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以《藤野先生》的翻译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以《藤野先生》的翻译为中心

————————————————————————————————作者:————————————————————————————————日期:

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以《藤野先生》的翻译

为中心-汉语言文学

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以《藤野先生》的翻译为中心刘小霞

摘要:竹内好作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在其作品《鲁迅》中对《藤野先生》里鲁迅思想的形成做了详细的分析,表示鲁迅离开仙台的动机不只是幻灯事件;幻灯事件和弃医从文并没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将热烈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这些都拨净了以后,才有鲁迅文学。这引起了很多鲁迅研究者的探讨。大多学者以竹内好的作品《鲁迅》为中心对竹内好进行解读和思想分析。笔者在把握竹内好对鲁迅的理解的基础上,主要以竹内好《藤野先生》的翻译文本为中心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了解竹内好的翻译是怎样具体表现其对鲁迅的理解的。

关键词:竹内好《藤野先生》幻灯事件翻译

引言

《藤野先生》在1963年载入了日本的高中国语现代文课本。日本学生读的鲁迅作品都是竹内好的翻译作品,可以说,作为译者的竹内好是将其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反映在了翻译的文本里。

竹内好在其著作《鲁迅》中对《藤野先生》中的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做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他指出,鲁迅当时并不是抱着要靠文学来拯救同胞的精神贫困这种冠冕堂皇的愿望离开仙台的,恐怕是咀嚼着屈辱离开仙台的。他认为鲁迅当时还没有那种心情上的余裕,可以从容地去想弃医从文这样的事。竹内好判断,幻灯事件和立志从文没有直接联系。[1]

因此,围绕竹内好对于《藤野先生》这样的理解,鲁迅研究者们进行了褒贬不一的探讨。他们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讨论:第一,赞成或是中立,反观竹内好对于《藤野先生》中的鲁迅的解读[2],认为其还原了鲁迅的文学性;第二,认为竹内好的这种解释是一种误解[3],主要围绕竹内好的著作《鲁迅》进行其思想形成的解释,并将其对于《藤野先生》的这种解释看作是竹内好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笔者主要以《藤野先生》的翻译文本为中心,结合其著作《鲁迅》,从《藤野先生》的翻译上把握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

一、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

在竹内好的著作《鲁迅》里有以下论述:

对于中国文学,我是个旁观者。(略)我只想从鲁迅那里抽取出我自己的教训。对我来说,鲁迅是一个强烈的生活者,是一个彻底到骨髓的文学者。(《关于传记的疑问》)

他的从医学转向文学,通过《藤野先生》等文章是知道的(这也是个被传说化了的例子)。(同上)

鲁迅在仙台医专看日俄战争的幻灯,立志于文学的事,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这是他的传记被传说化了的一例,我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以为这种事恐怕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件事在他的文学自觉上留下了某种投影却是无可怀疑的。(《思想的形成》)

幻灯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纯性质的东西,并不像在《呐喊自序》里所写的那样,只是走向文学的“契机”。这里的问题是,幻灯事件和此前找茬事件的关联以及两方相通之处。他在幻灯的画面里不仅看到了同胞的惨状,也从这种惨状中看到了他自己。(略)他并不是抱着要靠文学来拯救同胞的精神贫困这种冠冕堂皇的

愿望离开仙台的。我想,他恐怕是咀嚼着屈辱离开仙台的。(同上)

以上是竹内好在《鲁迅》里的几个小篇章里提到的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等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首先,竹内好是要在鲁迅的身上寻找自己的“教训”。他认为鲁迅是一个生活者、文学者且并不把鲁迅看作是功利主义。虽然认为鲁迅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但这些都是其次。这些并不足以支撑鲁迅的文学。所以要首先抛开这些,还原鲁迅生活者、文学者的身份。因为抱着这样的观点,他在谈及《藤野先生》时,认为幻灯事件和弃医从文并没有直接关系,认为幻灯事件带给鲁迅的是和找茬事件相同的屈辱感。而且正是鲁迅自身的屈辱,鲁迅怜悯的不是同胞而是不能不怜悯同胞的自己。这是一种屈辱又是一种无奈。而这种自觉才使鲁迅成为了文学者、生活者,没有了这些根底上的东西,也就没有了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鲁迅。

竹内好对鲁迅的这些理解是:他带着屈辱离开得仙台,而这种屈辱感或是怜悯又是对不得不怜悯同胞的自己。生活者、文学者鲁迅的这种屈辱感、无奈感,又是怎样体现在竹内好翻译的《藤野先生》的文本中的?笔者主要从其翻译风格和主要事件的翻译来分析。

二、竹内好翻译《藤野先生》的风格

(一)直译的翻译策略

从《藤野先生》的译文整体来看,竹内好采用的是直译或是表面上的异化的翻译策略。下面从译文的用词和句式来看。

1.用词的直译:

从以上竹内好的译文可以看出,在用词上也是尽量按照原文来直译。如上文中的“芋梗汤”在“石九鼎汉诗馆”的译本里译为:“芋ずる入りの味噌汁”。这种译法更符合日本人的认知和习惯。但竹内好为了接近原文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2.句式相同:

从译文和原文的对照中,可以看出描写在东京看到的那些清国留学生们的滑稽像和描写初次见到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时,在句式上竹内好的译文是按照原文采用小而短的句式,基本一一对应。在最后怀念藤野先生时的感叹,译文的句式也是同原文相同。

(二)意译的翻译策略

不管从用词还是句式上看,竹内好的译文的整体风格都可以看作是直译或者是表面上的异化。但是,细读译文和原文,会发现译文中其实有很多细节并不只是竹内好的直译而是在深入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后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进行处理的。

1.用词的不同:

从翻译来看,竹内好采用的是能让日本人能理解的词汇来代替了原文。比如,漢典里的胶菜(膠菜)是指:山东出产的白菜。胶,古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以产白菜著名。而竹内好翻译的「山東菜」的解释是:日本山东大白菜。十字花科叶菜类植物。明治初期由中国引入日本。(略)爱知县特产。(《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在这里,竹内好的翻译就会让读者首先反应是日本的“山东菜”而非中国的“胶菜”。对此,“石九鼎汉诗馆”的译文是“膠菜”。

另外,“还可以坐坐”“状况也无聊”并非真的指的是具体的“坐”和“无聊”,而是像竹内好翻译的一样,表示“不会那么糟糕”和“并不令人满意”。这些都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境遇的情况下才能准确把握的。

2.数量词的统一:

3.副词的添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