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讲义太阳病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太阳病纲要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鉴别:
伤寒
无汗,脉浮紧
风寒
辛
温
中风
有汗,脉浮缓
温病――温热-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辛凉解表
鉴别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误治后的变证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热邪炽盛 身重――热盛伤气 自汗出――热迫液泄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内外
治当辛凉甘寒,清热育阴,切忌攻下、火疗等 法
第一节太阳病脉证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轻度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和缓之 缓
(2)
即今伤风,为外感病证 名
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太 阳 病 中 风 证
脉证分析
病因:风寒袭表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误火变证:
• 发黄_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 如惊痫,时瘛疭--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 若火熏之--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预后:
• 一逆尚引日--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再逆促命期--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表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病因:寒邪袭表
证 • 发热 • 热
卫气达表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卫气未能达表,先恶寒后发
•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
(卫阳被遏)
•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 纲
太阳表实证 辨证要点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二)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证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
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3、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属药汗。
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4、“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展开全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
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
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
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
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
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它冲这一段来的。
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
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
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
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
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
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
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12 太阳病变证-火逆证及欲欲候

一 脉 证 二 汗 脉 脉
、
、 不
解---解 -----
汗解
脉 证 三
脉( 脉(
)
---不
下
解( 解(
)--
“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的宗旨 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平 衡 观 阴阳自和----常态(生理) 阴阳自和 常态(生理) 常态 阴阳 和---病态(病理) 和 病态(病理) 病态
调和阴阳---治疗 调和阴阳 治疗
误治津伤, 误治津伤,阴阳自和而愈的具体例证 原文59/P171 ) (原文
// 病 证 治 ------治 -------阴 阴 自愈----津 自愈 津 ,津 , 自 愈 伤津 伤津 ,
归纳58、 条基本思想 变证的治则) 条基本思想( 归纳 、59条基本思想(变证的治则): 平衡阴阳 审证求因,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太阳病汗下失序而致冒的治法 原文93/P171 ) (原文
治 太 阳 病 冒 下 而 汗---汗 而 -----冒 冒 ( )------下 下 阳
致---致冒 汗
辨战汗作解及汗、 辨战汗作解及汗、下作解不同脉诊 (原文94/P172 ) 原文
脉 证 脉 先振慄 ----汗 ---作
太 阳 病 未 解 , 转 机
《伤寒学》讲义 伤寒学》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九.火逆证
火疗法: 火疗法: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温针
火逆变证: 火逆变证:
1.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邪扰乱神明 2.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奔豚 .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 3.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4.热入血分:衄、吐、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热入血分: 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5.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6.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 .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条文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白话解读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太阳病,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风温、温病。
一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得之八九日,是指得到一段时间以后。
2、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发热,又会怕冷,发热的时候比较多,恶寒的时候比较少,这说明,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强。
3、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意思是病人没有想呕的感觉,且大小便很正常。
病邪在入侵人体初始,入侵的是肌表,得的是太阳病,再往里一点就是阳明,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邪会转化为热症,病人会便秘或燥渴。
如果口渴,往往大便也有秘结的问题,就是进入阳明了。
如果再往再深一点入侵就是少阳,到了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说明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4、一日二三度发。
意思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突然发热,突然发冷。
这是正邪两气在反复斗争。
而且在一天内斗争频繁,说明患者的正气还在。
但有点不够力度,欲胜还败。
这种反复斗争说明了一个结果,要么身体的阳气不够,但在恢复,一边恢复一边与邪气作斗争;要么就是身体虚掉了,正气节节败退,但仍在抵抗,正在边打边退,也出现反复斗争。
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5、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倪注经验: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