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

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9米2分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52×2.5 两地的距离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x 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x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x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x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

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

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点是用科学原理及运用来满足人的需要。下面一起来看看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浏览,仅供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算及描写小数乘整数的进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知道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进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现例题图)。大家仔细视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形,教师提出:__同学说想买 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摸索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运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运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体会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运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知道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运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运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觉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觉,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运算出结果呢? ①学生独立摸索。 ②小组交换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

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__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方格图求一些图形的面积,看今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新编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学问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依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依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表达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安排律: 2.观看比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依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假如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简单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五年级的数学课件很有意思。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2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的: 1、会分析^p 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步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进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构造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提醒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亲密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展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 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那么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假如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幼儿__名,其中男__名、女__名,在经过一年多的集体生活,幼儿已初步了解一定的常规要求,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本学期在班务工作上,将仍以幼儿的养成教育和常规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晨检及全日观察,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 二、指导思想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更新教育思想,确立现代育人观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营造快乐、健康的环境,启迪幼儿多元智能,培养多元才能,促进幼儿、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保育工作 (1)严格遵守园内规章制度与时间安排,结合全园性活动开展好班内各项活动,时时不忘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2)切实为幼儿提供洁净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按照园内卫生保健要求,作好扫、拖、擦、洗、消毒等卫生工作,整理和保管好幼儿的玩具、图书、衣物等学习生活用品。 (3)认真作好各类记载及登记造册,公共财产维护等事物工作,配合保健室和妇幼保健站做好幼儿体检的工作和疾病预防工作。 (4)本班老师与家长紧密联系配合、口径一致、同一要求、办好家园联系栏,开展好家访及家园其它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家园同步教育。 我们一定要做到“踏实、扎实、三勤、四心”,有任务及早行动,有问题及时处理,三位老师密切协作,与家长密切联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做好班务工作。 四、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活动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扎实认真地对待每节活动,把对幼儿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贯穿于各科教学中,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寓教与玩、寓教于乐、把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与幼儿的主动操作结合起来,力争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优势。 语言教学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短(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短(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短(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策最主要的意思是指计谋、谋略,划指设计,筹划、谋划。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短(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 (2) 31÷3=10 (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 (2) 31÷3=10 (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x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xx页算一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精选20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 +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_--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