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记录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评课稿:

1、《紫藤萝瀑布》

今天很高兴跟吕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2、《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记录: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

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课堂上,尹老师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听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登上地球之巅》评课记录:

这是一篇运用“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教学的一堂语文课,是学校组织的一堂阶段性汇报课。一课众评,以下是我们针对这堂课,及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和点评。

1、学生还不够自由

“一超四有效”模式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有效展示这个环节,自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于这篇文章他最想说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疑惑处、兴趣处、感动处。学生记录下精彩的发言,并且互相补

充。而这堂课的设计,教师整个按照是按照几个问题来一问一答,每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还要再总结一下答案。这样就显得很拘束。

2、教师缺乏激情的点评

如果一堂课只让学生一个个地说,课堂可能会沉闷和机械。那么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精彩处鼓励、肯定,在重点处点拨深入,在疑问处挑拨矛盾。教师恰到好处并富有激情的点评势必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犹如投入河中的石子,泛起阵阵的涟漪,甚至掀起层层的波浪。3、展示形式不够多样化

这个也是困惑整个七年级实验班教师的最大难题。感觉展示课好像又回到了老路上,一问一答。到底如何丰富我们的展示形式,让我们的展示能有序进行呢?确山二中有一种展示形式,在第一堂课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过课文后,第二堂课小组长上台抽签,排好展示次序,排好展示次序,每个小组展示一个方面。课堂展示螫主动且次序井然。这想这只是一种最简便的展示形式,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还需认真学习和探讨。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能坚持走下去,我们学生适应了这种模式,能力自然会提高,不需要我们的过多指导,他们也大概知道什么样的文本该如何展示,自己设计模式。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的。”的。

4、缺乏反馈

很多语文老师会感觉,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心里没有底。虽然我们不一定非得像理科那样,每堂课最后出几道题做做,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科的特点,或写一个片段,或赏析两句话,或提两个重点词。反正就像商主任所说的“让学生告诉你他知道的,也要告诉他们你想让他们知道的。”根据这篇文章的核心来检查反馈一下,也是有实际用处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就该少一些框架,

多一点自由。要做到这点,老师思想必须解放,否则就难以展开手脚。新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有进展和突破。

《次北固山下》评课记录:

昨天听了梁老师的一节课,整体感觉是沉稳。回顾整个课堂,结构井然有序,从课前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说课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到课堂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征求学生的意见,是教一首诗还是两首诗,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到学生理解诗意,教师的补充介绍,乡愁王国之诗的回忆——温故知新,再到诗的分析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开阔、点面结合的介绍,最后到余光中的《乡愁》的拓展想像,可以说是浑然一体。如果要让我说一点意见的话,那就是,读得少,学生说得还少。这毕竟不是阅读教学,重点是“诵读欣赏”,让学生多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

有几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梁老师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的激情。真诚地询问,真诚地接受学生的学习要求,真实体现课堂的民主,让学生不再感到老师高不可攀;适时适当自然的评价和赞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体味到成功的快感;巧妙的诱导和适度的讲解,让思维品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二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精心营造乡愁的氛围,把一首小诗讲授得如此动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代文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到现今台湾海峡的阻隔,乡愁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她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感情。玉华老师还用虽然不太标准但很动情的语言朗诵了李白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把乡愁深深嵌入学生的灵魂。三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如此细心地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前准备的检查,默写中错误的纠正,词语意思的理解,用想象图景的方法诵读诗歌等等,无一不是老师拳拳爱生之心的体现。

面对同一首诗,大家都平等感受,共同品位,互相交流,一起陶醉------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