痛1.1定义PLBP指由妊娠等因素所引起的第十二肋骨与臀折区域之间的疼痛,可以发生在妊娠期间,也可出现在分娩后,疼痛反复发作或者持续存在。

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妊娠相关下腰痛和妊娠相关骨盆带痛两种类型。

前者指位于第十二肋和髂后翼区域之间的疼痛,其疼痛可以放射到足部,并可以被特定的动作或者姿势诱发;后者则指位于髂后翼与臀折之间的疼痛,常见于骶髂关节周围,疼痛可以放射到下肢,但不会放射到足部,易引起患者坐、站及步行耐力下降。

1.2患病率孕产妇PLBP是妊娠期及分娩后一种很常见的病理状态,但不同的调查得出的患病率不同。

一项系统分析显示,分娩后腰痛的患病率约为50%,其中1/3为重度腰痛。

此外,研究表明,高达65.3%妊娠期腰痛的孕妇在产后12个月疼痛仍反复发作,并且15.3%的产妇存在持续性腰痛。

另一项对发生分娩后腰痛的孕产妇产后12个月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腰痛自愈者占19.3%,腰痛痊愈后复发者占65.3%,持续性疼痛者占15.3%。

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PLBP发生率较高,其不仅影响孕产妇的工作、生活质量,而且会转化为慢性疼痛。

因此,对于PLBP需要及早诊断、治疗,以免发展成慢性疼痛,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

1.3危险因素PLBP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但不同时期其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

妊娠期腰痛确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前有腰痛病史、脊柱或骨盆创伤病史、既往妊娠期间出现腰痛,尚存在争议的危险因素包括孕产妇年龄偏大或偏小、BMI偏高、多次生产史、月经期间有腰痛病史、工作生活压力大、较高的受教育程度等。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文章编号]1006-2440(2018)03-0231-0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困扰,对于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病患,影像学检查多提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病变,如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如何确定责任节段、病变部位,进而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是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root block,SNRB)是指在透视设备引导下,对可疑神经根进行穿刺并予以药物阻滞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两种临床应用价值[2]。

选取我科自2014年9月—2016年9月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0例,术前3天常规进行SNRB,在此基础上制定手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治疗,探讨SNRB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2~65岁,平均41岁,病程3月~8年。

4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经卧床休养保守治疗无显著疗效收治入院。

其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管狭窄13例,腰椎滑脱症5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曲位X线摄片、腰椎CT及腰椎MRI检查,排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等疾病。

1.2方法在术前3天进行SNRB操作,注射药物为2%盐酸利多卡因1mL+得宝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4mL。

SNRB操作方法[3]:患者取俯卧位,常规碘伏消毒后铺无菌巾。

利用C臂机进行透视指导穿刺定位。

穿刺点选择:对于腰2~4节段,穿刺点选择于下一椎体椎弓根下方;对于腰5节段,穿刺点位于病变一侧腰5横突下缘、髂嵴与骶1上关节突形成的三角形范围中;对于骶1节段,穿刺点位于第一骶神经孔的中心部位。

体表定位点需旁开腰椎棘突外侧约4cm。

局麻后,选取18号长针进针,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逐步引导进针,直至诱发根性疼痛。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一、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包括肌肉、骨骼、神经、内脏等多种因素。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是一种针对腰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节,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二、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原理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节,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常见的神经节包括腰丛神经节、骶丛神经节等。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具有以下特点:1. 选择性阻断疼痛传导途径,对非疼痛神经传导影响较小。

2. 局部麻醉药物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见效快。

3. 治疗过程简单、安全,并发症较少。

4. 可重复进行,适用于慢性腰痛患者。

三、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1. 适应症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慢性腰痛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

(2)腰痛病因明确,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等。

(3)腰痛患者合并神经根性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2. 禁忌症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的禁忌症包括:(1)局部皮肤感染、炎症。

(2)凝血功能障碍。

(3)严重心肺疾病。

(4)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

3. 治疗步骤(1)术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明确腰痛病因。

2)了解患者过敏史、药物禁忌。

3)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签署知情同意书。

(2)阻滞部位定位1)腰丛神经节阻滞:患者取坐位,腰背部垫枕,充分暴露腰部。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C型臂X光机或超声引导,确定腰丛神经节位置。

2)骶丛神经节阻滞: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C型臂X光机或超声引导,确定骶丛神经节位置。

(3)注射局部麻醉药物1)腰丛神经节阻滞:注射部位为腰丛神经节附近。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骶丛神经节阻滞:注射部位为骶丛神经节附近。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4)术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嘱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腰丛 -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全年行单侧髋部手术患者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0、3、6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0、3、6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还可以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静脉麻醉;全身麻醉;髋部手术;效果髋部手术是骨科中比较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主要是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但是全身麻醉对于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及重要脏器功能有着较大的要求和影响,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所带来的影响更大[1]。

为此,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是目前骨科医生所要解决的难题。

本次研究将探讨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我院2019年全年行单侧髋部手术患者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无麻醉禁忌症及麻醉药物过敏症,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外周神经疾病及意识障碍,局麻药过敏史,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者;患者精神状况良好,能积极配合手术。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

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78岁,平均(58.5±1.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