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共5页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论

中学语文教学论

情境教学策略与艺术
创设生活情境
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 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
的情境中学习。
模拟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演 讲等方式,让学生在模
拟的情境中实践。
引入历史情境
结合历史背景,讲述相 关故事,增强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
利用语言情境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 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
感染学生。
合作式学习策略与艺术
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04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01
02
03
学生中心
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兴趣、能力和发展。
整体优化
教学设计应追求整体优化 ,实现教学目标、内容、 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协调 统一。
实践导向
教学设计应注重实践性, 强调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水平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学。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 进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 学习成果和个性特点。
06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
深厚的语文学科知识
教育教学能力
掌握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基 础知识,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 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
01
明确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口语
表达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02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03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

现 行中学 语文 教材涉 及的 主题大 多是 爱 国主 该尊 重学生 , 尊重 学生头 脑里 的“ 文本 I ”这 I, I
义 教 育 、 会 主义 制 度 、 导 人 物 的 风 范 、 社 领
4教师解读 文学 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
文学 是一种审 美的意识形态 , 学作品的 文
黑 暗社 会里 的劳动 人 民 的艰 辛 、 五六 十 年代 劳 动人 民的勤劳 朴素等 , 选材 范 围比较 狭窄 ,
多元互 谐 。 这就要 求中学语文 教师以多元文本
本 II 的 主 体 , 们 对 “ 本 I 的 解 读 、 I” 他 文 ” 体 解读理论 和方法 武装 自己, 以便在 教学过程 中
一个具 有现 代教 育思想 的教师应 游 刃有余地发挥 其主导作 用 。 是 作 为静 态 文本 的教 材编 选 政 治化 。 验是不 同的 。 实 际上是 对人的 尊重。 师不 要老是执 著于 自 教
教师“ 文本I ” I 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 “ I 文本I ” I I
术, 也只有 用空灵蕴藉的语 言才能传达 作品的
人对他人 与社 会的责任 感、 权利感及 人道主义
情怀 , 以及人 在 当今 现实 社会生 活 中对 民主 、
的形成过 程。 教师可 以讲 解 自己的 “ 文本I ” I 的 审美蕴涵 。 I 由于文学作 品的艺术美是不 能用纯 形成过程 , 让学生 自己去 比较、 鉴别 , 在这 一过 粹 客观的词语 来描绘 的, 师就 往往要通过模 教
高学生 的能 力 。 里面 , 师的主导 作用 就是 感 描述 , 这 教 激起 学生 自己去 欣赏玩 味 的兴趣 。 在
法制 的思 考 , 生命 意 义 与价 值 的情 感体 验 程 中去提 高学 生的能 力, 对 而不是从结论 上去提 糊 的具 有诗 意的弹 性语 言进行 富于情 趣的 美 等。 在教 科 书所 设定 的 情感 氛 围 的长 年熏 陶 下, 学生的情 感世界 如何不 被囿于其 中呢 ? 教师只是 艺术王国的一个“ 导游 ” , 引导学生去和 作者对话 , 而不是让教 师与作者 这个 意义上 ,

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下)

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下)

教研•交流教学新探•找突破栏目编辑常白如jiaoyan52279@56【编者按】上期,邓玲、刘林老师在《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上)》一文中谈到了以下内容:一、问题的提出;二、文本解读的含义;三、解读文本教学内容的原则。

其中,第三部分谈及三个原则。

本期,将从第四个原则接着往下谈。

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下)邓玲刘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接上期)(四)文本解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文本解读确定课文教学价值上,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从小学阶段的“语言文字”到初中阶段的“语言文学”、高中阶段的“语言文化”,其根本的任务在于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实现语文教学的本体功能。

也就是说,文本解读要根据学情。

教材文本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上。

根据学情解读文本大致有三个路径:1.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联系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识。

2.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调动学生用已知来认识未知,不断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开展师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增强体验,把知识的习得、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融为一体,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通过这三条路径,达成如下成效:1.指导学生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作者传达的意思和主旨。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1-0056-03四、解读文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前所述,无论什么文章,都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主旨、材料、结构、语言。

其中主旨和材料属于文章内容,结构和语言属于文章形式。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师
方法
实用教程
文本
导论
方法
实用类
文本
理论语文 文本文学 Nhomakorabea语文
教学
诗文
语文

解读
理论
内容摘要
本教材从背景理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策略、基本原则等理论方面,结合主要文类、主要名家、重要名篇 作为实践部分,多维度多层面展开。既要让一线语文教师懂得语文文本解读的目的宗旨,为什么这样解读的理论 依据,更要让教师掌握如何去解读文本的实用策略和方法。这基本依循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的编写思路。 具有明显的三个特色:更新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知识理论;实现文艺理论领域学术知识向语文教育理论的转化; 凸显实用性和操作性。通过分析名师、名课的案例,具体展示理论运用的具体情形,便于教师模仿运用。
谢谢观看
文本”可以指由人创造并体现人本质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文字、绘画、雕塑、音乐、影视、戏剧、行为等 所有需要人们来解释的事物均可称之为“文本”;狭义上说,文本指未经阅读的言语成品,即“作品”。
目录分析
第二章文本教学解 读的理论基
第一章语文文本解 读导论
第三章文本教学解 读的基本依据
第五章语文文本解 读方法(中)
第五章语文文本解 读方法(上)
第五章语文文本解 读方法(下)
第八章实用类文本 的解读与教学
第七章文学类文本 的解读与教
第九章古诗文的解 读与教学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黄培芬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文本解读指的是读者对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与阐释的一种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阅读与分析活动,还包含语文教师对作者的了解、对文本的把握、对编者意图的认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注与理解.只有树立这样
的整体意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好的阐释.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黄培芬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典的理念与启蒙的思路——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为例
2.鲁迅文学
作品的符号形象审美之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所辑录之鲁迅作品为例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刍议——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4.摭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小
说作品的文本解读5.让鲁迅作品教学回归语文本真——以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探析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探析

功利 化 的趋 势 。其 实 ,文本 解读其价 值在于 实现作者 与读者 的交流 , 即通过 自己的实 际去走进 文本 ,走近 作者 ,形成 自己对文本 的理解 。
(一 )穷根究 底 。于细微 处显 深度 “教材 不等于 教 学 内容 ” 、 “教 者应 当充 当起教 材 的二度 开发
=、文本解读存在的 问题 (一 )教师 文本 解读 与学 生解读 存在 一定 的距 离
(二 )高屋建 瓴 。从新 视角 解读 文本
知难 而进 的 民族 精 神 。对于 愚公 这个 体现 了 民族精 神 的典型 形象 ,
文 学文 本 的解 读 毕竟是 一种 认识 活动 ,解 读者 不能完 全 从 自己
却有 教师 想方 设法 让学 生从 中发 现其 所谓 的人 格 的缺 陷,批 评 愚公 的个 人 反应 出发 去对 文本 做 出判 断,更 不能 为 自己的喜好 所 左右 。
差异性 。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 得 灵动 、活泼 ,它 还 帮助我 们还 原 当时 的情 境 ,置情 置境 地走 近人
性 地把 学 生解读 主 体 的个体 体验 从心 灵上抹 去 ,教 师解 读话 语便成 物 ,这样 感受 到 的人 物才 会逼 真 。
了课堂 教 学的权 力 意志 的最 直接 的统 治者 ,笔 者注 意到 这类 问题 并
观 。学 生在 母语 学 习中 是带着 已有 的丰 富 多彩 的个 体经验 进行 自我 限于 文本 ,而放 弃整合 与之 相 关的更 丰 富的语 言材料 。而 往往 是 “其
的文本 解读 的, 由此而 形成 了学 生对文 本解 读 的 自主性 、选择 性和 他 ” ,这 些更 丰 富的语 言材 料 ,丰满 了人 物 的性格 ,让人 物精 神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2023年,我有幸加入了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

加入这个团体后,我了解到了经典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书籍。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籍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黄伟、梅培军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文本解读类的书籍,读起来理论性较强。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主要谈谈我阅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我第一反应是“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哪些呢?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走入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本书。

“解读”要立足于文艺学、文章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文学文章本体知识来对课文文本进行解析。

在我们的解读中,其不仅指向理解文意和文法,同时也指向理解阅读行为和阅读方法,还指向理解过程中的阅读主体发展,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呢?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要真正实施教学解读,必须实现两个超越,必须要有三门知识。

两个超越,即必须从仅限于文学文本的解读扩展到包括文学在内的文章解读,这种解读不仅需要融入文学理论知识,也需要融入文章学、语言学等知识;必须从一般性的文学或文章解读进入阅读教学的特殊解读,它不是在对象上选取中小学课文文本进行解读,而是要实现解读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转换。

三门知识即语文本体知识,教学解读需要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阅读学知识,教学解读需要用来阐明阅读行为和如何阅读的知识,使得文本解读本身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学论知识,教学解读需要明确在课程与教学的语境下,某一具体课文阅读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哪里,选取什么样的读法,读到什么程度,等等。

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学生经常使用文本直读的阅读方式来进行阅读,而共情赏读的方式却很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于学生共情赏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将审美性诵读,会通性品读,体验性悟读,个性化重读与省己与共情贯穿于在教学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第四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第四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中学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
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
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
者进行对话。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
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
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
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
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
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
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
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
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
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
《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
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
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
第 2 页

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
《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
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
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
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
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
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
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
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
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
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
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
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
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
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
“文本III”。
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
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第 3 页

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
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
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
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
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
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
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
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
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
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
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
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
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
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
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
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 4 页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
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
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
作品的审美蕴涵。
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
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
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
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
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
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
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
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
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
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
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
第 5 页

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