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1.政府干预和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现象的实质其实还是政府机制同市场机制的

关系。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不可否认,市场

化改革在其半途遭遇了重重障碍,行政垄断以及行政权力

支配资源配置等旧体制因素仍大量存在,甚至有增无减,

愈演愈烈。加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宏观调控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措施以及某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

因素对大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造成的严重伤害,使得中

国经济遭遇到严重困难。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在政府与市

场关系上的偏差。

具体表现在:(1)国企改革滞后、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困难,说明市场化改革在有的方面还不到位

(2)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展并不大,比如,中国的劳动力

要素市场化本身就比商品市场化混乱,但是中国的土地市

场化实际上比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更滞后。相对于土地要素

市场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化,包括货币和直接融资和间接

融资,货币和资本,整个金融的市场化水平,比土地要素

的市场化水平还落后。因为它基本上是国家垄断的。

(3)

市场竞争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市场机制建设有了很大进展,

但是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并未全面形成。所以,无论是市

场机制还是政府机制,其本来的功能意义都在于对资源进

行有效率的配置,从而最大化地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失灵。

进行评估、评价和选择。

强调政府理性。(措施)

在当前着重关注政府与市场几方面关系:

1.政府与民企的关系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民营经济仍应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活力。中国未来要在全世界有机会,中国经济要向前走,只有靠民营企业,靠实业家。现在的问题是在整个制度安排上,不

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2.重视社会公平目前,中国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正常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会不平等。不能排除由于各级政府有相当大的支配资源的权力,而能够接近这种权力的人就可以凭借这种权力靠寻租活动暴富;

国企市场化改革

国企市场化改革 变革涉及国企考核制度改革。国企处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状况千差万别,但国资委的考核办法是统一的。科学的考核体系本是各个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实现本企业发展的目标,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确定考核要求。根本不应该由国资委统一考核。考核制度要市场化,但前提是国企要改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应付不切实际的考核标准而蛮干,甚至做假账。 变革涉及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目前国企的薪酬仍然有总量控制,即工资总额的限制。工资总额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力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人为地加以绝对量的控制,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工工资和人力资本价值都有市场标准,且应多劳多得。但总量一控制,这些都很难做到了。那为什么还要给国企加这个“紧箍咒”?就是因为国企没有真正的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博弈。如果没有这道“紧箍咒”,就可能出现曾经发生过的国企高管自己给自己定高工资,即使严重亏损,也“脸不红、心不跳”,心安理得。就像一个企业已经严重亏损了,股东还在分“利润”一样不可思议。薪酬制度要市场化,如何才能放开这道“紧箍咒”?按照规定国有股不再控股就可以了。 变革涉及国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国企一些干部职工天然地认为,国企是个“保险箱”,进去了国家就要包到底,即所谓“生是国企人,死是国企鬼”。过去虽然进行过用工制度改革,并且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在很多国企真正要做到“能进能出”很困难。首先是员工不接受,其次是管理层也理不直气不壮,一些国企冗员十分突出。最极端的例子:一个企业,国企的时候一个车间要有“八大员”,加车间主任和书记,共十个管理干部。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后,车间主任一个人都管了,也没觉得干不了。劳动用工制度要市场化,国企体制变革后,员工的心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冗员问题才好慢慢化解。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加速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和讨论。国际货币职能的实现是有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流通范围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国际货币职能由低到高逐步实现。 人民币目前流通范围和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有限,还处于货币区域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的分析认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稳定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流通等相关的制度建设则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业的微观基础和主要载体,在微观层面体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国际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货币替代理论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中国银行业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变化中得以体现,如银行的业务、利率等方面。实证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与货币国际化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但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加大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促进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发行,为中国境外企业提供低风险、低成本投资工具。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我国保险业外汇资金货币错配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培育离岸市场、缓解货币错配,同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制约影响大于支持影响,现阶段应通过构建区域货币合作制度、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等来予以克服,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良性互动。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加以研究,需要有历史的眼光。本文最后基于从内因到外因的发展逻辑,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致力于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自由化阶段,致力于人民

市场化改革方案

中电投山西铝业有限公司市场化改革方案 (职工代表讨论稿)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破除公司目前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巩固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以及中电投集团和国际矿业关于山西铝业市场化改革的系列要求,借鉴行业优秀企业改革经验,决定开展山西铝业市场化改革,制定本方案。 一、目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 1.现行管理模式管理层级多、流程长、效率低,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职责界面不清,存在行政化倾向,难以灵敏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2.氧化铝核心地位不够突出,自备电厂运营水平与行业标准差距较大,矿产资源保障水平较低,外委检修范围较大、费用较高,专业优势发挥不明显,管理较为粗放。 3.审批权过分集中,审批链条长、流程多,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生产单位难以有效整合资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 4.公司人员流动、职务升降缺乏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用工总量与先进企业相比较多,劳务派遣用工占比较高,存在一定法律风险。 5.分配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员工薪酬该高的不

高、该低的不低,没有拉开差距,收入没有充分反映贡献和绩效,不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6. 内部核算体系精细化管理还有差距,分厂、车间成本意识不强,缺乏对成本的有效管控。 二、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及国际矿业的整体战略部署,结合山西铝业实际,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深化用工、人事、分配机制改革,实现对成本有效控制;通过积极探索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强化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通过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适应市场要求、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反应灵敏,主营业务突出,管理重点明确,管理界面清晰,管理流程科学,资源保障有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竞争主体。 主要目标: 1. 优化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劳动用工结构,减少冗员,达到优秀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2. 创新用人、分配、激励等管理机制,突出业绩导向,真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 2010年11月16日 07:17 AM 编者按: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美国阿特拉斯经济研究基金(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出版公司于2010年9月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一场“市场深化与中国社会转型读书研讨 会” ,主要讨论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新著《市场的逻辑》和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剧《公司的力量》提出一些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议题,并以此为引子,进一步探讨未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会议主办方授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登本次会议的发言记录。此处为上半部分——张维迎教授本人的发言(下半部分是其它参会者的发言)。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市场道路的基础首先,我想谈一下市场道路的基础。我自己慢慢认识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看到,人类其实有史以来都在追求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有钱幸福,有的人觉得有权幸福,有的人觉得自得其乐就是幸福。但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大致来讲有两类,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获得幸福,这包括偷盗、抢劫,计划经济也属于此,不过最主要一种方式的是战争,使民众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另外一种方式,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前面一个是科学的逻辑,后面这个可以叫做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和科学的逻辑应该是完全对立的,这不需要我多讲。亚当?斯密讲的道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意思。我想换一个角度:你要让自己获得幸福,首先要让别人获得幸福,这是一个逻辑,也可以变成一种道德。什么样的道德?任何使别人不幸福而你自己幸福的事情,都是不道德的。例如,做企业,客户不满意、不舒服,你一般也不会舒服。当老板,员工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人类走到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国有句话叫“不打不成交”,你我先打,打到最后,两位觉得不是很好的办法,我们就“交”,即交换、互利。从历史来看,最近的例子是日本和德国,试图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用第一种方式获得幸福。战争失败后,日本和德国又是如何重新强大的?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幸福。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市场运作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有、私有和产权,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机构可以以合法的方式通过让给别人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那就是政府。政府强制征收税收。在社会中,政府征税,它干什么用,是否给你创造价值?你并没有看到。与此相关的,我们过去一讲到市场,讲到理性,尤其是在学术界,特别容易认为这是西方来的概念。我觉得需要纠正这个错误。其实这个思想的逻辑和孔子、老子讲的古典中国的思想非常一致。特别是我们讲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这恰恰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市场的秩序是最好的秩序,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是好的。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觉得和我刚才讲的思想逻辑是一致的。包括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恰恰都是我们思想基本的道德基础。世界上最早提出自由主义的可能就是老子。这是有一定考证依据的。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然放任思想是来自法国的重农学派,当时亚当?斯密给苏格兰财政大臣之子做家庭教师,曾陪同他在法国巴黎待了一年半,从而了解了重农学派。当时重农学派在法国很流行。它有两个主要思想,一个是财富来自于土地,另一个是是自由放任。他们的自由放任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当时,17-18世纪,很多中国古典思想被翻译到法国,包括《论语》、《道德经》等。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中国的古典思想。根据考证,“无为而治”这个词被翻译成了德文。所以我想指出的重要一点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如何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

关于国企市场化机制的思考 2013年03月14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 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使得国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出色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经过不懈努力,国有企业的企业形态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效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回顾企业发展改革历程,90年代末,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建筑业企业施工任务不饱和、僧多肉少、“亏损”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 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体制不健全

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的一体化和集中化,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重组,以及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等专项改革,大大激发了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 “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把国有经济集中到大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了国有大企业中的劣势企业,剩下的都是好企业;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了这些好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系,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其内部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国企经济效益的改善是必然结果。”邵宁说。 10年来,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全国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国企普遍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全国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净利润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10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的加速崛起和加速追赶。 作用——中流砥柱贡献巨大 多年来,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完成宏观调控目标、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国有企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市场化改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市场化改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裘真41501089 董晨41501091 一、发展历程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人第38个年头。其中,市场化改革日益推进。按照历史的脉络,可把38年市场化改革历程划分为“改革的起步”、“改革的初步进展”、“改革的全面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四个阶段。 起步:1978—1983年,视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 标志事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改革从农村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营企业放权让利,企业初步获得自主权;恢复城乡商品市场,使农村副业与城镇个体经济得到发展;设立经济特区,进行改革开放试点。 发展:1984—1991年,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标志事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主要内容: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普遍推行;价格实行双轨制,并建立市场价格目标模式;设立沿海开放城市与海南经济特区。 推进:1992—2001年,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 标志事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内容:开展关于计划与市场及社会主义之间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与抓大放小;确立非公有制的经济地位,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建立与发展劳动力市场,形成下岗机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深化:2002年至今,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 标志事件: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化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主要内容: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多元化,形成市场退出机制;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劳动关系;推进劳动力市场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资本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各类交易市场的建设;推进土地市场化,完善土地交易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等方面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AUDITINGAND FINANCE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不要选择、在多大范围内选择市场化方向与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即:在可以进行市场化的经济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通过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还是停止企业产权改革,维持国有独资企业原来的产权状况,而只是改革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呢? 有部分学者和一些社会公众由于对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实现的社会功能的美好回忆,对比国有企业进行市场改革前后的国有经济比重、社会公平、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暂时的、局部的状况,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表示反对,或者存在疑问。他们提出:所有制、产权、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原有的体制中和机制下,也可以搞好国有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选择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同时从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趋势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必须坚持,而且需要不断深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因为,作为微观基础企业必须同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目标是就总体而言,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也是使企业充满活力,提高效益的根本手段。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化改革并非适用所以领域,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经济领域都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不能不加区别对待地进行所谓“国退民进”的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有着一定的范围。对于市场化改革,以下三条原则恐怕是要坚持的:一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二是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须要保证法制化和竞争公开;三是在公共领域和“市场失灵”的领域切忌盲目套用“市场化改 革”。在经济学中,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适用的原则也截然不同,市场领域要用市场规则来调节,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共领域,则必须按公共规则来运行,讲的是社会效益。在公共领域以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领域,即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及“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例如医疗、教育等,应当用非市场规则来调节,而不能不加区别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混淆了这两个领域不同的改革原则。我们要突出抓经济体体制改革,同时也要抓公共体制的改革,不能抓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根据中央的战略安排,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进程而言,目前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继续深化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与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两个方面。 关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方针任务。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坚持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要遵循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可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结构,坚持出资人权利,突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一核心;明确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中央与地方权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企业权责,在动态中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管189家中央企业和2.59万亿国有净资产(2006年中央企业数量减少到159家,2007年到154家,2008年5月到151家)。地方国资委也已陆续成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七月国有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分别于2003年5月、12月和2004年2月出台。可以看出,对工商企业国有资产的监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郑海航海航理财视点 【见证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地震波及四川、北京、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新华社 5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体制,趋势,我国]探析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趋势

摘要:在近20年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循迹及展望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循迹及展望 根据文献研究,在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有了十分显著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劳动力实现了高度工,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有了很大程度发育。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相对发达,从而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传播。在元代以前,中国对科学技术发展已作出重大贡献,从而使古代中国众多赫赫有名的科学家被载入世界科技史史册,比如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墨子、甘公、石申、张衡;从三国魏晋到盛唐两宋的刘徽、祖冲之、一行、沈括、秦九韶、杨辉等人。 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直到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仍占世界份额的32.4%。但是,中国经济在宋代达到鼎盛以后人均收入就开始停滞不前。欧洲因为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并在18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此后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欧洲GDP从1820年占世界比重的26.6%迅速上升到1890年的40.3%,人均GDP年均增速从1700—1820年的0.22%增加至1820—1952年的1.03%。而中国在整个近代,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人均GDP在1820—1952年间甚至还下降了,同期GDP占世界的比重则从32.4%下滑至5.2%。明朝前期,中国无论市场、外贸、金融还是各类经济组织都要优于欧洲和日本。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成为主要商业中心,商人云集于此,贩卖布匹、粮食、陶器、纸张、皮革、茶叶、食盐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宋朝以后中国人均收入开始停滞不前,但宋朝时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活力,人口增长加速,农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专业分工与贸易得到较大发展,城市经济变得更加繁荣。这说明,人均收入的降低并没有阻碍当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弗兰克的估计,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8000吨,除去在美洲以及转运中流失的部分,最终流入中国的可能有7000吨到10000吨。即使保守估计,中国也占有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白银的流入,说明中国在世界贸易当中处在顺差的地位,已开始具备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弗兰克认为,中国宋元时期的制度基础比明清时期还要好一些。“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有一种实际货币和计算货币的空间组织方式,基本上类似于殖民地时期以前的印度、中近东、近代早期的欧洲以及西属美洲的组织方式”。因此,在明朝末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迹象。也就是说,中国在明朝以前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相对领先西方世界,明朝以后这种“萌芽”不但没有发展甚至出现停滞。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然而,工业革命毕竟没有在中国发生,而是出现一个拐点和“大分流”现象。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经济迅速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 古代中国市场发育曾有过辉煌时期,市场力量曾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局面中,市场力量似乎没有任何优势,自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吸收、消化和化解了这种力量的作用;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及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扼制和扭曲了这种力量的成长和运作;哪怕是1949—1978年改革前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市场发育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发育最终必然导致市场力量的作用趋于微弱,市场始终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体制因素,市场力量始终未能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主要力量。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将近30年里(改革开放以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的。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传统体制被描述成“全权统治”、“总体性体制”、“总体性权力”、“总体性社会”或全能国家,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社会;是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功能于一身的体制。因此,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追求民族振兴,从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下)(满分)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下)(满分) 一、单选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相对于市场行为, 企业的政治行为是指试图通过运用()的权力来谋取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 A.法律 B.社会 C.国家 D.政府 2. 中国对欧盟27国的直接投资的特点是() A.发展快,基数大 B.发展慢,基数大 C.发展快,基数小 D.发展慢,基数小 3.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的GDP85%以上都来自于() A.汽车产业 B.信息产业 C.制造业 D.服务产业 4. 中国对外投资的投资者中,私有企业在数量上占到() A.40% B.50% C.60% D.70% 5. 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中,总量最大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给欧洲带来的好处包括() A.新资本注入 B.就业创造 C.顾客福利 D.股东利益 2. 根据本讲,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哪些机会?() A.国外企业为了渡过危机,会放宽条件,迅速完成谈判,实现并购 B.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具有海外投资的基础 C.人民币升值利于海外投资 D.经济危机后,政府会放松管制,以避免企业陷入危机,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

3. WTO多哈谈判的突破性进展包括哪些方面?() A.贸易便利化 B.农业 C.发展 D.国家安全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传统形态,形成了一个产品在全球生产的新的价值链。 正确 错误 2. 中国对外投资的投资者中,国有企业数量少,总量大,集中于服务业或者新建投资等领域。 正确 错误 3. 发达国家目前的价值链驱动是贸易驱动的。 正确 错误 4.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国际贸易范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正 确 错 误

信息系统的概念

1.2.1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任何 一类信息系统都是由信源、信道和信宿(通信终端)三者构成。先前的信息系统 并不涉及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但是,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 的处理能力得到很多的提高。现在各种信息系统中已经离不开现代通信与计算机 技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系统一般均指人、机共存的系统。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由设备、方法、过程,以及人所组成并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输或变换等过程,如数据的识 别、复制、比较、分类、压缩、变形及计算等。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和分析信息,并向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的特是面向管理工作,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按照管理信息 系统所面向的管理组织和存取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按 其处理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批处理和实时处理系统。按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类型。 决策支持系统是把数据处理的功能和各种模型等决策工具结合起来,以帮助决策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给各级 管理人员或决策者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协助决策者制定和分析决策。决策支 持系统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是数据库、模型库以及可能进行实时处理的计算机 网络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由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通信网络、工作站等设备组成使办公过程实现自动化的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具有办公、信息管理以及决策 支持等功能。通信网络: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 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工作站: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工作站,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 系统含有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 4 个基本环节,其核心任 务是向它的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所以该系统综合体现了人、机、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它含有对系统软件、硬件资源实施管理的一组程序。其首要作用就是通过 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增大 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计算机系 统处理工作的能力。 改善人机界限面,想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不仅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种软件之间的接口,而且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试想如果不安装操作 系统,用户将要面对01代码和以一些难懂的机器指令,通过按钮或开关来操作 计算机,这样既笨拙又费时间。安装操作系统后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成当然也是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荒山茫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 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 西、内蒙一带,劲历的寒风在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是施耐庵根据宋金时期 宋江起义故事改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是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伟 大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英雄传奇小说的先河,其思想艺术成就是前所未有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2004。11。18: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2005。3.17: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 2005.5: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2005.5.16: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5.7.21: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06.9.6: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6.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中国金融市场改革

浅谈中国金融市场改革 内容提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化,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加快,金融及金融市场对经济运行的先导作用更为明显。没有稳定、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难以建立。因此完善金融市场对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些现状,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历程,讨论了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国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并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化建议,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问题;金融方向;金融体系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中国本身却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中国重工业部门,必然要求国家对金融体系实行垄断,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式管理,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形成了为赶超战略服务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即完全垄断的金融体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向市场化方向不断前进。 1、银行改革 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恢复和建立了几家国有独资银行,这些银行都属于专业银行,有自己特定的经营范围,彼此的银行业务并不交叉,此时金融业的垄断色彩仍然极为浓厚。1985年之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央政府开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并允许各行业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此时银行间出现了业务的交叉竞争,市场化气象日益浓重。但是由于国有专业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政策性贷款,这使得这些银行都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府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负责承担政策性信贷任务。而随着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正式实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也正式迈出了商业化改革道路。但是长期以来的不良资产使银行面临着很高的金融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矛盾更加突出,1998年,政府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和2000年,更是先后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此举减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为中国国有银行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2、资本市场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展开,股票发行规模不断增加,除人民币普通的A股外,1991年之后还相继发行了以外币购买的特种B股和在香港上市的H股。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的形成。中国企业上市的办法最初实行的是“配额制”,也就是由省一级政府推荐企业上市,这使得上市的企业质量不高。1999年《证券法》颁布以后,“配额制”被“核准制”取代,后者是指由证券机构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向证监会推荐,由证监会最终裁定。这样上市公司的质量有了一定改进。但是,中国股票市场还存在许多体制性问题。改革初期,国有企业依靠财政拨款,使得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财政停止向银行透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