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高效养殖模式

合集下载

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S h u i c h a n y u y e稻虾综合种养在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因其养殖条件的要求不高,可以大范围开展。

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可以有效的提高耕地单位产值,有效促进种、养殖户经济效益及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的基础工程1、稻田的选择在选择田块时,一要考虑小龙虾喜欢掘洞的习性,不宜选择梯田,小龙虾掘洞会破坏梯田,要选择地势平坦的稻田;二要有充足的水源,同时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以及没有被污染的稻田进行选择。

综合经济效益和便于管理,单块稻田的面积应在10亩~50亩之间,不宜过小或过大。

2、田间的建设①挖虾沟。

在每块稻田的周围根据其面积的大小挖出一道环形沟,沟宽在1m ~2m ,沟底宽度0.8m ~1.5m ,深度1m ~1.2m ,再留出方便起虾时用到的1m 小平台。

还要做隔开种水稻和养虾的内埂,埂高大概在20m ~30cm ,在稻田面积较大的情况下,还需考虑挖出“井”或“田”字形宽1m ~2m 、深0.8m 的沟,为小龙虾在高温季节时的生长及捕捞提供便利。

②小龙虾防逃设施的布设。

可在田埂上将塑料薄膜板或石棉瓦、彩钢瓦等用固定桩设置防逃墙,高度在60cm ,基部入土20cm ,另外,进水口和排水口可以选择双层密网或尼龙网进行封口处理。

③留有便于耕作的机械通道,方便在水稻耕作及收割时使用机械设备,以提升种植效率。

3、小龙虾敌害的防治稻田中的水老鼠、水蛇、蜈蚣以及食肉鱼等都会对小龙虾的生长造成影响。

因此,要先对稻田进行80kg/667m 2~100kg/667m 2的生石灰进行小龙虾敌害的防治,还要在进水口设置80目筛绢网进行过滤,以防止其他鱼类及鱼卵进入放置区域。

4、水稻种植及管理①选择适宜养虾的水稻品种。

要生长周期较长、耐水耐肥、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及抗倒伏性,还要叶片张角小且高产的品种,水稻种植插秧时间安排在6月上中旬,要保持宽行稀植,为小龙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虾稻共作是现在常见的种植模式,那么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你们知道吗?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虾稻共作的优点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激素,生产出生态、优质龙虾和水稻,龙虾与水稻种养殖结合模式经济效益比麦、稻种植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产业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放养前期准备1月—2月,改造虾沟,采用“一”或者“L”型田边沟,沟深0.6-0.8米、宽4米、坡比1:1.5,对虾沟、大田冻、晒、消毒,消毒用药量按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160公斤;消毒后10天栽植伊乐藻到沟、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状分布。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投放3月—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虾苗到沟、大田中(越早越好),投放量5000-7000尾/亩,规格为70~200尾/500g,同时适当投喂浸泡过的大豆、玉米等植物性蛋白饵料。

虾稻共作的养殖:日常管理4月下旬—5月,注意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害预防治疗等工作,对虾沟、大田中的虾苗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一般为存塘虾总量的1-2%。

7月初—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人工耘耥拔除多余的大杂草,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

适当少量辅助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并适时起捕部分成虾出售。

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进入共作期6月下旬,(南粳46于5月10—15日育秧,6月上旬移栽;南粳9108于5月底6月初育秧,6月18日—22日移栽。

)大田中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秧苗移栽前7天亩施优质商品有机肥500-800公斤,秧苗栽插密度:行距为22~625px,株距为450px,水稻栽插的密度为1.3万穴/亩,移栽后做到浅水勤灌。

待秧苗返青后,将虾沟漫水,虾苗进入大田养殖,苗种不足的从外围补充。

同时做好沟、田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适时捕捞6月初—中旬,集中捕捞销售70%的龙虾,余下小规格龙虾暂养于虾沟。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虾-稻联作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高效的种养方式。

虾-稻联作技术是指在水稻田中种植虾蟹等水产养殖业的生物,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融合,从而实现种养一体化的农业模式。

虾-稻联作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传统理论中的“水中无菜,田中无鱼”的矛盾。

以前的传统农业模式中,水田里因为水草长得太茂盛,容易引起积水,导致水稻倒伏,影响产量;而一旦把水草清除,就会失去可供鱼类等生物栖息和产生养分的生态环境,也无法进行水产养殖。

虾-稻联作技术的优势在于,通过在水稻田中种植虾蟹等水产品,利用它们的粪便和残渣作为有机肥料施于稻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同时,虾蟹等水产品也能够为水稻田提供天然的清洁服务,保持田间生态平衡,减轻稻田内病虫害的危害,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实现产量与利益的最大化。

虾-稻联作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稻田的产量,还能够带来双重经济效益。

一方面,虾蟹等水产品的养殖可以带来直接的收益,成为农户家庭的一项新增产业;另一方面,将虾蟹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可以提高农户的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

虾-稻联作技术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虾蟹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的营养供应和节制饵料的投喂量,防止过度肥养导致养殖产量下降和水体污染;其次,在水稻田的管理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水位、施肥方法和水稻品种,以使虾-稻联作技术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在虾-稻联作技术的实践中,农户需要注意科学、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率。

综上所述,虾-稻联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种养技术,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虾-稻联作技术的推广可以促进水稻和水产养殖业的融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农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探索虾-稻联作技术,将其逐步推广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进行水稻和虾的养殖,以达到互惠共生的效果。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也需要运用综合种养技术来实现。

本文将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一、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农田的生态循环。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可以有效控制稻田害虫的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虾的粪便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土壤肥力。

虾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结构。

在稻田中,水稻根系与虾塘、稻田土壤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三、增加农田生态多样性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

在水稻田中,虾的生长也会吸引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蟹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清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保持水稻田的清洁。

水田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有利于农田生态平衡的维持。

综合种养技术:一、适宜的虾种选育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选育适宜的虾种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虾种更适合在稻田中养殖。

通过人工选育和培育,培育出适应稻田环境的虾种,可以提高虾的适应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二、改良虾塘建设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塘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虾塘的设计需要考虑虾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保证虾在稻田中的正常生长。

也需要考虑农田水稻的生长需求,保证虾养殖和水稻生长不会相互干扰。

三、科学管理和调控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科学的管理和调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水稻和虾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保证水稻和虾的养分需求。

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和调控,提高养殖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稻虾共生是一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一种养殖方式。

稻虾共生是指将虾与稻共同放养在水稻田中,在保证稻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稻田可持续利用的高效养殖模式。

稻虾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种养模式。

传统的稻田单一种植稻谷,虽然能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但往往会导致土壤因长期单一作物种植而失去肥力,同时对虫害的防治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稻虾共生模式中,虾在稻田中会吃掉一些稻田中的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虾对水中的杂质、养殖废物等都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可以净化水质。

虾还会在土壤中挖掘穴位,促使土壤通气增加,改善土壤结构。

而稻田中的稻谷也提供了养殖虾的食物来源,实现稻虾相互共生。

稻虾共生模式具有高效生态种养的优势。

稻虾共生模式中,虾和稻互相耕种养殖,虾从稻田中获得食物,同时排泄物也为稻田提供了营养;而稻则从虾的活动中获得气体和水分的协助。

虾和稻之间形成了互惠共生的生态链,优化了养殖和种植的效益。

相对于传统的稻田养殖方式,稻虾共生模式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稻虾共生模式还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虾共生模式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稻虾共生养殖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减少了对环境的人为干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通过虾的捕食,可以对稻田中的害虫进行控制,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并且减少了对农药的过度依赖。

稻虾共生模式通过促进土壤通气、改善土壤结构,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稻虾共生模式对水体质量的净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虾在稻田中过滤了水中的杂质和养殖废物,减少了水体的污染。

稻虾共生模式的实施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是管理上的挑战,稻虾共生模式需要对水体、土壤和气候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管理,需要严格控制水位、养殖密度和投喂量等。

其次是市场的需求和推广问题,稻虾共生模式需要依靠市场的需求来保证其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来推广。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一种种养方式。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使水稻和虾之间形成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稻虾共生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稻和虾类的互补特点。

水稻种植需要充足的水源,而虾类养殖需要有合适的水体供应。

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源,同时提供适宜的水体环境,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

稻虾共生模式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

养殖虾类的排泄物和虾苗脱壳后的残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充分利用,为水稻提供养分。

虾苗在水稻上游动、探头进食,可以有效地吃掉水稻田中的稻飞虫、水稻瘟疫虫和蚊蚋等病虫害,起到了生物防治的作用。

虾类在稻田中挖掘洞穴和通道,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通气性和贮水能力,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稻虾共生模式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虾苗与稻苗共同生长,互不干扰,虾体生长出的水稻和养殖虾类可以同时收获,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又节约了人力和资源。

虾体生长出的水稻具有嫩滑有香味的特点,口感更好,价格更高。

虾体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销售给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虽然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和好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要定期检查和调整水质,保证虾类生长的环境质量。

要合理控制虾类的数量,以免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要加强管理和科学养殖,注重疾病防控和环境保护,确保稻虾共生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的水稻种植和虾养殖已经面临许多不可避免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新型养殖方式的核心在于将虾养在稻田中,而不是传统的单纯虾池养殖。

这种模式与气象服务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所带来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稻田提供了虾养殖所需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虾不必喂养任何人工饲料,这降低了养殖成本。

其次,稻田的水质比单纯虾池更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虾病和死亡率。

除此之外,这种养殖模式还具有环保、节能的效果,因为稻田能有效地吸收和净化虾排出的废物,减少了环境污染。

然而,尽管“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

最明显的是,这种模式需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因为稻田和虾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适当的陈列时间、管理方式和土地使用方式。

此外,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还面临一些气象上的挑战。

气象服务可以帮助解决“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中的一些气象问题。

首先,气象服务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这有助于决定哪些时候可以进行虾的收获和哪些时候可以进行水稻的生长,让养殖周期更加合理,充分利用好气候条件。

其次,气象服务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预防农作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防止农业损失。

在“稻虾共作”和气象服务的结合下,养殖效益和农作物收益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和气象服务的结合方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养殖行业效益和农作物收益,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养模式,其通过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虾类,既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双重增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农田可以实现双重增收。

一方面,水稻的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种植水稻也可以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类的养殖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2. 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水稻和虾类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水稻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遮荫,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反之,虾类在稻田中也可以帮助水稻解决虫害,并且通过虾类的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3. 资源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虾类养殖的水体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虾类养殖也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二、综合种养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类的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可以起到很好的肥料作用。

在虾类养殖的同时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将虾类的排泄物与土壤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水体的管理对于虾类的养殖和水稻的生长都至关重要。

需要采取相应的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养殖环境调控、虾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

3. 有机农业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属于一种有机农业种养模式,因此在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稻共作”高效养殖模式
一、 放养前的准备
1、 稻田选址
1) 要求场地开阔,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无污染、保水能力
较强、排灌能力方便、按照高灌低排格局进、排水分开,
交通方便、通电通路;
2) 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以;
2、 挖环形沟 加固田埂
1) 沿田埂内侧一米处深挖环形沟,沟面根据田的大小宽4—8
米,深1—1.5,宽1.5—3米,沟内侧四周构筑20—30厘
米的小土坝使水沟成为暂养区;
2) 池塘面积较大者,在田中开挖“十”、“井”字型环沟,沟
宽度和深度略小于四周环沟,以不影响机器插秧和收割为
原则;
3、 防逃
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网片加塑料薄膜做成50厘米高的防
逃墙,四角落防逃做成弧形,进排水口用网或栅围住,进水口(抽水
泵)必须用6米长左右60—80亩袖笼状网袋过滤野杂鱼,以降低饵
料系数,达到最有效利用饲料,降低成本;
4、 清田消毒
野杂鱼:用茶饼或清鱼净杀灭环沟内的野杂鱼
消毒:稻田改造后,田面进水约10—20厘米,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有效氯为30%)泼洒消毒,每亩用量75—150公斤和20—30公斤;
注:如果用清塘净、灭扫利等杀野杂鱼或其他菊酯类、有机磷农药的,
必须至少解毒2次以上!
5、 培肥
1) 田面亩施腐熟禽粪肥或沼气肥料200—300公斤或者15斤
复合肥+10斤磷肥作为基肥,施肥后进行旋耕、平整,以
培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虾苗的饵料生物;
2) 不旋耕的必须在田面开行植草,并且经常换水,否则秸秆
在腐烂过程中容易导致水质发红发黑,此水导致虾子产量
低,规格小,体质差,效益低。
3) 基肥可以适量多施,后期追肥必须遵循“少量多次”的原
则!
4) 3—6月份,每月施一次矿物肥10斤/亩,磷肥2次,每次
5—8斤亩化水全田泼洒
6、 种植水草
1) 消毒后7—10天,在环沟和田间种植伊乐藻,水草覆盖面
积30%,成型后占田间50%—60%为宜,3米*4米或5米
*6米来布局成棋盘状;
2) 同时,在环沟及稻田内架设网片,或设置竹筒、塑料桶等,
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为小龙虾提供栖息、蜕壳、隐蔽场
所,减少其打洞;
3) 没有好的水草,根本养不出大龙虾,而且易发病死亡!
二、 苗种放养
1. 年前7—10月份放20—40公斤/亩种虾(雌雄比例以2.5
—3:1为宜),投足后即按照3—8%投喂优质颗粒饲料,
稻谷收割后让其落沟产子,此时应少量投喂优质虾料,
按照100斤种虾3%来投喂,如发现青虾适量多投;
2. 开春3—4月份投放2—3厘米虾苗(规格80-200头/斤),
依草生长的情况按照4000-6000只/亩合理投放,一次放
足,放苗后即按照5—8%投喂6683D;
3. 种虾来源宜多元化,虾苗规格要整齐,体质健壮,附肢
齐全,无病无害,不买出现死虾子情况的塘口的苗种,
不管是种虾还是虾苗都要遵循的“就近原则”以提高存
活率;
4. 苗种应分散投放,一次放足,应避开高温和阳光直射时
间段,早晚投放为宜
5. 苗种用1%—2%抗应激池水浸泡5—10分钟恢复体质;
6. 苗种若经过长时间运输,应采用冷藏车在低温(10℃左
右)条件下运输,并且防止脱水和挤压,有利于提高成
活率。不可放置冰块运输虾苗,以防冻伤造成死亡。投
放前应经过透水处理,具体操作如下:现在池水中浸泡
1分钟左右再出水搁置2—3分钟,再在池水中浸泡1
分钟,出水搁置2—3分钟如此反复2—3次可有效提高
存活率;
7. 苗池进田适应7—10天用碘制剂消毒,可杀灭寄生虫和
致病菌,降低死亡率;
三、 日常管理
1. 检测水质,PH7.5-8.5溶氧不低于4mg/L亚硝酸盐小于0.03
2. 脱壳频繁(一生脱壳11次之多),生长迅速,做到定时,定量,
定制,均匀,足量的投喂。尽量让每一只都吃到,吃饱,避免互
相争食,残杀,破坏水草。3—6月份按总存塘量的5—8%确定投
喂量,分上、下午两次投喂,上午占总投量的30%,下午占70%,
其中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及虾的蜕壳、摄食情况变化适量
调整,
3. 连续阴雨或水质过浓要少喂,脱壳高峰期少喂,脱壳后要多喂,
发病季节要少喂,生长正常季节要多喂
4. 注意水草布局、经常改底调水和合理放养,水体透明度应为
30cm~40cm。水体透明度用加注新水(进水一定要严防野杂鱼的
进入)或施肥的方法调控。为龙虾提供好的生长环境。
5. 注意杀青苔,早起可以用护草青苔杀净青苔,解毒后适度肥水;
6. 不宜大量施肥,蓝藻应该早发现,早杀,蓝藻太多根本就不敢杀,
容易缺氧;
7. 经常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可使龙虾不发病或者少发病;
8. 发病高峰季节可提前预防,调节好水质,改底以及药物拌饵内服
保肝;
四、 捕捞方法
A. 虾龙或者地龙轮捕,捕大(4钱以上)留小、捕红留青,降低
密度,提高养殖效益;
B. 抢行情,可用水神一号或白军杀星把龙虾赶到边上2—3天可
以起捕80%;
五、 插秧后田间管理
1. 一句秧苗生长情况田面上水10—20公分不等,让沟内小龙
虾上田面捕食生物饵料,沟内适当投喂优质颗粒饲料;
2. 慎用对小龙虾有刺激的有机磷农药;
3. 根据市场行情和龙虾成熟度、龙虾密度,继续捕捞销售(如
果卖多导致存田量少可在价格便宜时适当补充虾苗)
4. 4月底至11月初有部分青虾已经出来,可少量投喂饲料,
消毒植草后可适当抬高水位,以利于小苗安全顺利过冬,
开春后晴天投喂2—3天适量投喂一次,高于十度即每天投
喂一次,高于20度早晚投喂,便于开春抢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