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

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
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

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吧,希望大家喜欢!

余秋雨散文经典名句

一、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二、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三、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四、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古罗马除气势外还有足够的韵味,使它的气势也沁水笼雾,千年不燥。——余秋雨《行者无疆》

五、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余秋雨《借我一生》

六、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余秋雨《文化苦旅》

七、在迪伦马特笔下,罗慕洛斯面对日耳曼人的兵临城下,毫不惊慌,悠然养鸡。他容忍大臣们裹卷国库财务逃奔,容忍无耻之徒诱骗自己家人,简直没有半点人格力量,令人生厌。但越看到后来越明白,他其实是一位洞悉历史的智者。如果大车必然要倒,妄图去扶持反而是一种骚扰;如果历史已无意于罗马,励精图治反而是一种反动。——余秋雨《行者无疆》

八、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西湖梦》——余秋雨《文化苦旅》

九、XX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

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余秋雨《山居笔记》十一、阅读的最XX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十二、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余秋雨《北大授课》

十三、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四、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余秋雨《阳关雪》

十五、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的可能。——余秋雨《霜冷长河》

十六、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余秋雨《文化苦旅》

十七、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见时惊艳的兴奋,忘却粗线条的整体魅力,目光有仰视变为平视,很难说是把握得更牢了,还是松弛了把握。这就像我们交朋友,过于熟悉就变成寻常沟通,有时突然见到他翩然登台或宏著面世,才觉得要刮目相看。——余秋雨《行者无疆》

十八、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余秋雨《山居笔记》

十九、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余秋雨《山居笔记》

二十、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终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中,短短几句话,让你大惊失色,引为莫逆之交。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余秋雨《关于友情》

二十一、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余秋雨《行者无疆》

二十二、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余秋雨《山居笔记》

二十三、这些天我已经领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是一样,让我闪躲,让我谛听,让我发呆。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X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余秋雨

二十四、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五、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余秋雨《行者无疆》

二十六、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余秋雨《千年一叹》

二十七、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十八、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余秋雨《行者无疆》

二十九、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余秋雨

三十、中国文化从来离不开社会灾难。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

义激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灾难,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借渤海国的兴亡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系;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个体人格的关系;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救助愚昧的灾难,借XX商人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贫困的灾难。——余秋雨《借我一生》

三十一、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二、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余秋雨《行者无疆》

三十三、该庆幸的是年岁还轻,时光未老。怕只怕杜鹃过早鸣叫,使百花应声而凋,使荃蕙化而为芽。——余秋雨《译离骚》三十四、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三十五、它最大的优点是不单调。既不是永远的荒凉大漠,也不是永远的绿草如茵,而是变化多端,丰富之极。雪山在远处银亮得圣洁,近处则一片驼黄。一排排林木不作其他颜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调

子熏着呵着,托着衬着,哄着护着。有时好像是造物主怕单调,来一排十来公里的白杨林,像油画家用细韧的笔锋画出的白痕。有时稍稍加一点淡绿或酒红,成片成片地融人驼黄的总色谱,一点也不跳跃刺眼。一道雪山融水在林下横过,泛着银白的天光,但很快又消失于原野,不见踪影。——余秋雨

三十六、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的比赛,不该苛求。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它特别忠厚。——余秋雨《行者无疆》

三十七、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余秋雨《霜冷长河》

三十八、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行者无疆》

三十九、人生如戏,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挨打。——余秋雨《吾家小史》

四十、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余秋雨四十一、日常生活中的单个死亡、渐次毁灭各有具体原因,而庞贝则干净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体原因。不管这个人是否心脏有病,那幢楼是否早有裂缝,也不管这家浴室主人与邻居有百年世仇,那两支竞技队的彼此积愤已千钧一发,全部一笔勾销,而且永远也不再留有痕迹,一起无病无缝无仇无愤地纳入死亡和毁灭的大网,不得逃遁。因此,走在庞贝废墟间,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不再羼杂,不再分解,不可躲避,不存侥幸。——余秋雨《行者无疆》

四十二、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三、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X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得清清楚楚。——余秋雨《行者无疆》

四十四、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五、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最不通的文人,总在

咬文嚼字。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余秋雨《我等不到了》四十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余秋雨《欧洲之旅》

四十七、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余秋雨《欧洲之旅》

四十八、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余秋雨《文化苦旅》

四十九、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余秋雨《中国文脉》

五十、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十一、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余秋雨《千年一叹》五十二、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十三、你以为,我可以很迅速的恢复过来,有些自私的以为。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一路走来,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我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只想让你知道,感情不在,责备也不存在。——余秋雨《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五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十五、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余秋雨五十六、历史上的很多罪名,是不正常人对于正常人的宣判,而不正常人总会以超强度的道义亢奋,来掩饰自己的毛病。——余秋雨《欧洲之旅》

五十七、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

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借我一生》

五十八、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余秋雨《行者无疆》

五十九、万千动物中,牛从来不与人为敌,还勤勤恳恳地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挥汗如雨的农夫最怕正视耕牛的眼神,无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闪成无限的驯服。不管是农业文明还是畜牧文明,人类都无法离开牛的劳苦,牛的陪伴,牛的侍候。牛累了多少年,直到最后还被人吃掉,这大概是世间最不公平的事。——余秋雨《行者无疆》

六十、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救援,是被救援者所不知道的。这正像,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伤害,是被伤害者所不知道的。世事繁杂,时间匆匆,重者隐之,轻者显之,真言如风,伪言如磐,真正知道的究竟能有多少?——余秋雨《借我一生》

六十一、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息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复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斗争,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折损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得情怀。将军舒眉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赦——余秋雨《夜雨诗意》

六十二、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

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纔见灵动,世界纔显精致,历史纔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X。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余秋雨《文化苦旅》六十三、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余秋雨

六十四、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五、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永久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六十六、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余秋雨

六十七、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余秋雨《文化苦旅》

六十八、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余秋

雨《文化苦旅》

六十九、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余秋雨

七十、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

七十一、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余秋雨《千年一叹》

七十二、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X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山居笔记》七十三、灾难的最后恶果,是人格崩溃;崩溃的第一标志,是损毁他人。——余秋雨《吾家小史》

七十四、十九世纪末,列强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文化像水,而领土像盘,当一个盘子被一块块分裂,水怎么还盛得住?——余秋雨《中国文脉》

七十五、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余秋雨《摩挲大地》七十六、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

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七十七、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七十八、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七十九、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八十、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余秋雨《XX突围》

八十一、一只病萤。不甘长做黑狱的死犯。你总是突围而出,来

投奔太阳。灿烂的巡礼,来膜拜火光。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余秋雨

八十二、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余秋雨

八十三、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气。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只有发达的商市才能培养良好的商业人格,投机取巧、狡猾奸诈,不是因为太懂商业而是因为不懂商业。——余秋雨《行者无疆》八十四、放纵的结果只能是收敛,挥洒的结果只能是服从。就连凯撒,也不能例外。当他以死亡完成最彻底的收敛和服从之后,他的继承者、养子屋大维又来了一次大放纵、大挥洒,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把地中海当作了内湖。——余秋雨《行者无疆》八十五、我一直以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余秋雨《中国文脉》

八十六、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深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余秋雨《夜雨诗意》。余秋雨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XX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XX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文革”

期间,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余秋雨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XX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XX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XX市写作学会会长,XX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XX十大高教精英。”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由于余秋雨1999年之后主持XX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2009年)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余秋雨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余秋雨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

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XX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XX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6年,据媒体报道,余秋雨版税收入至少1400万人民币,为中国作家之首。创作特色

第一,余秋雨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余秋雨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第二,余秋雨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第三,余秋雨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

戏”。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 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 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 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 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 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 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 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 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 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 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 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 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 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 太肤浅。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 的篇章其中浓缩历史,浓缩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 关雪,仅仅是为一个多年的梦,为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 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 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 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 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 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 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 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解。 这段时间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又有一种新的感悟。余先生通过对 历史、社会、哲学、民族、人生的挖掘,将这本书演绎得沉重而悲壮。 说真的,十年前读第一遍时除了这篇回忆散文,叙述乡间的牌坊(与别的地方的“状 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儿乡间的牌坊,几乎都是为女人立的,为一些已经亡故 的女人。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女人“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事迹,因此又叫“贞 节牌坊”。)、村里的尼姑庵,以及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外,其它的没太看懂。今又重 读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渐渐明白了,我们乡间为什么留有那么多无言的牌坊,却又涌来那么多陌生的美丽,尼姑的美丽,女教师的美丽?我渐渐明白了,女教师们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招收女学生,连翻山越岭也不在乎?河英,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就像那束冰封的金发。 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也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 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 我已经断定,在大地还在沉睡时悄悄出现的熹微晨光,与《中国历代失踪女子名录》 有关。但是,这部名录,是山川之玄,岁月之秘。它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我只知,自己,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

名家散文摘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名家散文摘抄 名家散文摘抄(一) 《热爱生命》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名家散文摘抄(二) 《病榻呓语》冰心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 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 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读余秋雨《霜冷长河》之《垂钓》有感 时光流转,变的是事态,不变的是那颗心。 走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内心已被世俗挤压,却无所适从!总是无谓感慨世俗命运多舛,无形间给自己打压,其实又何必呢?让内心平和,让自己豁达,让一切淡然的过去,让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就像余秋雨所著《垂钓》一样。 《垂钓》文章写的很朴实,概述了两位垂钓者在不同的精神追求下,产生的不同做法——胖老头钟情于垂钓垂钓小鱼,而瘦老头更青睐于垂钓大鱼,这样导致胖老头很快钓满一桶,而瘦老头迟迟不见杆动。因为道不同,所以二人无言于对方,从内心鄙视对方,总觉得自己高尚于对方!所以余秋雨的妻子就戏谑道,怪不得胖老头这么胖,瘦老头这么瘦,精神世界总是执着而瘦削的! 这就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戏剧性的融合!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头,又怎么能体现胖老头的丰收呢?没有胖老头,又怎么能体现瘦老头的执着固守呢?二者在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又高度统一!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彼此相悖又道义相投,都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实无论是物质的也好,还是精神的也罢,都有自己彼此存在的价值,倘若没有胖老头抑或瘦老头在垂钓时看不到了胖老头,那彼此是何等的诚惶诚恐啊!所以余秋雨说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朋友,彼此是很难分开的! 物质世界的单一存在只会让世界变得鄙陋难堪,颓废不已;精神 世界的独自存在,只会让世界变得单薄瘦削,空乏无味!只有使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机的结合,彼此的融洽,才能真正意义的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把世界勾勒成丰腴和多彩的世界。就像易中天在《论语心得》的序中写到“灰色的孔子必须连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才会有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可见灰色的孔子就像我所说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灰色的,所以它具有普适性,可以链接到各种物质世界;也只有精神世界是灰色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才能无限延伸,全面发展! 物质世界受精神世界的影响,精神世界又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的有机体,没有精神世界是可怕的,就像人们没有文化,辨别不清自己的真正方向,自己做一些愚蠢之极的事情,却不曾悔改;若只有精神世界,世界将变得单一而且无助,“灰色”而且死寂,就像只追求精神世界的和尚一样,生活单调空乏。 所以在社会上生活的我们,应该用物质世界来丰富我们,用精神世界来调试我们,让自己在困惑中扬帆起航,在困难中昂首向前,在踌躇中心智清晰!当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 参考文献 (5) 开题报告 (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她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就是,对于她及其文章的就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

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就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就是以“一粒沙子瞧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就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瞧出,文章就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就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就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就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而余秋雨的散文正就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就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这正就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

余秋雨散文摘录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 福。 ---《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 里。 ---《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 间。 ---《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 唐。 ---《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 随。 ---《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们一生可以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灯下回信》 14、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5、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16、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收藏昨天》 17、据说本来每家的小媳妇最爱坐在门口编织花边,后来旅游者多了,她们便躲进屋去,悄悄美丽又悄悄苍老,留下一街安 静。 ---《与平庸一起栖宿》 18、简朴不等于寒碜。在这里,总统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历来的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生命的理由》 19、历史的转弯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口上常常聚集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20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伤害你的,也是一样。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000字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000字 导语: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了。《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了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一个新的高峰,其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与文学艺术魅力熠熠生辉,闪烁着时代的光彩。本文就其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其基本风格 1、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如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2、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3、还原历史现场,进行精辟剖析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

2021年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 欧阳光明(2021.03.07)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 福。---《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 里。 ---《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 间。 ---《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 随。---《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余秋雨散文优美片段

余秋雨散文优美片段 余秋雨 散文 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 思索和反问, 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 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 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散文优美片段,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余秋雨散文优美片段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 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 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 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在中年, 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 喧闹的青春冲撞沉淀成了雍容华贵, 连繁重的社会责任也有可能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 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 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 群众的意见、 家人的说法, 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 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 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 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 是那些爬满皱 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如今天天节衣缩食、不苟言笑、忍气吞声,都是在争取着一个有尊严、有资 财、有自由的老年。 但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这正 像江河,一个浑浊的上段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段。 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而且,由于 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只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
1/7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10涉外2班崔晓燕13号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浅读之后,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震撼,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无一不给我以深刻的思考。 《废墟》是这部散文集中的一篇,细细品读之后,我从中对余秋雨散文的风格和内涵获得了一些认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惯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我认为在《废墟》这篇散文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废墟》中,几乎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对文化、民族、人生等的思考和内心的呼喊。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让我思考着些什么。 其实,与其将余秋雨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的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的散文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以其厚重的责任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一腔爱国情怀根植到读者心中。我认为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他以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历史现实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对民族、历史、现状和前途的深深思索之中。无可厚非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对青年一代作了积极的人文引领。正如《废墟》这篇散文的结尾处写道:“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毋庸置疑,“余秋雨”热已逐渐冷却。围绕余秋雨文化散文及其个人在新闻传媒上的表现的争议已不受时人的关注,甚至已被很多人淡忘。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所发掘和品味的有悟性的文人、有品性的常人、有灵性的自然山水和封存已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要素不应被淡忘,它们将穿越时空,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继续作人文引领。

余秋雨散文《江南小镇》原文

余秋雨散文《江南小镇》原文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 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

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 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 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 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 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

最新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 里。 ---《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 间。 ---《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 随。---《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们一生可以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灯下回信》

三峡(余秋雨)

革命结束。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三、浏览课文,积累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上下文,写出近义、同义词。 1虔诚——真诚、恭敬 2朝觐——朝见、拜见、拜谒、谒见 3庇佑——保佑、庇护、袒护保佑 4驰骋——奔驰、奔跑、飞奔 5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永恒、永远 6黄卷青灯——寒窗苦读 7僵寂——沉闷、寂静、死寂 8汲足——吸足、占有、具备 9渊薮——集聚地、会所、群落 四、点拨互动 理清文章的脉络清晰,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

余秋雨散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精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5篇余秋雨散文,每一篇都会引人深思,非常唯美有深度,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人真是奇怪,蜗居斗室时,满脑都是纵横千里的遐想,而当我在写各地名山大川游历记的时候,倒反而常常有一些静定的小点在眼前隐约,也许是一位偶然路遇的老人,也许是一只老是停在我身边赶也赶不走的小鸟,也许是一个让我打了一次瞌睡的草垛。有时也未必是旅途中遇到的,而是走到哪儿都会浮现出来的记忆亮点,一闪一闪的,使飘飘忽忽的人生线络落下了几个针脚。 是的,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过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把那些枯萎的长线头省略掉吧,只记着那几个点,实在也够富足的了。 为此,我要在我的游记集中破例写一枝花。它是一枝腊梅,地处不远,就在上海西郊的一个病院里。 它就是我在茫茫行程中经常明灭于心间的一个宁静光点。 步履再矫健的人也会有生病的时候,住医院对一个旅行

者来说可能是心理反差最大的一件事。要体力没体力,要空间没空间,在局促和无奈中等待着,不知何时能跨出人生的下一站。 看来天道酬勤,也罚勤。你们往常的脚步太洒泼了,就驱赶到这个小院里停驻一些时日,一张一弛。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 那次我住的医院原是一位外国富商的私人宅邸,院子里树木不少,可惜已是冬天,都凋零了。平日看惯了山水秀色,两眼全是饥渴,成天在树丛间寻找绿色。但是,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错,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样的病房服在反复转圈,越看心越烦。病人偶尔停步攀谈几句,三句不离病,出于礼貌又不敢互相多问。只有两个病人一有机会就高声谈笑,护士说,他们得的是绝症。他们的开朗很受人尊敬,但谁都知道,这里有一种很下力气的精神支撑。他们的谈笑很少有人倾听,因为大家拿不出那么多安慰的反应、勉强的笑声。常常是护士陪着他们散步,大家远远地看着背影。 病人都喜欢早睡早起,天蒙蒙亮,院子里已挤满了人。大家赶紧在那里做深呼吸,动动手脚,生怕天亮透,看清那光秃秃的树枝和病恹恹的面容。只有这时,一切都将醒未醒,空气又冷又清爽,张口开鼻,抢得一角影影绰绰的清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导读:本文是关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希望能帮助到您! 引导语: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1.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2.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文化苦旅·自序》 3. 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遥远的绝响》 4. 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三峡》 5.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

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风雨天一阁》 6.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7. 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西湖梦》 8.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西湖梦》 9. 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西湖梦》 10.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洞庭一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