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郭沫若考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考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郭沫若的原名是什么?A. 郭开贞B. 郭沫若C. 郭沫若D. 郭开贞答案:A2. 郭沫若是哪个国家的著名文学家?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印度答案:A3.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属于哪种文学体裁?A. 诗歌B. 小说C. 散文D. 戏剧答案:A4.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提倡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是什么?A. 民主与科学B. 爱国与进步C. 自由与平等D. 民主与科学答案:D5. 郭沫若的诗歌《天狗》中,天狗象征着什么?A. 革命精神B. 封建势力C. 外来侵略D. 革命精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现代主义D. 浪漫主义答案:A|D2.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诗歌创作B. 戏剧创作C. 散文创作D. 诗歌创作答案:A|B3. 郭沫若的哪些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A. 《女神》B. 《屈原》C. 《天狗》D. 《女神》答案:A|B|C4.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思想有哪些?A. 爱国主义B. 民主主义C. 社会主义D. 爱国主义答案:A|B|C5.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有哪些影响?A. 启发了现代诗歌的发展B. 推动了现代戏剧的革新C. 影响了现代散文的创作D. 启发了现代诗歌的发展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中,女神形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在《女神》中,女神象征着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代表着自由、独立和解放的精神。

3.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有哪些特点?答案:郭沫若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译文: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轻率。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永远的知己。 内善外美而不淫,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做我为人的榜样啊。






(二)抗战时期其他历史剧的创作 1、抗战期间的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 离》、《孔雀胆》、《南冠草》 2、六部历史剧的共同点: (1) 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 2 )共同的主题: 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 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赞爱国爱民, 主张团结御侮,高扬坚守气节。 ( 3 )贯穿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突出 的浪漫主义艺术个性。

四川乐山大佛
嘉州小三峡
少年郭沫若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张琼华
郭沫若的第二个妻子 佐藤富子(安娜)
1924年前后与安娜及孩子们
郭沫若与于立群及5个孩子
郭沫若
历史剧《屈原》公演时的海报
《橘颂》

屈原
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郭沫若介绍ppt课件

郭沫若介绍ppt课件

在国际文学界的评价与影响
郭沫若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引起了国际文学界的关注和探讨,为中国现代 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04
郭沫若的争议与批评
关于其作品的争议
01
02
03
文学价值
部分人认为郭沫若的作品 缺乏深度和文学价值,过 于直白和简单。
详细描述
他的散文作品如《银杏之歌》等,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 、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多种语言,译作质量高超,为 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03
的地位和影响
与其他作家的关系与比较
与茅盾、巴金等作家关系密切,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共 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05
郭沫若的遗产与影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推动白话文运动
反映时代精神
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积极倡导白话文,为现代文学语言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民 主的追求。
创新文学形式
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作品在形式上 具有创新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 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戏剧与小说
总结词
郭沫若的戏剧和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详细描述
他的戏剧作品如《屈原》等,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 他的小说作品如《漂流三部曲》等,则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读者的 赞誉。
散文与翻译
总结词
郭沫若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翻译作品则展现了他的语言才华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

郭沫若专题题库

郭沫若专题题库

郭沫若诗歌历史剧专题题库81、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答:所谓泛神论,是指十六、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学说,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这种学说认为神是非人格的本原,这个神或本原不在自然界以外,而是和自然界等同,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郭沫若当年在《致宗白华》(《三叶集》)中说“诗人的宇宙观以Pan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可以这么说,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个性主义与泛神论,尤其是泛神论,成了他看待社会、人生的武器,也是指导他创作他最著名杰出的诗篇《女神》的思想意识。

泛神论的三种哲理直接左右了郭沫若《女神》的理想建构与情感表达:第一种哲理为“自然是神之表现”;第二种哲理是“自我也是神的表现”;第三种哲理是“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

这三种哲理的核心就是人、神、自然一体,消泯了生命的生与死的界限。

泛神论的这三种哲理作用于《女神》,从而使《女神》中的诗消融了人、神、自然的界限。

大自然被人化,人被神化,生死一体,乐观主义精神洋溢,也使题材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传说、神话、天上、地下、历史、现实,尽纳诗中。

82、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答:《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

《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

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2003年3月13日李平问:郭沫若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吗?答:鲁迅生于1881年,郭沫若生于1892年,虽然比鲁迅小11岁,但是,他们不仅在人生的道路上,而且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着许多后来都声名显赫的“海归派”人士,其中,主要有以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为代表的“东洋派”,和以胡适、徐志摩为代表的“西洋派”。

我们知道,新文学中与“文学研究会”并驾齐驱的创造社,就是郭沫若和郁达夫等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

因此,他们也应该属于“东洋派”。

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是1914年到日本留学的,虽然他到日本的时间比鲁迅晚了12年,但是,那时他22岁,与鲁迅一样,大概也是在20刚出头的青年。

而且,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鲁迅到日本是为了学习医学,郭沫若一样也是学医。

因此,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弃医从文”的过程。

虽然,郭沫若是从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的,而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创作于1911年,郭沫若开始创作的时间则比鲁迅要晚5年,但是,他们在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间则相差无几。

鲁迅的成名作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郭沫若的成名作则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第二辑中的代表性作品,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这些作品是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并于1920年初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的。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因为里边有好几部“诗剧”形式的作品,当时称为“剧曲诗歌集”)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还早2年。

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而郭沫若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

在一般情况下,相差十岁可以算是两代人,但由于他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出来的“时代英雄”,因此,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

郭沫若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代表作有《女神》、《甲申三百年祭》等。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以豪放、激昂著称,被誉为“五四”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 郭沫若在历史学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其中《甲骨文合集》是其重要的研究成果。

4. 郭沫若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甲骨文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二、选择题1. 郭沫若的《女神》是以下哪一部作品?A. 小说B. 诗歌C. 散文D. 戏剧答案:B2.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甲午战争B. 辛亥革命C. 明朝灭亡D. 清朝建立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案: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是“五四”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女神》等,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影响。

2. 郭沫若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贡献有哪些?答案:郭沫若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其作品《甲骨文合集》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成果。

在考古学方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解。

四、论述题1. 论述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郭沫若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服务于社会,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

初中语文课课通 郭沫若诗两首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课课通  郭沫若诗两首知识讲解

27 郭沫若诗两首一、背景知识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28年旅居日本,抗战开始,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

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

解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二、字词句评析[远远]是指诗人与灯之间的距离远。

远远望去街灯(本体)和明星(喻体)极为想似,这一联想很自然。

[明]上下两句都用了“明”字,上句是动词,下句是形容词。

[现]“现”字与上句的“明”字相互对应,准确描摹了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程。

[点]“点”字用得好,既是“点”灯,必有点灯人,既脸,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郭沫若一、概述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在日本成立创造社,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

8月,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3年发表,自传性质的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1928年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首次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奴隶社会的问题。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的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体现了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

郭沫若还从事过历史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二、诗歌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

1921年发表《女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2、放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3、爱国情思的抒发。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其他作品:《星空》流露出浓重的失望情绪,对现实的消极规避。

《前茅》表明了作者从开始时强调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后退了。

爱情诗集《瓶》也是五卅前的产物,生动体现了作者及创造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恢复》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被称为无产阶级第一部诗集,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三、历史剧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真正始于1923年,合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引起很大反响。

1937年《聂嫈》扩大改写为《棠棣之花》,1942年1月到1943年4月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部大型历史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以其特有的沉郁诗意,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的与时代的悲剧精神震撼了重庆剧坛,成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屈原、婵娟、南后。

《棠棣之花》反映的是抗秦与妥协之争,写严仲子愤于韩相侠累的分裂行为,请义士聂政前去刺杀侠累的故事。

《南冠草》艺术的再现了明遗民少年诗人夏完淳舍身报国的光辉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作品:a.《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风格的作品。

1923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

《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d.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e.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张: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a.《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

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a.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

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

如《地球,我的母亲》。

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

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

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

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a.《女神》是诗的“呐喊”,《星空》是诗的“彷徨”。

b.《星空》形象体系依然是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但却完全变化了色彩:如《星空》“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

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诗人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

c.《星空》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时期的复杂多变性。

d.《星空》中的诗,虽缺乏“《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心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e.《瓶》可以说是《女神》与《星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一种流露。

这里有《女神》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星空》时期的时代苦闷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

f.《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g.《前茅》里,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新的革命高潮逼近的时代气息,一面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一面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

h.《恢复》里的诗歌无疑已经“属于别一世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

这些诗歌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但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在《恢复》里放弃了最适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从而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佳作a.20年代有《卓文君》《聂嫈》《王昭君》三部历史剧,收入《三个叛逆的女性》。

40年代有《屈原》《棠棣之花》《虎符》三部五幕历史剧及《南冠草》《武则天》《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b.20年代剧作: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

c.40年代剧作:1)提出了“据今推古”的理论,以及“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求似”即历史精神的真实表现与把握,“失事”即此前提下“和史事可以出入”2)力求真实反映历史悲剧精神,及融合现实的时代悲剧精神及时代提出的反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

d.《屈原》:1)“屈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剧本是自觉地追求政治主题的尖锐性的。

2)“屈原”形象的厚度不够,缺乏更深刻更耐人咀嚼的思想与艺术力量。

3)意外收获:“南后”形象更为复杂与丰满。

e.总而言之: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2)郭沫若的历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在剧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与个性。

3)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

其历史剧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f.郭沫若历史剧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他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之后抗战期间的《屈原》《虎符》等,都给予历史人物现代思想和现代行为,让他们在历史事件中处处体现现代精神,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表现历史人物的现代精神上,郭沫若的诗人气质,不断体现在剧情和戏剧人物的身上,剧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痛快淋漓的戏剧语言,会不断触发观众的热情和共鸣,从而成为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

但其争议之处在于:历史的当代叙事也必须不能太过偏离人们的历史常识。

g.赋予历史人物现代品格;在剧作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戏剧情绪推向高峰。

这是郭沫若戏剧的特色,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李怡本郭沫若补充:1.《女神》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叛逆和对光明理想的热烈向往,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如《凤凰涅槃》,通过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b.追去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表现出“五四”时期年轻一代要求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是广大爱国青年反叛性格和战斗激情的诗意概括。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c.爱国情思,颂扬新生的深情,既是对“五四”的礼赞,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2.《女神》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重主观抒情,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中的凤凰,天狗等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集中塑造,体现出强烈的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诗人以奇特想象,极度夸张,直抒胸臆与恣意喷发为主要表达方式,《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出这些表达方式的特点。

《女神》的语言热烈奔放,具有雄奇的风格。

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白话新诗运动中对自由诗体的大胆创造,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也无固定格式。

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作者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感情缺乏必要的节奏,任其直抒胸臆,造成一些作品的诗意直白浅露。

3.《天狗》:“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最能表现诗人个性的代表作。

全诗突出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和追求个性解放,反映出“五四”时代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

4.《瓶》是一本以组诗表现爱情的专集,内容和形式都与他的《女神》及其他诗集有明显不同的风格。

郁达夫认为这部诗集是郭沫若热衷革命与追求爱情“两重人格”的表现。

《瓶》的诗歌形式,基本特征还是自由体,但大多为四行一节,明显地显示着诗人有意地改变写《女神》时期的不受节制的冲动,在形式上进行着新的试验。

补充:《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一)充分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总的主题是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民族、科学。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

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

《女神》中的“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

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2.在冲破封建藩篱的同时,已经看到了十月革命的成果,看到了这是我们建设新世界的榜样。

如《匪徒颂》中,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