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的影响

摘要:气候变迁通常是指由一种正常的气候转到另一种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也可能是外部强迫,也可能是人为的对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造成的等等[1]。气候变化对地球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除了导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之外,也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严重的威胁到树木的健康。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的影响主要是:1、使昆虫区域增大,树木受虫害的威胁加大。2.气候的变化使树木的冻害程度加重,降低了树木的质量。3、异常天气的增加是幼苗的产量和育苗难度明显升高。

关键词:气候变化树木健康苗木影响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ealth of trees

Writer:Haiyan Che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is usually defined by a normal climate to another climate. Climate change may be due to natural internal processes, it may be external forcing, it could be an artificial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land-use change caused. Climate change affects many aspects of the Earth, in addition to leading to melting snow, rising sea levels, but also have a huge impact on human life, especially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tre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ealth of the trees are mainly: 1, increased insect area, trees threatened pests increased.

2 so that the extent of climate change increased frost damage trees, reducing the quality of the trees. 3, an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bnormal weather and nursery seedling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trees healthy seedlings influence

引言: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气候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结构。据估计全球在以后几十年内气温将升高3.5~4.2℃降水将增加7%~11%[2]。虽然目前各种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正在使地球气候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的。因此,全球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现在的准平衡状态必将随之变化,因为这些生态系统的现实结构、功能和分布格局是对目前气候状况的长期适应的结果。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3]。

一.气候变化对树木虫害的影响

昆虫区的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形地貌,人类的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影响,但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气候变化使昆虫区发生变动,使昆虫的分布范围和分布面积以及昆虫数量发生改变。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昆虫的分布区正在向北方移动。这就造成北方树木出现原先没有的病虫害。松毛虫的分布区域是北京、山西、河北等省份,由于气候的变迁。目前油松毛虫出现向西北转移的趋势。白蚁类昆虫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昆虫,但是由于气候变迁的影响,白蚁已经扩展到徐州一带。这些害虫的入侵会严重危害当地树木的生长。[4]并且随着气温的变暖将会有更多的害虫向北移动,这对喔过的林木产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出现多次的暖冬现象。暖冬有利于昆虫的生存。昆虫的大面积繁殖侵害树木。对树木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气候变化造成树木冻害

树木冻害主要是指受到低温的影响是树木的细胞和组织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冻害对树木威胁很大,严重时常将数十年生大树冻死。如去年保定满城县低温将10多年生的柿树成片冻死。树木局部受冻以后,常常引起溃疡性寄生菌寄生的病害,使树势大大减弱,从而造成这类病害和冻害的恶性循环。如苹果腐烂病、柿园的柿斑病和角斑病等的发生,证明与冻害的发生有关。有些树木虽然抗寒力较强,但花期容易受冻害,在公园中影响观赏效果。因此预防冻害对树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防冻害对于引种、丰富园林树种有很大意义。冻害的发生和树木的休眠和抗寒锻炼有关,一般处在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植株休眠愈深,抗寒力愈强。植物抗寒性的获得是在秋天和初冬期间逐近几年来,渐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作抗寒锻炼!一般的植物通过抗寒锻炼才能获得抗寒性。到了春季,抗冻能力又逐渐趋于丧失,这一丧失过程称为锻炼解除[5]。

树木的春季解除休眠的早晚与冻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解除休眠早的,受早春低温威胁较大:休眠解除较晚,可以避开早春低温的威胁。因此,冻害的发生一般常常不在绝对温度最低的休眠期,而常在秋末或春初时发生。所以说,越冬性不仅表现在对于低温的抵抗能力,而且表现在休眠期和解除休眠后,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低温来临的状况与冻害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当低温到来的时期早,又突然,植物本身未经抗寒锻炼,人们也没有采用防寒措施时,很容易发生

冻害;日极端最低温度愈低,植物受冻害就越大;低温我国常常出现倒春寒现象。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很多省市出现倒春寒现象。是很多树木收到冻害而死亡。

三、气候变迁对苗木健康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与苗木的生长,发育、结实惜惜相关,气候变迁对苗木的影响巨大。影响苗木生长的直接因子包括光照、温度、降水、大气、突变天气(大风、冰雹、降雪等)[6]。由于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地加大。旱涝加剧,大面积高强度的降水增加,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频出现,大风冰雹的强对流天气严重危害苗木的生长。由于气温的上升,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水分失衡扬中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发育,使苗木的产量和育苗的成活率降低等[7]。年平均气温的升高,造成苗木的种植区域向北移动,同时也影响苗木的栽种品种。频频出现的反差天气对苗木造成的上海也是不可预测的。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的关注越来越大,许多科学家也在不断地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我国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气候的异常变化严重威胁到树木的健康。做好树木的防护措施是极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6

[2] 曹受金,曹福祥,祁承经,徐庆军气候变化对树轮异常结构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 19(2): 494-498

[3]刘乃壮杨林未来气候变化对杉木生产的可能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9 V ol.17No.3

[4] 王松气候变迁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研究[J] 广东科技2013.2. 第3-4 期

[5] 刘延春气候变迁对中国东北森林影响的初步研究[J] 吉林林学院学报1997.4 V ol.13 No.2

[6] HANTERMIROV R M, GORLANOV A L A, SHIYATOV S G.Pathological tree-ring structures in Siberian juniper (Juniperus sibirica burgsd.) and their use for reconstructing extreme climatic events[J].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 2000, 31: 167-173.

[7] BOURIAUD O, LEBAN J M, BERT D, et al. Intra-annual variations in climate influence growth and wood density of Norway spruce[J]. Tree physiology, 2005, 25: 651-660.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 年2 月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农业(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海岸带和海洋系统(渔业),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1.5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对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表现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常常造成破坏、困境和死亡。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对这些极端事件变化估计的不确定性,但与全球变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5983667.html,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作者:杨雨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9期 气候条件和天气剧烈变化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已经得到证明。例如,阴天或气压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关节疼痛、肌肉损伤复发或出现偏头痛。 研究这种理论的科学被称为“生物气象学”,其目的在于研究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西班牙塔拉戈纳佩雷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与就医人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当气温超过26℃时,就医人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冬季,抑郁症患者会增多。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传感神经出现紊乱,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精神疾病恶化。瞬间的天气变化容易引发焦虑,而其他气候变化,如白昼长短变化等,则容易导致情绪高涨、低落和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绪障碍等问题。 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状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即随着秋季来临,日照时间缩短,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人体进入冬眠状态,行动变得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为缺乏活动而体重增加。应对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是光疗法,即通过全光谱灯光照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让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状态。 大气电流主要通过体液对人体产生影响。在大气电流的影响下,人体细胞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体液的流动速度。此外,大气电流还会改变人体内悬浮胶体的分布、血压、心率、神经刺激和组织间的导电性。大气中的负离子以负氧离子为主,这有助于人体健康,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厘米2000-4000个。流动的水附近通常聚集着高密度的负氧离子,这就是我们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时会产生舒适感的原因。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存在影响,也影响着所有的生物。未来的生物气象医学将继续探索大气、气候和人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领域有许多断代测年方法,而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格拉斯(Douglass)博士于二十世纪初研究建立起来的。他用树轮定年法测定了印第安人遗址中残留树木的树轮,明确了遗址的年代,于是这种方法在美国的史前年代学研究中得以确立。自从科学的树轮年代学建立以来,树轮年代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立长序列的年轮年表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同长度的年表,其中有两条长序列的年轮年表,一条是利用美国西南部考古遗址出土的木材样本,构建了这一地区的史前年代学框架,建立了上万年的刺果松(Pinus aristata)年轮年表,另一条是德国建立了不间断的可延续到整个全新世的10430年的栎树(Quercus)年轮年表。利用长序列年轮年表不但对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进行了定年,对古建、古美术的木材样本进行定年,而且对14C年代进行了校正,推测过去一些事件的年代,河流的改道,推测过去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聚落的居住史和建筑史等。总之,在考古学领域,树轮年代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利用树木年轮分析判定过去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另一方面是对过去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和环境进行重建和研究。因此,为了尽快地建立长序列的年轮年表,有必要对树轮年代学的原理、分析方法和取样方法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使考古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以便取到比较理想的木材样本。 一树轮年代学的原理 树木树干的形成层每年都有生长活动,春季形成层细胞分裂快,个大壁薄,在材质上表现疏松而色浅,称为春材;由夏季到秋季,形成层的活动渐次减低,细胞分裂和生长渐慢,个小壁厚,材质上致密而色深称为秋材。树木的年轮,就是树干横截面上木质疏密相间的同心圆圈。每一个年轮的宽度包括当年的春材和秋材。多数温带树种一年形成一个年轮,因此年轮的数目表示树龄的多少,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规律是一致的。如果一段树干内层的一段年轮图谱同另一段树干外层的年轮图谱一致,就说明二者有过共同的生长期,生长年代能够相互衔接。如果我们以现生立木或已知砍伐年代的树木样本为时间基点,年代早一些的样本与之有一部分年轮图谱重叠,他们就可以衔接,就这样一直能衔接下去,甚至可以衔接到远古时期,这样就可以建立长序列的树木年轮年表。 一旦建立了长序列的树木年轮年表,就可以对未知年代的木材进行分析和定年了。假如从考古遗存中取到木材样本,首先对该木材样本进行树轮分析,建立该木材样本的树轮图谱,如果该木材样本与已建立的合成年轮年表的木材树种相同、又在同一气候区,根据交叉定年原理与长序列的树木年轮年表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到唯一的重合位置,从而确定该木材样本的绝对年代。 在温湿的欧洲地区,树轮基本没有缺失轮,常采用以上交叉定年方法。而在气候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树轮中丢轮较多,常采用美国的骨架定年方法,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二树轮年代学的分析方法 (一)交叉定年工作程序 在定年前,对所有的样本都应进行一次目估,进一步了解每一个样本年轮的走向、清晰程度、是否有结疤、病腐等,选取生长正常的部分定年,这不仅有利于假年轮、丢失年轮的确定和识别,定年准确,测量时不容易出错,而且在年轮分析时,如果有疑问,还便于回查。 交叉定年工作程序如下: 1 年轮的标记 将打磨好的样本,由髓心向树皮方向,每10年用自动铅笔画一个小点,每50年在垂直方向画两个小点,每100年在垂直方向画3个小点。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1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

年轮疏密判断气候

年轮疏密判断气候 1、年轮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气候温暖,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气候寒冷,树木生长慢,年轮较密。 2、树木的年轮如何反应气候变化.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树木生长旺盛,年轮宽。气候寒冷干燥,树木生长比较慢,年轮窄。 3、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证据,年轮的疏密与气候的关系 暖湿——冷干——暖湿 海平面下降 原因:植物生长,在暖湿环境下生长快,植物细胞较大,组织间空隙大,木质较松稀疏;冷干气候下植物生长慢,细胞较小,所以年轮密集。 因此年轮密集时反映的气候寒冷,冰川融化量小,海平面下降。 4、如何从树的年轮判断气候? ? 5、怎样根据年轮的疏密判断南北 向阳的特点来判断,年轮密的是南面,疏的是北面 6、年轮疏密判断南北 向阳的一面生长得快,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南北。 在北半球,疏面是南,密面是北,在南半球则正相反。 7、从树木纹路的缝隙疏密可以判断出什么

年轮来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自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 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 树木的年轮是一圈一圈的,但是圈与圈的宽度是不一样的,向着太 阳的一面年轮较宽,也就是南面.背着阳光的年轮较窄,也就是北面.还 可以从年轮上看出那一年的雨水情况,如果有一圈的年龄都比较宽,这 一年的雨水就多,相反就少.除了年轮也可以从树叶的稠密度来判断方向,树叶多的一方是南方,相反是北方.如果是冬天树上没有树叶,也可 以从树枝分叉来判断方向,树杈多的是南方,少的是北方 8、科学家是怎样根据年轮判断天气和灾害情况的 二氧化硫不适合。研究气候变化,有个条件,就是要稳定的且不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记录了气候变化的事物。珊瑚的生长与当时的天气 有关,比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珊瑚的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建立起珊瑚 生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年代(一般用同位素测年代)的珊瑚,就可以来通过函数关系来反演当时的天气条件,研究气 候变化。这里有个关键因素就是珊瑚生活在海里,特别是那些无人干 扰的海域,从而真实的记录了气候变化。如果是有人居住的地方是不 行的,人类活动破坏了那个函数关系,使数据失效。还有一点,珊瑚 礁的形成时间很长,气候变化都是年代记东西,太短分析自不出什么。年轮同理。冰芯主要是看层状结构,冰川的冰基本都是雪挤压形成的,每年降雪厚度不同,每层的厚度也不尽相同。冬夏季节的降雪也有不同,就形成了层状结构。再加上降雪中包含有当时的空气,形成了冰 芯中的气泡,从这些气泡里分析空气成分,比如二氧化碳,能很好的 反映当时大气环境。还有个适合做气候分析的材料,黄土。至于大气 中的二氧化硫嘛,根本就是现在这个时刻状态,也有大量人工干预的 结果。是不能做气候分析的。 9、树木年轮的疏密为什么能表示天气的寒冷和温暖吗??为什么?? 树木年轮在树木伐倒后,在树墩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同心圆环,植 物学上称为年轮。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形成的,一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大树的年轮—作文

大树的年轮 家的后院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树,每逢夏天它都会长出一 树圆圆的绿荫来遮护我和家人,而每每置身于大树的绿荫下,我就会想起另一棵树,一棵历经风雨剥蚀永远巍然屹立的大树,她的年轮圈出了一方土地的沧桑变迁,圈出了一个家园 的悲欢离合,圈出了一个民族的奋起振兴。这棵大树便是我 的祖国。 在那风雨如磐、神州陆沉的岁月里,狂风骤雨就像万千 头野兽在草木藏菠的原野肆意横行,浊浪排空的黄河水在阴 风怒号的秋风里呜咽着荒凉而凄苦的歌。大树因此而呻吟, 因此而挣扎。但是大树的枝叶早在《诗经》里就有与子同仇 的气概,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汇成流淌的河。这河,到近代, 从林则徐的脖颈流出,从秋瑾的心脏流出,从方志敏的血管 流出,从江姐的指尖流出,浇灌着大树,润饰着一年又一年。经过一次次血的汇聚,泪的凝结,爱的滋润,饱经风箱的大 树终于在伤残中挺直腰身,从伤痕中伸出腾飞的翅膀。从周 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长出来的大树,用千万年的艰辛磨练, 开凿了一个世界上永不枯竭的泉眼,这个泉眼流出爱,流出恨,流出伤悲,流出欢喜,更流出坚韧,流出不屈,年轮便 一圈一圈、一年一年记下坚贞,记下豪迈,记下雄壮。

在大树那些雄奇瑰丽的传说里,有个叫夸父的人用生命 执著地追逐太阳,临死还要扔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为后 人留下绿荫和花果。大树的枝叶都是夸父的后代,有着和夸 父一样的深情与坚强。他们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也有乘风破浪开创未来的风发意气。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声湘音浓厚振奋人心地宣告昭示了一卿咖越脚份砰娜木民 族的崛起。从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滋养树杆 的雄壮,让年轮记下了一次次辉煌。从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 升起到黄洋界上国敬的响彻,从在联合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到 奥运会上健儿们一次又一次夺冠,从演藏公路的编蜂到大京 九的开通,从人造卫星升空到核能发电大树始终用事实和成 绩证明:她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和能力。长城内外犷,大澳风沙时起时落,大江南拨,戈矛古兴衰无尽无休、但黄 沙遮不住铜技铁特尹浪花淘不尽壮志未州盈访。 蓝翅鸟从天际惊过;同样是分个明媚的秋天,一我用雌 抽拍依数着大树的年轮,俄想点燃于万支蜡热,支支幻化为 闪亮的尾负在天际灼目了再灼目。有人说祖国像三峡绝璧的 找道玉中断两又开凿,有人说祖国像出土的青栩和肉奋报结 智慈也择结农梅芬而我扩总以为祖国是一棵永不倒伏永远慈 笼的大树、树的狂滚必班我的血脉我钓骨胳,一而我则想用 横腔的热血和真情,、融人她明晰而久远的年轮。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1 地质时期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总述: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圈、岩石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 系统的综合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地质学、地 球化学、古地理等研究方法。 2、生物学方法 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3、地质学方法 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4、冰川学方法 (1)气温序列的建立:冰盖是降水积压形成的,其本质上是水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氧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 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 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 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 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 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 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 算。 5、矿物分析法 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6.2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总述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历史文献、树木年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迹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和树木年轮的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由于经常是一些间断的证据,难以利用它们建立连续的序列,因此主要用于对前两种方法建立的序列零星检验,或只能给某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因此,这里不作祥熙介绍。 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这些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天气变得暖和之外并未察觉气候变暖给他们实际带来了什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中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总的系统,那么它其中包含着地圈与生物圈。地圈包括着固体地球系统和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圈包含着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生命系统。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与生物圈关系密切,在以前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使得地球气温变化保持平衡。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不稳定性增加,局部高温干旱危害加重,产量波动增大等问题。据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种植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丁一汇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正如《2012》、《后天》、《惊天大骗局》、《不可忽视的真相》等影片中所展示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灾难。告诫人们要善待我们的地球,珍惜我们的现在,提醒我们保护环境,不要破坏上帝赋予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则。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气候灾害影响 引言 人类很早到了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3个全球或洲际的重大大气环境变化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将可能或已经产生了对人类生存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严重危害。这包括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及频繁的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所有关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及全球变暖对气候影响的评估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给出的一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推理性质。 1.全球区域气候的变化 全球变暖会导致地球及其大气系统的能量收支的变化和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变化,进而改变全球的云量及其分布。下面是IPCC给出的到2030年对全球5个地区气候变化的估计,它们是: 北美中部地区冬季增温2 ~4℃,夏季增温2~3℃,冬季水量增加可达15%,而夏季则减少5% ~10%。 南亚地区全年平均增温1 ~2℃,冬季降水无大变化,但夏季降水增加5%~15%,夏季土壤湿度增加5%~10%. 非洲撒哈拉地区平均增温1~2℃。全年降水略有增加,土壤湿度略有减少。 南部欧洲冬季增温约2℃,夏季增温范围为2℃~3℃,冬季降水略有增加,而夏季降水量减少5%~25%。 澳大利亚亚夏季出现降温,其幅度为1~2℃,冬季降温幅度约为2℃,夏季降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