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 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 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1) 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关键词:自然灾害;空间格局;历史时期

一、民国以前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分析

1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

民国之前死亡人数过万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始于公元前180年的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发生的涝灾。从公元前180年到1911年,统计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共计190次,以旱灾、地震、水灾、飓风、瘟疫、冷害六种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其中1876-1878年,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的特大旱灾,死亡人数超过2290万人,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世为罕见。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来看,不同灾害发生的频次各不相同。前三位为水灾、飓风和瘟疫。水灾是最主要灾种,共发生了 63次,占所有灾害的33.16%,其次是飓风,共发生 54 次,占 28.42% ,瘟疫发生 31 次,占16.31%。而旱灾、地震和冷害发生频率较低,分别占 11.05% 、 6.84% 和4.21%。

从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来看,不同省市之间差异明显。河南、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别达到28次、26次、25次,占到统计总量的14.74%、13.68%和13.16%,其次是上海、河北、广东、福建,分别发生了18次、10次、8次、8次,占统计总量的9.47%、5.26%、4.21%、4.21%,山东、云南、山西、江西、湖南、新疆、湖北、安徽等省市,发生的次数在5~6次之间,占到总统计量的2.63%~3.16%,而黑龙江、北京、青海、贵州、宁夏、广西等省市发生次数较低,均低于5次,海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西藏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很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其中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区,而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北内陆地区发生较少。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关系明显。重大飓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水灾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平原及河套地区。这些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分布关系密切。具体而言,水灾主要发生在河南、江苏、河北、浙江、湖北5省区,发生集中率为63.49%;

冷害主要发生在新疆,发生集中率为50%;旱灾主要发生在河南、山东、四川和山西,4省份集中率71.43%;瘟疫分布较广,浙江、河南、江西、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均有发生,其中以浙江最高,占总发生率的19.35%。江苏、浙江、上海3省份的飓风发生次数分别为14次、15次、15次,占全国飓风发生频次的81.48%。地震主要发生在山西、宁夏和甘肃,3省的集中率为61.54%。

2 不同自然灾害损失及其空间分布

公元前180年到1911年,中国处于农业社会状态,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引起连锁反应,出现灾害伴生的情况,加剧了灾害的损失。如严重的旱灾和水灾伴生饥荒的可能性较大。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口统计总额约为3398万人。从各种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来看 (表2),从多到少依次为旱灾、水灾、瘟疫、地震、飓风和冷害。其中旱灾死亡人数2666万人,占78.45%。水灾、瘟疫的死亡人数为257.8万人和199.8万人,分别占7.59%和5.88%,飓风和地震死亡人数为103.6万人和127万人,分别占3.05%和3.74%。旱灾死亡人数重多的原因在于 19 世纪 70 年代华北平原持续3年的大旱并伴生饥荒,对脆弱的农业系统是一次颠覆性的打击。3年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几无降雨,整个华北地区2290 万人死亡。

3 各省主要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损失的空间差异

河南省是水灾和旱灾发生最频繁的省份,历史上这两种灾害的发生率占到总发生频次的85.71%,也是中国重大水灾和旱灾的集中发生地。江苏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其中以飓风和水灾为主,占到总发生频次的84.61%。浙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飓风、瘟疫和水灾。上海的主要自然灾害为飓风,其次为水灾。河北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涝灾。山东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和旱灾。广东的灾害类型较多,除冷害和地震外均有发生,其中飓风的频率比较高。陕西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和地震。福建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飓风和瘟疫三种。山西以旱灾和地震为主。其他各省市总体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云南以水灾、瘟疫为主,偶发地震;江西以瘟疫和水灾为主,偶有旱灾;湖南以水灾、瘟疫为主;甘肃以地震为主;四川以水灾和旱灾为主;湖北以水灾和瘟疫为主;新疆以冷害为主;安徽以水灾和飓风为主;宁夏以地震为主;贵州偶有旱灾;青海偶有瘟疫。其他各省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很低,统计中出现次数少,死伤人数超过1万人的自然灾害不多见。

从死亡人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为河南省,共计 993.25 万人。其次为山西省 874 万人、河北省499.25 万人、陕西省 336.6 万人、山东省308.7万人、分别占到总死亡人口的 29.22%、25.72% 、 14.69% 、 9.91% 和9.01%,合计占到全国灾害死亡人数88.63%。当然不排除 1876-1878 年发生的重大旱灾的影响。但从死亡人口的地域分布依然可以发现,中原地区是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区域,其次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这些区域都是农业社会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相对集中的区域。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分析

1911-1949 年的 38 年中,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发 (表 3)。迄今为止,关于民国时期系统的灾荒统计资料杂乱,不同的研究史料对灾害的记载亦出入较大,但是从散见的资料和部分文件中仍然可以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民国时期无年不灾,并且呈现出灾域广泛,灾害损失严重,多灾并发等特点。据国民党政府的统计,解放前全国受灾面积年均超过108hm2。据《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整理的资料统计,1948 年(民国 37 年)水灾、旱灾、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总计造成 16698 个县受灾[30]。按民国的行政区划,全国县级市共有2000个左右,平均每年多达450县市受到灾害的侵扰,在灾害频发的年份,全国竟有一半的国土笼罩在灾害的阴影下,如1928年1029

县受灾,1929 年 1051 县受灾。

1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有明确记载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重大自然灾害共发生110次(表4)。按发生频次的高低依次为水灾、瘟疫、旱灾、地震、飓风和冷害。其中水灾52次,占总发生次数的47.27%;瘟疫24次,占21.82%;飓风5次,占4.55%;地震发生7次,占6.36%。各灾害发生次数差异明显,水灾和旱灾一直是最主要的灾害。

从时空分布来看,江淮降雨量充沛,是涝灾频繁的区域。据考证,严重的洪涝灾害主1931、 1935、 1938、 1947、 1949 年,发生频率很高。其中1931年的水灾是全国性的特大水灾,长江流域是最严重的地区,受灾范围达16省672县,重灾214 县。据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八省的统计,受灾人口达5127万人,死亡40万人。

从各种灾害的集中度来看,灾害发生最频繁的为湖南,统计期内发生11次,占10%,其次为河南 (9.09%)、山东 (7.27%)、云南 (5.45%)、江苏 (5.45%)、湖北(5.45%)、河北 (5.45%),发生频次均超过6次。从不同灾种来看,水灾主要发生在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地;旱灾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南、湖南、陕西等地,地震主要发生在甘肃、新疆等地;冷害主要发生在云南和河北;飓风主要发生在浙江、江苏等地;瘟疫发生在东三省以及云南等地较多。从各省份的灾害结构来看,各省差异显著。安徽、福建、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以水灾为主;甘肃省以地震和旱灾为主;河南和湖南以水灾和干旱为主;浙江以水灾和飓风为主;河北水灾、旱灾、瘟疫、冷害等均有发生,其中涝灾频次较高;山西以旱灾为主;云南以瘟疫为主;广东多种灾害均有发生。

2 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时空分布列入统计的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死亡人

数共计1956.18万人,灾害死亡人口依次为旱灾、水灾、瘟疫、地震、冷害、飓风 (表5)。其中旱灾死亡1543.9 万人,占 76.75%;水灾死亡 251.7 万人,占12.87%;瘟疫死亡75.4万人,占3.85%;地震死亡41.2万人,占5.89%。从单次灾害死亡人数来看,旱灾的影响最大,单次灾害死亡人数达到76.75万人;其次为冷害,为15.75万人,再次为地震、水灾、飓风和瘟疫。

死亡人数的空间分布与灾害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截然不同。死亡人数超过百万的共有8 个省份,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为河南,死亡人数 480.31 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24.57%;其次为河北,共 353.13 万人,占 18.07%;再次为甘肃,死亡人数为 146.6 万人,占7.50%;山东死亡人数133.84万人,占6.85%;陕西死亡人数124.07万人,占6.35%;山西死亡124.07万人,占6.19%;四川死亡121万人,占5.69%;内蒙古死亡111.3万人,占5.69%。八个省份的死亡人数占到81.64%,灾害死亡人口呈现明显的集中态势。尤以旱灾突出,其中1928-1930年的大旱,具有全国性。这次大旱主要分布在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一带。据1929年的统计,连年大旱黄河流域灾民达到三千四百万人之多。

从灾害死亡人数的结构来看,不同的灾害损失程度在各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尽管东部省市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但是灾害对中西部省市影响较大,死亡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图5)。干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少,但是影响巨大。大规模的旱灾,是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死亡人数众多的最主要原因,死亡人数分别为420万人、350万人、120万人、123万人、120万人、110万人。其余各省市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的灾种分为:安徽的主要影响灾害为水灾 (35.68万人);甘肃为地震 (36.6万人);广东为旱灾 (50万人);水灾 (15.05万人) 和飓风 (7.79万人);贵州为瘟疫 (7.5万人);河南为水灾 (51.31万人) 和瘟疫(9万人);湖北为水灾 (27.98万人);湖南为旱灾 (15.1万人) 和水灾 (24万人)以及瘟疫 (6万人);江苏为水灾 (36.05万人);青海为瘟疫 (20万人);山东为飓风 (5万人)和水灾 (8.84万人);新疆为地震 (11万人);云南为冷害 (30万人) 和瘟疫 (5.4万人);浙江为水灾 (27.28万人) 和飓风 (7.3万人)。

三、结论与讨论

(1)中国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中国复杂的自然地理格局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土地辽阔,气候和地理条件复杂,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不同灾害发生的空间格局差异性,是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必然。地震带的分布、地势的阶梯起伏、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气候类型的多样化、河川径流的区域差异等自然因素的作用是不同地区不同灾种发生的决定性力量。从历史时期涝灾的格局可以明显看出,华北平原是涝灾最严重的区域,江淮流域和甘肃河西走廊以东地区也是涝灾

频发区,特大旱灾则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陕地区,这都是自然地理格局主导下的必然。当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对孕灾环境的改变。

(2) 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灾害的频次并不决定灾害的危害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人口与经济等社会经济承灾体的类型、价值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等。从历史灾害中的死亡人口中可以看出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区域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相对集中的区域。灾害损失空间格局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自然灾害的研究难以进行细致的统计,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口伤亡逐渐减少,但是带来的经济损失却日益扩大。通过死亡人数来研究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更为细致的自然灾害的统计对于整体上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发生格局的规律性把握是进一步研究的难点,而对于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衰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政策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机理则是值

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25日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4月25日,台湾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中鸟瞰,有大面积的崩坍。 4月26日10点59分台湾东部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央在台东外海190公里,深度20公里,全台有感。先岛群岛以南海域(经度123.7,纬度22.3),而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称,台湾东南部26日发生里氏6.9级强烈地震。根据气象部门测报数据显示,这起地震震中是在兰屿地震侦测站东偏北的地方,地震深度20公里,其中台东成功出现最大震度是3.3,台北也明显感受得到这起地震。 4月26日13时40分左右,石家庄市区突然暗云压境,西部天空完全被昏黄暗红的云层笼罩,市区能见度霎时降低,有如黑夜即将降临。河北64县市今日午后遭遇8级大风袭击,其中邯郸市区一座大型铁塔倒地造成交通阻塞。石家庄市区能见度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对自然灾害类的分级规定: (一)水旱灾害 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 (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 (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5)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 (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2.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 (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 (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 1.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3)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 (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三)地震灾害 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包括: (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 (2)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2. 重大地震灾害包括: (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2)发生在首都圈、长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区4.0级以上地震; (3)发生在国内其他地区(含港澳台地区)5.0级以上地震; (4)发生在周边国家6.5级以上、其他国家和地区7.0级以上地震(无人地区和海域除外); (5)国内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或严重影响的地震。 (四)地质灾害 1. 特别重大地质灾害包括: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3)因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重大地质灾害包括: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中国历史时间轴.

中国历史的时间轴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5国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国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4·25”西藏地震灾害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265次。震中位于博克拉,最大烈度为X度,重烈度区从震中向东延伸。其后,同日17时17分,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北纬28.4度,东经87.3度)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这是一场西藏近80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的地质灾害。震后,吉隆情况不明,聂拉木失去联系,定日请求支援。“4?25”地震的震中虽然在尼泊尔,但波及我区19个县区。在8.1级强烈地震和两次7.0级以上余震冲击下,约有2700座房屋倒塌。由于自治区党委、政府措施果断、救援及时,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地震共造成31名中国人(其中西藏境内27人,尼泊尔境内4人)死亡,865人受伤。地震造成中国西藏自治区2511户房屋倒塌、24797户房屋受损,82座寺庙受损(其中严重受损13座、中度受损18座),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48.84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471.17亿元(人民币)。 提高西藏地区的民用建筑物的质量迫在眉睫,同时,也应加大地震灾害的宣传,挺高藏区人民的灾害意识。 2.“7?3”新疆皮山6.5级地震灾害 2015年7月3日,北京时间09时07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7.6度,东经78.2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报告,截至7月3日11时初步统计,皮山6.5级地震已造成6人死亡,倒塌房屋1.2万余间,其中严重损坏房屋5860余间,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6万人,初步核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详细介绍了国家地震局应急工作组在灾区的所见所感和开展工作的情况。他说,这次皮山 6.5级地震,虽不是近十几年来新疆震级最高的地震,但由于震源浅、余震密集、烈度高达8级,地震破坏力巨大,房屋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然而,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较少,这得益于自治区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安居富民房在这次地震中无一垮塌;得益于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广泛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得益于自治区各部门应急联动和迅速反应机制。在救援中,工作组感到,自治区党委部署迅速、安排得当,统筹各方救援力量形成合力,抗震救灾工作科学、高效、

[整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课标要求]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 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⑵人文原因: 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直击高考] 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 蒙古高原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 3.6°E)发生里氏 7.6级地震(下左图)。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 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 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中国近代史时间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0年5月23日江苏巡抚薛焕与英、美、法等国勾结组织配有洋枪、洋炮的清军武装部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该武装称“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流预。 1862年,清政府授称“常胜军”,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 1864年,在昆山解散。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015版)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015版) 本预案为《华能集团公司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的专项预案,其内容与综合应急预案内容相衔接,适用于公司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产业、区域公司和基层企业的预案应与本预案相衔接。 1 风险分析 1.1 危险源辨识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每年自然灾害频发,地质和气象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危害大。公司企业遍布全国,不可避免要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强寒流、高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稳定构成较大的危害和威胁。 1.1.1超标准降雨、地震可能引发的水电站大坝、围堰、火电厂灰坝等垮塌、溃坝事故;排水不畅造成水淹厂房及设备的事故、暴雨及泥石流冲毁厂房事故;大面积低温冰冻以及台风、冰雹、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引发的输电线路瘫痪可 — 85 —

能使机组被迫大面积停运,造成供电、供热中断;道路、桥梁等设备设施毁损及环境污染等事故。 1.1.2在电力、煤矿建设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行业具有安全风险高、危险性大的特点,易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灾害。 1.1.3 交通运输、港口等行业受天气、海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易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灾害。 1.1.4 赤潮、海蜇等海洋灾害造成沿海电厂循环水系统中断,机组被迫停运。 1.1.5 因森林草原火灾造成邻近电厂生产中断,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和威胁。 1.2 灾害类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自然灾害分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几大类。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洪水、台风、海啸、寒潮、暴风雪、风雹、低温冰冻、雪灾、热害等气象灾害。— 86 —

201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专 题 201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一、华西秋雨灾害 2011年9月上中旬,华西和黄淮等地降水量异常偏多,秋雨影响范围广、局地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低,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尤其是陕西中南部秋雨异常突出,降雨量大、雨日多。嘉陵江、汉江和陕西渭河等江河出现超警以上洪水。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山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2319.3万人受灾,109人死亡,14人失踪,2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其中避险转移7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82千公顷,其中绝收138.9千公顷,房屋倒塌35.8万间,损坏7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05.6亿元。 二、西南地区夏秋连旱 夏秋季节,我国西南大部降雨持续偏少,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高,江河来水不断减少,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发生了严重的伏旱,其中贵州和云南两省的旱情尤为严重。由于干旱发生在大春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对秋粮和经济作物造成较大损失。此次旱灾共造成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市)4440.8万人受灾,1017.4万人需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191.3千公顷,其中绝收1119.8千公顷,饮水困难人口1716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720.1万 头(只),直接经济损失314.7亿元。 三、云南盈江5.8级地震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12秒,云 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 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 距盈江县城仅2公里。云南省保山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6县(市)35.1 万人受灾,25人死亡,12.7万人紧急转 移安置;房屋倒塌7.4万间,损坏9.9万 间;直接经济损失23.8亿元。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 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 江河来水和湖库蓄水严重偏少,出现较 为罕见的春夏连旱。且由于少雨程度 重、持续时间长、干旱区集中、旱情反 复导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据统计,此 次旱灾共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湖 北、湖南等省4327.9万人受灾,629.1 万人需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3417千公 顷,其中绝收153.3千公顷,饮水困难人 口586.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22.3亿元。 五、6月南方洪涝灾害 2011年6月份,我国南方先后遭受 4轮大范围强降雨袭击,降水量普遍在 200-40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长江 近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减灾》杂志社承办的201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此次评选综合考虑了因灾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各项指标。华西秋雨灾害、西南地区夏秋连旱、云南盈江5.8级地震等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2《中国减灾》 2012.1.上 总第172期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中国通史时间轴

中国通史时间轴 尧舜禹时期行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园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汉朝察举制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北宋初年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有抽点各 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史设通判负责监 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 1380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清雍正王时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 顶峰 1839.6 虎门销烟 1840-1842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 惯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1842 《南京条约》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玩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无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 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公式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使出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 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有力、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上传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9c80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 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94-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 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 地免受内地税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 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 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 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得程度大大加深 了。 1900八国联军侵华 1901《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5.4 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亿广水和盐水 做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 毁北京至大沽的拍太,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承办 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畏惧六部之上 巨额赔款家伙总了中国人民负担,是中国 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策 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列强通过外交途径 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此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

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 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 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五节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 704.1亿元。自然灾害以地震、台风、泥石流为主;风雹、 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思考探究:(1)中国有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 流控制。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 社会经济 条件差异很大。 2.类型的差异 (1)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2) 。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 平原 旱灾:以西北、 (3) 华北 、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部最为严重。 (4) 海洋灾害:以 东海 海域最突出,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及岛屿。(5)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在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 地带。 阶梯的 过渡 3.危害程度的差异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 (1) 活动强度 影响外,还与人口和受灾财产等承灾体的类型、价 值及其 时空分布 等密切相关。 (2) 地域特点: 东部 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 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 、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资源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原因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强烈的地壳运动、多山的地貌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差异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稀疏 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 方式 主要受灾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种类 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牲畜掉膘或死亡 [拓展提升] 东部灾害区是我国的重灾区,表现为:①这里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洪水、暴雨集中;②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影响较多,北部有旱灾和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