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同步复习资料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局面: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形式: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结果:取得了胜利

三、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名称: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

四、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

对内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1918年3 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了莫斯科;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对外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国内战争(1918年——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五、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的内外政策;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4、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六、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七、比较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俄国走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启示: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适合本国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实施者:列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苏联的成立

时间:1922年底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扩大:后来扩大到了15个加盟共和国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工业化建设: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宣布苏联是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五、斯大林模式

1、含义: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形成的时间、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3、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的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的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的启示: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切实维护

农民的利益;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第3 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

2、地点:法国巴黎

3、与会国:战胜的27个协约国;

4、操纵国及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重新瓜分世界;

6、性质(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内容:《凡尔赛和约》①时间:1919年6月;②签订双方:协约国与德国;③内容:见教材第15面的表格,其中最能反映和会性质的是有关殖民地的规定;④有关中国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四爱国运动,表明“弱国无外交”或中国等弱小国家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

8、与其它同盟国的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9、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协约国与奥、匈、土、保签订的一系列和约;10、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11、国际联盟的成立: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1920年1月成立,美国没有参加,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年——1922年;

2、地点:美国华盛顿;

3、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4、操纵国:英、美、日;

5、内容:⑴《四国条约》;⑵《五国条约》;⑶《九国公约》①时间:1922年;②签署国:九国代表(上述);③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④影响:对中国,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美国,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6、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实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能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不能,因为依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一战后,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也孕育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极大的不满),也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

2、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一、短暂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

2、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的扩大生产。

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爆发时间、地点:1929年、美国。

3、扩展: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工人大批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垄断资本家为维持利润,销毁产品。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措施:⑴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①内容: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②作用: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⑵整顿金融。⑶调整农业。⑷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解决失业问题)。

4、意义: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评价:新政的意义后再加上一句话,即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体制的改良运动(罗期福新政的实质),只能暂时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7、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凋节)

8、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罗斯福实行新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9、2009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如何正确应对危机在危急中还应生存是全球人民关注的大事,在面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应怎样做?请你出谋划策:⑴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以缓解市场压力;⑵我们应增强克服危机的信心;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稳定,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⑷积极改革,锐意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活力;⑸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⑹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再就业等。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沉重的打击了德国,并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反动理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妄图建立日耳曼帝国的野心。

3、纳粹势力的发展: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的支持,勾结军队等。

4、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时间:1933年标志:希特勒上台影响: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5、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⑴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⑵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⑶纳粹党乘机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⑷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么法西斯战士;⑸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⑹疯狂迫害犹太人。

二、对犹太人的迫害

1、表现:见教材第26面

2、举出几条确凿有力的证据,批驳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污蔑:⑴当代世界有决定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⑵犹太人追求知识,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谋生。据对美国犹太人的统计,有90%的犹太男子和65%的女子受过大学教育,犹太男子中有30%以上获得专业职称和博士学位;⑶犹太经济学家人才辈出,历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1/3属于犹太人和有犹太血统的人。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了日本,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2、时间:1936年

3、标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或者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5、日本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对内对进步组织残酷镇压;对外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四、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时间:1922年标志: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建立者及法西斯党名称:墨索里尼,法西斯党

五、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组成: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而成的军事政治集团。影响: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会议(慕尼黑阴谋)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的太平。

2、时间:1938年9月

3、地点:德国的慕尼黑

4、与会国:德、意、英、法

5、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6、影响: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绥靖政策

1、背景(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也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也不满,但又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也想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主要

推行者:英、法3、目的:他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也想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4、内容:对法西斯国家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5、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6、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德国占领了法国,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7、实质(性质):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自私自利、姑息养奸、纵容与妥协)。

三、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注意:二战开始的时间并不是1939年9月1日。因为二战与一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8年德国吞了奥地利;1939年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触即发的,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一周内,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大战迅速全面爆发。

四、二战的扩大时间、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

五、二战的进一步扩大的时间、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了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六、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七、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九一八事变)、华北(七七事变)、华东(八一三事变)、华中(南京大屠杀)等地进行了侵略,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八、二战的主要战场:亚洲战场(抗日战争)、欧洲战场(第一战场:苏德战场,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等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珍珠港等),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走向了联合。

2、时间:1942年1月1日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①时间:1942年1月1日②地点:美国华盛顿③与会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④意义: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⑤内容: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4、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加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地点: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3、结果: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迫投降。

4、影响: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既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三、中途岛战役:1942年,主要打击的是日本,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四、阿拉曼战役:1943年,主要打击的是意大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五、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地点:法国诺曼底附近的英吉利海峡

3、部队: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

4、结果:盟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登上了欧洲大陆,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了解放。

5、影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第一战场是苏德战场),打开了盟军从西线直捣德国本土的大门,德军陷入了东西夹击之中,加速

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六、雅尔塔会议

1、背景: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召开的。

2、时间:1945年2月

3、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4、与会国及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5、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6、内容:①会议决定在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7、影响:积极的,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消极的,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8、雅尔塔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似之处: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②重新确立战后亚、欧政治版图;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④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苏联提出了包括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害。)

七、攻克柏林

1、时间:1945年4月

2、部队:苏军

3、结果: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4、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八、日本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①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②美军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③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2、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二战结束的时间、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二战的性质、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十一、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协同作战。

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给人类的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等等十三、法西斯集团的崩溃给我们的启迪:法西斯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尽管它可以猖狂一时,但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穷兵黩武的侵略者自食其果,法西斯头目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十四、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二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到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日本的法西斯分子是二战的发动者而不是受害者,日本人民和其他遭到侵略国家的人民一样才是战争的受害者。

第8——19课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最初成员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目的:摆脱美国的控制,增强抵抗苏联的力量,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性质:是一个经济组织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欧盟的成立时间:1993年前身:欧洲共同体性质: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一体化的表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和居住;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影响: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盟成员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地位)。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与“多赢”。

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借鉴的地方: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苏联解体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八一九事件”(加速剂);西方的和平演变等时间:1991年底标志: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降下,代之而起的是俄罗斯国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独联体的成立)

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进行了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改革中是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东欧各国改革中,最为突出的是匈牙利的改革。

六、东欧剧变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原因: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但没能取得成功。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七、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八、苏东剧变能说社会主义制度失败了吗?不能,苏东剧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但它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想取得胜利和成功,必须要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与艰难。

九、印度独立时间:1947年领导人:尼赫鲁标志: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十、印度三次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再次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二战后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最终实现了独立。

十一、非洲民族独立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十二、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十三、冷战政策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时间:1947年3月内容: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

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的: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时间:1949年5月成立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影响:北约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是西方在组织上完成与苏联对抗的部署的标志。

十四、冷战对峙①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了“经互会”。时间:1949年1月②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时间:1955年5月成员国: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标志:《华沙条约》的签订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至此,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美苏争霸的影响: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美苏两极格局长期对峙的局面。

美苏争霸

十五、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及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体系;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总体上是走向多极化趋势。

十六、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十七、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美国的霸权主义遭到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十八、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十九、经济全球化原因: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等。含义: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一个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影响:利,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竞争;弊,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行为;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二十一、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十二、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的成就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

经济全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十三、当今世界形势: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等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 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 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 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 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 的独立战争。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很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托言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仰。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第一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终究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举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配景:在沙皇的统治下,俄国农奴制流行,工贸易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关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初三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人教版)

一单元至六单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大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①时间:1921年,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果: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苏联成立:时间: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4年列宁逝世。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1928——1937年,②领导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新宪法通过:时间:1936年,意义: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②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③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④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④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成立时间: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年到1922年,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 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兵变:①时间:1936年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会议:①召开的时间:1938年9月,②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③英法的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④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⑤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达到祸水东引。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后果: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1日,标志: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事件: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二战的扩大:①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②1941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 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 1857 —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 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2.废除农奴制 (1)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 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 经过:(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4)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5)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6)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7)任务:推翻临时政府。(8)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 巩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结果:1917年至1920年,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苏俄)。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补充: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新经济政策:(改革主义的方法) 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⑵领导人:列宁。⑶实施时间:1921年——1924 :允许多 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苏联成立:(1922-1991)⑴时间:1922年底;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巧记:俄外乌白) 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⑵农业: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四、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补充: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②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③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影响: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19-1922年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4)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5)主要内容:①《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 ②《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 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6)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问题: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后的战争,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如法德)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背景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标志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阿芙乐尔号) 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斯大林 1928年到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 宪法 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主宰。 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协约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 (1)领土:(2)军事:(3)政治:(4)赔款: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瓜分(这一条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4、体系构成 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1.1917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这就是十月革命。 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这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 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①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十 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放弃原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4.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责任。 5.《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包括:①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②莱茵河东岸 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③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⑤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⑥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6.1922年,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 7.《九国公约》主要内容包括:①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②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8.《九国公约》的影响: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 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9.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 后世界新秩序。 10.《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1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2(性质)②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为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1929 3 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实行新政。(1(21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 1922年,墨索里尼。 2 31936 美德两国摆脱经济危机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

危机。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7课) 1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1)1939年9 (2)1941年6月,。(3)1941年12 3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家在华盛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团结,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1945年2 51942年-1943 61944年6月6 7月81945年8月15 8、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1)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2)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 第9课: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1993 2 战后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原因),到20世纪70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是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对抗、竞争的历史,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也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世界、二战时期的世界、二战后的世界。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探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拉独立与奋起),现代国际关系和战争史(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二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十月革命:一战带来深重苦难,二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为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协约国同德国,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等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等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11) P2-6)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P7-11)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早是乌、俄、白、外高加索—后增加到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P14-29) P14-19)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1919.1-6):参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识图P14三巨头)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识图P15签署《凡尔赛和约》和右图)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11)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P2-6)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结果: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7-11)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新在运用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来发展经济。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早是乌、俄、白、外高加索—后增加到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

2021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套笔记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2021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套笔记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英国殖民者,反映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时间:18世纪初;★ 2、向西方学习;★★★ 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 ..奴隶制的发展);★★★ 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 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2、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动摇了幕府的统治。(黑船叩关)★ 二、倒幕运动 1、背景:开港通商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德川幕府无力解决危机,受到各个阶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 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内容 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年苏联成立。(1922-1991) 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⑵重点: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新时代的曙光──十月革命 1.背景 (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经过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巩固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3)结果: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暴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的探索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二、斯大林的探索 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 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指美洲以南的地区,主要殖民者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2.背景: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 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为印度土兵,杰出代表为章 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 意识开始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 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遗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 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