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

教学策略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学习体会

本学年我听了很多位专家与老师对于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座,同时也借阅了一些书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受益匪浅。下面针对我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于本文的文体意识不强,对于本文的解读经常不到位,或者出现了偏差与错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这一现象已经被很多专家与学者所关注。

在他们大力的呼吁与引领下,文体意识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语文教师已经投入到了学习、交流与探讨之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文体意识增强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我们很多教师对于文体知识还是有一些匮乏,每一种文体怎样界定,对于一篇文本到底属于哪一种文体,有时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储备必要的文体知识,了解教材选文的意图,了解小学阶段的文本类型与特点,在对不同文本类型教材的文学素养和知识体系的分析基础之上,精心研读文本,挖掘文本,找到最适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思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在选文上主要分为实用文文本和文学文而实用文文本占了大多数。何为实用文文本?首先要先清楚它和文学文本的本质区别。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比如寓言、童话、诗词、小说和戏剧等属于文学性。而实用文文本在语言符号方面的特点与文学性文本不同。文实用文文本在文本主题确定性上具有不可随意改变性,也就是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主题。由于实用文文本的内容涵盖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

理,四方八象,无所不包,而其主旨内涵明确、具体,思想主题清晰、直白,所以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丰富学生的客观知识。

实用文文本如果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和应用文四类。在小学阶段,记叙文所占比重很大。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王荣生等诸位语文研究专家从文本的功能意义把实用文文本又分为“定篇类文本”、“例文文本”、“样本类文本”以及“用件类文本”。在人教版、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文本属于“样本类”文本和“用件类文本”。“样本类”文本与“用件类文本”在教学中侧重点是不同的。样本类文本选练点在培养学生“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去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学习。因此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因为这一类文本在行文上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随着“知识”的逐步减少,学生可掌握的知识点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实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王荣生认为:“用件类文本”,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也就是课文“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则只关心其逻辑的合理性与否,这种类型的学习,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王荣生认为“用件”有三个种,即“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用件类”课文主要为“引起议题文”。

“用件”类文本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主要需要学生了解文中的事件,深刻领悟在特定情景中的文本内涵;对内容主题进行深刻理解和升发,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讨,表达对文本主题的深刻认识。“用件”类文本的主题内涵对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培养生活价值观都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也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品质素养需要的营养。正因如此,用件类文本主题思想

的把握在文本解读中尤为重要。一、从单元主题上把握文本的主题思用件类文本要注重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它往往揭示一个道理,从而对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它的主题越清晰越有意义。不建议用“母爱“、“父爱”、“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爱护大自然”这样的大主题和“泛主题”。

“用件类”文本在教材中常常被编排在一个单元中。有时这个单元中的几篇“用件类”文本体现同一个特定的主题;这种教材编排特点体现的是“内容单元”思想。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珍珠鸟》、《小狗与大画家》以及《猎鹰》都是围绕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和谐相处以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为主题的文本。纵观来看,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买小狗的小孩》、《老人与海鸥》等课文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的。对于这一类主题,学生接触的已经为数不少,为什么还要在十一册继续学习与此相关的文本呢?从教材单元主题设置与学生情况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对于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平时要保护动物、善待动物方面已经有了认识,那么教学本单元的课文就不能把主题定位的这么简单,主题一定要触动学生内心,使学生能透过人与动物的情谊,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单元主题把握准确,才可以准确的把握具体文本的主题思想。

二、从主要人物经历和事件历史背景上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了解文章作者以及文本中主要人物的生平、经历,了解文中事件的历史背景,对于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小狗与大画家》一文属于一篇纪实性记叙文。课文中对于韩美林的经历介绍很少,从文本中学生能了解到的只有韩美林是一位大画家,他喜欢画小动物,创作了一本动物画集,以及课文中的两个重点事件,小狗波比和卷毛小狗分别救美林的两件事,而这些内容对于

真正理解本文的主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关于韩美林那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与当时他劳改时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要想真正体会韩美林与文中那只卷毛小狗的患难之情,就要了解韩美林在1964年“四清运动”时,被宣判思想反动下放到安徽八公山下的淮南瓷厂劳动改时,与卷毛小狗结识并成为患难朋友这段经历。当时,韩美林在瓷厂,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还经常被人嘲笑,并受到过非人的折磨,曾被人打折过腿,勒断了筋,还被撅折过手指头。他觉得身边的人已经没有任何情感而言,几乎已经绝望。他每到星期天,便到八公山山顶去嚎啕大哭一场。有一天,他躲在一棵大树边吃饭的时候,一直又脏、又瘦、又饿的卷毛小狗在扯他的衣角,瞪着他的饭盒,韩美林觉得这只小狗跟他一样,也是不走运的人,于是把饭倒给了小狗,从此他们成为了朋友。卷毛小狗每天与美林为伴,陪他待在高温难耐的热窑里,当韩美林遭受造反派毒打的时候,小狗甚至替美林遮挡棍棒。在韩美林的心中,这只小狗对他的情感远远超过了人类。也正是这只小狗给他的精神支撑,才让他鼓起勇气在监狱中坚持了

4年7个月。出狱后,当他得知他被抓走的那天小狗被打断了脊梁,不吃不喝,苦苦叫了三天才不甘心的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痛彻心肺。患难小友不在了,但是韩美林创造出了心中的动物世界,他出版的第一部动物画集,封面就是他的“难友”卷毛小狗,画册取名为《尚在人间》。这部画册饱含了他对小卷毛狗的无比感激与思念之情,韩美林说:“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小友的身影,一想到它被人打死时的惨状,我总是泪眼朦胧,如果没有它,我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今天。用《尚在人间》这四个字为动物画册命名,就是希望一切有灵性的、善良的生物们都有权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了解到了韩美林的这段经历,就可以体会到他与卷毛小狗那种情谊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都难以触及的。

其次,要体会韩美林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的尊重这一个主题,还需要了解韩美林饱尝生活的种种磨难、冤屈和摧残,尤其是在狱中那段经历。韩美

林经常说:“没有艺术,你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好。”他虽然曾经下放劳改过,进过监狱,遭受过非人的折磨,经历过家庭的变故,朋友的背弃,批评家的棍子,以及一场差点夺去他性命的疾病,但是韩美林都挺过来了,因为他永远的热爱生活,永远的热爱艺术。他身陷囹囫的时候,并没有失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不停地观察,从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到耗子偷食。他不停的画,没有纸就在裤子上画,画破一块再贴上一块,自己的不够,狱友就扯下布来为他补上。四年中,韩美林裤桌上的补丁竟有四百多块!韩美林说:“当年在监狱里,我看到小老鼠,就对它说,你怎么这么傻,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跟我一起来蹲监狱呢?但当时,就感到这个生命真是可贵。蹲过监狱,看到蚂蚁活下来,觉得真是不容易,你别踩它。”苦难没有摧毁韩美林,却塑造了韩美林。他说:“我一生坎坷,从没有低过头,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对待苦难一笑了之。我能有今天完全是苦难促成。我要感谢苦难,感谢生活。”正是因为韩美林有过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对生命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带着他对生命的感悟,他才会用心用血创造出他心中的动物世界。

三、从语言文字上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

要读懂文本,就要深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聚焦关键词句,以此领悟文本的主题批评家的棍子,以及一场差点夺去他性命的疾病,但是韩美林都挺过来了,因为他永远的热爱生活,永远的热爱艺术。他身陷囹囫的时候,并没有失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不停地观察,从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到耗子偷食。他不停的画,没有纸就在裤子上画,画破一块再贴上一块,自己的不够,狱友就扯下布来为他补上。四年中,韩美林裤桌上的补丁竟有四百多块!韩美林说:“当年在监狱里,我看到小老鼠,就对它说,你怎么这么傻,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跟我一起来蹲监狱呢?但当时,就感到这个生命真是可贵。蹲过监狱,看到蚂蚁活下来,觉得真是不容易,你别踩它。”苦难没有摧毁韩美林,却塑造了韩美林。他说:“我一生坎坷,从没有低过头,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对待苦难一笑了之。我能有今天完全是苦难促成。我要感谢苦难,感谢生活。”正是因为韩美林有过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对生命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带着他对生命的感悟,他才会用心用血创造出他心中的动物世界。

三、从语言文字上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

要读懂文本,就要深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聚焦关键词句,以此领悟文本的主题我希望一切有灵性的生物都能和平友好的与人类一同生存在地球上。”后半句话是韩美林的愿望,他希望我们人类可以保护身边的一切生灵,不去伤害他们,使他们能够和人类一同和平友好的生活在地球上。那么这段话的前半句“人的生存空间中应当有动物们的一方自由天地,从任何一种角度来看,这对人本身都是有益的。”应该怎样理解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地方。我们人类很多时候只关注我们的生存空间,在很多人眼里,动物就是动物,不能与人相提并论的。其实动物虽不像人类一样能相互交流,有着那么丰富的情感,然动物也是有它们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有的动物通人性,比如小猫、小狗,你善待它,它自然会与你亲密。有的动物虽然不通人性,但是动物之间也是有“交流的”,它们的世界也是丰富的。如果我们以一种生命的眼光去关注动物世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生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善待动物,给动物们一方自由的天地,让它们同人类一起和平友好的生活在地球上。

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语言文字,就可以更深刻的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

每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有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小狗与大画家》一文作者是王翰尊,他也是一位艺术创作者,为何要写下这篇文章呢?仅仅是想把他对韩美林与小狗的情缘写下来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熟悉韩美林,能感受到这样一位大艺术家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理解,能感受韩美林心中对动物的与众不同的情感,感受韩美林用心用血的创作源泉。作者

写这篇文章应该使读者也有所感悟。所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才可以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

用件类文本的主题主要是思想文化主题,所以正确理解、领会、把握这类文本的主题思想是教学中的重点。只有把握住了主题思想,才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传达的思想内涵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够在成长的阶段受到文本思想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本学年对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文本解读的意识提高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消化吸收,运用于教学实践,使我的课堂教学真正地有实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

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 儿童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解读儿童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学生坚实的文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解读策略可以不断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朗读童诗:找准诗眼,整体把握 虽然儿童诗篇幅短小,用语浅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诗浅薄无味,“真正优秀的儿童诗应该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寄寓遥远,于拙扑的形式之下蕴藏睿智与趣味,能够在儿童读者乐于欣赏、阅读的同时,禁得起咀嚼、品味,并起到其正面成长的作用。”[1]所以,要想解读儿童诗,就应该以读为本,利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味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精神情感。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为例,它描写了秋天的宜人景色以及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正契合了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走进秋天”,以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感受秋天的绚丽。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活泼、优美的语言为他们解读文本,让学生先对秋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掌握读音、句读、语调,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遍主要读准字音,确保朗读要流利;第二遍整体感知,感受诗歌所独有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第三遍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反复地诵读,并不断体味咀嚼,继而实现儿童与诗歌之间的情感共通。诗眼是诗歌的眼睛,是通过核心的词语或句子表现的诗歌的关键意象。找准诗眼可以让阅读回归整体,使教与学的思路简洁而清晰。儿童的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画面感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诗歌的诗眼,便能够了解诗歌的全貌,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整体的感知,继而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走进诗画:媒体激活,诗画互转 儿童诗恰如一幅幅妙趣横生、奇思妙想的涂鸦画。要想帮助儿童了解诗歌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联想。走进诗画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抓诗眼一种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渐从领悟言语格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获得画面感。教师要灵活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 四种教学方法 一、LBL 教学法 LBL 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 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做法、相关条件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教案讲稿要求、备课预讲试讲做法等,都有成熟的定型的范式。 (一) LBL 教学法的优点 1. 节省教学资源。LBL 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 通常是一名教师, 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这有效地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 符合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 2. 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LBL 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 使教师可以对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 既能准确、快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其授课质

量、课堂气氛等主要靠教师个人把握,因此,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所授知识深入浅出,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 现代技术丰富了LBL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板书, 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 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LBL 教学法的缺限 1.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讲课中注重知识量的传播,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出现满堂灌的情况,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因此, 有人称其为灌输式教学。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LBL 教学法学生是被动学习, 老师代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 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因此,该教学法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很多人称其为填鸭式教学, 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 也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LBL 教学法注重知识点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性较差。此外, LBL 教学法的各学科界限分明, 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较少。而实际临床工作中, 通常是一个临床病例综合了多个学科, 这会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四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积极投入“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流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资源。 2、生活资源。 3、网络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四)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五)勤于说课 二、理性授课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平时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四种策略: (一)扣读导悟, 读中见悟。 (二)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上教学,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重文本的拓展 三、精致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千方百计地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而对文本语言的内涵、意蕴缺乏咀嚼、品味,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表达方法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探究,教学始终在“得意忘言”的低层次上徘徊,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和懈怠;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对教科书钻研不深,只是简单照搬教参、教辅材料,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教学的组织性、指导性、实效性降低。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设计了“和平区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把握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几点思考

1.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明确。 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语文教师对于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明确,解读文本的标准与自己在解读时坚持的标准比较一致。我们通过比较发现,教师将“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目标”作为文本解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准,这无疑是把握住了文本解读的关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仍有53%的教师尚未意识到文本解读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与关键;而且在解读时,没有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这无疑使自身的解读陷入“只见文本、未见教材”的境地。 2.教师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学参考书过分依赖。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识。而决定这一切的基础正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独立解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文本解读的方法上,将近40%的教师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还不懂得采用综合的方法。此外,我们发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参的依赖程度很高,有88.5%的教师把教参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踏上教师岗位一年,在三尺讲台上经历了不少考验,尝到过一些甜头,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对教师这一平凡却被赋予伟大使命的职业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刚开始授课,由于缺乏经验,难以把握教学重难点,我习惯于借助《鼎尖教案》等参考书,对其中的教学流程亦步亦趋,很少在教学中注入“自己的东西”。但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思想的火种”,又怎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呢?我想,“思想的火种”必得从文本解读中来。 解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走进去,再走出来。所谓走进去,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进去,就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而走出来就是要思考“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首先,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平凡的读者,沉下心来反复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出时代轮廓、读出人物形象,通过品词析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我们一定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再联系作者为文的处境潜心研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就要先问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其次,我们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以教师的视角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这种创造基于新课标之上,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以教师的视角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做的就是: 一、正确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文本细读,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探索 丁红霞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方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

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

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1、把课堂教学内容纳入学习主题中,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影响。 2、利用概念地图分析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 3、确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或者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教学内容。所以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参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培养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态度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分析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呈现出来的。所以分析教学内容还必须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增删取舍,整合优化。教科书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代表的是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唯教材轮,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尝试编写教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对现行教材进行分析和加工,该采用的采用,改增删的增删,需整合的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剪裁组织是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4、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它除了包括知识内容外,无疑还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

时还应思考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手段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受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而教学内容更为关键,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方法教。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 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 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 李郁 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 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 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

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带着文本走进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用教材?寒假里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以解心中困惑。 当我从同事手中接过这本书时,一看书名,欣喜的同时我感到莫名的亲切,因为这本文本解读最适合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看。闫学老师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选入了冯骥才、季羡林、萧红、林海音、林清玄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为案例,每一篇入选的文本都有闫学老师独到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文本涉及了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不同版本的经典课文,满足不同老师的需求。看得出闫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的严谨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不得不惊叹,闫老师是一位解读文本的高手。 相比之下我这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苍白无力。仅仅充当了教案、教参的二道贩子,教辅书的奴役者,应付各种考试的教学工具,而忽视了语文自身素养的培养。 闫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迪鼓舞着我。 一、从文本出发教给孩子所需是我应学的 案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散文。据闫老师的解读他建议文本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即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闫老师将文本的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学习游记写作的表现手法。她的教学设计框架是: (一)游览双龙洞。(理清游览顺序和内容详略) (二)细赏双龙洞。(抓住详写部分的内容领略作者的精妙之处) (三)游记写作。(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这样的教学建议一改往日的繁、杂、难,与我的教案相比变得思路清晰操作性强,除了说好,我没有第二个字代替。 看完这个案例,我对自己这个语文老师很不满,想到闫老师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如此的有厚度,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如此精准,除了她令人叹服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在教研方面所付出的时间,所花的精力,所留的汗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她才有了经典之作的问世。闫老师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真正为学生学什么着想。我也算是我们学校的骨干力量,可很多时候都在疲于应付,照本宣科,被教案绑架,只是一门心思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点,考点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崇德小学崔伟成 课改春风又绿校园大地,无数专家和一线老师们不懈探索实践,使我们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不禁高呼: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其有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读尝味,走近文本 把文章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情、入理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因为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等等。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这就有别于数学,它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因此,在初读时,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使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尝尝字词的意蕴之“味”,尝尝段落的安排之“味”尝尝作者的构思之“味”。 二、再读入味,走进文本 尝味之时已进文本。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入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他

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读出真滋味。 三、细读品味,深入文本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要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与语感。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与其说是在教导学生,还不如说在告诫老师怎样解读文本。 四、读后回味,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演示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段蓬勃的力量。说起感动,我经历过许多,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次······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文本解读 从古至今文字在演变,人们的阅读也在发生着变化,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专题讲座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李老师的博大精深。 文学拥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在阐述一般原理的同时传递着各种信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发现文本潜在的各种美的功能和价值。李泽厚审美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新的部编版教材以简短、易懂的文字传递着深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浅显欢乐的儿歌中传递着深深的意味。细细品尝其中的文字,每一种理解解释其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一杯浓厚的茶让人回味无穷。阅读必须有欣赏的自意识,即在融为一体、自失于对象之中时又仍然保持静观,不做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强调欣赏自意识非常有意义,我们在沉迷、自失于剧中情节、小说人物命运、文章内容之中时,同时会在心里说,演得多好啊,写的多好啊,这就是自意识的欣赏,即同时指向艺术表现力、艺术形式了。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假定的真实,都是虚构,但是它假得跟真的一样;一切正常读者的正常阅读,既不会全当真,也不会全当假。读者沉迷、自失于优秀的作品,他就不仅获得了思想的熏陶,还会受到艺术表现力的感染,久而久之,其思想境界和读写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过多、过于具体。过多的预习任务往往使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考虑进入“非纯”阅读。选文的文章如果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障碍。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杰出作品反复出现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律,是其引人自失其中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奥妙、秘密,是读者审美自失时潜藏着的理性指向。引导学生感受、揭示乃至学习这个秘妙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殊矛盾,是其全部特殊矛盾之所在,是其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乃至科学,赖以立身处世的最根本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示秘妙的阅读教学中,优秀作品吸引读者至审美自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那秘妙,但读者往往不自知,即使有所自知也有高下深浅之分。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就是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

小学语文一年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 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突出了两个习惯的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这两个习惯的排列顺序和语言表述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1、从两个习惯的培养顺序安排看,先听后写合乎认识的规律,合乎学习语文的规律。 2、从语言表述看: (1)“倾听”更加贴近课标。因为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教材表述与课标表述力求一致。同时,倾听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2)“勇于”更加切中时弊。对学生的表达训练,课标中提出“有表达的自信心”,自信心首先缘于勇气。现在许多孩子缺乏发言勇气,所以,培养孩子勇于发言的习惯,是时代的需要。“勇于发言”明确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培养的的发言的胆量,有了胆量,才有锻炼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增强了自信,才会喜爱发言、主动发言、大胆发言。 (3)“认真写”更加关注过程。就写铅字而言,写好是“结果”,“认真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这与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过程”是一致的。 关于学习习惯的教学,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训练,天长日久,就会让这些外在行为变成孩子内在的、自觉的行动。习惯对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识字 本册教材共安排生字483个,其中要求写的298个,只要求认识的185个。 教材中的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集中识字(《识字1》~《识字8》),二是随课文识字。 集中识字共8课,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 1、词串识字(识字1、识字 2、识字5、识字6均为词串识字,主题分别为:春天、体育运动、夏天、夏夜。) 2、看图会意识字。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字理,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短文。如“识字3”便是通过有关舟、竹、石、泉、川、燕等字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儿童初步认识到绝大部分的象形字、指事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识字7”则通过形象化的图形来显示“人从众木林森”等是怎样以基本字逐步叠加来体现字义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确定教学单元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的。数学教学任务分析,首先要确定单元,明确单元教学的任务。 (1)单元的组织。 数学课程的各个单元可以有这样三种关系: 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如图3.2)。 图3.2 相对独立的单元 一个单元为另一单元的基础(如图3.3)。 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图3.4)。 图图3.4 综合型的单元 了解各单元的关系,就能从总体上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相对独立的单元, 如:珠算乘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可以互换位置,编制教材和安排教学计划时,就要比较每一种安排的利弊,选择合理的方案。前一个单元为后一个单元的基础,教学顺序的安排就不能任意调换, 如: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就不能颠倒教学的顺序。对前后有联系的单元进行任务分析时,宜于从最终的任务着手分析, 便于掌握知识、技能之间的前后联系。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分、秒,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换,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就不能任意调换。 根据每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一册教材各个单元的组织方式,为编制教材和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2)任务的确定。 单元确定后,就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的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后,必须完成哪些学习任务。一般一个单元完成一项主要学习任务。因此,任务分析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即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每个单元的主要任务又是由若干项子任务组成的,为此,就要根据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构成系统的各项子任务(图3.5)。一个较大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按各项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划分小单元的一般原则是根据任务的性质,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一个单元解决一个任务,教学的时间为五、六节课左右,不宜过长,超过了人的记忆容量7±2个组块,不利于教学设计人员从整体思考各个环节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6403366.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作者:许萍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2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课堂就没有了深度。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知道的和想讲的都一股脑讲给学生,教师讲得不亦乐乎,而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能习得怎样的阅读方法,训练怎样的语言能力,教学是否完成了学段的要求,教师是不清楚的,学生也是不知道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解读没有目标意识。部分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忽视教学设计是对这三个目标的层层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内容和各种拼凑的教学策略。 2.过分依赖现成资料。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不知道该教什么,于是就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照搬教参教学设计,或者上网东拼西凑,甚至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就将其照搬过来。 3.教材解读层次浅、随意性大。许多教师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没有认真品读教材,只是粗略浏览,有时凭着经验和直觉理解教材内容,出现了随意解读教材的情况。 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才能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册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整体安排到每个单元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到每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后练习等,都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体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范例。学生学习语言可以用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给出的文本中选择听、说、读、写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学习。 2.与教学文本充分对话。教师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寻找参考书与网络资源,而是要先从读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大家好! 感谢县教研室和蓝田小学的领导、老师们给我提供这个与大家共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谈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一点拙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课件)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窦桂梅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今天我就“文本解读”来谈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 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因此,细读文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说白了就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1、解读课文中的生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汉字文化进行研究,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例如在《白鹅》一课中,很多同学对“嚣”字产生了困惑,“嚣”字指声音很大很吵,用四个口学生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这个字中间用了个书页的“页”字呢?我去查了一些资料。原来“页”在古时不是书页的意思,它一开始是个象形字,指的是人头。这样这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四张口围绕一个人头说话,喊叫,那肯定感觉特别吵、特别闹腾,这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