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对点练习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对点练习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对点练习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解析赫鲁晓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2.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解析图中场景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

3.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改革举措是( )

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C.20世纪50年代苏联推广玉米种植

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故C项正确。

4.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 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的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5.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B.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揭露斯大林错误引起了国内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

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是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6.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答案 D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7.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70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D项正确。

8.下列历史人物与苏联解体直接关联最大的是( )

A.叶利钦B.亚纳耶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

9.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案 C

解析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 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12.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答案 C

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1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信息“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原有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1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答案 B

解析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15.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绊。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排除。16.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答案(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

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