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林潇)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摘要]《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

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在东汉中后期,政治上外戚专权,宦官祸乱,选举制度弊端丛生。

王符的《潜夫论·考绩》[1]中写道:“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此在伟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职所以数乱荒也。

”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经济衰败,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丧。

宗庙祭祀、畋猎游乐、都城官室等,不再霸占东汉末年文学的主要题材领域,反映人的内心需求的诗歌开始兴起。

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主要命题。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就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

[2]生命意识在文学中常常集中体现为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感的真挚等。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思妇抒发自己的相思、游子对家乡以及家人的思念、士人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渴望。

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如果 我 们 对 于 有 汉 一 代 的 文 学 语 境 能 够 做 一 番宏观考量的话 ,则对于此类真情 书写或许会 有更为深刻认识 :两汉 400余 年间 ,结构恢宏 、气 势磅礴 的汉赋在文学价值上 固然值得称道 ,然而
收稿 日期 :2013—09—25

作者 简介 :魏 韬 ,男,汉族 ,陕 西西安人。海 南大学人 文传播 学院在读硕 士。主要研 究方 向:文艺 学。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价值取向 中图分 类号 :I207.22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1009—9743(2014)01—0011—04 DoI:10.13803/j.cnki.issnl009—9743.2014.01.004
《古诗十九首 》自南 朝梁太子 萧统将之编纂 人《文选》以来 ,便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以其情感 真挚、个 性鲜 明、语 言率真 等特 点为历代文人所激 赏 ,堪 称五 言诗 之翘楚 ,刘 勰 在《文心雕龙 ·明诗》篇 中更是称其为 “五言之冠 冕 ”。《古诗 十 九首 》的价 值不 仅 体 现 在其 深 刻反 映 了汉 末 下 层 知 识 分 子 的 离 愁 别 绪 、苦 闷彷 徨 , 更 重要 的意 义 在 于 它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体 现 了汉 末 文 人们 在 动荡不 安 、流 离失 所 的乱 世 之 际对 生存 意 义 、生命 价值 的追 问和思 考 。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 文人发 自肺腑 的生命 叹 歌 ,而其 “真情 ”具体 体 现 于情 感 表 达 的 放达 不 羁 。这 种无 所 拘束 的 情 感 表 述 方 式 就 其 本 质 而 言即是情感本体 回归 自我 的文学化表征 (当然我 们不能说 在此之前 的情感 本体 不是 自我 的真情 表达 ,而 是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此 前 的 文 学 形 式 以 及 文学语 境 对 于 创 作 主 体 自 由表 情 达 意 有 阻 隔 作 用 )。以《青青河 畔草》为例 :“青 青河畔草,郁郁 园中柳 。盈 盈楼 上 女 ,皎 皎 当 窗牖 。娥娥 红 粉 妆 ,纤纤 出素手。昔 为倡家 女 ,今 为荡子妇。荡 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在这首思妇思夫 的古诗

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
李洪连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
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

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

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

“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总页数】3页(P177-178,182)
【作者】李洪连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J], 王有景
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J], 吴春波
3.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J], 李青唐
4.《古诗十九首》:士人生命悲剧意识的变奏曲 [J], 覃素安
5.《古诗十九首》:士人生命悲剧意识的变奏曲 [J], 覃素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

《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

”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

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中图 分 类 号 : 0 .2 I 7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6 3 1 9 ( 0 2 0 — 1 0 0 17 — 9 9 2 1 )9 00 — 3
作 者 简 介 : 惠莉 (98 , , 徽 马 鞍 山人 . 曾 18 一)女 安 安徽 师 范 大 学( 徽 芜 湖 2 10 ) 学 院 2 1 安 400文 00级 硕 士 研 究 生
九 首 ” “ 温 以丽 , 悲 而远 惊 心动 魄. 日: 文 意 可谓 几乎

实成 为他们 关注 的焦 点
( ) 二 灾害频 发 。 生灵涂炭
根据《 后汉 书 ・ 行志 》 载 , 、 、 、 五 记 安 顺 桓 灵帝 时 期 地 震频 发 ,发生 在京城 的就 多达 2 3次 梁 启超 认 为 安 、 、 、 帝 之 间是 《 诗 十 九 首 》 顺 桓 灵 古 的创 作 时期 这
的赞 赏 呢?东汉 末 年 . 整个社 会 动荡 不安 , 烟 四起 . 硝
视 自我 . 思考 生 命 的价 值 与 意义 . 使 他们 重 新 解答 迫
朝 野 动乱 . 会 秩序 混 乱不 堪 . 统 的 道德 观 念被 丢 社 传
弃 . 人 在社 会 的 夹缝 中艰 难 生 存 . 实逼 迫 他们 开 文 现 始关 注 自我 、 注生命 、 注个体 。 关 关 生命 意识 是人 类对 自身生命 所进 行 的 自觉 的理 性思 索和情 感体 现 . 每个
生命 、 死亡 等诸 多人生 问题 所 以梁启 超说 : 十九 首 “
是全社 会氛 围所 产物 。 感人 至深 ” ] 故 【
( ) 学衰 落 。 三 儒 自我 觉 醒
东 汉末 年 . 纬 经 学衰 落 . 种 “ 端 ” 想 异 常 谶 各 异 思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第一篇:《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浅析《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诗的典范,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它在对诗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诸多的疑问和思考。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以彰显出生命的要义,从而宣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时代的来临。

它不但反映出浓烈的生命意识,也体现了文人士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离别诗;游子思妇;生命意识;觉醒Abstract:China is a poetry state, has glorious and the fine poetry tradition, China’s history of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ubstitute.In this so long literary and history ,poem genres and poems are fragrant flowers.It while produce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poetry development, also leaves behind many questions and ponder to us.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es in its strong poetic grace and it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ragic songs may make people weep, while distant looking of the times of main consciousness and article conscious.It als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poems about departingman travelling or resid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life consciousnessawakening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作者:雪个烟雨红尘原创再发于 2007-03-17 人气:20541内容提要: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间,只是一个点。

所以,人生之于宇宙,是将有限的生命放逐于无限时空之中,犹如一叶不系之孤舟漂泊于江海之上。

因此,人总孤独、漂泊、迷茫与无奈,直到死亡。

但是,人从来就不甘心于沉溺,因为,沉溺意味着麻木,绝望,死亡……所以,人要寻求心灵的慰藉或者皈依,不管寻得到寻不到,总要去寻觅一番。

哪怕是得到暂时的慰藉,暂时的皈依,暂时的放纵(对《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初探)。

然而,人终究无法寻到正真意义上的慰藉或者皈依。

因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

但是,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就必须寻求心灵如何皈依,所以,如何更好的思索生命,如何更好的关注生命,这不是一个可以完结的话题。

关键词:生命意识建功立业及时行乐游子思妇物我两忘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间,只是一个点。

从纵向上说,生命的瞬息、短暂之于宇宙的漫长、恒古,只是一个点。

从横向上说,生命的有限、渺小之于宇宙的无限、苍茫,只是一个点。

从内在上说,生命以个体审视整个宇宙,以灵魂审视整个意识,只是一个点。

所以,人生之于宇宙,是将有限的生命放逐于无限时空之中,有限之于无限,短暂之于恒古,渺小之于苍茫,犹如一叶不系之孤舟漂泊于江海之上,年年如此,岁岁如此,人人如此。

犹如古人所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因此,人总孤独、漂泊、迷茫与无奈,直到死亡……人的生命本质注定了人的孤独、漂泊、迷茫与无奈。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林潇
摘要:东汉中后期游宦之风盛行,文人士子为建功立业远游在外。

个人的孤独、漂泊,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吟唱了这种漂泊的孤苦、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功业无成的失意和及时行乐的感伤之音。

一、游子思妇的生命感悟
“《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

[1]
(一)游子的孤寂、思乡之心。

东汉中后期游宦盛行。

身为异客寻求不到进身之阶,失意彷徨、无助孤寂,便怀人思乡以慰己心。

如《东城高且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中写一位失意孤寂之客,登高望远,眼前的一切浸染忧伤,建功立业之心无人能识,苦闷无处宣泄,引起对家人的思念:“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渴望夫妻相守两情相悦,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如《去者日以疏》就抒发了这种感情。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久居异乡的诗人面对岁月流逝,世路艰辛,满地新坟旧墓,满眼枯松悲杨,不禁悲鸣哀愁。

本想衣锦还乡却失意落魄。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意落魄借思乡之情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二)思妇的惆怅、哀怨之情。

与游子诗相对应的是思妇诗,写得深刻贴切,传神逼真。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独守空闺的妇人愁苦难耐,因相思而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
憔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念让人心力憔悴,不如努力加餐以养容颜,以待他日能以美的一面与君相会,更显其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游子思妇之诗表现的是离愁别绪的相思之情,贴切地再现了人间一种真情”。

[2]《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的感伤是东汉末年社会的真实反映。

漂泊在外、落魄无依的游子们借助对家人、友人、意中人的思念,转嫁这种失意、孤独之感。

他们在落魄孤寂、迷惘无助之际,没有忘却人间的至性至情。

二、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
(一)汉末文人的失意与无奈。

游子去家万里,最终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但往往以失意者居多。

《西北有高楼》就抒发了这种失意心情。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首诗是一位彷徨中的失意人所作。

政治上的失意,在意欲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似乎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

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诗人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壮志,但现实黑暗仕途坎坷,知音难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嗟伤的呢?
(二)人生价值的思索。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空有一身抱负的文士们的苦闷悲哀,彷徨失意。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失意,才有了诗文上的成就。

有人在失意与彷徨之际,选择了自我放纵。

如《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失意之际的放纵并不是诗人自甘堕落,而是深入骨髓的绝望无奈:苦苦追求的建功立业带给他们的只是对黑暗现实的深切体会,对短暂生命的蹉跎。

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与根深蒂固的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交汇冲突,带给士人更多的是苦闷、彷徨、失意与无助的低吟浅叹。

文士们在面对苦闷与失意时,并没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而是以坚忍与不屈、以另类的及时行乐对抗着生的苦闷。

三、理想破灭的及时行乐
(一)生命苦短的悲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相对比是如此渺小,正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诗人对自己的感伤和悲哀,激起了对生命本身的重视。

时间带走生命与人生。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累累坟墓与萧萧白杨更是加深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

诗人们为短暂而痛苦的余生寻求慰藉和解脱之道。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且不管是否能乐,至少有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时行乐使痛苦短暂的人生获得一种暂时的放纵。

(二)生命慰藉的探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在无望中暂作放纵之态,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迷惘,因为总有清醒之时。

麻痹了肉身却麻痹不了内心。

不管怎样,他们都在试图解决这种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使生命能延续下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愤于现实,以颓废放荡来作对抗,及时行乐成为逃避现实的口实。

后世选择这一口实之人,只看到其表象而未达其真髓。

因为人生不能一味沉溺放纵,应当在颓废中反思,在痛苦中觉醒。

人们在动荡和迷惘中没有放弃生命的延续,而是坚忍不屈地活着,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可以选择放纵或者暂时的慰藉,但内心要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这样才会自觉寻求生命的真谛,最终寻求到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人生境界。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的文士们处在动荡的年代,对生命的感触比在盛世更加深刻通透,弥漫着感伤情怀。

其中有对功名的渴求,对及时行乐的无奈,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注,体现一种人的觉醒。

诗歌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衰世的颓唐之音,但这种对人生的迷惘与痛苦的感受,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大胆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流露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士失意悲伤的反映,又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21.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2-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