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因此,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内容的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统计某路口的过往车辆,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蔬菜等。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统计知识,既亲切又能激发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本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纸卡

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

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学校决定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校服的颜色,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方法2: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3、揭示课题:你们说的调查,其实就是进行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从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引出实际问题——选哪种颜色合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学习例1。

(1)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制订调查方案。

②全班交流,确定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本班同学

调查方式:举手

呈现结果的方式:统计表

(2)按照方案在本班进行调查。(出示课堂活动卡)

①收集数据: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

要求: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当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每人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漏选。

②整理数据:根据调查学生举手的情况完成课堂活动卡。

(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从表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例1中(1)、(2)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方法和结果。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3)题: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知道本班学生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但是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应该再调查其他班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统计一下全校学生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选哪种颜色做校服合适。

2、学习例2。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情境图)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结束,王明明和陈小菲并列第一,但是每班只能选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这个问题怎样处理呢?我们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的比赛呢?

(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

(2)收集数据,记录数据。

①教师组织现场投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一

人读票,一人监票,两人写票,其他学生在本上写票)

②展示学生记录数据的作品,观察比较,选择最佳记录数据的方法。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①根据记录的数据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②观察统计表,分析数据,确定参加讲故事比赛的人选。

③提出问题: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并汇报结果) 预设

结果1: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陈小菲各投1票,王明明与陈小菲还是相差7票。

结果2:如果这两位同学都把票投给王明明,王明明有17票,但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所以结果不会变。

结果3:如果这两位同学都把票投给陈小菲,陈小菲的票数会比王明明更多,所以结果不会变。

结论:这两票无论投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加比赛的结果。

设计意图:知识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知。本设计在新课环节因势利导,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动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进而利用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也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4页1题。

(1)补充表格。

(2)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解答问题。

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每个表示5辆车)

(1)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2)( )车最少,( )车最多。

(3)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4)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车同样多。

(5)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表示5辆车”,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逐步形成统计的意识。

⊙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做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填入的表格叫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说出自己收获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次梳理知识,重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5页5题。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9 6 15 8

第1课时平均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

1、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本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地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

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经历用多样化的分法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糖果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科技园。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学生可高兴啦,他们为明天参观科技园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吧!

⊙动手操作,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8页例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自由分糖果。

各组学生动手把6颗糖果分成3份,然后汇报结果。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

(2)理解平均分。

①学生看图并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②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我先数每份有4片,再数有4份,最后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4=16(片)。

③通过刚才分糖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什么是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教材9页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8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小圆片,然后每份再分1个,直到把18个小圆片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二:每份先分2个,然后每份再分1个,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三:每份分3个,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最后引导学生按“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应用拓展,运用平均分

出示教材11页1题。

(1)确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分物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4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第2课时包含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5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性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结合动作,用语言说清楚,从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将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二是将18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分,让学生边分边说,反复强调“每2个一份”,体会到这种分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法的不同,同时体会到不管分的结果是几份,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重视动作表征或符号性表征到口头语言表征的转化。

在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述,为学习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