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共75张PPT).ppt

翻译: 抄写完毕,就跑着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各种 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益慕:更加仰慕 之:的 道:学说 患:忧虑,担心 游:交往 从:向 其:代他
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
新鲜肥美的滋味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 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 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戴腰刀, 右边挂着香袋,光彩鲜明宛若神仙一般。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 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 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赠序多为、赞许 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 言。
书序是评价著作的,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 性文字;
赠序是一种赠言性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 表达系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嗜学:特别爱好学习
无从:没有办法
以:来
于:向
之:的
手、笔:n-状语,用手/亲手、用笔
大:非常
弗:不
之:代抄录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 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kòu)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sì)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zú)获有所闻。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各种 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益慕:更加仰慕 之:的 道:学说 患:忧虑,担心 游:交往 从:向 其:代他
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
新鲜肥美的滋味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 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 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戴腰刀, 右边挂着香袋,光彩鲜明宛若神仙一般。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 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 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赠序多为、赞许 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 言。
书序是评价著作的,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 性文字;
赠序是一种赠言性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 表达系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嗜学:特别爱好学习
无从:没有办法
以:来
于:向
之:的
手、笔:n-状语,用手/亲手、用笔
大:非常
弗:不
之:代抄录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 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kòu)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sì)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zú)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件优秀课件

分析马生序的语言特点
形象生动
马生用极富感染力的个人经历和鲜生的语 言描述,打动了读者心灵的最柔软之处。
入微婉约
马生序的语言温润婉约,表达甚至是转折 起伏,极具艺术性和感受性。
厚重雄浑
马生序宏大高远的气魄和恢宏雄浑的格调, 是人们追求精神高度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情感丰富
马生情感细腻丰富,其笔下音容、景象、 人物似乎都有自己的心灵。
2
当代评价
马生序不仅是古代文学名篇,也是现代语言学、修辞学、文学创作等领域研究的 重要范本。
3
人类文化宝库
马生序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对历代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马生序的影响和意义
1
启示年代
马生序从形式上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对今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2
跨越时空
马生序跨越唐宋、明清两代文学,不仅表现出其时代的内在精神,也具有越来越 强的时代共鸣性。
3
传承典范
马生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古典名著的 典范之一。
介绍该公开课件的选材和设计
选材精准
我们精选资料,分析整理, 严格筛选,确保课件内容独 具特色,实用性强。
设计简洁
我们注重页面设计,力求简 洁美观,为用户带来浏览和 阅读的愉悦体验。
视觉冲击
我们运用各种元素相互衬托, 使课件创意十足,增强用户 对内容的视觉冲击力。
公开课件的亮点展示
短小精悍
我们的每个板块都让读者快速了解相关内 容,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内容实用
我们的课件是在扎实学术基础上整理而成, 内容实用,适合多种读者进行阅读和学习。
亮点突出
我们的设计突出亮点,引人注目,让读者 对马生序的文化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和了解。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课件

叙事结构
有序展开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过 程展开,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详略得当
文章在叙述中做到了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对求学艰辛、生活贫 困等内容进行了详写,对其他内
容进行了略写。
结尾点题
文章结尾点题,通过马生的成功 经验启示人们要勤奋好学、不畏
艰辛、持之以恒。
05
课堂互动设计
问题设计与思考
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 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共同完成任务或回答问题 。
汇报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 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 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 不同意见。
课堂演讲展示
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需要准备一个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演讲,内容可 以是分析文章主题、评价作者观点、讲述个人感悟等。
演讲
学生可以单独或分组进行演讲,演讲过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语言 流畅,并能够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文学与文化知识点
古代科举制度
总结词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末。
详细描述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为普通 百姓提供了上升社会地位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许多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 出,成为朝廷官员。
古代学馆与师生关系
总结词
古代学馆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师生关系在学馆中显得尤为重要。
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可以翻译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 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
段落解析
• 总结词:对段落进行深入解读,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 容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 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 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自主学习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诋(dǐ)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重点探究
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 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 切,易于接受。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 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 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 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 动感人。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尝趋百里外
古义: 奔赴 今义: 趋势
主人日再食
古义: 两次 今义: 又一次
卒获有所闻
自主学习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诋(dǐ)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重点探究
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 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 切,易于接受。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 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 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 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 动感人。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尝趋百里外
古义: 奔赴 今义: 趋势
主人日再食
古义: 两次 今义: 又一次
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课件

语言的时代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中使用的语言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宋代的 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些 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进行解析,可 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历史脉络和文 化内涵,增进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 欣赏。
词句翻译对照技巧
01
词汇对照法
通过将古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 照,可以直观地理解古文字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中的重 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师生情谊的珍贵
在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与恩师之间的互动和教诲,表达了对师 恩的无限感激。这种深厚的师生情感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也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以及尊师重道的传 统美德。
03
重点词汇讲解
重点实词与虚词解析
01
实词的深层意义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每个实 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背景,如“马”不仅仅是动物 的象征,更代表着忠诚与力量, 反映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描 绘。
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
01
对比手法在人物描绘 中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 点和行为方式。作者巧妙地利用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 体,从而突出了主角的独特性和故事的主旨。
02
对比手法在情节发展 中
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情节发展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 来推动故事的进展。通过对不同场景、事件或情感状态的对比, 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冲突感,使读者更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之中 。
02
课文内容解析
全文朗读与翻译
朗读技巧与要点
通过对《送东阳马生序》的深入解 读和感悟分享,引导听众思考文中 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态度,激 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生活 的认识。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主食饭弗大媵再人之疏食人雪食日不食,当持深再能,不,足以不余数汤尽饮食知无中肤足之其水,其尺沃汤水鲜有皲为::材。无旨左日前军从灌,肥足外裂热冷。(鲜也佩 侍 人 细师,足水水乐人而滋(食肥。刀 坐 之 柳;。也以者 道不穷 今 四味肤同物滋(备, 述 :,( 也知衾冬 为 时)味“吃顾 备右 以之皲值 。。负烈 所 之拥之饲)备 问 矣 备享裂得 ((风 识 景箧享”。容 胡。覆。而) 值脚穷。 不。,(。臭(曳,同不得)乏( 同(喂准(。详屣久)舍知者极 ,供)备防(尽行而得)而生。养)备具)深乃我乐,)备皆至山而亦和给)舍 被无为巨…。绮,穷之…谷寓绣四也。吃中逆,支。()。旅(生戴僵穷,穷活朱劲尽贫主冬不缨)困人烈能宝)日风动饰,, 况之才帽之,过是腰于故白余学者玉然乎之后?环知(不,超足左过。佩)(刀完,备右) 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 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 (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 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
——节选自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壹 初读少年宋濂之“无” 贰 “比”读太学生之“有无” 叁 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肆 深入课文,感受“有”与“无” 伍 思辨探讨逆境 / 顺境出人才?
壹
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
壹 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 1. 少年宋濂读书遭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无无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

3.结合注释了解文意,简说文章写了什么。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宋濂人生三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遇到的艰苦
和自己勤学的经历。
1.通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支僵劲不能动
2.古今异义: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3.解释括号中词语的意思。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俟)其欣悦
(负)箧(义)展
(腰)白玉之环
(烨然)若神人
1.下列四个题目,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题完成。 (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找描写的句子);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找议论的句 子)。 (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 (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 (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马君则会对宋濂说什么呢?请代笔写一封回信。要求有 点文言味。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分享学成果,注意音字形。 嗜( ) 硕( ) 叱咄( ) 俟( ) 负箧( ) 曳( )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绮( )容臭( ) 烨( ) 裘( )葛( ) 缊( ) 冻馁( ) 谒( )撰( ) 贽( )
2. 按朗读提示读句子,注意停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虽然,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和谐、平等,但带着一颗虔敬之心求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3)“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老师常要求我们不和同学比吃穿,可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比。宋濂穿着“组袍敝衣”,
却能“略无慕艳意”,是源于他对学习之乐的深刻理解。
3.品味“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品味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品味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岂他人之过哉?”(品味略)
和自己勤学的经历。
1.通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支僵劲不能动
2.古今异义: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3.解释括号中词语的意思。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俟)其欣悦
(负)箧(义)展
(腰)白玉之环
(烨然)若神人
1.下列四个题目,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题完成。 (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找描写的句子);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找议论的句 子)。 (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 (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 (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马君则会对宋濂说什么呢?请代笔写一封回信。要求有 点文言味。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分享学成果,注意音字形。 嗜( ) 硕( ) 叱咄( ) 俟( ) 负箧( ) 曳( )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绮( )容臭( ) 烨( ) 裘( )葛( ) 缊( ) 冻馁( ) 谒( )撰( ) 贽( )
2. 按朗读提示读句子,注意停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虽然,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和谐、平等,但带着一颗虔敬之心求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3)“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老师常要求我们不和同学比吃穿,可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比。宋濂穿着“组袍敝衣”,
却能“略无慕艳意”,是源于他对学习之乐的深刻理解。
3.品味“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品味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品味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岂他人之过哉?”(品味略)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课件ppt

作品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民族 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 值。
通过研读与分享《送东阳马生序》的课件,可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 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课 件ppt
欢迎参加本次优秀课件ppt分享!我们将一起探索《送东阳马生序》的现代化 设计,并深入分析主题、解读文本、剖析语言特点,探讨艺术效果和意义评 析。
文稿目的
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 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激发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现代化设计
简洁明了
采用清晰的排版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多媒体元素
融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高信息传达效果。
互动性
设计互动环节和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主题分析
爱国之情
诗人通过赞颂东阳美景,表达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命 运的担忧,展现了浓烈的爱国 情怀。
文学创作
通过对文人雅士书写的描绘, 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和追求,传递了追求美好、追 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传承文化
诗中融入了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的东阳地标,彰显了文化传统 的重要性,呼唤着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与发展。
文本解读
1
以景衬情
通过对东阳美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
寓情生意
2
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艺术效果
韵律美
通过优美的完整韵文,营造 出动人心魄之美,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象感染
形象化的描写,使读者更容 易产生情绪共鸣,从而深入 理解和沉浸在诗中。
通过研读与分享《送东阳马生序》的课件,可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 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课 件ppt
欢迎参加本次优秀课件ppt分享!我们将一起探索《送东阳马生序》的现代化 设计,并深入分析主题、解读文本、剖析语言特点,探讨艺术效果和意义评 析。
文稿目的
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 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激发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现代化设计
简洁明了
采用清晰的排版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多媒体元素
融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高信息传达效果。
互动性
设计互动环节和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主题分析
爱国之情
诗人通过赞颂东阳美景,表达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命 运的担忧,展现了浓烈的爱国 情怀。
文学创作
通过对文人雅士书写的描绘, 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和追求,传递了追求美好、追 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传承文化
诗中融入了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的东阳地标,彰显了文化传统 的重要性,呼唤着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与发展。
文本解读
1
以景衬情
通过对东阳美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
寓情生意
2
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艺术效果
韵律美
通过优美的完整韵文,营造 出动人心魄之美,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象感染
形象化的描写,使读者更容 易产生情绪共鸣,从而深入 理解和沉浸在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有 《宋学士文集》. 著作以 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 表,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
朱元璋称他为 “开国文臣之
首”
“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诗文三大家 一”
刘基赞许他为 “当今文章第
读准字音 嗜( shì ) 叱咄( chì duō ) 负箧( qiè ) 屣( xǐ ) 媵( yìng )人 衾( qīn ) 容臭( xiù ) 缊袍( yùn ) 硕( shuò 俟( sì 曳( yè 皲( jūn ) ) ) )裂
文言知识归纳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3.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用, 腰佩、挂 手自笔录 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文言知识归纳
4.古今词义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趋向)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读出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 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 ⑤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 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 条件,目的是什么?
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 决定性的影响。 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 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 生勤奋求学。 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 更亲切平易。
送 东 阳 马 生 宋 序
濂
——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的文体知识及宋濂的相关文 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 章主旨。
晚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马君则 宋 濂
文体名称
本文的文体:______ 赠序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 赠序两种。 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 写作缘起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 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 辞。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 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 习为目的。
读准句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之
益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的)
以衾拥覆(介词,用)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把)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 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 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 具体。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1.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有些地方加 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你能找出相应的 句子来说明吗?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观
因此 把 因此 能够
群
书。既
已经
加冠,
指已成年
益 慕圣贤之道。
更加 学说
因此,人家多 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也因此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成 年以后,更加仰慕 古代圣贤的学说。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 从乡之先达执
3.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 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 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 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 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向 他的
趋
百里外, 隆望 尊,门
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曾经 快步走,小步跑。
经 叩问。先达德
请教 稍微
道德声望高 言语和脸色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
疑
质
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
弯下 侧着 来 请教 有时 周到 回答 等待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训斥,呵责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却 破旧的衣服
处其间, 略无 慕艳意。
他们的 毫无羡慕的意思
以 中 有
因为
足乐者,
……的事
不知
觉得
口体之奉
吃的穿的
不若人也。盖余
比得上 大概是
之 勤
的
且
和
艰若 此。
像 这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 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 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 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 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 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 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不 羡慕他们。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 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他 所以 终于
闻。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相交往,曾 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 学问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 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 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 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 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 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 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 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读出节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 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 /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 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组合作:
研读探究
1、概括文意,找出中心句。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如何写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 件?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当:在……的时候 隆冬 之:主谓间,不译
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人持汤沃灌,以 衾拥
指服侍的人 浇洗 用 被子 热水
覆,久而乃和。
才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 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 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 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 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 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 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 才暖和过来。
写作背景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的意思是: 送给东阳人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 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 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 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 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 生。
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 号潜溪, 明初 著名文学家。 少时家贫,勤奋好学。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品析本文写作手法与特点,领会 文章内容。
寓逆旅,主人日再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
两次 吃
的
同舍生 皆 被
被通披,穿
绮绣,戴朱缨
帽带
宝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 备容臭,
香袋
腰:名作动,腰佩
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若神人;
像
余则 缊袍敝衣
“天大寒,砚冰坚”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2.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 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 作用。 (1)师生态度 师:辞色严厉 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勤奋向学的可贵
绮( qǐ ) 烨( yè ) 敝衣( bì )
读准句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 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就 得到 来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朱元璋称他为 “开国文臣之
首”
“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诗文三大家 一”
刘基赞许他为 “当今文章第
读准字音 嗜( shì ) 叱咄( chì duō ) 负箧( qiè ) 屣( xǐ ) 媵( yìng )人 衾( qīn ) 容臭( xiù ) 缊袍( yùn ) 硕( shuò 俟( sì 曳( yè 皲( jūn ) ) ) )裂
文言知识归纳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3.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用, 腰佩、挂 手自笔录 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文言知识归纳
4.古今词义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趋向)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读出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 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 ⑤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 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 条件,目的是什么?
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 决定性的影响。 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 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 生勤奋求学。 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 更亲切平易。
送 东 阳 马 生 宋 序
濂
——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的文体知识及宋濂的相关文 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 章主旨。
晚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马君则 宋 濂
文体名称
本文的文体:______ 赠序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 赠序两种。 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 写作缘起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 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 辞。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 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 习为目的。
读准句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之
益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的)
以衾拥覆(介词,用)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把)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 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 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 具体。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1.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有些地方加 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你能找出相应的 句子来说明吗?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观
因此 把 因此 能够
群
书。既
已经
加冠,
指已成年
益 慕圣贤之道。
更加 学说
因此,人家多 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也因此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成 年以后,更加仰慕 古代圣贤的学说。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 从乡之先达执
3.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 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 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 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 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向 他的
趋
百里外, 隆望 尊,门
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曾经 快步走,小步跑。
经 叩问。先达德
请教 稍微
道德声望高 言语和脸色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
疑
质
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
弯下 侧着 来 请教 有时 周到 回答 等待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训斥,呵责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却 破旧的衣服
处其间, 略无 慕艳意。
他们的 毫无羡慕的意思
以 中 有
因为
足乐者,
……的事
不知
觉得
口体之奉
吃的穿的
不若人也。盖余
比得上 大概是
之 勤
的
且
和
艰若 此。
像 这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 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 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 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 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 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 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不 羡慕他们。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 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他 所以 终于
闻。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相交往,曾 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 学问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 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 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 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 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 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 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 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读出节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 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 /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 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组合作:
研读探究
1、概括文意,找出中心句。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如何写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 件?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当:在……的时候 隆冬 之:主谓间,不译
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人持汤沃灌,以 衾拥
指服侍的人 浇洗 用 被子 热水
覆,久而乃和。
才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 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 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 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 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 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 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 才暖和过来。
写作背景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的意思是: 送给东阳人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 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 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 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 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 生。
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 号潜溪, 明初 著名文学家。 少时家贫,勤奋好学。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品析本文写作手法与特点,领会 文章内容。
寓逆旅,主人日再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
两次 吃
的
同舍生 皆 被
被通披,穿
绮绣,戴朱缨
帽带
宝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 备容臭,
香袋
腰:名作动,腰佩
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若神人;
像
余则 缊袍敝衣
“天大寒,砚冰坚”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2.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 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 作用。 (1)师生态度 师:辞色严厉 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勤奋向学的可贵
绮( qǐ ) 烨( yè ) 敝衣( bì )
读准句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 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就 得到 来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