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A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统一编)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学时:80 学分:5

适用专业:化学、化工、应化课程性质:必修

选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结构、反应基本理论和有机合成方法,为进一步获得有机化学知识及后读多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有机化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1.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以及与其它化学学科的区别、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2.介绍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性质上的特点、同系列与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

3.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各种官能团的结构及其分类和系统命名法的一般规则。

第二章脂肪烃

1.了解脂肪烃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同分异构及烯烃的顺反异构。掌握脂肪烃的命名、物理常数和光谱性质。

2.重点学习脂肪烃的化学性质,掌握脂肪烃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机理及条件。

3.学会分析脂肪烃的构型和构象,了解含(或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

4.掌握烷、烯、炔的各种制备方法和分离,提纯与鉴别的概念。

第三章脂环烃

1.掌握单环、螺环及桥环烃的命名。

2.了解张力学说,环烷烃的顺反异构和构象分析。

3.掌握脂环烃的加成、取代和氧化反应。

4.掌握几种制备方法(如分子内偶联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和脂环烃之间的转化。

第四章芳烃

1.掌握芳烃这一类重要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理解苯的三种结构(凯库勒结构、离域结构和共振结构)及著名的休克尔规则。

2.了解芳烃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特别是苯环的各向异性效应在解析'HNMR谱图方面的应用。

3.掌握芳烃的基本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以及亲电取代反应理论。

4.掌握芳烃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三类定位基的特点及其理论解释以及利用定位效应用于有机合成。

5.掌握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和芳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五章含卤有机化合物

1.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尤其是环状卤代烃的顺反异构)。

2.掌握亲核取代反应中的S N l和S N2历程及两种历程的反应动力学特征和立体化学,了解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几种主要因素。

3.掌握消除反应中的E1和E2历程及两种历程的动力学特征、反应活性和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4.了解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卤代化合物的各种制备方法。

第六章碳氧单键化合物

1.掌握醇、酚、醚的特征官能团、分类及命名。

2.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及光谱特征。

3.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C—O键的反应,O—H键的反应,氧化和

脱氢反应及酚类化合物芳环上的取代反应),掌握Claisen重排反应,频那醇重排反应的反应机理,并在有机合成中灵活运用这些反应。

4.掌握由不同原料制备醇、酚、醚的方法。

第七章碳氧双键化合物

1.了解碳氧双键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方法。

2.了解碳氧双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光谱特征等)。

3.掌握羰基化合物以下几类反应

(1)羰基上的反应(包括各种亲核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等)。

(2)羰基α-H的反应。

(3)羰基氢的反应。

(4)羰基化合物的其它反应(如酰胺的脱水与Hofmanm反应,歧化反应等)。

4.掌握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化学性质,如醌,羧酸衍生物的一些重要反应。

5.掌握碳氧双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八章含杂原子化合物

1.了解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物理性质。重点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α-H的酸性、还原反应、与羰基化含物的缩合反应等。了解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反应的影响及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2.了解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物理性质。重点掌握胺类化合物的一些重要反应,如烃基化反应,酰化反应,芳胺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季胺碱的霍夫曼消除反应。掌握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Gabriel合成法、还原法、由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的方法等。

3.掌握卡宾和类卡宾的产生及其反应,芳香重氮盐的重要反应。掌握偶氮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

4.了解一些重要杂环化合物,如吡咯,呋喃,噻吩、吡啶的结构和性质。

第九章元素有机化合物

1.重点掌握含硫、含磷、含硅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及化学性

质。

2.了解有机铜、有机镍、有机钯和有机铁的结构、制法及化学性质。

第十章生物有机化合物

1.了解三类碳水化合物(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的结构特征。重点掌握单糖的构型、构象标记法和化学反应,如还原、氧化、成脎、醚化、酯化、差向异构化和醛糖的递升和降解。

2.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和拆分方法。掌握多肽的测定及合成。

3.初步了解核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十一章周环反应

1.掌握电环反应的定义、选择规律及理论解释,包括前线轨道理论、对称守恒原则。

2.重点掌握环加成反应的理论要点、反应规律和[2+2]、[4+2]环加成反应。

3.掌握σ迁移构规律,特别是[i,j]σ迁移的cope重排和claisen重排。

第十二章有机合成

1.了解有机合成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合成子、合成树、逆向合成分析等。

2.掌握碳骨架的建立、官能团的引入和除去,官能团的保护等方法。

3.学会选择最佳合成路线,运用有机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统一编)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学时:48~64 学分:3~4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材料、环工、给排水类课程性质:必修

选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是生物技术、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一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使学生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和造就生物技术、材料、环科与环工等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以1980年中国化学会推荐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为准。熟练掌握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了解习惯命名法和常用的俗名。

系统命名法要熟练掌握脂肪烃、脂环烃、芳烃的母体名称,主要官能团及各种基团的名称及其编号次序,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立体化学的名称重点掌握顺/反、Z/E及R/S标记法。

习惯命名法要理解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既是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因。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具体要求如下:

(1)碳原子成键时的杂化状态(sp3、sp2、sp、)及碳原子各种杂化轨道在成键时对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的极性的影响,以及对与这些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或官能团的影响。

(2)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区别,用轨道表示法性说明定域键和离域键(共轭π键)。

(3)主要官能团(C=C,-C≡C-,-X,-OH,-O-,CHO,C=O,-COOH,-NO2,-NH2,-SO3H)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取代羧酸的酸性强弱,α-氢原子活泼性、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以及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

(5)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及构型异构,举例说明碳架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能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含1个和2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

(6)通过乙烷、丁烷及环己烷的构象分析,理解开链分子的交叉式和重迭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和构式构象,能用透视式和Newman投影式表示不同的构象。

(7)小环化合物的不稳定性和角张力。

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某些典型变化规律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对化合物的鉴定、鉴别、分离、提纯及生产工艺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掌握物理性质的典型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一般物理性质包括物态、熔点、比重、溶解度、折光率、比旋光度。能用分子间力和氢键说明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及其规律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化学反应的重要条件,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等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取代反应:饱和碳原子的自由基卤代及其规律(自由基型反应历程简

介),芳环上的亲电(卤代、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一烃化、酰化)及其规律(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简介)、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水解、醇解、氨解、氰解)及其规律(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简介),酯化及水解反应。

(2)消除反应:卤烷的去卤化氢,醇的脱水及Saytzeff规则,羟基羧酸的脱水反应,Hofmann消除反应。

(3)加成反应:碳碳重键的亲电加成及Markovnikov规则(碳碳重键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简介),1,3-丁二烯的1,2-及1,4-加成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以及规律(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简介)。

(4)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和缩聚反应,以典型实例说明它们在合成橡胶、塑料、纤维中的重要应用。

(5)氧化及还原反应:烷烃、烯烃、炔烃及芳烃母体和侧链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醇和醛的氧化,不饱含烃、芳烃、醛、酮、酯、硝基化合物的加氢或还原反应、Cannizzaro反应。

(6)缩合反应:羟醛缩合、Claisen缩合。

(7)重氮化反应及重氮基的取代、偶合反应。

(8)Grignard反应在有机合成上的重要应用。

(9)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0)重排反应,碳正离子重排,Beckmann重排,Hofmann重排。

(11)协同反应基础;Diels-Alder反应。

(12)了解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在整个课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达到:

(1)能对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和结构式。

(2)能够识别各种同分异构现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认识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4)能够制备一些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99057B1 建议课时数:54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密切相关。《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合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训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各个岗位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一直体现着“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精神。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意识,强调“必须、够用”原则。紧紧依附专业,提炼、收集本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它们为主线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横向联系,内容的选取上着眼于专业需求,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服务于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例如,《有机化学》设置有与药物化学关系密切的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遵循“加强基本训练、体现职业特色、建立环保意识”的原则,以药学研究中所需的有机化学基本技术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回流、蒸馏、

分馏等实验操作练习均为培养学生后期对药物提取、分析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依据我院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门课程总学时设为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2)掌握各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学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化学基本知识。(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具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力。 (8)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理解和分析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理论和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 (1)学会有机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有机化学实训的基本操作技能。 (2)学会蒸馏、回流、分离、萃取等有机化学基本单元操作。 (3)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 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2)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定位化学制药技术 和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学习领域是应用化工技术、《有机化学》,他的后续学习领域是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他的前修学习领域是《无机化学》专业的《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以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制、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粮油加工技术》和《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剂技术与设备》、。本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以有机物官能团特征为主线按实际工位进《食品发酵技术》行设计,以烃、含卤衍生物、含氧衍生物、含氮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为项目载体,项工作任务,使项工作任务。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16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6操作、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 置辅助设计能力;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化学制药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课程体《有机化学》学习领域在应用化工技术、项工作任务,能够将前 16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完成本学习领域设置的同时为后续学习领 域所培养的各项能力进一步加强和综合,修学习领域《无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粮油加工技术》和《食品发酵技《制药工艺学及反应器》、《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术》奠定基础。二、学习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项工作任务的实施,利用多媒16《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六项学习情境,共使同学们学会有体教学手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引导的方式结合具体任务的实施,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等方法。训练学生具备制备工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力;有机物检测基本能力;设备运行、操作、故障处理能力;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二)专业能力目标多媒体教学辅助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领域通过校内两个实训中心、《有机化学》设备等工作设备完成了甲烷的制备、鉴别与应用、任一烯烃的合成、鉴别及应用、乙1 炔的制备、鉴别与应用、对硝基苯甲酸的合成、任一卤代烃的合成、鉴别和应用、十乙分离煤油中的乙醚、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及液体洗涤剂的制备、酚醛树脂的合成、醛的合成、鉴别及应用、板蓝根的提取、肥皂的制备和应用、硝基苯的合成和应用、丁腈橡胶的制备和应用、乙酰苯胺的合成和提纯、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120学时讲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预修要求:无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化工、生化、环保、轻工、农、林、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后续课程之需要也是学生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及人类的更高需求,有机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目的与任务 1、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了解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科研、设计等工作中加强环保意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及应用。 3、熟悉各类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化,能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规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查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学时120,其中理论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大纲正文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和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分子轨道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键的极性等知识。 本章讲授要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子轨道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价键理论。共用电子对理论。原子轨道交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轨道理论。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键的极性。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烷烃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等基本知识,理解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本章讲授要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 重点:1、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 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4、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难点:取代反应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的类型、基的概念 2、命名法: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第二学年(2011级)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 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 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 授课年级:11级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 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 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要求学生掌 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 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 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 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 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 化学的发展。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现象相关的 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 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通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与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与分析 广东肇庆中学陈岳廷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种类之多,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生产、生活、研究的各个领域。化学学科的研究任务决定了有机化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块,当然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模块,加之它涉及实验之多,又是实验内容的极大载体,是实验模块的广泛应用空间。对于经过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学习的学生来说,已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一个新模块的教学我想首先必须认真思考课程标准的规定性要求和教材如何体现课程标准两个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好基本的策略。 一、《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分析(化学5的作用与功能) 课程理念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的课程理念。化学课程标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功能和作用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一般说来,课程标准包含着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条件、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和说明。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它通过规范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和管理,来保证课程达到预定目标、满足国家对课程的要求。课程标准能帮助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和管理人员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其结构,明确有关的工作原则。 2、化学课程标准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化学课程目的应该包括下列方面: ①以化学为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化学科学知识的初步架构;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认识它们对社会及其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可能的消极影响;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怀疑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本精神,了解化学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化学科学观念、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来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并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提高学生的心理个性素质:使学生热爱化学、尊重科学,有学好化学的兴趣、热情、意志和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尊重别人、协作共事等科学伦理道德的观念、体验和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有机化学基础》的功能与作用 “有机化学基础”将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内容,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为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可能发展提供梯度性素材。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 实践学时:36)学分:8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徐寿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60 学分:4.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了解有机化学烷、烯、炔、脂环烃、醇、酚、醚、醛、酮、醌、卤代烃、芳香烃、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和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来源和制备、物理及化学性质及种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代表,以及立体化学、波谱分析等基本内容;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中的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化学等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二、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反映机理。 2.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与制备、物理性质及重要代表物;初步学习阅读课外参考书,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练实验技能,为专业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总60学时,理论学时)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徐寿昌编。 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有机化学》,吉林师大等五所院校编。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 实验课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 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化合物种类多,化学反应繁杂,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本课程的重点,教师可通过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首先总结其应有特性,然后逐一讲解化学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对本课程的难点,可采取多次重复的讲授方法,在绪论中,首先集中介绍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在C—C、C=C、C≡C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每章中再重复讲解,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可从化合物所具结构(官能团)入手介绍分析,并进行各类化合物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和醛和酮的亲核加成等几大类主要的反应机理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六、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和分工 有机化学可在学完无机化学课程后学,也可与无机化学并列学习。它以中学化学课程和部分无机化学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与食品工艺、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仪器分析等课程联系也比较紧密,是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尤其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更是与食品密切相关。因此打好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有利于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绪论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陈长应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 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时:76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代码:B01001202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化学、生物、农林等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4.了解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共价键的键参数及共价键的断裂。 5.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难点:共价键理论;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二)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烷烃的同系物和同分异构现象。 2.了解烷烃的命名;掌握烷烃结构、乙烷和丁烷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环己烷的构象。 【教学内容】 1.烷烃 2.环烷烃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烷烃和环烷烃的性质。 难点:乙烷、丁烷和环己烷的构象。 (三)不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重要的化合物——乙烯。 2.了解炔烃的命名、物理性质,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和重要的化合物——乙炔。 3.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理解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效应及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单烯烃 2.炔烃 3.二烯烃 4.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烯烃和炔烃的性质。 难点:二烯烃的性质,共轭结构及共轭效应。 (四)芳香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 2.了解稠环芳烃,掌握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 【教学内容】 1.单环芳烃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1)》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化学专业 (参考时数:56学时) 一、课程代码:7301349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所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以及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要求: 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 2.初步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 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 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四、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 知识点:有机化合物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发展与展望及其任务和作用,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式,有机化合物分类。 内容与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熟悉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掌握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2章烷烃(Alkanes) 1. 概述(Introduction to alkanes) 知识点:烃,烃的分类,烷烃,来源,用途。 内容与要求:熟悉烃、烷烃的定义、烃的分类,了解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2.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Homologous series and isomerism of alkanes) 知识点:同系列,构造,构造异构体,碳原子、氢原子的类型。 内容与要求:熟悉烷烃的同系列、同系物、构造、构造异构体的定义,掌握构造异构体的写法。熟悉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3. 烷烃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alkanes) 知识点:普通命名,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烷基的命名。 内容与要求:了解烷烃的普通命名,掌握烷基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 4. 烷烃的构象(Conformation of alkanes) 知识点:构象,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转动能垒,扭转角。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实践学时:36)学分:8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二)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操作,学会重要试剂的配制和官能团的鉴别操作,学会使用常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能进行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三)素质目标 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 课程号(代码):20321240-5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 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烷烃的系统命 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 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 第一节烯烃和炔烃 2杂化和SPSP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点。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 的命名。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 1 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烯烃的自由基反应。端基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