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虾稻共作”高效养殖模式

合集下载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虾稻共生是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它将虾和稻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还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虾稻共生的特点虾稻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和水稻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利用:虾稻共生不仅充分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和土壤资源,还能够实现虾和稻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2. 高效养殖: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可以有效增加虾类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3. 生态环保:虾稻共生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 适应性强:虾稻共生适应性广,不仅适合于一些水稻种植的地区,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域条件。

虾稻共生的技术要点虾稻共生技术的实施与操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品种:在实施虾稻共生技术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2. 合理养殖密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虾类和水稻的养殖密度,保证二者在同一块田地上和谐共生。

3. 合理施肥: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5. 科学管理水质: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水质,保证水域清澈透明,水质清洁,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虾稻共生技术能够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虾稻共生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品的类型。

5. 探索农田生态系统模式:虾稻共生技术是对农田生态系统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农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通过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前景。

研究表明,稻虾共作种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将对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背景、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生态环境影响1. 引言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结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稻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为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虾的排泄物和游动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虾和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关键技术包括适宜的虾种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水质管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稻虾共生养殖技术

稻虾共生养殖技术

稻虾共生养殖技术
1 稻虾共生养殖
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农民面临着育能低产,存量低,生态环境
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合
理利用资源,通过开发稻虾共生养殖技术利用排污水,可以解决上述
问题的痛点。

稻虾共生养殖利用一种藻类,将水稻种植在水库或水网中,利用
藻类来代替化肥施肥,在藻类光合作用下可以将排污水转化为营养,
来锻炼水稻的生长力。

同时,水稻还有强大的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
为虾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

稻虾的共生养殖,可以适时进行对比养殖,利用水稻和虾的混养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减少
污染,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虾类的育能,在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上发挥明显的效益。

另外,该技术还可以为农民带来另一方面的收益,因为它不仅改
善环境,而且提高农作物和虾类的产量。

这些收益可以算作农民的收入,他们可以使用这些钱来改善生活,购买更新技术,或者投资到其
他行业,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稻虾共生养殖技术能够有效进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改善水污染,提高农作物和虾类的育能,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
的收入,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稻虾共作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指的是在水稻田中同时种养虾类。

这种技术集成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系统,通过相互促进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关于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的介绍。

一、稻虾共作的原理和优势稻虾共作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系统,同时种养稻谷和虾类,实现了优势互补。

其主要原理如下:1.氮素循环:水稻田排水养殖虾类可以通过排泄物提供氮素养分,增加水稻的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的秧苗底部提供了虾类产卵的场所。

2.病虫害控制:虾类可以吃掉田间的害虫和杂草,同时分泌出抑制杂草生长的物质。

这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3.增加生态环境:虾类的活动和排泄物可以改善水稻田的土壤质量,增加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稻虾共作还可以增加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连作障碍物质的分解,提高土地的持水性和保肥性。

稻虾共作具有以下优势:1.增加产量:稻虾共作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一方面是因为虾类可以保持水稻田的水质清洁,促进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虾类养殖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2.节省资源: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田的养分和水资源,减少对化肥和水资源的依赖。

3.环境友好:稻虾共作可以降低对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稻虾共作的实施技术稻虾共作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1.水稻种植: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做好湿地耕作和田间管理。

采用日本稻虾共作品种“稻、青虾、薄膜覆盖、双季稻”模式,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节省资源。

2.虾类养殖:选择适合的虾种,控制合理的密度和饲养条件。

一般采用稻田底播母虾、田间孵化虾苗,养殖1~2个月后捕捞出田外,收获成虾,再次播种母虾。

3.病虫害防控:定期巡视水稻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

通过统一养虾的时间使虾类能够在田里有效地去除一部分虫害昆虫和杂草。

4.水利设施:做好水排放和进水的工作,保持水稻田的充水和好氮环境。

5.综合调控:根据水稻和虾类的生长状况,合理调控种植面积、施肥和饲料用量,使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达到最佳状态。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进行水稻和虾的养殖,以达到互惠共生的效果。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也需要运用综合种养技术来实现。

本文将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一、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农田的生态循环。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可以有效控制稻田害虫的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虾的粪便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土壤肥力。

虾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结构。

在稻田中,水稻根系与虾塘、稻田土壤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三、增加农田生态多样性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

在水稻田中,虾的生长也会吸引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蟹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清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保持水稻田的清洁。

水田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有利于农田生态平衡的维持。

综合种养技术:一、适宜的虾种选育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选育适宜的虾种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虾种更适合在稻田中养殖。

通过人工选育和培育,培育出适应稻田环境的虾种,可以提高虾的适应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二、改良虾塘建设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塘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虾塘的设计需要考虑虾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保证虾在稻田中的正常生长。

也需要考虑农田水稻的生长需求,保证虾养殖和水稻生长不会相互干扰。

三、科学管理和调控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科学的管理和调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水稻和虾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保证水稻和虾的养分需求。

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和调控,提高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经济效益
地理环境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江西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此外,江西省还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将捕捞到的龙虾进行分类、包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如活虾市场、餐馆、超市等。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式,如人工收割、机械收割等。
收割方式
将收割后的水稻进行晾晒、脱粒、除杂等加工处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附加值。
加工处理
04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
VS
稻虾共作种养通过生物降解和自然循环,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要点稻虾共作种养的经营管理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的案例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推广与发展建议
01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
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定义
该模式通过共生互利的方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具有节水、节地、节劳力等优点。
地理环境
01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02
湖北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小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
经济效益
03
通过稻虾共作模式,湖北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小龙虾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集稻田种植和虾蟹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农业模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稻田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保护水生态环境。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主要分为稻田种植和虾蟹养殖两个环节。

要选择适合虾蟹养殖的稻田地块,进行土地整备,修建池塘或者水渠,保证充足的水源供给。

然后,选择合适的稻种进行种植,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确保稻田的高产稳产。

在稻田生长期间,还可以适时释放适量的虾蟹苗种进入稻田,实现稻虾共生。

在稻田种植方面,要注意选择适合虾蟹生长的稻种,如江河蟹、大闸蟹、对虾等。

在水利工程方面,要确保稻田地块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可以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要做好稻田的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稻田产量和品质。

虾蟹养殖是稻虾综合种养的关键环节。

在选择虾蟹品种上,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来进行选择,确保养殖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虾蟹的饲料供给、水质管理、水温控制等,提高虾蟹的养殖效益。

要注意虾蟹的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条件,增强虾蟹的抗病能力。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能够充分利用稻田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稻虾综合种养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稻田产量。

稻虾共生能够改善水质环境,减少农药、化肥等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态系统。

稻虾综合种养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识和理解。

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确保技术的正确应用。

还要加强科研力量,不断创新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提高技术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水稻耕作历史,当时农民会把虾种放入水稻田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同时收获虾类,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得到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资源利用率高:虾稻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一方面水稻可以为虾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水稻秸秆的有机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虾类的排泄物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水稻充分吸收,形成循环利用,提高水体养分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友好:由于虾类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一方面虾类吃掉了水稻中的杂草和有害昆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水稻的根系也为虾类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

3.经济效益稳定:虾稻共作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虾类的养殖收入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虾稻共作也可以提高农田的抵抗灾害的能力,例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田的影响将会减少。

要实施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需要优质的水源、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虾品种和水稻种植品种,虾类选择适应养殖环境、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水稻选择高产、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2.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殖密度安排,以保证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的平衡。

3.水稻和虾类的投喂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合理调整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投喂方法,同时根据养殖阶段的需要,进行及时的管理和调整。

4.合理调节水稻的灌溉和水质管理,保证稻田中水的清洁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5.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证虾稻共作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养殖方式,可以在满足农民经济收入需要的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然而,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稻共作”高效养殖模式
一、放养前的准备
1、稻田选址
1)要求场地开阔,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无污染、保水能力
较强、排灌能力方便、按照高灌低排格局进、排水分开,
交通方便、通电通路;
2)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以;
2、挖环形沟加固田埂
1)沿田埂内侧一米处深挖环形沟,沟面根据田的大小宽4—8
米,深1—1.5,宽1.5—3米,沟内侧四周构筑20—30厘
米的小土坝使水沟成为暂养区;
2)池塘面积较大者,在田中开挖“十”、“井”字型环沟,沟
宽度和深度略小于四周环沟,以不影响机器插秧和收割为
原则;
3、防逃
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网片加塑料薄膜做成50厘米高的防逃墙,四角落防逃做成弧形,进排水口用网或栅围住,进水口(抽水泵)必须用6米长左右60—80亩袖笼状网袋过滤野杂鱼,以降低饵料系数,达到最有效利用饲料,降低成本;
4、清田消毒
野杂鱼:用茶饼或清鱼净杀灭环沟内的野杂鱼
消毒:稻田改造后,田面进水约10—20厘米,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有效氯为30%)泼洒消毒,每亩用量75—150公斤和20—30公斤;注:如果用清塘净、灭扫利等杀野杂鱼或其他菊酯类、有机磷农药的,必须至少解毒2次以上!
5、培肥
1)田面亩施腐熟禽粪肥或沼气肥料200—300公斤或者15斤
复合肥+10斤磷肥作为基肥,施肥后进行旋耕、平整,以
培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虾苗的饵料生物;
2)不旋耕的必须在田面开行植草,并且经常换水,否则秸秆
在腐烂过程中容易导致水质发红发黑,此水导致虾子产量
低,规格小,体质差,效益低。

3)基肥可以适量多施,后期追肥必须遵循“少量多次”的原
则!
4)3—6月份,每月施一次矿物肥10斤/亩,磷肥2次,每次
5—8斤亩化水全田泼洒
6、种植水草
1)消毒后7—10天,在环沟和田间种植伊乐藻,水草覆盖面
积30%,成型后占田间50%—60%为宜,3米*4米或5米
*6米来布局成棋盘状;
2)同时,在环沟及稻田内架设网片,或设置竹筒、塑料桶等,
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为小龙虾提供栖息、蜕壳、隐蔽场
所,减少其打洞;
3)没有好的水草,根本养不出大龙虾,而且易发病死亡!
二、苗种放养
1.年前7—10月份放20—40公斤/亩种虾(雌雄比例以
2.5
—3:1为宜),投足后即按照3—8%投喂优质颗粒饲料,
稻谷收割后让其落沟产子,此时应少量投喂优质虾料,
按照100斤种虾3%来投喂,如发现青虾适量多投;
2.开春3—4月份投放2—3厘米虾苗(规格80-200头/斤),
依草生长的情况按照4000-6000只/亩合理投放,一次放
足,放苗后即按照5—8%投喂6683D;
3.种虾来源宜多元化,虾苗规格要整齐,体质健壮,附肢
齐全,无病无害,不买出现死虾子情况的塘口的苗种,
不管是种虾还是虾苗都要遵循的“就近原则”以提高存
活率;
4.苗种应分散投放,一次放足,应避开高温和阳光直射时
间段,早晚投放为宜
5.苗种用1%—2%抗应激池水浸泡5—10分钟恢复体质;
6.苗种若经过长时间运输,应采用冷藏车在低温(10℃左
右)条件下运输,并且防止脱水和挤压,有利于提高成
活率。

不可放置冰块运输虾苗,以防冻伤造成死亡。


放前应经过透水处理,具体操作如下:现在池水中浸泡
1分钟左右再出水搁置2—3分钟,再在池水中浸泡1
分钟,出水搁置2—3分钟如此反复2—3次可有效提高
存活率;
7.苗池进田适应7—10天用碘制剂消毒,可杀灭寄生虫和
致病菌,降低死亡率;
三、日常管理
1.检测水质,PH7.5-8.5溶氧不低于4mg/L亚硝酸盐小于0.03
2.脱壳频繁(一生脱壳11次之多),生长迅速,做到定时,定量,
定制,均匀,足量的投喂。

尽量让每一只都吃到,吃饱,避免互相争食,残杀,破坏水草。

3—6月份按总存塘量的5—8%确定投喂量,分上、下午两次投喂,上午占总投量的30%,下午占70%,其中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及虾的蜕壳、摄食情况变化适量调整,
3.连续阴雨或水质过浓要少喂,脱壳高峰期少喂,脱壳后要多喂,
发病季节要少喂,生长正常季节要多喂
4.注意水草布局、经常改底调水和合理放养,水体透明度应为
30cm~40cm。

水体透明度用加注新水(进水一定要严防野杂鱼的进入)或施肥的方法调控。

为龙虾提供好的生长环境。

5.注意杀青苔,早起可以用护草青苔杀净青苔,解毒后适度肥水;
6.不宜大量施肥,蓝藻应该早发现,早杀,蓝藻太多根本就不敢杀,
容易缺氧;
7.经常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可使龙虾不发病或者少发病;
8.发病高峰季节可提前预防,调节好水质,改底以及药物拌饵内服
保肝;
四、捕捞方法
A.虾龙或者地龙轮捕,捕大(4钱以上)留小、捕红留青,降低
密度,提高养殖效益;
B.抢行情,可用水神一号或白军杀星把龙虾赶到边上2—3天可
以起捕80%;
五、插秧后田间管理
1.一句秧苗生长情况田面上水10—20公分不等,让沟内小龙
虾上田面捕食生物饵料,沟内适当投喂优质颗粒饲料;
2.慎用对小龙虾有刺激的有机磷农药;
3.根据市场行情和龙虾成熟度、龙虾密度,继续捕捞销售(如
果卖多导致存田量少可在价格便宜时适当补充虾苗)
4.4月底至11月初有部分青虾已经出来,可少量投喂饲料,
消毒植草后可适当抬高水位,以利于小苗安全顺利过冬,
开春后晴天投喂2—3天适量投喂一次,高于十度即每天投
喂一次,高于20度早晚投喂,便于开春抢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