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知识

大气探测知识
大气探测知识

第一章:总论

大气探测:又称之为气象观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世界地面气象探测网的建立是大气探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高空气象要素探测系统的发展是大气探测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标志,是大气探测的第三次革命。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和观测工具的配合得到重视,直接探测和遥感技术并存,各取所长,综合利用。

观测站的分类:

(1)国家基准气候站(基准站):是国家气候站的骨干;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次。(2)国家基本气象站(基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网中的主体;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

(3)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的补充;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次。

(4)无人值守气象站(无人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定。

(5)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

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

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对时: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台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地面气象观测场设置: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

仪器设施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大气探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三性”是大气探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性”的联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第二章云的观测

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由它们单一或混合组成的,形状各异飘浮在天空中可见的聚合体。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云状特征:

雨层云(Ns):厚而均匀的降水云层,常伴有碎雨云,有时两者融为一体,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布满全天,常有连续性降水。如因降水不及地在云底形成雨(雪)旛时,云底显得混乱,没有明确的界限。

透光高层云(As tra):薄而均匀的云层,呈灰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模糊,像隔了一层毛玻璃,地物无影。

(1)卷云与卷层云的区别

卷云连成片,或者出现晕时,易误认为卷层云。

卷云云片即使相连,仍然能辨别出个体,云丝方向很不一致,各部分厚度不均匀;出现晕时,晕圈不完整。卷层云水平分布范围广,云丝方向比较一致,各部分厚度较均匀,常见完整的晕圈。最显著的差别:是否有晕或晕是否完整

云形成的基本条件:混合冷却。由于湍流交换,空气产生混合,使一定层次内的空气温度和水汽重新分布,暖空气与冷空气混合后,暖空气温度必然降低,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凝结成云;辐射冷却。任何物理一方面不断吸收物体的辐射能量,同时又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当它向外辐射能量超过它吸收的辐射能量时,本身温度就下降。

注:在任何一次因冷却而形成云的过程中,有时不只是一种冷却过程在起作用。

几种云的形成机理:对流云垂直发展的厚度不同,取决于对流强度、水汽含量和凝结高度。

絮状云——形成机理与堡状云相似,只不过云中湍流和对流更强更普遍,致使原稳定云层因下沉气流或湍流而破裂,象棉絮团似的不规则地分布在天空。

云的演变有两种含义:(1)云体自身的演变,如云的增厚、变薄、衍生扩展或蒸发消失等。

(2)云随天气系统的移动,不同种类的云依次经过测站上空,使得看起

来像是云在发展变化。

注意事项: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云状的判定:

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结合“云图”、天气形势进行综合分析。

实测云高:

●气球测定云高

利用已知升速的氢气球或氦气球,观测其进入云底的时间(气球开始进入像雾一样的云层但未最终消失的点),乘以气球升速。

公式:H=v×Δt

说明:

(1)主要用于测低云云高(云高大于900米时,不采用此法)。

(2)降水时不宜用此法测云高,除非降水轻微。

●云幕灯测定云高

是夜间实测云高的仪器。观测时,利用云幕灯灯光垂直照射云底,形成明显的光点,在距云幕灯已知水平距离的观测点,用仰角器瞄准光点,测得仰角值,算出云高。

公式:H=L*tanα

说明:

云幕灯和观测点间最佳距离为300m,若间距远小于此值,则光点不易识别,若测量高度超过600m,其准确度将降低。

●激光测云仪测定云高

由发射望远镜、接收望远镜、电子门组成。

发射望远镜发射激光,激光脉冲遇到云层被云滴散射,其中后向散射部分被接收望远镜接收,计数电路记下激光在测云仪和被测目标物之间往返一次所经过的时间。

公式:H=S*sinα=(c*Δt/2)* sinα

各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

第三章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如某一目标物轮廓清晰,但没有更远的或看不到更远的目标物时,可参考下述几点酌情判定:⑴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如村庄的单个树木、远处房屋的门窗等)清晰可辨时,能见度通常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五倍以上;

⑵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隐约可辨时,能见度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二倍半到五倍;

⑶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很难分辨时,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但不应超过二倍半。

应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

●人工观测

夜间观测能见度时,观测员应先在黑暗处停留5—15分钟,待眼睛适应环境后进行观测。根据最远目标灯能见与否确定能见距离。

?用于测量气象光学视程的仪器可分为以下两类:

(1)用于测量水平空气柱的消光系数或透射因数。光的衰减是由沿光束路径上的微粒散射和吸收造成的。

(2)用于测量小体积空气对光的散射系数。在自然雾中,吸收通常可忽略,散射系数可视作与消光系数相同。

降水现象: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雨滴直径:0.5-6.0mm。降水性质:间歇性和连续性。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雨滴直径:小于0.5mm。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霾: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mm。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冰层,或由透明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小雹以霰为核心。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小的仅几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地面凝结现象:

露:水汽在地面以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常出现在微风、晴朗、湿度大的夜晚,出现时地表温度在0 ℃以上。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记露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微风的夜间生成。出现时地表温度在0 ℃以下。以草、屋顶、露天的木板等表面最多。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起。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起伏不平,受震易塌落。一般出现在寒冷的雾天。

?视程障碍现象: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工业区常呈黄、灰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出现时,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高纬度地方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并加记冰针。

轻雾: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水平能见度为1.0-10.0千米以内。出现时,相对湿度较大。

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现象。

雪暴:为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烟幕:大量的由燃烧而生成的小微粒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沙尘暴:由于强风或强烈的扰动气流将地面大量沙粒、尘土猛烈地卷入空中,使空气很混浊,出现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天空呈土黄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扬沙:由于较大风速或扰动气流将大量本地或附近的沙尘从地面吹起飞扬在空中,使空气相当混浊,出现时阳光减弱,天空呈黄色,水平能见度在1.0-10.0千米以内。

浮尘:尘土、细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雷电现象:

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

闪电: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风暴现象:

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从地面向上扩展,形成尘柱。直径超过2 m,高度在10m以上。多形成于干燥地区的春季、夏季午后。

?其他现象:

极光:在高纬度地区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亮度一般象满月夜间的云。光弧常呈向上射出活动的光带,光带往往为白色稍带绿色或翠绿色,下边带淡红色;有时只有光带而无光弧;有时也呈振动很快的光带或光幕。

冰针: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它晕的现象。可降自云中,也可从无云的空中降落,下降速度慢,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积雪:雪(包括霰、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台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时,称为积雪。

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冻结成冰。

?观测注意事项:

凡与水平能见度有关的现象,均以有效水平能见度为准,并在能见度观测地点观测判断天气现象。

第四章气压的观测

大气压力与水银气压表所处环境的温度、重力加速度及纬度有关,为了便于比较,国际上统一规定:

1、以温度0?C为标准。

2、g以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为标准,9.80665m/s2。

如果不在标准状态下,则读得的水银柱高度必须订正到标准条件下。

水银气压表

(1)动槽式

?仪器构造:

?内管:一根直径约8mm,长约900mm的玻璃管。

?外套管:用黄铜制成,保护与固定内管。标尺和游尺用来读整数和小数。

?水银槽:分上下两部分,中间有一玻璃圈,可见槽内水银面。

?主要特点:有测定水银柱高度的固定“零点”,故每次测定都需调整水银面的高低,使其符合固定零点的位置。才能读取水银柱高度。

(2)定槽式

?槽顶上有一气孔螺丝,空气通过此螺丝的空隙与槽内水银面接触。

?槽壁中间有一块具有若干小洞的隔板。

7.4 3.2 2.122250.01211

2.1184001273m t C m -==?==??+ ???? 主要特点:槽部没有调整水银面的装置,即没有固定零点,而采用了补偿标尺刻度的方法,

以解决零点位置的变动,它要求内管截面与槽部截面成不变的比例关系。

? 定槽式水银气压表表身刻度要比动槽式短一些,在我国1mmHg 的实际长度只有0.98mm 。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安装:仪器安装:

? 将挂板牢固地固定在准备悬挂气压表的地方。

? 小心地从木盒(皮套)中取出气压表,槽部向上,稍稍拧紧槽底调整螺旋约1—2圈,慢慢地将

气压表倒转过来,使表直立,槽部在下。

? 先将槽的下端插入挂板的固定环里,再把表顶悬环套入挂钩中,使气压表自然下垂后,慢慢

旋紧固定环上的三个螺丝,将气压表固定。

? 旋转槽底调整螺旋,使槽内水银面下降到象牙针尖稍下的位置为止。

安装后要稳定4个小时,方能观测使用。

4.水银气压表的本站气压订正:

水银气压表读数须顺序经过仪器差、温度差、重力差三步订正才是本站气压。

因此,制成的气压表必须进行标定(检定),给出仪器在各个刻度上的订正值。

温度差订正:

这种纯系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气压读数的改变值,称为水银气压表的温度差。

? 怎样进行温度差订正?

假定:气压不变,温度从t ℃降到0℃

水银线胀系数:0001818.0=α

黄铜线胀系数:0000184.0=λ

水银柱收缩比黄铜标尺多,使水银柱降至p 0处 ,而黄铜标尺却只降至p t 处

(p 0和p t 为标准状态下的长度,也表示经仪器差订正后的水银气压表的读数)

? 为什么要进行重力差订正?

这种因重力不同,造成水银柱高度与标准重力情况下的水银柱高度的差值,称为重力差。 ? 注意事项:

水银气压表的读数要依次经过仪器差、温度差、纬度重力差、高度重力差订正后,就可获得本站气压值。

为什么要进行海平面气压的订正:我国以黄海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海平面气压订正计算

计算步骤:

例1:已知P h =730.05mmHg ,t 0=7.4℃ , t h =-3.2℃,h=255m ,求P 0,C ?

解:

例2:已知Ph=735.0mmHg,h=200m,th=10.0℃,

γ=0.6 ℃/100,求Po,C ?

解:

空盒气压表(计)

? 原理:

用金属弹性膜盒作为感应元件,利用空盒的弹力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来测量气压。当大气压力发生变化时,空盒随之产生形变,把这种形变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就可以用来指示气压的变化。

1)空盒弹性的温度效应

a 、双金属片补偿法:双金属片被安装在空盒底部。设温度升高影响使厚度减小,使自由端下降了Δk,但双金属片的变形作用使空盒基底提高了ΔS 。

b 、残余气体补偿法:在空盒内残留一定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盒内气体的张力增大,使空盒向外扩张,以抵消因弹力减弱而引起的空盒压缩。

(2)空盒的弹性后效

a.当气压变化停止后空盒的形变并不停止。

例如气压由1000hPa 降至100 hPa 时,空盒位移由O 点移至P 点,如果气压维持在100 hPa 不变,空盒的形变并不停止,而是继续缓慢地由P 移向P '。

b.空盒的升压曲线和降压曲线不一致。

当气压由1000hPa 降至100 hPa 时,检定线为oap ;然后再由100 hPa 回升到1000hPa 时,检定线为pbo 。两条检定线构成一个封闭曲线,称滞差环。

? 优缺点:

空盒测压不如水银气压表精确,因此一般台站上,只作为参考仪器。

由于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维护容易,适用于野外考察或测压准确度要求不太高的观测用。 ? 常用的气压传感器类型:

0.012110010730.0510750.69()/1000730.0528.2767/100020.6434()m h h h P P mmHg C P P P M mmHg ==?==-==?=000.620011.2()100

1011.210.6()22

2000.010510.6184001273

h h m t t C t t t C m =+?=?++===?==??+ ???0.0105001073510752.99()752.99735.0017.99()

m h h P P mmHg C P P mmHg ==?==-=-=

(1)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

(2)振筒式气压传感器

(3)压阻式气压传感器

自动站中所使用的气压传感器测量出来的是本站气压。

第五章空气温度的观测

?温标:

(1)摄氏温标(℃)

(2)华氏温标(℉)

(3)热力学温标(K)规定水的三相点为273.16K,即0.01 ℃

?玻璃液体温度表构造原理:

构造:其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玻璃球或柱,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毛细管与它相连。

常用的测温液体有水银、酒精和甲苯等。温度表可以根据不同的测温目的,选用不同的测温液。

2.灵敏度:

温度表内液体体积越大,毛细管截面积越小,液体与玻璃的相对膨胀系数越大,则温度表的灵敏度就越高。

最高温度表的测量原理:观测最高温度表时,发现温度表水银柱上滑,脱离开窄管口,稍抬温度表顶端,使水银柱回到正常位置,再读数

(3)最低温度表:

感应液是酒精,它的毛细管内有一哑铃形游标。不用水银温度表作为测量低温用的温度表是因为水银溶点高。

观测时将游标调整到酒精柱的顶端,然后将温度表平放。

升温时,酒精从游标和毛细管之间的狭缝通过,游标不动;

温度下降时,液柱顶端表面张力使游标向球部方向移动。

因此,游标指示的温度只降不升,远离球部的一端将指示出一定时段的最低温度。

?双金属片温度计

1.感应部分:利用双金属片曲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

?电测温度表:

利用热电动势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仪器称为热电偶温度表。

灵敏度与α电阻温度系数、金属电阻率、金属丝长度成正比,与电阻丝的截面积成反比。

金属材料的要求:气象上,常用于测温的金属电阻材料,有铂、镍、铜几种。

仪器特点:缺点:热敏电阻与温度为非线性关系,稳定性较差,互换性不好。

?地温的测量:

理想的测量土壤表面温度的仪器:非接触式的红外辐射计。

草温和雪温观测的切换应在20时进行。

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设备

防辐射罩:轻便防辐射罩、小型防辐射罩主要在野外考察时使用。

小型防辐射罩:防辐射罩性能不如百叶箱,在特殊条件下,如静风,用百叶箱和防辐射罩同时进行气温测量,相差可达2-3度,应注意。

第六章空气湿度的观测

?露点温度t d : 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以摄氏度(℃)表示,取一位小数。当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t =t d,而水汽未达到饱和时,t >t d。t d与t的差值就表示了空气距饱和的程度。

第七章地面风的观测

风向符号与度数对照表

注:6强风

?风的平均量:气象台站观测中,一般是取两分钟的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自记仪器是取十分钟的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

7.3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风速部分:

当风杯转动时,带动涡轮,并通过拨钩推凸轮一起转动。风速电接簧片的一端在凸轮表面滑动,当凸轮不断转动时,上面一个簧片先从凸轮最高点跌下来,与下面一个簧片接触,紧接着下面一个簧片也从凸轮最高点跌下来,于是上面簧片断开,完成一次电接。风速越大,风杯转的越快,单位时间内电接的次数越多。由于每吹过200m风程(风杯转过80圈),接点就接触一次,记录器风速笔尖就在自记纸风速坐标上向上或向下移动1/3格(三次移动一格)。根据笔尖10分钟内自记纸上移动的格数,就可求出当时的平均风速。

?热线风速表:

原理:是利用一根被加热的金属丝置于空气中,散热速率与周围空气的流速有关,利于这种特性来测量风速。

优点:比起风杯风速计和风车风速计,其能更准确的测量风速随时间的瞬间变化。微尺度风速测量感应器常使用热线风速计。

第八章降水与蒸发的观测

测量降水的主要仪器

?承水器:

是用镀锌铁皮或其它金属材料制成。我国采用直径为20cm正圆形承水器,其口缘镶有内直外斜刀刃形的铜圈,以防雨滴溅失和筒口变形。承水器有两种:一是带漏斗的承雨器,另一种不带漏斗的承雪器,承水器内的漏斗是活动的。漏斗的作用是防止雨量桶中收集到的降水发生蒸发。

外筒内放贮水瓶,以收集降水量。

?量杯:

为一特制的有刻度的专用量杯,其口径和刻度与雨量筒口径成一定比例关系,所以量杯的刻度大小直接表示了降水量,不必要再进行换算。杯上的刻度一般从0.05mm到10.5mm,每一小格代表0.1mm降水量,每一大格为1.0mm降水量。

?储水瓶:

是有一定容量并有倒水咀的玻璃瓶。

雨量计--虹吸式

构造:

是用来连续记录液体降水的自记仪器。

由承水器(通常口径为20cm)、浮子室、自记钟和虹吸管等组成。

雨量计--双翻斗式

构造:

由感应器、采集器、记录器组成。

感应器:由承水器、上翻斗、汇集漏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干簧开关等组成。

记录器:由计数器、记录笔、自记钟、控制线路板等构成。

雨量传感器

?翻斗式:

?用来连续采集液体降水量的。

?分为双翻斗与单翻斗两种,其结构和测量原理与前述的感应器相同。

?双阀容栅式:

?由承水器、贮水室、浮子与感应极板,以及信号处理电路等组成。

?测量原理:是利用贮水室内浮子随雨量上升带动感应极板,使容栅移位传感器产生的电容量变化,经转换为位移计量的原理测得降水量。

降水量观测的误差来源

?降水量测量的准确与否,不仅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还和传感器安置的地点、位置、雨水溅失、蒸发损失以及风的影响关系密切。

?雨水溅失:对雨量器造成的误差约0.1~0.2mm。

?蒸发引起的误差:与测点的位置、当时的气象条件、仪器本身结构、制作材料等多因素有关,其引起的平均误差是年降水量的3%-6%。

?风的影响:由于雨量器高出地面,风对雨量器的绕流作用导致筒口上方出现局部上升气流,阻碍雨滴落入筒内,造成降水量偏小。对固体降水影响更大,影响的大小与雨滴大小、风速及承水器安装高度有关。

测量蒸发量的主要仪器

?蒸发筒:

由白色玻璃钢制作,是一个器口面积为3000cm2,有圆锥底的圆柱形桶,器口正圆,口缘为内直外斜的刀刃形。器口向下6.5cm器壁上设置测针座,座上装有水面指示针,用以指示蒸发桶中水面高度。在桶壁上开有溢流孔,孔的外侧装有溢流嘴,用胶管与溢流桶相连通,以承接因降水较大时从蒸发桶内溢出的水量。

是承接因降水较大时而由蒸发桶溢出的水量的圆柱形盛水器,可用镀锌铁皮或其它不吸水的材料组成。桶的横截面以300cm2为宜,溢流桶应放置在带盖的套箱内。须注意防止降落在胶管上的雨水顺着胶管流入溢流桶内。

?水圈:

是安装在蒸发桶外围的环套,材料也是玻璃钢。用以减少太阳辐射及溅水对蒸发的影响。它由四个相同的弧形水槽组成。内外壁高度分别为13.7cm和15.0cm。每个水槽的壁上开有排水孔。为防止水槽变形,在内外壁之间的上缘设有撑档。水圈内的水面应与蒸发桶内的水面接近。

?测针:

是专用于测量蒸发器内水面高度的部件,应用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制成。读数精确到0.1mm。测针插杆的杆径与蒸发器上测针座插孔孔径相吻合。测量时使针尖上下移动,对准水面。测针针尖外围还设有静水器,上下调节静水器位置,使底部没入水中。

第九章积雪、冻土和电线积冰的观测

积雪:测站四周能见面积被雪(包括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称为积雪。

观测项目:雪深、雪压。

符合观测雪深的日子,每天08时在观测地点将量雪尺垂直地插入雪中到地表为止(勿插入土中),依据雪面所遮掩尺上的刻度线,读取雪深的厘米整数,小数四舍五入。

每次观测须作三次测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三次测量的地点,彼此相距应在10m以上(丘陵、山地气象站因地形所限,距离可适当缩短),并作出标记,以免下次在原地重复测量。

平均雪深不足0.5cm记0;若08时未达到测定雪深的标准,之后因降雪而达到测定标准时,则应在14时或20时补测一次;记录记在当日雪深栏,并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雪压计算公式为:P=M/100P为雪压(g/cm2);M为样本重量(g),分母100为量雪器内截面积(cm2)。

雪压计算公式:P=M/S=50×m/50=m

P为雪压(g/cm2);S为圆筒内截面积(50 cm2);m为秤杆刻度数;M为样本重量(g)。因秤杆上每一刻度单位(即十个小格)等于50g,故M值用秤杆刻度度数m乘50而得。

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呈冻结的状态。

电线积冰:是指雨淞、雾淞凝附在导线上或湿雪冻结在导线上的现象。

积冰重量的测量:是指1m长导线上冰层的重量。

按下式换算成一米长导线上的冰层重量:一米长导线上的冰层重量=冰层重量值/被测量的冰层长度*100。

第十章辐射和日照时数的观测

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热量的主要源泉,也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交换热量的一种形式。

气象站用总辐射表:玻璃罩:半球形双层石英玻璃,既防风又能透过短波辐射。

净全辐射测量仪器:上下两个感应面都能吸收全波段辐射。

感光迹线的基本特征:

夏半年(春分至秋分),阳光直射北半球,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南,呈凹形,即偏于水平线之上且较长。

冬半年(秋分至春分),阳光直射南半球,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北,呈凸形,即偏于水平线之上且较短。

用总辐射与散射辐射计算日照时数:临时性措施,不能长期使用。

第十一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收集、处理、存储或传输气象信息的装置。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自动气象站常用传感器:

气压——振筒式气压传感器、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

气温——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湿度——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风向——单翼风向传感器

风速——风杯风速传感器

雨量——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蒸发——超声测距蒸发量传感器

辐射——热电堆式辐射传感器

地温——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日照——直接辐射表、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第十二章高空温压湿风的探测

测量三维温压湿的方法:

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升空(主要):资料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分辨率;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全球探测网。其中,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升空是测量高空温压湿的常规方法。

无线电探空仪的测量单位:

气压:百帕(hPa)

温度:摄氏度(℃)

相对湿度:百分数(%)

露点温度:摄氏度(℃)

高度:位势米(gpm),1位势米≈0.980665动力米

五九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简称GZZ型探空仪,发射机频率:一种是24.5MHz;一种是400MHz。

五九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误差:

1.测温误差:滞后误差(双金属片的热滞系数)、和辐射误差、元件沾湿误差、气球的热空气尾流。

2.测湿误差:肠膜性能不稳定、滞后系数随温度降低而加大,在-30度以下几乎无法使用。

3.测压误差:弹性后效、温度效应

变低频式探空仪,简称RS-90探空仪:采用双湿度元件(湿敏电容);硅单晶空盒;感温陶瓷中封入两根铂丝作为电容极板。

根据随气流飘动的物体在空中运动的轨迹,从而测定出风向、风速。这类方法称轨迹法,在高

空观测中广泛采用。

高空风测量中使用的示踪物一般是灌满氢气的气球,即测风气球。

气球轨迹法测风的定位参量至少需要方位角、仰角、垂直距离。

气球只飘浮在某一高度(等密度面)上,一般称为平移气球。

作用在气球上的力:

定义净举力A 为气球所受浮力与重力之差:

式中E 称为总举力,是气球排开空气的重量与球内气体重量之差.

气球升速公式:

气球的运动方程为:

气球的上升速度计算公式:

因此,我们控制球重及净举力,就可改变球的升速。

在净举力及球重不变时,空气密度越小,升速越大,因而,气球的升速随高度会稍有增大。 光学测风经纬仪:主要观测气球仰角和方位角。气球高度由升速和施放时间推算。

无线电经纬仪:利用无线电定向原理,跟踪气球携带的探空仪发射机信号,测得气球仰角和方位角。气球高度则由探空资料计算得出。

测风雷达:利用雷达测定飞升的气球位置。不仅测定气球的角座标,而且能测定气球与雷达的距离,即斜距。由仰角、方位角、斜距计算高空风。

二次雷达测风法:把气球上的反射靶换成回答器,就能增强回波的强度,这种雷达叫二次雷达。 气球上的回答器收到地面雷达发来的询问脉冲后,立即发射一个脉冲代替反射波,称为回答脉冲,回答脉冲被地面接收机接收,确定仰角、方位角、斜距。

GPS 的组成:

GPS 卫星:向用户连续发送定位信息;接收和储存地面监控站发出的卫星导航电文等信息,并适时地发送给用户;接收并执行地面监控站发来的指令;提供精确的时间标准

地面监控系统:监视卫星的运行;确定GPS 时间系统;跟踪并预报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状态;向

()h A F mg Vg B ρρ=-=--A E B

=-()h E Vg ρρ=-2

12dw m F mg R dt dw dw dz dw dt dz dt dz =--==而

21/2exp()]D C r w z m πρ=-

-,z w ∞→∞=有:

每颗卫星的数据存储器注入卫星导航数据

GPS 接收机:是用户部分的核心,与天线、微处理器及其终端设备和电源等共同构成

第十三章 大气遥感探测

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测量目标物或有关的大气物理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来自被测目标物发出的辐射信息,并对其处理、分类和识别的一种技术。

雷达: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缩写Radar 的音译,字面上含义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确切的讲,就是无线电方法发现并测定空间目标的位置。

瑞利散射:1871年Rayligh 推出散射公式,粒子直径和入射波长 d <<λ 的小球形粒子散射。 米散射:1908年G.Mie 推出均匀介质圆粒子对平行波散射的函数表达式。粒子直径和入射波长 d ≈ λ 的大球形粒子散射。

红外辐射:光谱段从0.8微米到1000微米。红外辐射也称热辐射。红外辐射是人眼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利用仪器可以测量它。

红外辐射探测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接收来自地球表面或者是大气发射的红外辐射;另一种是接收太阳的红外辐射,该波段位于大气中某种大气成份的吸收带上,用于遥感大气中该成份的浓度或含量。

利用感应器测量物体发射的微波辐射来探测物体的各种特性的技术称微波遥感。

第十四章 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

热线风速仪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受到大气污染后其标定值易偏离,二是极易损坏。所以该类仪器不宜于长时间的野外观测。

系留探空仪是大气边界层探测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可测量地面至1000m 高度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气象要素。

系留气艇外形如飞艇,呈较好的流线型,在有风情况下能保持较小的阻力,还能保持艇的头部对准风的来向。

湿度计算和海平面气压换算方法

? 一、湿度计算

(1)水汽压 E:水汽压(hPa);

E tw

:湿球温度t w 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p 0:本站气压( hPa

);t: 干球温度(℃);t w :湿球温度(℃);

A :干湿表系数(℃-1)。我们取

A=0.8* 10-3 (℃-1)。

(2)露点温度

利用Magnus 公式 E : 实际水汽压( hPa );

E 0: 0 ℃时的饱和水汽压,取6.1078( hPa );

a :系数,取7.69;

b :系数,取243.92。 0()

tw w E E AP t t =--

(3)相对湿度

U:相对湿度(%);

E:实际水汽压( hPa );

E w :干球温度t 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hPa )。

? 二、海平面气压换算

气象台站测的气压值为本站气压,为比较各台站间的气压值,需作海平面气压订正。

由拉普拉斯气压公式

变形得: p :海平面气压( 0。 h :海拔高度(m )。

t m :假想气柱的平均温度(℃ ):

t :观测时气温( ℃ );

t 12:观测前12小时气温( ℃ ) 南京h 约为23m, 简化0.1

400h

用t m 和p 0查表可得海平面气压,内差相等时取小值。

1

212

(273.15)ln d v R p

z z t g p -=+010p p α=18400(1273)

m h

t α=+121

()2400

m h

t t t =++

航概复习知识要点

航空航天概论要点 第一章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1 航空航天基本概念 航空: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运动。航空按其使用方向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之分。军用航空泛指用于军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动,主要包括作战、侦察、运输、警戒、训练和联络救生等。民用航空泛指利用各类航空器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非军事性飞行活动。民用航空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大类。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者宇宙航行。航天实际上又有军用和民用之分。 1.2 飞行器的分类、构成与功用 在地球大气层内、外飞行的器械称为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空器。 1.3 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783年6月5日,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用麻布制成的热气球完成了成功的升空表演。

1852年,法国人H.吉法尔在气球上安装了一台功率约为2237W的蒸汽机,用来带动一个三叶螺旋桨,使其成为第一个可以操纵的气球,这就是最早的飞艇。 1903年12月17日,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当天共飞行了4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在接近1min的时间里飞行了260m的距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而有控制的动力飞行。 1947年10月14日,美国X-1研究机,首次突破了“声障”。 火箭之父:俄国的K.齐奥尔科夫斯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苏联的领土上成功发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把两名航天员N.阿姆斯特朗和A.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发射升空不久即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7名航天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任务返回地球,在着陆前16分钟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机上航天员全部罹难。 1.4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投入成批生产和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是初教6。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是一种高亚声速歼击机。 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可达1.4倍声速。 我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包括歼7和歼8系列。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自行研究、自行设计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大气科学测习题

精心整理 大气科学基础习题集(分章分知识点) 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1、现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A 、H 2、He 和CO B 、CO 2、CH 4、NH 3和H 2O C 、N 22、kg/m3) 3A C 4A C 567、对于地球大气中对流层臭氧的来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P20 A 、平流层臭氧是以扩散和湍流方式输送来的 B 、对流层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C 、雷暴闪电、有机物氧化生成

D、分子氧吸收波长小于0.24微米紫外辐射离解为原子氧,此后原子氧在第三种中性粒子的参与下与分子氧结合形成臭氧。 8、何为干洁大气?若按浓度分类,干洁大气可分为几部分,主要成分分别是? 9、若气压和温度相同,干空气的密度比湿空气的密度 10、()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却是大气中很活跃的成分 A C 11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为:() A、氧气 B、水汽 C、臭氧 D、二氧化碳 20、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 A、酸雨和粉尘 B、氢氧化合物和粉尘 C、氢氧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 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21、降水能清除掉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是能见度好转,空气清新。平均而言,降水能洗刷()%左右的气溶胶粒子。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22、大气三大部的组成分为() A、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B、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 23 A 0 24 A.30% 1 A C E 2 A、 C、 3、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某层大气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气团变性: 5、锋(面):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XX年3月,我来到气象培训中心参加第十一期全国气象基础知识培训班,我们这个班是由一半文科生一半理科生组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培训中心的老师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培训大纲,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以我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培训已至中期,总结如下。 一、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天气过程基本原理。 目前为止,我们开设了《天气学原理》、《气象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概论》这四门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在《天气学原理》中,学习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原理,知道了热力环流、经圈环流和季风的特点;明白了气团和锋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了解了几种锋面天气;学习了气旋反气旋以及影响我国天气的气旋活动,学习了强天气和暴雨的天气过程。在《气象学》中,了解了地球大气的成分和分布、大气的分层和结构、大气静力学原理、热力学过程、空气的水平运动以及大气辐射学等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在《动力气象学》中,我们学习到了大气运动的几个重要的力和运动方程,明白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气候学概论》中,学习了气候系统的几个部分,学习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些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讨论当前热门气象课题,了解公共气象服务常识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但传授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结合实际和我们讨论了大气科学的最新热点话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针对当前日本的地震海啸所引起的核危机,让我们了解到核危机过程中气象要素的观测以及有害物质的监测,明白了气象工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给我们开设了公共气象服务专题讲座,请到**省局减灾处的领导为我们讲解公共气象服务的有关知识,了解到气象为公众服务的方式和渠道,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和服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气象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气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参与高空探测实习,了解高空观测基本流程 经过高空气象观测的理论学习,我们进行了高空气象观 测实习。在实习的一个周里,每天早上和晚上跟着高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学习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流程,进行实地观测,学习观测气象要素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施放高空探测气球。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也有收获,增加了对气象观测工作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理论打下基础。 四、理解气象工作的辛苦,增强作为气象人的自豪感 在理论学习和高空观测实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气象工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大气科学基础必考内容

大气水汽的作用: 1,通过潜热交换来重新分配热量 2,水蒸气凝结降水,为地球表面的提供所需的新鲜水的植物和动物。 3.通过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层加热。 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 1太阳辐射加热 2冷暖平流 3凝结、蒸发潜热 4云覆盖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与降水等天气相伴随?而高气压区却总是晴朗天气? 答:因为低气压区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答:自由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是准地转运动,亦即是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的平衡。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且偏向右侧 因此,在北半球,低气压对应着逆时针的气旋运动;高气压对应着顺时针的反气旋 运动 边界层摩擦作用使气旋区辐合上升,反气旋区辐散下沉 鞍型气压场——鞍型气压场是指两个高压中心和两个低压中心交错相对的区域,是一种有利于锋生或锋消的典型变形场。 地球自转作用——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的气流,流向极地;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步变为偏西气流,阻滞了空气的北上,在300附近积聚下沉;下沉到达地面后一支回流赤道,形成了Hadley (哈得莱)环流圈或信风环流圈(最强);另一支继续北上,与极地下沉的南流气流在600附近汇合上升;上升到高空一支南流形成中纬度Ferrel(费雷尔)环流圈(最弱);一支北流形成极地环流圈。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的白天,近地面层风从海面上吹向陆地;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近地面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海上吹向陆地,这种有明显变化的风系称为海陆风环流。白天由海上吹向陆地的称为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上的称为陆风。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底,这就是山谷风。 大气静力学是研究静止大气所受力的作用,以及在力的作用下质量和压强分布规律的科学。 多元大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的递减率为一常数 标准大气:能够粗略地反映出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 l ea n A i 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②水汽(滴)M o i s t u r e ③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I m p u r i t y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 ①氮气(N2): 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气(O2):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臭氧(O3): 时空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 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 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 10km 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b.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温作用。 ④二氧化碳(C O2) 空间变化: 水平:城市大于农 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 面辐射、大气辐射), 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 度,产生“ 温室效

应”。 三、水汽 ①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 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 K 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o C =5 ( o F - 32) 9 K =o C + 273.15 o F =9 o C + 32 5 ④百叶箱的设置条件: 1.全为白色 2.四周全为百叶 3.离地面1.5m

大气探测学能见度知识点

大气探测学 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其估计值依赖于个人的视觉和对“可见”的理解水平,同时受光源特征和透射率的影响。 2、能见度概念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因为它是表征气团特性的要素之一,二是因为它是与特定判据或特殊应用相对应的一中业务性参量。 3、一般意义上的能见度,是指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即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当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时,通常称目标物“能见”。 4、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逐渐退离目标物,直至目标物从背景上可以辨别时的最大能见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从远处逐渐走近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从背景上辨认出来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5、目标物的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6、按照观测者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7、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对地面向上观测云或其他空中目标物以及从空中向下观测目标物有影响。 8、能见度影响因子:目标物的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9、目标物和背景的色彩不同也影响到能见与否,但色彩的感觉只有在足够的光亮度条件下才能产生。亮度对比相对于色彩对比在目标物识别中显得更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0、最小亮度的对比值叫做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取决于两个因素:视场内照明情况,即场光亮度;目标物视张角。场光亮度越低,目标物视张角越小。白天,对比视感阈变化不大,黄昏时,对比视感阈迅速增大。 11、柯什密得提出将0.02作为正常视力的人,在白昼野外,观测比较大的物体(如视张角大于0.5°)时的对比视感阈值,此值对应于消失距离值。而对应于发现距离,对比视感阈可取为0.05。 1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13、大气透明程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 14、大气中气体分子及悬浮微粒通过散射、吸收及反射等机制对光起衰减作用,导致目标物固有亮度减弱,这一现象称之为物光减弱。 15、空气元对场入射光的散射,使空气层本身有了亮度,从而使空气层像一层亮纱附加在目标物上,使目标物亮度增强,这一现象称之为气幕光增强。 16、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而在雾和沙尘暴天气中的能见度可低达几十米,甚至只有几米。 17、目标物的能见与否与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有关。由于大气中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影响,人眼见到的目标物亮度(称之为视亮度)与目标物固有亮度是不一样的,同样,背景的视亮度与其固有亮度也不同。 18、气幕光的强度随着水平空气柱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柱为无穷长时,此

航空气象知识点

第1-4章选择填空,名词解释;5、6章简答 选择 10个(20分);填空 10个(20分);名词解释 15分;电码翻译 30分;简答 10个(30分) 第一章大气的状态及运动 1、本站气压:气象台气压表直接测得的气压。由于各测站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本站气压常有较大差异。 2、场面气压:指航空器着陆区(跑道入口端)最高点的气压。场面气压也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出来的,为了准确计算飞机起降时相对于跑道的高度。 3、场面气压高度:指飞机相对于起飞或着陆机场跑道的高度。在起飞和着陆阶段为了使气压高度表指示场面气压高度,需按场压来拔正气压式高度表,使得高度指针位于零值刻度。 4、测高仪表:无线电高度表、气压式高度表 无线电高度表:测高原理:天线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再返回飞机。测高是测量电波往返传播的时间Δt。 特点:较精确地测得飞机距地表的距离,对地形变化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用途:①用于校正仪表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机起飞和着陆 气压式高度表:高灵敏度的空盒气压表 注意:高度表刻度盘是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按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而确定的。 含义:在标准海平面上(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高度值为零。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变化都会对飞机性能和仪表指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实 现的: 6、密度高度 指飞行高度上的实际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中所对应的高度。密度高度表示了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特征。 密度高度对飞行的影响:低密度高度能增加飞机操纵的效率;高密度高度则降低飞机操纵的效率。 飞机操纵的效率:指飞机的操作性能,这种操作性能受大气密度影响很大。机翼的升力(或螺旋桨的推力)受其周边的空气速度和空气密度所影响,在高密度高度的地区,需要额外的动力来弥补薄空气的不足,升力下降,发动机功率下降,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下降,飞机性能变坏且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加长,上升率和升限也降低。根据实测结果,当气压维持不变,气温每升高10℃,起飞所需跑道长度增加13%,落地增加5%;反之亦然。因此同一机场,夏季所需起降距离将比冬季长。 7、基本气象要素变化对飞行的影响 (1)对高度表指示的影响 气压:实际中标准大气“零点”气压不是标准气压时

气象基础知识资料

气象基础知识 一,人工影响天气 1. 概述 2. 人工降水 3. 人工消雾 4. 人工防雹 5. 人工消云 6. 人工防霜冻三,大气科学 1.概述 2.厄尔尼诺现象 3.什么是天气预报 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 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 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 人工影响天气 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为了弄

大气探测知识要点

第一章:总论 大气探测:又称之为气象观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世界地面气象探测网的建立是大气探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高空气象要素探测系统的发展是大气探测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标志,是大气探测的第三次革命。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和观测工具的配合得到重视,直接探测和遥感技术并存,各取所长,综合利用。 观测站的分类: (1)国家基准气候站(基准站):是国家气候站的骨干;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次。(2)国家基本气象站(基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网中的主体;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 (3)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的补充;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次。 (4)无人值守气象站(无人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定。 (5)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 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 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对时: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台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地面气象观测场设置: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 仪器设施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大气探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三性”是大气探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性”的联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第二章云的观测 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由它们单一或混合组成的,形状各异飘浮在天空中可见的聚合体。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重点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二周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演化历史? 主要成分:浓度>1%,氮(N2,占78.08%v),氧(O2,占20.95%v),氩(Ar,占0.93%v)。 原生大气(天文大气圈)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why?)。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 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 次生大气(地质大气圈)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期间大量的CO2溶于原始海洋,最原始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大气圈成分 20亿年前:N2CO2SO2H2O Ar 20亿年后:N2O2Ar H2O CO2 含氧大气

现代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 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 程来调节。 二、按照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地球大气包括哪些层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征? 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对流层(Troposphere)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减温率平均为γ=0.65℃/100米。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 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和水汽的90%。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的影响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差异 等。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对流层顶到55km): 1.最初20km以下,气温随高度不变;20-50km温度上升很快。

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大气科学类 专业名称:大气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实践教学:包括天气学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 原专业名:气象学(部分)、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第三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3.目标物的最大能见度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在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4.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有: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其中,大气透明程度是主要因子。 5.透射能见度仪是通过测量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来测量能见度的,它是最接近气象光学距离定义的测量方法。 6.光在大气中衰减是由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等的散射和吸收所引起的。 7.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8.散射仪与透射仪相比,对污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常被用作日常监测仪器,或用来对气象光学距离提供近似估计,目前较多的用语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透射仪仅用语一些对能见度测量要求较高的测站,如机场,或作为散射仪的检定标准。 第四章天气现象的观测 1.降水类型的自动识别,可采用光学、声波、电磁波(雷达)等多种探测技术,其中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降水类型识别技术研究得较为深入。 2.基于光学原理进行降水类型识别的技术,主要有光强衰减多要素判断法、降水粒子光强闪烁法和降水粒子下落速度法等。 3.漏斗云或龙卷的出现常可通过天气雷达来确定。现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识别中尺度气旋的十分有效的设备。 4.从风速的测量值的离散序列即可确定飑。若风速测量设备的输出值与风向传感器、温度或适度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则就有可能识别出线飑。 5.雷暴主要通过使用闪电计数器来监测。利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闪电次数,并与降水率或风俗联合应用,即可确定弱、中度和强雷暴。 第九章 1.蒸发式海洋和陆地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2.由于地形和天气系统引起的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降水量测量值的代表性较差。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天气学期末考试(考研专业课)重点

第一章气团和锋 重点一气团的形成条件(包括了下垫面和环流条件),为什么是反气旋有利于气团的形成;一气团的概念 气团——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块。 二气团形成的条件 1源地条件 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Flat and uniform composition, 如冰雪覆盖的陆地、广阔的洋面以及广阔的沙漠等。 2 环流条件 能使大范围空气停留较长时间的环流条件。通常为移动缓慢且有辐散环流的巨大的反气旋。 三为什么气团跟反气旋联系在一起? 1反气旋规模大,移动慢; 2反气旋对应着辐散气流,使到气象要素趋于平均。 重点二锋面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的特征; 一、锋的概念和分类 锋——两个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过度层称为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向,锋和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 二温度场特征 1 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大:同一气团:10C/100km,锋区:5~100C/100km 在天气图中表现为密集的等温线 2 冷(暖)平流明显 空气的温度平流——空气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局地气温变化称为温度平流。 冷锋——对应高空冷平流;暖锋——对应高空暖平流;静止锋——温度平流相对较弱錮囚锋在等压面图上反应的是有暖舌,暖湿位于地面錮囚锋的前方,则为暖式錮囚锋;后方则为冷式; 3位温特征 在锋区内等位温线密集,且与锋面近于平行(锋面近似于物质面,空气质点沿锋面上下滑动,在干绝热条件下,位温守恒)。 三气压场特征 等压线穿越锋面产生折角,折角指向高压区,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曲,即锋区处于低压槽之中。 四变压场特征 1暖锋锋前出现三小时负变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2冷锋锋前气压变化不大,锋后为三小时正变压; 3錮囚锋锋前为负变压,后多为正变压。

(完整版)大气科学基础试题库

气象气候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19、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20、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即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21、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3、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24、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答:0°-30°低纬:东北信风; 30°-60°中纬:盛行西风(西南风); 60°-90°高纬:极地东风(东北风) 2.地球的冷热极。 答:冷极:南极乔治峰,最低气温-90° 热极:索马里境内,最高温为63° 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 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洁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P20)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答:变化:0°~90°最小:最大:正午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答: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反。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在

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发也就减弱了。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候。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度。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答: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达10℃。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答;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答: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答: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

大气科学考试底测试卷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4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 3、答案一律写在试卷上相应答题位置,答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空格位置) 1、就水平运动而言,在不考虑其它作用力时,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得风向向(1.右)偏,南半球向(2.左)偏,速度大小(3.不变)。 2、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产生(9. 锋消);在不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产生(10.锋生)。 3、某地处于地面低压中心1000hpa附近,若该地上空为500hpa槽前脊后,则该地涡度平流随高度(11.增加),有(12.上升)运动,而在该低压中心前方500hpa脊所在地区,地转风随高度顺转,为(13.冷)平流,有( 14.下沉)运动。 4、在斜压扰动中,(15.涡度)因子主要使低层系统发展、高层系统移动,( 16.热力)因子主要使高层系统发展、低层系统移动。 7、在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有降水发生,则气旋发展会(17.加速),降水愈强,气旋发展也(18.愈快)而强烈。 5、出现雨凇时,大气垂直结构可分为冰晶层、暖层、冷层等几层,在日常雨凇的预报中,一般认为暖层在(23.700hpa )附近,冷层在(24. 850hpa )以下。 6、前倾槽是指700槽线超前于(25.地面锋),它的出现更有利于发生

较强烈的( 26.雷暴)。 7、冬季东亚大槽是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影响和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因子角度,东亚大槽的形成是( 28.海陆热力差异)与(29.青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的产物。 8.【杭州.天.填.难】平均层上的涡度局地变化是由热成风涡度平流所决定的。 9、在业务上常用来表示大气垂直风切变状态的参量是:(31.地面到500hPa)和(32.地面到700hPa)风矢量的矢量差的绝对值。 10、雷达发射的脉冲电磁波与降水粒子的主要相互作用方式是散射和(33. 吸收),天气雷达对于降水天气系统的探测是基于降水粒子对雷达波的(34. 后向散射)。 11.【杭州.雷.填.难】零速度线的走向不仅表示风随高度的变化,同时也表示雷 达有效探测范围内的冷、暖平流。《雷》P56 12。根据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关于调整中短期天气预报降水、气 温质量评定(检验)办法的通知》(浙气预函〔2013〕9号),原评定(检 验)项目包括列入项目、定性评定和定量得分三项,现调整为列入项 目、(定性评定)、(分级检验)三项。当预报中雨,实况出现26毫米, 定性评定为(大雨漏报)。 13.根据《浙江省县级气象台突发强天气预警质量检验办法(修订)》 (浙气函〔2015〕51号),短历时强降雨,指降雨量1小时≥ (30mm);雷电和雷雨大风(龙卷):强对流系统引发 的雷电或极大风速≥(7g )(平原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合计10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 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 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 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 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 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 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 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 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