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课件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
判断下图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A
B
C
D
E
属于凸透镜的是: A 、C、D 属于凹透镜的是: B 、E 、F
F
G
凸透镜的示意图
光心(O)
主光轴
C1
C2
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凹透镜的示意图
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 三棱镜底部偏折。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 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 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根据图中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填上 适当类型的透镜.
甲
乙
丙
3、完成光路图: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平行光聚焦法
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 纸放在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 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的位置。
2、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光心 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f
三条特殊光线
F
F
F
F
三条特殊光线
F
F
F
F
1、 通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 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 折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
1、如图,利用冰来取火,冰应该磨成 凸透 镜, 它对光起会聚 作用,干木柴是放在焦点 位置。
生活中的透镜-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像是正立 像是放大 还是倒立? 的还是缩
小的?
像能否成 物体和像 在光屏上? 同侧还是
异侧?
正立 放大 不能 同侧
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例如:
小孔成像.
A B
A’
B
’
照相机的像
B
‘
A
AB
‘
投影仪的像
虚像: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 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例如:
【分析】从拍半身像改为拍全身像,实际上像缩小 了,此时像距应该缩小,同时增大物距。
【解答】人应该远离相机,同时使胶片靠近镜头。
3.晓晨同学在校门前给全班同学照集体像,发现两边的 两个同学照不上,请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若使两个同学的像再进入底片内,全班同 学的像就要缩小了。
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 也变小的规律进行调节。只要晓晨向后退一些增大 物距,同时缩短镜头与胶片的距离来减小像距,就 可以把全班同学都照进去了。
课内探究--
3.探究照相机成像特点
活动一:快速阅读P94想想做做,用现有的器材模拟照相机成像,视察照相机成像 特点。
问题: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是缩小还是放大?是虚像还是实像?像距与物距哪 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小结:
照相机成像特点: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共同控制暴光量。
第五章
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上)
透镜及其应用 第 2 节 生活中的透镜
引入新课
图片欣赏
思考:我们知道这些照片都是照相机拍摄的,那么你们知道它的、结 构原理是什么吗?
5.2生活中的透镜(分层作业)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5.2 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1.照相机的镜头是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焦距,成的是,的像。
【答案】凸,二倍,倒立,缩小,实。
【详解】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图所示是某超市的支付设备“刷脸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刷脸机”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B.经“刷脸机”的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C.“刷脸”时顾客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D.要使屏幕上自己的像变大,需要靠近摄像头【答案】D【详解】ABC.摄像头的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刷脸”时,人要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C错误;D.要使屏幕上自己的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要靠近“刷脸”机镜头,故D正确。
所以选D。
3.如图所示,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1)应该选用(填“凸”或“凹”)透镜作镜头,选用(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膜来承接像。
(2)观察时,小明应将端(填“A”或“B”)对着要观察的物体,并选择(填“亮”或“暗”)的物体作观察对象。
【答案】(1)凸,半透明;(2)B,亮。
【详解】(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来工作的,故应选用凸透镜作镜头。
透明的膜让光完全透过,看不清影像;不透明的物体将光完全挡住,人看不到像。
故选用半透明膜,既能在上面成像,还能让光通过一部分,使人看到像。
(2)在使用时,应该将镜头对准物体。
物体越亮,通过透镜成的像越明亮越清晰。
故应选择较亮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
二、投影仪4.放在投影仪上的图片在屏幕上成一个立的、的、像(填“放大”或“缩小”、“虚”或“实”)。
【答案】倒,放大,实。
【详解】投影仪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在屏幕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片。
5.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其中广告片位于镜头(选填“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或“一倍焦距以内”),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广告图像,应当使投影灯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地面。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能说出它们所成像的特点。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根据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判断成像的性质和应用的光学元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透镜成像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模拟照相机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及区别。
2.教学难点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光路原理和像的性质。
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情况中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用照相机拍摄的美丽照片、投影仪投射出的精彩画面以及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片。
提问学生:在这些生活场景中,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不同效果的像的呢?这些像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讲授新课1.照相机成像原理讲解: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胶片(或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通过简单的光路示意图,展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镜头折射后在胶片上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成像特点分析:强调照相机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可以拿出一台相机(或相机模型),向学生展示其主要部件,如镜头、快门、光圈、胶片(或感光元件)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例如,光圈可以控制进入相机的光量,快门速度决定了光线照射胶片的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
是因为露珠相当于___正_立__、_放_大__的_,形成了__凸__透_镜像。
检测反馈
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 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关于照相机的使用及真 实景物与它平面镜成像在湖中的倒影的区别,说法不正确 的是( B ) A.照相时物距应大于像距 B.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影中的物体与真实物体等高 D.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倒放
二、投影、幻灯机
思考:
想使屏幕上的字变大些,
投影仪要离屏幕近些还是远
些?
远一些
凸透镜离投影片近些还是远
些?
近一些
二、投影仪成像原理、特点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 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幻灯机实质是可以连续放映的投影仪
变式训练
检测反馈
放幻灯片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 图中的甲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 B )
甲
A
B
C
D
检测反馈
某些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它看日 期会觉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 一个__凸__透__镜__,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__放__大__(填 “放大”或“缩小”)的____虚__像__(填“实像”或 “虚像”)。
思考: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 立还是倒立?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像特点:
1.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 2. 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 的同侧。 3.像距大于物距。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课件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总结点评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很成
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让我们 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起慢慢去发 现新大陆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实像和虚像
小结与练习
再见
A’ AB
➢ 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投 影片应该怎么放?
投影片要倒放。
照相机
3
投影仪
放大镜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
实像和虚像
小结与练习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① 放大镜成像原理
把放大镜放在物 体跟眼睛之间,适当 调整距离,我们就能 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 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 立、放大的。Leabharlann 实像和虚像小结与练习
投影仪
放大镜
4 实像和虚像
实像和虚像
小结与练习
放大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虚像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① 实像与虚像的比较
实像和虚像
小结与练习
光屏能否成像 物和像的位置
实像
能
分别位于凸 透镜两侧
虚像
不能
都位于凸 透镜同侧
应用举例
照相机 投影仪
平面镜 放大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小结
照相机:利用凸透镜能成 _倒__立___、_缩__小___、_实__像___。
4.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 这是露珠产生了__放__大__镜的功能,形成了放大的 __虚____像,这是由于光的__折____射现象的结果。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情境导入
晶莹的露珠是大自然创造的“透镜”。观察 生活中用到透镜的地方,想一想:这些透镜所成 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的透镜:
进行新课
知识点一 照相机
1.照相机构造
快门 取景窗 胶片
镜头
光圈环 调焦环
(1)镜头
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 到成像作用。
(2)胶片
图像传感器
储存器
胶片相当于光屏,起到承接记录像作用
知识点四 实像和虚像
1.实像
实像特点: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眼睛观察到。 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承接。 像和物位于凸透镜两侧。
实例: 小孔成像
照相机成像
投影仪成像
2.虚像
虚像特点: 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能用
眼睛观察到。 虚像都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承接。 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
实例:
平面镜成像 “眼睛受骗”
放大镜成像
4.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比较:
名称
成像原理
成像特点
照相 机
利用凸透镜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 仪
利用凸透镜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 镜
利用凸透镜成正 立、放大的虚像
下列几种情况成实像的是( C ) A.从平面镜中看到的像 B.从河水中看到的游鱼 C.从幻灯机屏幕上看到的火车 D.从放大镜中看到的报纸上正立放大的字 解析:A、B、D中虽然像形成的原因不同, 但像都不能用光屏承接,都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 成的,因此是虚像;C是用光屏(屏幕)承接的, 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是实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公开课)
长发中心学校
孙宏学
2006年8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长发中心学校孙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时在学习光的折射、透镜之后关于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
主要讲述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和照相机的原理。
教材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并结合研究体验总结得出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到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能很好的渗透STS教育思想和内容,同时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二学生刚开始物理学习,学习兴趣很浓,概括能力较差;希望教师为他们创设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给他们发表才华的机会: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和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照相机、幻灯机的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具有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共同协作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种类
难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五、教具准备:
凸透镜、蜡烛、火柴各8套、长约15厘米的纸筒、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模型,实物照相机各1。
六、教法与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堂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所以本课采
用实验探究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教法:①学生动手自制照相机模型,观察现象,演示幻灯机,使用广大镜;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新教学手段,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③突出学科的特点,自制教具,做好典型实验。
自制模型照相机,相关教学课件;④激发学生探奇,鼓励学生创新,撞击学生创造的火花。
2、学法:①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广泛开展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式、班级式的多次讨论,相互启发和促进,找出规律。
3、实践指导:①围绕重点练,难点练,动手练:②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渗透“STS”教育,把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本节课的特色。
七、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的教学程序:
1、课前检查
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透镜的例子,(教师板书),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分类。
提问:这些例子应用了透镜的什么原理呢?
2、形象引题
观看课件(视频演示),提问:这些照片漂亮吗?(生答:漂亮)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这些照片是怎么来的呢?(生:用照相机拍的。
)说一说用照相机照相的过程。
(学生说,教师提示,引起学习兴趣)
接着提问: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照相机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成像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照相机成像的原理。
3、自制模型照相机,讨论分析,培养创新思维
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种类
具体过程:①.用多媒体投影要研究的问题;②.介绍制作及使使用方法;③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学生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又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愿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4、结合教材,直观演示,渗透STS教育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刚才所做的实验,增强教学直观性,并告诉学生所成的像能用光屏(塑料薄膜或蜡纸)承接,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实像。
过渡:出示自制照相机,教师演示光屏上承接倒立缩小实像的过程,介绍这就是最简单的照相机模型,镜头就是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实物应远离照相机镜头。
并让学
生观察并思考在不同的地方要拍出清晰的像,应如何调节暗箱的长度?结合实验,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原理图(课件展示)。
拍摄远景时,镜头后缩,离胶片近一些,拍摄近景时,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接着教师出示两张曝光不足(很暗)和曝光过量(发白)的相片,强调(结合实物照相机介绍光圈和快门的作用),要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幻灯机
介绍幻灯机的构造(结合实物),并演示操作。
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像原理(用课件出示其成像原理图)。
6、放大镜
指导学生联系使用放大镜,用课件演示成像原理。
7、回顾总结:
1、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件展示。
3、拓展知识,深化STS教育内容,
8、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并制成课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有效的增加了训练量,符合理科知识的教学特点。
二是学生回答正确后伴以“你真行!”“真不错!”“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表扬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后,伴以鼓励声,如:“继续努力!”“下次加把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切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转化差生。
9、布置作业:
1、让有条件的学生同家后观察照相机的构造,向家长请教如何正确选择光圈和节光圈环,距离和快门。
2、课下完成教材5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内容1。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课件的形式随着课程的进程逐渐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