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七)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一)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一)第一节壮族的来源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今壮族地区已有人类居住、繁衍。
迄今发现的柳江人、麒麟山人、西畴人等近20处人类化石地点,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邕宁长塘、南宁豹子头、扶绥敢造、隆安大龙潭等3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田东、宾阳、武鸣、恭城、平乐等地的大批春秋战国墓葬,以及左江流域和云南麻栗坡发现的一批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原始崖画等,都说明了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广西史前人类骨骼和现代壮族活体的调查和研究,也支持壮族是我国南方土著民族的科学论断,研究我国南方发现的大量的史前古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表明,壮族与历史上岭南的古代居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壮族在人种上属蒙古利亚人种华南人类型,其祖先最早应追溯到柳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己具有鼻孔宽阔等热带人类的一些特征,体骨与股骨显示出其身材矮小,与现代东南亚人比较接近。
专家认为,柳江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比较接近,都是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但其体质特征已出现南北异形的现象,到了新时器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不同的地方变异类型。
桂林甑皮岩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其体质特征与柳江人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而且与蒙古人种南亚型接近。
这一类居民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很可能是古越人的祖先。
通过颅骨测量项目的比较,罗泊湾人与甑皮岩人和现代壮族比较接近。
其他体质特征与华南人类型最接近,应属华南人类型,而且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
总之,柳江人、甑瓦皮岩人等,与现代壮族人都有着较多、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说明他们都有可能是壮族的直系祖先。
据研究,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
据史书记载,其族称又多有变化。
周秦时期称骆越、西瓯、南越、濮人等,汉代以后称乌浒、俚人、僚人、蛮夷、百越等,唐宋后有僮人、侬人、侬蛮、侬徭、俍人、沙人等称呼。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才能大力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标签: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关系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
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
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壮族人的医学——壮医

壮医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
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
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
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
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
简介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
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
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应当包括壮族地区。
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其针型与《内经》中的九针之首(chan)最为相似,二者又与砭石最为相近。
“九针”已是金属医疗工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陶针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可知在汉族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体质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
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
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
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
壮族民间和壮医防治疾病习俗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 壮 医; 保 健 习俗 :临床 护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9 1 .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6 8 1 0( 2 0 1 4】 0 2— 0 0 7 5— 0 2
采光 良好 , 防潮防湿 , 防避瘴 气 , 抵御蛇虫野兽 的侵袭 , 有效
传统医学认为 , 湿 是一 种致 病 的 因素 , 称 为湿 邪 或湿 毒。湿邪侵犯机体 , 会 引起许 多病 症。不过 , 在相 同湿邪较 盛的环境 与 , 有 些人会患病 , 而 有些没有 患病 , 这与机体是
否虚弱有关 。正所 谓 “ 正气 存 内 , 邪不 可干 ” 。一 般来 讲 ,
《 黄帝 内经 》 云: “ 南方者 , 天地所 长养 露 之所 聚也 。其 民嗜酸而食 肼 j , 故其 民 皆致理而赤色 , 其病 挛 痹 , 其治 宜微 针 。 ” 说 明 了南方 水湿
族人 民的健康繁衍做 出巨大贡献的壮医 。本文简要论述壮 族 民间及壮 医防治疾病 的一些 习俗 , 并对 其现代 养生 防病
《 后续 医典》 中放 血 、 火灸 、 冷热掩敷 、 药浴 、 擦 涂等 , 做 了深
入 细致 的解说 , 包括适宜症 、 禁忌症 、 方法、 目的各方 面有详 细 的记 载 , 并作为基 层医疗单 位 的适宜推 广技术 。到 目前
壮族 民间和壮医防治疾 病 习俗的现代 意义
卓 秋 玉
( 广 西 民 族 医药研 究 院 , 广 西 南 宁
等调养方法至今在民间 中广为流传 。
4 结 语
“ 治未病 ” 是 中 医术 语 , 藏医“ 治未 病 ” 和中医“ 治未
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

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壮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壮族传统医药和中医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对壮族人民的重要性。
一、壮族传统医药的起源与特点壮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壮族人民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宝贵经验。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药物的应用:壮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自然环境采集各种草药和植物,研制出许多具有疗效的草药。
例如,苦丁茶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和清热解毒,防治中暑等。
2. 饮食调理:壮族人民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调理,擅长利用食材的药用价值来保健和治疗疾病。
例如,他们常食用一些有益健康的食物,比如牛油果、黑木耳等。
3. 经络推拿疗法:壮族传统医药中,经络推拿疗法被广泛采用。
这种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系统,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医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和融入,使壮族传统医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壮大。
1. 中医理论在壮族传统医药中的应用:壮族人民在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医疗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将中医理论融入到壮族传统医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
2. 中医师的传承与培养: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中医师参与其中。
壮族地区也在不断培养和传承中医师,以确保壮族传统医药能够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3. 中药材的运用与推广:中医文化的推广也带动了壮族中药材的种植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使用壮族的传统草药和植物,以此来治疗身体不适和保持健康。
三、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不仅对壮族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壮族传统医药和中医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第七章壮族医药学选论--ppt课件

第七章 壮族医药学选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壮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 壮医学理论 第三节 传统诊疗技法 第四节 壮药选介
中中国国少少数数民民族族传传 统统医医学学概概论论
第一节 壮医药学的发展
中中国国少少数数民民族族传传 统统医医学学概概论论
壮医药学的形成 壮医药学的发展
是人体的窗口,是天地人三 精华所在,人体脏腑及三道 之精气上注于目,目得天地 气之养而能视,所以眼睛能 一切、洞察一切,在病理状 ,目也能反映百病。 个部位、器官和组织,在眼睛上都有 反应区域,当其发生病理改变时,大 反映到眼睛相应部位的巩膜上而出现 号;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 相应反映区可有不同的异变讯号。
三气同步
中中国国少少数数民民族族传传 统统医医学学概概论论
物之灵。 期,受天地之气制约,人气与天地气息息相通。 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在不断变化。 功能应一致,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 腑自安,并能适应大宇宙的变化。 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壮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 壮医学理论 第三节 传统诊疗技法 第四节 壮药选介
中中国国少少数数民民族族传传 统统医医学学概概论论
传统诊断方法
中中国国少少数数民民族族传传 统统医医学学概概论论
• 壮医在汉魏以后诊断方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且许多方法独具 特色。
• 20余种壮医诊疗方法:目诊、问诊、望诊、脉诊、腹诊、甲诊、指诊、 耳诊、舌诊、按诊、闻诊等。
“微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范围内唯一见诸报道的、年
时期壮医除了针刺疗疾,舞蹈导引、按矫治病外,对药 认识,如:紫苏解毒去鱼腥味、佩戴草药可防病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六)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六)第三节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 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的时期 ,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前期 , 直到中原地区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 , 才由秦始皇统一 , 所以其经济与文化具有极强的个性 , 后来虽受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 , 但仍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其个性 , 这与壮医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在壮族聚居地区己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 100 多处 , 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 4 个县境内的右江两岸的河流阶地上就发现了 75 处 , 并采集到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 1100 多件。
这就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 , 瓯骆先民们己会选择大小适中的砾石 , 直接用砾石进行捶击,制造出粗糙的、适用的刃部和尖端 , 以便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于砍砸、挖掘。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砾石碰撞了人体某些部位可以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以及在先民们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常被石块、碎石击伤 , 但在碰撞或流血之后 , 也可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这种出于偶然的生活经验 , 经过若干年、若干人次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 , 引起人们重视 , 进而反复实践并总结流传下来 , 而成为现在的针刺疗法。
另外 , 在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烧骨、烧石、烧炭的遗迹 , 说明壮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使用了火。
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卫生保健非常重要。
一、火可以御寒、防兽;二、瓯骆地区雨水多而潮湿 , 由于居住条件恶劣 , 人易患与之有关的病症 , 如痹证 , 火的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三、火的使用改变了壮族先民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从生食过渡到熟食 , 缩短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 , 同时火对食物起到灭菌杀虫的作用 , 减少胃肠疾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 ; 四、火的使用 , 为壮医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火的使用使食物范围扩大 , 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健康。
壮医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对策

壮医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壮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本民族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至今仍然是壮族人民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下面本文对壮医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壮医广西医药【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63-02一、壮医的历史沿革1.壮医的历史考究壮族医学源远流长。
洪荒时代,壮族先民能取火进而烧制陶器,开始熟食,有利卫生,后由采集植物进而识别百药。
考古遗址中的发现的一些尖状器、陶片、骨针则为壮医使用针贬卿、角疗、骨刮的起源。
例如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甄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褪石器、小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贬针”、“陶针”、“角疗”、“骨刮弓”医疗工具的原型。
近年,考古学者从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里的“南方”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在内,这是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
2.壮医的历史成就(1)成熟的毒论学说。
壮医毒论学说是蕴藏于壮医学中较为完整而具有典型壮医特色的学说。
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就记载了广西壮族土著居民用吉利草治疗蛊毒的病例。
(2)壮医的发病机制理论。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
“三道”、“两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3)系统的医药学。
我国历史上一些医学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千金方》等方药书籍都收载了不少广西壮族用药。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广西壮族地区出产和使用的药物近300种,保留了许多医家对岭南地区壮族医药知识的言论,对研究壮族医药学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七)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七)第三章壮族医药的起源 (远古-先秦)医药卫生的起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疾病、创伤、饥饿作斗争的结果。
瓯骆先民在野兽横行、瘴气弥漫、山重水复的艰苦环境中生活疾病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例如,1980年在柳江县土博甘前洞出土的9 枚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即发现有龋齿洞,其他如各种感染性疾病、皮肤病、胃肠病乃至营养不良症等,想必在当时也是极常见的。
为此,人们要生存,除了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不断地同各种疾病作斗争,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些防病治病的有效药方,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医药卫生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壮医药的萌芽在氏族部落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渔猎是瓯骆先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在采集野果、捕获猎物的活动中,被尖利的植物刺伤、岩石擦伤、戳伤、被物撞伤、咬伤等是常有的,在这些受伤的过程中有时偶然竟会使一些原有的病痛得到缓解,甚至痊愈,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工具在身体上刺、戳以治疗某种病痛,于是人们便认识到用石骨刺针可以治病,从而逐渐产生了壮医针刺疗法。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往往饥不择食,常会因误食某些野果、野菜发生呕吐、中毒,而有些吃了则能使病痛减轻。
经反复验证,瓯骆先民便逐渐意识到,有些植物对人体有毒,而有些则能治病,从而促成了原始医药的萌芽。
我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不仅是中药(汉药)起源的论述,壮族古代医药的起源自然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发展起来的。
到了先秦时期,壮医除了针刺疗疾、舞蹈导引、按矫治病方法外,对药物也已有所认识,并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
如知道用紫苏煮螺蚌以解毒去腥,佩带某些草木母根以防病治病,某些草药内服可以减轻疲劳,某些植物有大毒不可内服,等等。
当时,壮族还未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而壮医的用药经验仍能通过口耳相传及部分汉文资料记载得以流传下来,说明这一时期壮医医疗卫生活动是活跃的。
壮医药物疗法在这一时期处于萌芽阶段。
由于年代久远,后代的人们在不了解药物起源的真正原因的情况下,根据传说把它归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神,如"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史记纲鉴》)壮族亦有类似的传说,如药王是传说中的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普救民众,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知识,使之得以健康繁衍。
并立有药工庙,每年定期祭祀药王。
壮族还有关于医神三界公的传说,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曾于山中遇仙,授以五彩带、仙棒、仙桃及金字书法宝,三界公服下仙桃变成神医,专为贫苦乡人治病。
治病时在病人患处缠上五彩带,以仙棒轻轻敲三下,则骨折脚跛的人就能奔走,浮肿病人恢复健康,多年瞎子能重见光明。
在瘟疫盛行期间,三界公广发"驱瘟灵",使患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且分文不取,深受群众的爱戴。
壮族地区多处修建有"三界庙",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常年香火不断。
这类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是在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医药来源的看法,说明壮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源远流长。
火的使用,为壮医灸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促成了壮医灸法的萌芽。
人们在烤火取暖时,有时会发现某些疾病减轻甚至消失,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壮族先民便逐渐认识到火灸的治疗作用,故壮医灸法应是伴随着壮族先民对火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考古发现及史料记载,得知先秦时期,瓯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中原相比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医药却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一时期是壮族医药的萌芽阶段,这与瓯骆先民居于领先地位的水稻栽培技术及稍后的青铜冶炼技术是分不开的。
第二节从考古发现来探讨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在壮族地区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尖利的石器和石片,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柳州白莲洞遗址、宁明花山和珠山附近的岩洞里,还发现有骨针实物。
这些尖利的石器、石片、骨针等,是否为壮族先民的专用医疗工具,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从一器多用的角度看,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早期的针刺用具。
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表明,其针形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列于九针之首的镵针极为相似,陶针和镵针与原始社会的砭石最为接近。
"九针"已是金属医疗用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在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的体质特点,地方病、多发病防治的需要,以及秦汉时期,南方用铁未能普遍的情况下,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以便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
由于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壮医陶针在民间流传不衰,至今还在使用。
考古发现,几何印纹陶是我国南方百越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共同流行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种陶器,在广西东北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徽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
其陶质有泥质陶(即黏土烧制而成)和瓷质陶(即用高岭土烧制而成)两种,其中以后者最具代表性。
其特点是陶胎细腻坚硬,火候高(烧成温度达1 100~C左右),装饰纹饰采用印模拍印方法,故名。
其中瓷质陶完可以作为陶针的原料来源,这就为壮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使用陶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2枚青铜浅刺针(其中1枚出土时已残断)。
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厘米,锋锐利,吴圆锥状,经考证认为是2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对"微针"的描述是一致的。
1976年7月,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3枚银针,其外部造型相似,针柄均为绞索状,针身均为直径0.2厘米的圆锥状,锋锐利,3枚银针的针柄顶端均有一圆形小孔,长分别为9.3厘米、9.0厘米、8.6厘米。
从外形观察,3枚银针的造型与现代针灸用针极为相似,可以确认为医疗用针。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制针具。
这种针柄对后世针具的针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针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壮族地区先后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及银针,而同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却未记载,它与《内经》提及的"九针"也不完全相同,其他地方也未发现相同或相似的针具,很可能该种针具仅在壮族地区使用,可见壮族先民很早就积累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治疗经验,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的:"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府胕。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从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南方包括广西在内的情况来看,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在内。
这些都可以佐证,壮医针刺疗法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
第三节花山崖壁画与早期的壮族医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乘船逆江而上,进入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龙州、宁明,就会看到沿河两岸悬崖峭壁上笔触粗犷、风格浑朴的巨型崖壁画,经考证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
目前已发现的崖壁画共81个地点,180处,尚可辨认的各种画像4500多个。
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壁画地点,其画绵延200多千米,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
特别是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色彩鲜艳的画画像高达1.41米。
规模如此宏大,画像如此众多,在我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属罕见。
至今对于花山崖壁画的文化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一。
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花山崖壁画乃壮医为防病强身创制的功夫动作图。
从两手上举,肘部弯曲90°~110°,半蹲式,两膝关节弯成90°~110°,两腿向后弯曲,两手向上伸张等舞蹈动作,显然有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等保健作用。
利用舞蹈导引气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传统壮医的一大特色。
有学者将之与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和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帛画并列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并认为花山气功是壮医乾坤掌子午功。
也有学者把花山崖壁画作为医源于巫说的证据。
认为它起初反映丁原始人的巫师祭水神与祈求生殖的生动场面,它是壮民祖先--骆越人的文化遗产。
画面除人物外,还有狗、鸟、船、刀、剑、鼓等。
其中心人物形象高大,占据画面中心地位,双手曲肘上举,两腿叉开,做蛙形,围绕着中心人物有数量众多的小人,半蹲式侧面,头形发式富有变化,场面宏大,画法朴实,蔚为壮观。
画面中心人物--蛙形人便是当时的巫师。
他们举行这样庞大的祭祀是为了求水神保佑丰收和保佑繁衍旺盛。
有学者根据壮族古史传说、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心理素质、行为特征及图腾象征等方面研究,结合崖壁画群的画面造形,认为崖壁画中特大巨人应是壮族占史传说中擒雷屠龙、治理洪水创世纪的英雄人物布伯。
波兰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巫术也可以通过使一个人或几个人成为权威或领导者的办法帮助把一个部落的人组织起来。
"所以崖壁画中的中心人物(特大巨人),既是布伯,也是巫师,是医巫同源的最好说明。
第四节壮医早期医疗卫生活动及文献记载从前两章所述我们得知,壮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早期与汉医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甚至在部分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武鸣县马头乡西周末年至春秋古墓中出土的2枚青铜浅刺针,表明了壮医针刺疗法在这时期业已使用,而且是最早使用的,无怪乎《素问》曰:"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可见早期壮医卫生活动是客观存在且较为活跃的。
从壮族地区考古的情况显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
医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这是保证人类繁衍的最基本的需要,甚至动物亦会采药以自救,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本民族的医药,在人类活动早期,壮汉还没开始交流,汉医不可能传入壮族地区,因而可知,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均是依靠本民族的医药来进行的,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生活环境相当恶劣的年代,壮医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瓯骆地属僻壤,交通闭塞,社会发展缓慢。
当壮族文字尚处在萌芽时秦始皇就用武力统一了岭南,随之设置郡县,并且用行政力量来推行统一规范的汉文字,瓯骆民族的原始文字便在萌芽状态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