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谷

合集下载

论“中国农谷”战略(现代农业示范区)荆门实施的政策原则

论“中国农谷”战略(现代农业示范区)荆门实施的政策原则
梁小青 , 李卓群 , 江 丽
( 荆 楚理工学 院 a . 中国农谷 发展研究 中心 ; b . 经济 与管理学院 , 湖北 荆门 4 4 8 0 0 0 )
摘要 : 作为湖北省重 大战略 “ 中国农谷 ” 的 实施 主体 , 荆 门市委 、 市政府 必须 思路 清晰 、 措施得 当, 才能 为 构建 中部崛起 战略 支点 , 作 出荆 门应有 的贡献 。文章 系统 阐述 了荆 门实施“中国农谷 ” 战略 、 建设现代 农业 示
学 发展 的速 度 、 质 量 。 只有在 政 策制 定 之前 , 把那
利于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 合理 开发利 用农业 资源 , 科学组合生产资料、 资金、 劳动力等 生产 要 素 , 促进 农业 生产稳 步发 展 。 生产过程机械化。即所谓的以工促农 。就是 用先进 的机械设 备代替人的手工 劳动 , 把 工业化 成果引入农业生产过程 , 在降低农业生产 劳动强 度的同时 , 提高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 增加农产品竞争力。 农 副产 品加 工及 营销 品牌化 。既提 高农 副产 品的供给弹性 , 又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 ; 既延长
并 据 此认 为 , 信 息化 使 中国 掌握 了 与发 达 国 家在
工发展; 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化体 系下 的 重 新 组合 , 又有 利 于农 业产 业结 构调 整优 化 。 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科学化。现代农 业 的发展过程 , 是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注入 的过程 , 是农业基础科研 、 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的过程 , 也是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不断提高的
( 一) 工 业化理 念 的 内涵
走上历史舞台。如何在传统农业 的社会环境 中谋
求现代农业又好 又快发 展 , 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进程 , 将 是 中 国 由“ 大国” 走 向“ 强 国” 、 实 现 中华

中国农谷的“前世今生”——来自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的报告

中国农谷的“前世今生”——来自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的报告

谷 战 略构 想发 源 地 、农 谷建 设 的前 哨
和 核 心 区 .荆 门 市 屈 家 岭 管 理 区 承 领
统” , 遂命 名 “ 屈家 岭文 化” 。 4 6 0 0年前 某个 秋 日, 阳光 明媚 , 低 山连绵 下 的屈 家 岭村 人 头攒 动 ,青 木 河流水潺潺 , 旷野开阔 , 景色怡人 , 满 怀 丰 收喜悦 的先 民们 一 片忙 碌 ,有 的 在 制作 蛋壳 彩 陶 , 有 的整理 稻 谷 , 有 的
栽 种 的粳稻 品种 最
1 5
世 纪行 2 0 1 3年第 1 O期
地方政 协 ・ 荆 门篇
地 方政协 ・ 荆f - I 篇
[ D i F a n g z h e n g x i e J i n g M e n P i a n ]
中国农谷的“ 前世今生"
来 自中国农 谷 核 心 区屈 家岭 的报 告
口曹平斌
“ 中 国 农 谷 , 省 级 战 略 , 荆 门 实 施。 ” 十二 个字 , 字 字千 钧 。 作 为 中 国农
转 动着 纺 轮 . 用 细纤 维 纺纱 , 劳 作 的 小 曲 和 纱 轮 的 奏 鸣 在 村 庄 里 交 织 流 淌
植 水 稻 的历 史提 早 至 4 6 0 0多 年前 。 把 水 稻原 产 期 向前 推进 了近 千年 。这 一 发 现 .使 我 国水稻 源 于 外 国的 说法 不 攻 自破 。 我 国是世 界水 稻原 产地之 一 。
1 9 5 6年 , 在 屈 家 岭 遗 址 的 发 掘 中 .发 现 了 大 量 的
稻谷和水稻茎秆 。
经 鉴 定 .这 些 稻 谷 属 于 粳 稻 . 与 今 天
五 三农场— — 拓荒 者 的青春 之歌

走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超全版)

走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超全版)

走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工委宣传部一、农耕篇1、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和命名1954年冬,五三农场为了治理水患,开始了石龙水库的建设。

当石龙干渠修至屈家岭队西古柏树附近时,挖出了大量红烧土、陶器和石器。

1955年2月,由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试掘,发现遗址的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新的文化系统。

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这次发掘共挖探方197个,发掘面积858平方米。

这次发掘材料经整理后发表了屈家岭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因发现的文化遗存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将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

1989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的北部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平方米,这次发掘新发现了屈家岭遗址早期文化。

屈家岭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北倚连绵起伏的太子山,西南是地势平坦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

核心遗址是海拔40-50米的或聚或散的小丘陵,东面是古老的青木档河,西面是其支流青木河,两条河流自遗址北部从东、西两面环绕而南,总面积约60公顷。

核心遗址附近还有许多小型遗址,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屈家岭遗址群。

2、屈家岭遗址的历史年代根据三次考古发掘的资料,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距今5900年--5500年前后,此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屈家岭遗址的先民开始在此世代长期定居,是当时“母系家庭”的定居遗址。

陶器主要是夹炭红陶,其次是泥质黑陶和灰陶。

早期:距今5500--5000年前后,从这时期墓葬出土情况看,遗址上的先民处于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母系家庭”已开始分化瓦解为若干个不同的“父系家庭”。

陶器制作最突出的是黑陶逐渐占主导地位,灰陶增多,红陶减少。

晚期:距今5000--4600年前后,从第二次发掘的晚期遗存看,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中国农谷 屈家岭概况

中国农谷 屈家岭概况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屈家岭、易家岭5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集镇5个,中心村9个,基层村21个,居委会4个。总人口7.2万人。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即五三农场,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由李先念同志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2年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属于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2001年11月属地管理,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一、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55公里,东西横宽10公里左右。
二、自然条件
屈家岭管理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全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半边丘岗起伏,蜿蜒连绵,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左右;西南半边沃野百里,一展平川,海拔高程一般在32-37米之间。
三、历史沿革
屈家岭管理区原名为五三农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滏”,即管理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管理区所在地区西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国时期,这一带是贺龙将军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935年7月8日,钟祥罗汉寺南面水口潭处汉江遥堤溃口成灾,这里一个个村庄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洪沟和湖沼泽地。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办国营农场。1952年11月7日筹备建场时的原名是“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举行农场奠基礼。1953年10月22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其后,一直为省属大型国有农场。2001年10月,根据鄂发【2001】22号文,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原五三农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

汇源果汁在湖北省积极推动“中国农谷”建设

汇源果汁在湖北省积极推动“中国农谷”建设
备 的 研 发 ,用 以 突 破 热 风 干 燥 、 真 空
下 ,引进 了 一批 高新 技 术 人才 及 国外先 进 的 冷灌 装 生 产 线 ,
在 国 内果 汁 市 场 争 夺 战 上 击 败 竞 争 对 手 ,取 得 了 果 汁 市 场 上 的绝 对领 先地 位 。 汇 源 集 团 认 识 到 ,只 有 保 持 在 产 业 方 面 的 优 势 才 能 很 好 的 推 动 公 司 的 高 水 平 发 展 ,为 了 保 持 企 业 持 久 的 竞 争 力 , 同 时 为 了进 一 步 深 化 企 业 长 远 发 展 ,汇 源 集 团 积 极 提 出果 汁 全 产 业 链 的 发 展 模 式 ,坚 持 品 质 第 一 的 生 产 原 则 ,从 源 头 上 严 格 把 控 果 汁 安 全 ,从 种 植 到 成 品 包 装 , 都 坚 定 的 实 行 全 员 参 与 、 层 层 把 控 、落 实 责 任 、 坚 持 一 康 消 费 新 时 尚 。 目前 ,汇 源 旗 下 的 浓 缩 汁 、水 果 原 浆 和 果 汁 产 品 已 经 远 销 美 国 、 日本 、 澳 大 利 亚 等 3 0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为 中 国 饮 品 在 世 界 市 场 占有 宝 贵 的 一 席 之 地 。
方 面做 出贡献 。 “ 十二 ・ 五 ” 期 间 , 国 家 8 6 3项 目 “ 食 品 高 效 节 能 干燥 装 备
开 发 与 新 技 术 研 究 ” 已经 获得 批 准 立 项 , 将 继 续 针 对 我 国 热 风 干 燥 、 真 空
业 的 领 导 者 ,汇 源 集 团作 为 我 国果 汁 第 一 大 品牌 , 经 过 不 断
发 展 和 市场 推 广 经 验 的积 累 , 已经 一 跃 成 为 中 国 民营 企 业 5 0 0强 ,并 在 全 国 多 个 省 市 创 建 了 5 0多 家 现 代 化 工 厂 ,链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3.09•【字号】鄂发[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2012年3月9日鄂发[2012]5号)为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省级战略的高度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中国农谷”以屈家岭管理区为核心区,以荆门市全域为主体功能区,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建设“中国农谷”既是荆门市实现跨越崛起的现实选择,又是我省构建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抓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按照建设“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思路,坚持以农为本,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农商、农文、农科、农史、农业旅游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一个集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中国农谷”品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农谷”是我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省级战略,应主要坚持以下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从“两圈一带”和全省农村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屈家岭

屈家岭

屈家岭“中国农谷”策划方案屈家岭简介:屈家岭位于湖北荆门市,以长江中游农耕文明遗址闻名,为农祖圣地,是国有五三农场所在地,湖北最大的国有农场,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全区面积220万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职工3万人.屈家岭拥有水旱耕地14.5万亩,林地10万亩,果园3万亩,水域面积1.5万亩,有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多种地形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屈家岭东距武汉168公里,西至宜昌220公里,至荆州120公里,西北区90公里可抵荆门火车站.一.资源开发现状分析(1)优势:①:本区有多种地形,气候适宜,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②:是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闻名于全国.③:对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污染较少.④:本区有丰富的资源,适于水产养殖和开展水上远动等项目.⑤:现拥有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单体养殖基地和白鹿春景区.⑥:是湖北最大的黄桃种植基地和湖北最大的活猪出口基地.⑦:中国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农谷”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2)劣势:①:本区位置相对较偏,远离核心客源市场.②:配套设施几近空白(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匮乏)③:景区运营机制未制定二. 策划方案:1、策划者:荆门市旅游局及屈家岭旅游管理处2、策划对象:屈家岭管理区3、策划理念:中国农谷,浓浓的乡情,让人类与自然更和谐4、公关目标:(1)短期:立足屈家岭现有的旅游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荆门及周边地区的旅游首选地。

(2)打造中国第一农谷,建设成为“湖北著名、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区。

5、宣传口号:走进农祖圣地,体验农家风情或(农祖圣地,生态之园)6、旅游形象定位:农家休闲度假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7、屈家岭总体开发规划原则:坚持保护生态、倡导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传统特色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8、策划内容:第一阶段:①在景区内统一规划、评定若干农家乐、星级酒店;②对主要旅游景区线路进行改造和新建,设置相应的公交线路;③完善原有景区内主要设施,增加医疗点及生态环保厕所若干间;④在原有和新建景区内建设好邮电、通讯、水电等设施:⑤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⑥建立屈家岭博物馆和农谷大广场;⑦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是农家乐、住农家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等);⑧建设一个大型汽车站,与周围县市交通保持畅通无阻。

“屈家岭·中国农谷”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

“屈家岭·中国农谷”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

“屈家岭·中国农谷”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屈家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其地形地貌和人文风光均与中国农业文明紧密相连。

屈家岭·中国农谷是一个集历史人文、农村生活、现代农业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资源。

以下将结合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文化特色和音乐资源,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

一、文化内涵1. 历史人文屈家岭作为中国鄂西南派山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这里曾是汉代“巫峡郡”(今巴东县)所在之地,屈原(《离骚》诗人)的家族在此繁衍生息。

文化名人苗人凤等也曾在此留下卓越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屈家岭·中国农谷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之一。

2. 农村生活农业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屈家岭·中国农谷则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展示农村生活之美的场所。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各种农村生活,感受不同地域的农业文化和生活方式,品尝各种有机农产品等等。

这些生活方式,是屈家岭·中国农谷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之一。

3. 现代农业屈家岭·中国农谷不仅仅是农村生活场景的再现,更是一个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

这里引入了现代化管理方式,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这些现代化理念是屈家岭·中国农谷独特的文化内涵之一。

二、音乐资源1. 屈家岭音乐屈家岭从古至今都有传承的音乐,如屈家岭独弦、竹笛、云雾山歌等,这些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蕴含着屈家岭地区的历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如今,这些音乐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屈家岭·中国农谷的重要文化内涵。

2. 农民音乐农民音乐是中国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屈家岭·中国农谷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里的农民音乐丰富多样,如竹笛、葫芦丝、唢呐等,流传千年,传承至今,并且融入了当代元素,展现了中国乡村音乐的多姿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谷概况渊源
“中国农谷”建设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
“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集中探索实践,奋力打造“产业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休闲之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荆门市地处湖北中部和“两圈一带”结合部,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湖北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人文、农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把荆门打造成“中国农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农谷”建设,要求按照“全省样板、全国一流”的标准,以“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打造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农谷”响亮品牌。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荆门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
建设的实施意见。

荆门屈家岭是五千年前神农氏祖先留给湖北人民的厚礼,屈家岭自然禀赋好、生态环境优,有望将这里建成“中国农谷”。

屈家岭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了“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省委的重视。

要实行“中国农谷”建设文化先导战略,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大手笔、大气派培育“中国农谷”文化品牌,加大建设力度,将“农谷”由荆门扩展到整个江汉平原。

中国农谷建设的意义
中国农谷,就是借鉴“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三化同步”为原则,以泛农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农业试验示范区。

它的基本特征是,农业要素集约集聚,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中国农谷”建设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
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
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集中探索实践,奋力打造“产业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休闲之谷”,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中国农谷,是探索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试验田”。

当前,我国在“三农”问题上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如何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等诸多深层次问题。

应该说,建设“中国农谷”,顺应了中国“三农”发展的大趋势,契合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通过荆门的先行先试,有利于积累经验,为传统农业区破解“三农”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中国农谷建设的原则
建设“中国农谷”,基本原则是“三化同步”。

坚持以工业化为支柱、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实现“三路并进”、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得益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主攻方向是泛农发展。

坚持以“农”为魂、以“农”为本、以“农”为形,突出农业底色,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格局。

空间布局是全域覆盖。

以屈家岭为引爆区、各县市区为主体功能区,实行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全域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江汉平原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功能定位是“四区”。

坚持优势优先、错位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努力建成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农耕文化展示区。

中国农谷建设进展
建设“中国农谷”的构想,最早是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张健华等知名教授,在2009年底编制的《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出的。

2010年,湖北荆门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家岭·中国农谷”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批。

2011年7月1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出重要批示;9月4日,又带领省直相关部门到荆门进行专题调研,明确要求要将“中国农谷”作为荆门发展的一面旗帜。

从屈家岭到全域荆门,从具体措施到发展旗帜,“中国农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已经上升为湖北省的重大战略。

根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指示精神,结合荆门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人文特点,荆门市明确了“中国农谷”建设基本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湖北样板”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全产业、全地域、全方位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努力打造“产
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绿色之谷”,近期(2011-2015)力争“中
国农谷”初具雏形,远期(2016-2020)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屈家岭作为“中国农谷”建设的起步区、先行区和引爆区,优势更为独特和明显。

首先,屈家岭文化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之一,屈家岭文化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相传神农炎帝教人种五谷就是从屈家岭开始的。

其次,土地优势十分明显,一方面,屈家岭管理区土地性质属国有,土地权属清晰;另一方面,该区作为湖北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再次,屈家岭既是全国农垦系统100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全省仅有的2家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这两块“招牌”,为屈家岭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系统性、综合性试验提供了重要平台。

目前,“中国农谷”建设起步良好。

一是成立专班,加强领导。

荆门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中国农谷”建设推进会;成立了以荆门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荆门市“中国农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一名市委常委为指挥长的“中国农谷”建设前线指挥部;组建了市、区两级的综合协调、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工作专班,负责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是保护品牌,扩大影响。

抢先注册了“中国农谷”和“屈家岭·中国农谷”两个中文、英文网络域名;积极向国家和省工商局汇报,争取注册“中国农谷”系列商标。

同时,邀请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和科特勒咨询集团来荆开展宣传策划活动,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了“中国农谷”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三是启动规划,明确方向。

积极配合省发改委,抓紧制定发展规划,目前规划目录体系即将拟定。

12月22日,市政府专题召开屈家岭规划调研工作会议,对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进行了具体研究。

四是构筑基础,助推发展。

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启动了武荆高速公路至屈家岭连接线(“农谷大道”)建设工作,预计将在2012年3月底全面完成土方工程和垫层施工。

同时,正在抓紧组建荆门市中国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完成。

五是策划项目,招商引资。

对“中国农谷”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共制定出6大类42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
38.22亿元。

“中国农谷”的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三农”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去年即便是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三季连旱和旱涝急转等重大自然灾害,荆门市粮食生产不仅
没有减产,反而增产1.5亿多斤,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增产8000万斤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八连增”;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京山、钟祥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区),沙洋被授予全国首个油菜籽加工强县,钟祥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京山、沙洋农产品加工园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比上年增长13.5%;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继陈安、彭墩等村之后,2011年又有王坪、斗立、来龙、桥河等32个村被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在全省“三农”发展综合实力考评中,荆门市市共有京山、沙洋、钟祥三个县(市)进入全省10强。

二是形成了品牌效应。

借助“中国农谷”这张名片,吸引了一批客商、推进了一批项目、网络了一批专家。

汇源集团、河南农开、中信集团、富煜集团、湖北高投、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隆平高科、广州奈美等一大批公司纷纷慕名而来考察洽谈。

汇源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在我市打造汇源生态产业园。

省鄂西圈投资公司计划在5年内至少投资10亿元,介入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把荆门建设成为中国知名精品文化旅游区。

奈美集团老板评估中国农谷的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

同时,我们主动与袁隆平、傅廷栋、张启发等院士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合作和支持,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