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理论强调事物的两面性,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关系着骨骼、筋肉、气血等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从骨骼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其坚固与柔韧的特性可视为阴阳的体现。
骨骼的坚固性为阳,柔韧性为阴。
正常情况下,骨骼的阳刚之性使其能够支撑身体、承受重量;而其阴柔之性则保证了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冲能力,避免轻易折断。
一旦阴阳失衡,例如骨骼过于刚硬而缺乏柔韧性,在受到剧烈外力时就容易发生骨折;反之,如果骨骼过于柔弱,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也会导致骨骼的变形和损伤。
在筋肉方面,筋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体现了阴阳的关系。
筋的收缩为阳,舒张为阴。
阴阳平衡时,筋肉能够协调运动,完成各种动作。
当阴阳失调,如筋肉过度紧张(阳盛)或过于松弛(阴盛),都可能导致肌肉拉伤、肌腱炎等损伤。
气血同样遵循阴阳之道。
气为阳,血为阴。
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血具有滋养、濡润的功能。
在骨伤的发生和恢复过程中,气血的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损伤初期,往往会出现气血瘀滞,表现为局部的肿胀、疼痛,此时阳气被遏,阴气凝滞。
治疗时需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在恢复后期,气血不足时,则需要益气养血,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五行理论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肝属木,主筋。
骨骼的运动和损伤与筋的功能密切相关,而筋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滋养。
若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容易出现筋挛、筋痿等病症,进而影响骨骼的正常运动和稳定性,增加骨伤的风险。
心属火,主血脉。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在骨伤后,心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伤口的愈合和组织的修复。
中医的医理深度解析

中医的医理深度解析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阴阳是一对矛盾而统一的概念,阴阳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中,人体的生理状况、疾病的表现都可以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解释。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与五行相对应,而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经络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是气血流通的通道。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经络的阻塞、疏通有关。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针灸、推拿等手法都是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四、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气血有营养和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节气血的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例如通过调节饮食、运动等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医理深度解析涉及到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农业、军事、历法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该学说的核心是五行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制约、生克相生,相互作用而形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是宇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两个方面,是形成和变化的最根本的规律。
阴阳相互依存、转化、变化,构成了世间万物的运转、生成、衰微和变化。
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对天文物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观察得出的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
五行间相互促进、相生相克,推动了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转。
五行象征着不同性质的物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了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它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已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热点,各国科学家在逐步加深对它
的了解的同时还在不断探索它的深层机制和普遍适用性。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学说,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医学、历法、战争、诗词歌赋和美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的思想体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被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具备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即阴阳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象征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均有具体应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学将五行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分析体质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一个人的体质。
根据五行对应的脏腑和臓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阴性体质的人容易体寒,阳性体质的人容易体热。
2.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来诊断疾病。
观察舌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脉搏则反映了患者体内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通过这些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中药的选择和配方往往考虑到药性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
药性的阴阳属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是寒凉还是温热,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药性的五行属性指的是药物对应的五行元素。
中医师利用药物对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作用,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充盈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将食物归纳为五味和五色,五味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元素。
通过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以此来补充阳气。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原理和理念。
其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
本文将就这些基本原理逐一展开讲述。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阴阳的运动平衡决定着事物的生长发育和运行状态。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
阴阳失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相互关联并通过阴阳的调节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通过观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三、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将人体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学说认为,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建立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经脉,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学说强调了气血的运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种因素的失衡。
因此,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通过综合各种病理病机因素,寻找疾病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辩证思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人体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身体的平衡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三、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运行畅通,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或功能失调,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治疗疾病。
四、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对疾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五、诊断学说黄帝内经对医学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
它强调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病情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六、治疗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疗法等。
它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调节阴阳平衡、调整五行关系,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临床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临床在中药学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例如,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兴奋、活动、亢进等属于阳,抑制、沉静、衰退等属于阴。
当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在中药学中,药物也有阴阳之分。
药性温热、味辛甘、具有升浮作用的药物多属阳;药性寒凉、味酸苦咸、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多属阴。
临床用药时,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情况来选择药物。
如果患者阳气虚衰,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就需要选用温热壮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等,以补充阳气,恢复阴阳平衡。
相反,如果患者阴虚火旺,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则应选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生地、麦冬等,以滋阴降火。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分别对应着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中药学中,五行学说指导着药物的归经和配伍。
例如,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在治疗肝虚证时,除了直接补肝外,还可以通过补肾来达到间接补肝的目的,因为“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这就是“滋水涵木”法。
在药物配伍方面,也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
如治疗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时,采用疏肝健脾的方法,常用药物如柴胡、白芍配白术、茯苓等,体现了“抑木扶土”的原则。
以常见的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之邪,导致人体阳气被遏,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郭明凯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早在《周易》、《尚书》中就已对阴阳五行理论有所提及,并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万物的生长、自然界的运行加以总结和阐述。
但是在1963年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修订的第二版教材中,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中医的诊治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病规律,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1]。
这一观点直接的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间接地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为了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发展,明确其核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阴阳五行的产生及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伏狡、尧舜时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阴阳五行观念萌生的时期[2],但是缺乏资料记载。
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周易》、《尚书》等著作的记载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周易》和《老子》最早对阴阳理论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五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最早对五行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阴阳[3]。
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的
相生相克,并结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从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4]。
从西周到战国,经过史官对阴阳五行早期的不断实践,使得阴阳、五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天人之际的沟通,宇宙解构的阐述、自然运行的规律也不断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得以阐明[5],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阴阳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扩充,从最初的明与暗,到多内涵的远与近、上与下、热与寒、昼与夜、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
2.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本质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阐述,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其体现的阴阳属性,无非是其一方强,一方弱的综合表现。
我们的先祖,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他们通过对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不断观察,发现万物皆在春温之时生发, 夏热之时繁茂, 长夏雨湿之时变化结实, 秋燥之时收敛凋零, 冬寒之时闭藏,,这样的气候变化正好与五行的基本属性相吻合,于是在对季节变化的高度概括的同时,也不断将世间万物总结归类,纳入五行,木性升发条达、火性炎热向上、土性承载养育万物、金性沉降清肃、水性渗藏寒冷,世间的万物也逐渐从单纯的阴阳属性,演化成更宽广的五行属性,更加细致的反应生命的本质。
凡能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五行动态平衡,就能预防早衰,达到健康和长寿。
所以,正如《内经》,总结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五行是生命的本质[1]。
3.阴阳五行学说是病理的基础
《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生命的运转,离不开阴阳的转化以及五行的克制,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五行处于动态平衡,不仅仅体现在脏腑协调,经络和谐,人生活在大自然里,就会与自然变化相互作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就不是单一脏腑的失调,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疾病发生进行阐述,不仅能对身体内部的变化进行阐述,同时,人体与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也能通过阴阳变化,五行克制来解释。
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的病理基础进行阐述时,要理解五行生克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其中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克关系,从逆向思维考虑,就能得知相生[6],所以对于疾病病理的分析,得知相克,便有相生之法,这便是阴阳五行学说阐述病理基础的奥秘。
4.阴阳五行是辩证论治的根本规律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最大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等都是常用的辩证方法,但辩证论治的根本规律还是在于阴阳(包括五行)[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是脉诊基本脉象的判断,也是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阳盛则身热,阴胜则身寒。
”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揭示了辨证论治的根本在于阴阳。
范伏元[7]教授坚持“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思想观念,根据“五行”理论,灵活运用五行辨证,在内伤咳嗽的治疗上,颇有
成效。
周伟[8]将“五行”辩证理论用于推拿临床,从中医的根本辩证规律出发,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从古至今,运用阴阳五理论行对疾病的进行辩证论治的实例不胜枚举,从根本上对中医辩证进行阐述,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5.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
阴阳五行理论在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辨证论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从宏观上讲,阴阳五行理论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尉明德[9]认为“精”、“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并在文章中提出“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
表现,“精”、“气”的转化是生理活动的根本规律、是病理变化的根
本规律、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整个思维的辩证过程与“阴”、“阳”的辩证的过程如出一撤,同时引经据典:“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
”证明自己的学术思想,那么,其本源不依然是“阴”与“阳”吗?
6.小结
中医理论的核心从阴阳出发,分五行、化五脏、行精气,只有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气血津液才得以发展,我们的中医理论体系就犹如一棵大树,阴阳五行是树根、树干,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是树枝、树叶。
阴阳五行理论
源源不断的为中医理论的衍生物提供着理论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赵修诚.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J].中医杂志,1980(08):12-14.
[2]秦英刚,陈宏,田林晓,花宝金.浅论中医之阴阳五行核心是“和”[J].世界中
医药,2013,8(01):38-39.
[3]龚瑶.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
究),2011(04):57-58.
[4]刘刚.浅谈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J].山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02):6-7.
[5]南伟. 论阴阳五行之起源[D].青岛大学,2006.
[6]张珍玉.论中医理论和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3):162-164.
[7]何佳勇,范伏元.范伏元教授运用五行辨证论治内伤咳嗽经验[J].光明中
医,2013,28(02):259-260.
[8]周伟,周华龙.“五行”辨证论治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民间疗
法,2016,24(08):22-23.
[9]尉明德.“精”、“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J].山东中医学院学
报,1983(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