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渔业发展硕士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渔业发展硕士培养方案

渔业发展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资格相关的专业学位。培养具有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技能,服务于渔业、渔民、渔村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五个研究方向:渔业管理、水产养殖、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休闲渔业、水生动植物病害防治。

培养目标

渔业发展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资格相关的专业学位。培养具有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技能,服务于渔业、渔民、渔村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渔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教学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渔业、渔民和渔村发展中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

培养主要内容

(一)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训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模式。实习不少于6个月。

2.学习期间应完成至少22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6学分),共计28学分。通过综合水平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期中考试、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可毕业并申请学位。

3.培养期间实行以第一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来自我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中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稳定的社会联系。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二)其他培养环节

1、实习实践

农业硕士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期间,应填写《实习日志》,要培养收集资料、积累经验的学习习惯。具体工作按照《集美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总计3-5次。学术活动规定参见《集美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

3、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工作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阅读的文献数量由导师指定),了解本人主要研究方向的历史和前沿进展。在此基础上,我的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由我的导师确定并批准。一般情况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选题,提交论文计划,并向所在学院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只有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方案可行的人,才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4、中期考核

在第3学期进行,由院负责人、导师组成员和研究生秘书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进展情况,合格者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考核工作按照《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执行。

(三)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

选题应来自渔业、渔村、渔民、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性课题或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渔业、渔村、渔民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承接研究论文、研究报告、项目规划设计、产品研发、项目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报告等。作为主要内容,并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3、评审与答辩

论文评价应注重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渔业、渔村和渔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

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硕士学位的渔业发展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环节,并通过考试,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每篇硕士学位论文都要送到校外三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那里进行评审。应该有实务部门的专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一半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至少有一名为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列席答辩会,但不担任主席或委员。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参见《集美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

完成课程学习和培训,取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授予农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但符合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

以上是集美大学渔业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相关介绍。欢迎同学报考集美大学在职研究生。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更多信息,请咨询亚太研究考研培训老师。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专业考研调剂信息发布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专业考研调剂信 息发布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藻类严小军、陈海敏、杨锐课题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水产专业已名列全国3位,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藻类是海洋学院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藻类生态、生理的生化分子机制、信号通路、藻类天然产物等。相关研究技能包括:LC-MS,GC-MS,NMR等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全套技术,藻类学技术,蛋白和酶学相关技术、天然产物分离分析和药理研究。每年SCI发表量达到10篇以上。现招收硕士调剂生,欢迎大家积极联系。 对报考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 1、接受调剂专业 学术类: (1)海洋生物学:国家统考科目一致,初试专业课相同或相近。 复试科目:海洋生物学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国家统考科目一致,初试专业课相同或相近。 复试科目:细胞生物学 (3)食品科学:要求考过英语一、数学二,初试专业课相同或相近。 复试科目: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化学任选一门 (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要求考过英语一、数学二。 复试科目: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化学任选一门 (5)水产养殖:要求考过数学或化学。复试科目:遗传学 (6)渔业资源:要求考过数学或化学。复试科目:遗传学 专业学位类: (1)渔业:初试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生物相关的理学(07开头)专业可以调剂。 复试科目:渔业经济学 (2)食品工程:要求考过英语一、数学二,初试专业课相同或相近。 复试科目: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化学任选一门 2、调剂分数只需要过国家线即可 3、学校奖助学金 (1)研究生助学金;(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3)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三助岗位补贴;(6)导师助研津贴 总金额最低每年1.5万,最高3.5万。 4、有对科研感兴趣,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不以混毕业为目的。 期待你的加盟! 联系邮箱:383356814@https://www.360docs.net/doc/9519172730.html,

宁波大学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网络传播知识与原理、品牌建设与传播的理论与技能、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理论与技能,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与信息咨询行业、各类网站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与文本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会展策划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传播,以及网站经营与信息采编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下设广告学、网络传播、品牌建设与传播、会展策划与管理四个方向。通过广告学、网络传播、品牌建设与传播、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广告策划与文本撰写、市场营销策划、广告经营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传播、网站经营与信息采编的综合素质与实战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广告学、网络传播、品牌建设与传播、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现代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以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网络传播, 会展策划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熟悉有关广告、网络传播、会展策划与管理,以及品牌建设与传播的政策法规;了解中国广告业、网络传播业、会展业及品牌建设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国外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 本专业的学位课程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所有学位课程达到75分是获取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概论、会展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营销学、传播发展史、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文案写作、广播电视广告、广告摄影、企业形象策划、广告媒体研究、广告效果研究、广告制作工艺、中外广告史、电子商务原理、网络广告、网络伦理与法规、计算机视频编辑、网页设计制作、品牌策划、品牌评估、品牌经营与管理、广告与品牌传播、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文案写作、展会形象策划。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宁波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细则,通过英语四级,学位课程达到75分,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 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 广告学专业设有广告学、网络传播、品牌建设与传播和会展四个方向模块。主要培养广告策划与营销、网站建设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传播,以及会展策划与管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的办学宗旨是“背靠文化,面向市场,推广民族品牌,引领生活时尚”。 本专业的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方面。 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本课程共42学分,其中必修32学分,选修10学分。所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及跨学科选课程。 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本教育平台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广告学专业与法学院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共属于政法文史大类,所设课程重视科学素养和科技技能的培养,本着法学、文史、广告相通的原则设立,充分体现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必修课27学分,选修课6学分,计33学分。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广告学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其相关的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须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总览》中对主要课程的规定,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专业规范)的有关意见,并参考相关专业的评估(认证)指标体系制定。按照必修课与选修课6:4的比例,其中必修课21学分,选修课16学分。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 广告学专业下设广告学、网络传播、品牌建设与传播、会展四个模块方向。本专业各方向模块及其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紧跟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的原则。各模块包括两部分课

专业解析-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水产养殖是水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水产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专业上与他人协作的良好品质。 2.掌握生态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能以外文撰写本专业学术论文。 3.身心健康,乐观进取。 (三)研究方向 01.水产增养殖

02.水生动物遗传育种 03.水生动物疾病学 04.营养与免疫 05.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 06.养殖生态环境 07.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渔业标准化 (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四)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五)相近学科 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捕捞学、渔业资源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集美大学、海南大

学、华南农业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业重点省的优势养殖区域和主导养殖品种正在逐步形成;水产养殖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水产养殖产品价格上升,比较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 四、就业方向 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有关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名优特水产品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公司、休闲渔业基地等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技术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工作。

农业推广渔业硕士教育前景论文

农业推广渔业硕士教育前景论文农业推广渔业硕士教育前景论文 一、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 1.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生源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有70家,包含13个领域,领域点403个;其中水产一级学科对应设置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按二级学科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技术三个方向。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有16家,占全国涉渔高等院校总数的61.5%;它们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长江大学、广西大学、集美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从地理位置来分,位于内陆有6家、沿海地区10家,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高校类型包括水产院校、部属和地方综合性大学。2009年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录取人数为115人,占农业推广硕士总招生人数的1.6%,单位平均录取人数7人,教育规模很小[1]。以广西大学渔业领域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1年近三年来共招收渔业领域研究生7人,其中全日制4人、非全日制3人。生源特点是学历高、学缘单一:85.7%的学生具有本科学历,来自本校的生源比例高达71.4%。其中全日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或从学术型硕士考生中调剂,75%为本校应届本科生;非全日制学员全部来自广西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主要职业背景是水产科学研究和农业职业教育。 2.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2010年11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渔业领域协作组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2010年年会,转发2009年12月18日协作组会议审议制订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布置编制和提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至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方案全部制定,两者在培养目标、和入学形式、学时方式和年限、实践环节要求和课程设置、文凭学历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详见表2),为厘清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有重要的作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需有较好的理论深度和宽泛的覆盖面,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 教发…200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经研究决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筹规划,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类型结构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是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加大研究生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统筹规划好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增加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加快建立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教育机制。 二、高度重视,精心做好招生计划落实工作 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高校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2009年新增加的招生计划中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安排2.8万名,地方所属院校安排2.2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艺术硕士以及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教育硕士的教育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不适宜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臵的专业学位(代码表见附件1),均可招收这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为积极配合政法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该项计划中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面向法学专业背景的考生(暂称为“法律硕士(法学)”)招生,从报考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的考生中调剂录取。现将计划印发你们(各有关院校计划安排数量见附件2),请各招生单位在统筹考虑本单位办学资源、办学水平、学科布局和生源等因素基础上,做好分专业(领域)招生计划的安排和落实工作。 三、加强统筹管理,做好专业学位招生培养有关政策的宣传 各招生单位要统筹协调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统筹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安排,保持合理的在校生规模;要充分考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生源特点,对培养和管理等环节作相应调整,参照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专门的全日制

专业硕士之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来源:万学海文考研 专业硕士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宁波大学渔业发展硕士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渔业发展硕士培养方案 渔业发展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资格相关的专业学位。培养具有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技能,服务于渔业、渔民、渔村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五个研究方向:渔业管理、水产养殖、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休闲渔业、水生动植物病害防治。 培养目标 渔业发展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资格相关的专业学位。培养具有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技能,服务于渔业、渔民、渔村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渔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教学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渔业、渔民和渔村发展中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 培养主要内容 (一)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训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模式。实习不少于6个月。 2.学习期间应完成至少22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6学分),共计28学分。通过综合水平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期中考试、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可毕业并申请学位。 3.培养期间实行以第一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来自我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中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稳定的社会联系。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二)其他培养环节 1、实习实践 农业硕士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期间,应填写《实习日志》,要培养收集资料、积累经验的学习习惯。具体工作按照《集美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总计3-5次。学术活动规定参见《集美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 3、开题报告

宁波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1.doc

宁波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 划1 宁波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物流管理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现代物流管理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物流企业、港航企业、其他企业相关部门、公共事务管理、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及科研工作。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毕业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团队精神、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2.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中国历史及基本国情,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物流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物流及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及政策法规,使学生具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7.具备现代化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物流运筹学、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学、企业物流管理四门课程。所有学位课程的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物流运筹学、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学、企业物流管理、国际航运管理、集装箱多式联运、港口概论、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 本专业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年制,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毕业最低学分

专业硕士介绍之工程硕士

专业硕士之工程硕士 来源:万学海文考研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供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应包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课。各领域可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一)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外语等) (二)基础理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三)专业技术类课程 (四)选修及其他课程 五、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设置方案 一、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连续进展”战略,更好地习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决定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二、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要紧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原理,拥护党的差不多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困难奋斗,求实创新,能主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展服务;把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有关的治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要紧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体会的优秀在职人员。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

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相应推广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有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应直截了当来源于实际,应是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关键咨询题,包括针对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咨询题,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七、对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纳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农业推广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九、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由在相应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高等学校授予。 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 详细介绍 一、简介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包括作物、园艺、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工程专业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环境素养和环保意识的工程师。 1.培养目标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知识和应用能力、系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设置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具体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源控制与治理、环境生态工程、废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课程。 3.课程设置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热 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学科基础;

(2)环境工程基础课程: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技术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环保技术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3)环保技术课程:包括污染源控制与治理、废水处理 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环保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 (4)实践教学:包括环境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通过环境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保工程中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环境工程实践是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考察和综合实践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环保工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环保工作和需求,加深对环保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毕业实习是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离校前的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环境工程理论知识,增强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提供实践基础。

宁波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17-20年真题

宁波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17-20年真题 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 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 340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二 适用专业:渔业第1页共1页一、营养生理(75分) 1、请解释“木桶效应”,该效应对生产实际有何指导意义?(10分) 2、分析影响维生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5分) 3、渔用配合饲料与畜禽配合饲料的异同。(15分) 4、详述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10分) 5、写出能量代谢流程图。(15分) 6、翻译(10分) Lipi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utrients for mollusks,especially at larval and juvenile stages,have also been demonstrated (Delaunay et al.,1991;Marty et al.,1992;Robinson,1992;Mai et al.,1995).Lipid provides the source of energy,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and other lipid classes like phospholipids and sterols and fat-soluble vitamins (Watanabe,1982).Knowledge of the protein sparing effects of non-protein nutrients such as lipids or carbohydrates are necessary and should be used to reduce feed costs and limit ammonia production (Vergara et al.,1999).Meanwhile,excessive energy in diets can lead to decrease fee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protein and other nutrients intake)and reduced growth (Ellis and Reich,1991).Lipid in mollusk larvae have been used as an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nutritional status,and potential for successful metamorphosis (Gallager et al.,1986).However,information on the quantitative requirement of dietary lipid and its utilization in

水产类专业介绍

水产类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门类:水产类 学科:农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或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渔具渔法学、渔具理论与设计、航海技术、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评估、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般安排25-28周。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教学、渔政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环境学、渔具渔法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船舶驾驶技术、网具装配技术、捕捞技术、渔场调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渔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渔具渔法设计和渔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海洋环境科学、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和数学模型的基本理论; 3.掌握渔业生物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技术、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渔具测试和设计、渔业资源预测预报、渔政管理等方法和技能; 5.具备本专业必需的网渔具装配、渔业资源调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渔船驾驶等基本能力;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海洋渔业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和国际渔业发展动态; 就业前景和方向:就目前情况看此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毕业生除极少数从事渔政、远洋渔业外,部分读研深造或跨学科深造,大多从事其他行业。 专业点评:本专业的就业不是很好,因此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是冷门专业,每年报考的学生很少,对于那些分数线较低的学生可以报考一下此专业。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集美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天津农学院、烟台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能胜任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1.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化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主要水产经济动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成、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掌握主要水产经济动植物的营养、饲料及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备水产资源和养殖环境调查及渔业规划统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水产养殖、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7.获得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初步能力。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疾病学、遗传与育种 2.主要课程:甲壳动物学、贝类学、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遗传与育种、普通生态学、水化学等。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年制,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宁波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 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课程按春季、秋季、短学期安排。本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大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2学分,其中必修32学分,选修不少于10学分。 学科大类教育平台30学分,其中必修24学分,跨学科选修6学分。 专业教育平台38学分,其中必修23.5学分,选修不少于14.5学分。 专业方向模块42学分,其中综合生产实习(一)2学分、综合生产实习(二)14学分(包括野外标本采集2学分、和顶岗生产实习12)、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3学分。必修课程31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1学分。在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任意选修8学分及以上,获得创新创业训练学分4学分。

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09.9)

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09.9)

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 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6. 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1

7. 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 2、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发展经济学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4年制 2、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其中4个创新创业学分为免费学分。实行弹性学年制,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特殊原因者,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规定学制3年。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 经济学学士 符合《宁波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学位课程必须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 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通识教育课程42学分,学科大类课程33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含经济大类课程15学分,管理大类 2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和创新型地方高校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我校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明确目标、深化改革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框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规格要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可实施、可评测的系统化描述。同时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目标的贡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 2.转变理念、优化体系 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内涵的理解,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核心课程建设,调整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3.大类培养、加强合作 全面实施按大类招生、一年级大类培养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调整学科大类划分,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的培养。充实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地方高校的服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实施第二校园计划,推进适应地方需求的“双证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重视创新、加强实践 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积极增设项目,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试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教学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我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有效运用表达工具;2、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