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 周德庆微生物学 第二章真核生物
齐鲁工业大学822《微生物学》考试大纲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参考书目: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习大纲:
绪论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发展简史
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要求熟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原核微生物
重点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关内容,包括菌落特征、形态、染色和繁殖方式及其应用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二)真核微生物
重点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应用等。
第四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三)非细胞型生物
重点掌握病毒的定义,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与发酵工业防治噬菌体污染的主要措施。
掌握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微生物营养类型;物质运输方式及培养基类型和设计原则等。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发酵类型;重点掌握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测定方法;生长规律;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掌握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的原理以及常用的方法;掌握基因重组、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的概念;重点掌握菌种衰退、复壮与保藏方法。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布及资源开发;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

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菌核的内部结构
真菌菌丝的变形体:1—2 菌丝网,3 菌环
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堆
无性繁殖 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头
真菌气生菌丝的特化 形态——子实体子囊果有性繁殖担子果
子实体(fructification; sporophore):是真菌在有性或无性繁殖
过程中由菌丝形成的繁简不一的各式组织体,借以承受或容纳有性或无 性孢子,这类组织体统称为子实体。
所认识和利用已有几千年之久。 (1)面包 B.C. 9000,埃及人已开始制作面包 (2)酿酒 B.C. 8000,我国已开始酿酒 (3)食用菌 A.D. 1245,南宋陈仁玉著《菌谱》 (4)药用真菌 A.D. 100-200,《神农本草经》
4.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工业、农业、医
真菌细胞壁 路
多糖——微纤丝,无定型填充物 蛋白质10%——酶,壁的结构成分 脂类8%——糖脂是细胞与外界的通
粗糙脉孢菌菌丝细胞壁的结构 A. 最外层,无定型葡聚糖 ( 87 nm ) B. 糖蛋白形成的粗糙的网 ( 49 nm ) C. 蛋白质层 ( 9 nm ) D. 最内层,放射状排列的几丁质微纤丝 ( 18 nm ) E. 细胞膜
(二)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
假根,吸器
特化的营养菌丝
附着胞,附着枝 菌核,菌索
菌丝体
匍匐枝 菌环,菌网
特化的气生菌丝 (子实体)
无性:分生孢子头(器) 有性:子囊果,担子果
真菌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真菌菌丝的组织体:子座,菌核,菌索。
菌索示意图 a.顶端;b.伸长区;c.营养吸收区; d.成熟变黑的菌丝区;e.菌髓。
由单位膜包围而成, 含各种贮藏物和酶类,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在老龄细胞中大而明显。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二章 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

关系密切 (1)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人类的第一种
“家养微生物”。单细胞蛋白(SCP)。 (2) 重要的科研模式微生物;啤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ae)第一个完成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核生物(1997)。 (3)有些酵母菌具有危害性:有些酵母菌
能引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 殖道疾病。
16
核糖体(核蛋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 的无膜包裹的颗粒状细胞器,具有蛋白质 合成功能。40%蛋白质,60%RNA。
17
3、高尔基体 Golgi apparatus
4~8个平行堆叠的扁平膜 囊和大小不等的囊泡所组 成的膜聚合体
功能是协调细胞生化功能 和细胞内外环境的重要的 细胞器
18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细胞核具有核膜; 能进行有丝分裂; 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具有上述特征的微小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
2
典型真核细胞构造模式图(动物细胞)
3
典型真核细胞构造模式图(植物细胞)
4
5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6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51
52Biblioteka 53(二)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 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菌丝体
营养菌丝体——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 执行吸收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 菌丝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因其自身生理功能和对不 同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已明显发展出各种特化的构造。
54
55
4、溶酶体 Lysosymes
单层膜 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 功能是细胞内消化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一放线菌一蓝细菌'支原体一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一原生动物一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 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 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派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 - 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 - 1897年),巴斯德,① 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 — 1953年),e . btlchner ,①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 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 —至今)j . WatSOn和f , crick ,① 广泛运用分了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 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 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
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名词解释: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生活史,霉菌,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子实体。 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生活史 :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
菌落透明度
透明或稍透明
稍透明
不透明
不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不结合
不结合
牢固结合
较牢固结合
菌落颜色
多样
单调,一般呈乳脂或
十分多样
十分多样
矿烛色,少数红色或黑色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 相同
相同
一般不同
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
一般看不到细胞
可见球状, 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
气味
一般有臭味
18S rRNA 的寡聚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
称为三域学说。三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7、何谓(G+C)mol% 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
表示 DNA 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微生物学教程资料和真题(第二版)周德庆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
二、酵母菌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 芽殖------假菌丝 裂殖 无性孢子 :节孢子、掷孢子、厚恒孢子
有性繁殖: 子囊孢子
二、酵母菌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芽殖 最常见的一种繁殖方式 母细胞——出芽痕------------多个 子细胞-------诞生痕(蒂痕)1个
是在培养基上固着,并吸收营养。 根霉属于单细胞生物,菌丝无分隔,具弧形匍匐
菌丝 孢囊梗(单生或成簇),顶端形成孢子囊,内生
孢囊孢子。孢子囊的囊轴明显,囊轴基部与柄相 连处成囊托。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形态结构
(一)菌丝结构 霉菌菌丝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
交织在一起成为菌丝体。 菌丝呈管状,直径3—10微米, 大多数霉菌菌丝有隔膜,多细胞, 有的无隔膜,为多核的单细胞;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形态结构
霉菌的细胞壁厚100~250nm, 最外层:无定形的葡聚糖 次外层:葡聚糖蛋白网层 次内层:蛋白质层 内层:几丁质层-----主要的机械强度
子囊----(蜗牛酶)----子囊孢子
有丝与减数
染色体 交换
不同酵母菌形成 的子囊孢子类型二、酵母菌繁殖方式 3、酵母 Nhomakorabea的生活史
生活史即整个生命周期:上一代-------下一代 有3类不同的酵母生活史: (1). 营养体即可以是单倍体(n),也可以是二倍体
(2n)形式存在 ,芽殖,有性繁殖产生4个子囊孢子。 代表酵母:酿酒酵母 (2.) 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n)形式存在,裂殖,有性
1、菌丝片段:液体剪切 2、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粉
孢子)、厚垣孢子、游动孢子 3、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
孢子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的繁殖
2、无性孢子: 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 厚垣孢子、游动孢子
游动 孢子
分生孢子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二、霉菌的繁殖
3.有性孢子繁殖: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担孢子 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接合孢 子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三、霉菌的群体形态
1.菌落形态
菌落大、蔓延、质地疏松、 外观干燥、绒毛状、棉絮状 或毡状,菌落不易挑起 , 有或无颜色
曲霉
放线菌
霉菌
酵母
空气菌
第三节 霉菌
二、酵母菌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 裂殖:与细菌的裂殖相似,也是细胞伸长, 核一分为2,然后中间形成隔膜,将细胞分 成两个相同的子细胞。能进行裂殖的酵母 种类教少。
• 产生掷孢子、厚恒孢子等无性孢子
二、酵母菌繁殖方式 2、有性繁殖
性别不同的细胞 质配----核配-----减数分裂4个---- 有丝分裂8个
四、几种霉菌的代表
1、青霉
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纲,青霉属。 青霉是多细胞,菌丝有分隔,有分枝,无足细胞。
分生孢子梗具横隔。 分生孢子梗经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小梗,小梗上着
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多为绿色 自然分布广,青霉素
青霉的孢子穗类型 1.单轮生;2.对称两 轮生;3.多轮生;4.不对称生
菌丝
3、毛霉
分类学上属于藻状菌纲,毛霉目,毛霉属 毛霉的外形呈毛状,属于单细胞,菌丝无隔,多
核。菌丝有分枝, 用途:分解蛋白能力强,制腐乳。
糖化能力强,酒精发酵原料的糖化 引起食物腐败。
4、根霉
分类学上属于藻状菌纲,毛霉目,根霉属。 根霉因有假根(Rhizoid)而得名。假根的功能
支撑纤维
低等水生真菌含有较多的纤维素,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形态结构
(二)菌丝的分化
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 繁殖菌丝
各种子实体
子实体是指在其上面或里面可产 生无性或有性孢子的菌丝体组织
简单无性子实 体
简单无性子实 体
有性子 实体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的繁殖
2、曲霉
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纲,曲霉属。 曲霉为多细胞,菌丝有分隔。 营养菌丝大多匍匐生长,无假根。 分生孢子梗从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足细胞)
生出, 分生孢子梗常顶端膨大成顶囊,其表面产生小梗,
单层或双层, 应用:多种酶的产生菌
1、具有单层和双 层小梗的分生孢 子梗;2.足细胞; 3.具隔膜、多核的
三、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固体培养的菌落:
湿润 较大 与细菌相似 多为乳白色、少数红色、个别黑色 有假菌丝是酵母边缘粗糙 液体培养:多为均匀浑浊,有的下沉,
第二章 真核生物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即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 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的真菌。
第二章 真核生物
第一节真核生物 概念 第二节 酵 母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
第二章 真核生物
定义: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 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 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为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包括: 真菌:酵母菌---单细胞 霉菌------多细胞(丝状真菌) 大型真菌 微型藻类及原生动物
第二章 真核生物
• 真菌的基本特点: 1.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 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 3. 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4. 陆生性较强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4、其它结构
液泡 :液泡中有异染色粒、储藏体 线粒体 :紧靠细胞周围,线粒体有内膜和外膜组成。它
是细胞内氧化能转化的场所。 微丝 :在细胞表面的丝状屋,与酵母的凝聚性有关 内质网 :一部分与核外膜连接,一部分与细胞膜连接。
繁殖产生8个子囊孢子。代表酵母:八孢裂殖酵母 (3.) 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2n)形式存在 ,芽殖,单
倍体以子囊孢子形式出现,不能独立存在。子囊孢子结 合后的营养细胞才能独立生活。产生4个子囊孢子。 代表属:路德氏酵母
三、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固体培养的菌落:
湿润 较大 与细菌相似 多为乳白色、少数红色、个别黑色 有假菌丝的酵母边缘粗糙 液体培养:多为均匀浑浊,有的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