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教授在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她指出,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社会的运转息息相关。
书中对于教育目的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这使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让我不禁思考,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育过程方面,叶澜教授提出了“动态生成”的观点。
她认为教育过程不是预设的、固定的流程,而是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创造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这让我明白,作为教师,不能只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叶澜教授还强调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她认为师生关系不应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另外,关于教育评价,叶澜教授的观点也让我深受触动。
她指出,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读完《教育概论》,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教育本质和内涵的窗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老师在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紧密关系。
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个体。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趋势,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
叶澜老师对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学习的成效至关重要。
而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
只有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
在教育目的的探讨中,叶澜老师提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观点。
教育目的不应是单一和固定的,而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个体差异以及时代背景进行灵活设定。
这使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追求统一标准和模式的现象,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在这本书里,叶澜老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毕竟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来说,有点深奥。
但是,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那些原本晦涩的文字,好像也变得亲切了起来。
就拿教育的目的来说吧。
以前我一直觉得,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叶澜老师告诉我,教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教育应该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让我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从小就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家里人都觉得她将来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学开始,她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填满了。
奥数、英语、钢琴、舞蹈……一个都没落下。
表妹也很听话,一直努力地学着。
可是,到了高中,表妹突然就变了。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人都急坏了,不停地责怪她不努力。
后来,表妹终于忍不住跟家里人摊牌了。
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一点乐趣。
她真正喜欢的是画画,可是这么多年,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听到表妹的这番话,我心里特别难受。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吗?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再说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一个大哥。
这位大哥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
但是他特别勤奋,脑子也灵活。
我们村这几年发展旅游业,他瞅准了机会,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
一开始,因为他没什么文化,经营起来很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其以全面发 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其他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 校,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3)中等教育 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学校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 学、业余中学,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另外有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 类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包括 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 校的体系。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相继出现的学制有: 壬寅学制(1902)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癸卯学制(190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教育目 的:忠君、尊孔、尚公,尚式,尚实,“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 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 期。
功能: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它事物发生作 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 教育功能:教育作为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人及 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 能力。 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者称 为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 教育的外在功能 :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直接功能或本 体功能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 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教育 等。
第一层次:国家(地方)学校教育总
方案 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第三层次:教师工作总方案 第四层次:学生个体的发展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 准(学科教学大纲) 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
起源的学说是( )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
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 能 C利托尔诺 D华生
(一)教育活动的分类与整体结构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
非学校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校外
1、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结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3、作用的方向: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教育的结果是良好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 负作用:教育的结果是消极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负面的。
教育的衍生功能是由教育基本功能
派生出来的,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教 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 能、人口功能等。
1、叶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南师大《教育学》: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 影响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 相互关系?(P14)(有一定的相对性、都处于主 体地位、多层次复合主客体关系)
1、基本概念的熟记: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 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育功能、教育本体功 能等 2、学校教育总系统中各层次的联系与区别。( P26) 3、教育功能的分类(作用的对象;结构上;作用的方 向)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 学校。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 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进行革命的 政治教育。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了各级各类补习学 校和函授学校,以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 学习的需要。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 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进行教育。
述教育的著作)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德国)福禄贝尔:
(英国)欧文:
(瑞士)裴斯泰洛齐;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 比纳的智力量表; 杜威及其进步主义教育哲学; 马卡连科;
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这一学制的特点: 1、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 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教 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2、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 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 再教育得以保证。 3、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 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 就业的需要。
古史传说,黄帝时代,记事史官仓颉创造了最早 的文字。 《周礼 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 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 学曰成均” 古史还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
中国最早的学校大约在奴隶社会,史料记载的 “庠”、“序”、“校”等固定的施教机构就是 原始的学校。 后来有“学”、“辟雍”、“泮宫”等古代学校 的名称。 西方古希腊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两 类典型的学校教育系统,包括文法学校、弦琴学 校、体操学校、古埃及王朝末期的宫廷学校等。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书院”,欧洲中世纪“教 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4、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 5、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 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 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 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
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学生与课程 B 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的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最正确
和冲动。(P5)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
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
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的观点。
因为:
[1]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 [2]推动教育产生的另一原因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 ……
教育基本理论; 教学论; 德育论; 学校管理理论;
学校教育学; 社会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 ……
广义: 凡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
政治经济相关
西汉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最早来自
《孟子· 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
诺、雷徒诺)(英)沛西· 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孟禄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
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观点:劳动 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 凯洛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 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 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 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 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1951年 10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1)幼儿 教育,3—7岁幼儿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 摩尔根划分:原始社会分为蒙昧和野蛮 恩格斯概括蒙昧时期为“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 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产品主要用作获取天然 产物的辅助工具。” 野蛮时期:“学会畜牧和农耕时期,是学会靠 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变得丰富,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 育(习俗、宗教、军事、艺术) 3、特征 (1)非独立性(没有专门人员、对象、内容简单、场 所,教育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2)原始性(教育目的、内容和手段简单,水平低) (3)同一性(没有阶级性,同一氏族每个人受的教育 基本上相同)(P45)
原始社会与教育; 奴隶社会与教育;
封建社会与教育;
1、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
(教育的产生与起源,三种起源说) 2、教育产生的条件 3、原始社会形态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重点)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的活动就是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 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 特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对
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目的
教育
影响
身心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到电影院看电影 B幼峰学筑巢 C师傅带徒弟 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