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1.2课后习题及详解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1)基本概念①教育a.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b.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要素a.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b.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③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④教育物资a.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b.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c.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容易混淆的概念教育物资中教育媒体的概念很容易混淆。
拿电脑、PPT投影设备等来说,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将其用于教与学活动,则是教育媒体;当被用于非教与学活动时,则不是教育媒体。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性与不可分割性。关于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是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个体 发展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统一起来认识。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1.人性观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 差异性的统一。 (1)人性的构成 ①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 协调的功能决定的,也称为本能。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 自然性为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 内容,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之中。 (2)人性的构成两方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①差异性 a.在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 b.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分; c.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分; d.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分。 ②共同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众多的区分都体现在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人身上,是无法分割的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
4.1 复习笔记
一、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相比于与其他学科,教育学对人的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关系到研究的导向与价值。至少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 教育学的特殊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的内在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 的整体性特征。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 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应做的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 该是工作的整合。 2.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教育学研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问题,构成了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 容。在研究中不仅要把握人的一般整体性特征,而且要把握人生全程中各阶段的整体性特征, 以及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3.教育学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 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虽然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然而功能的发挥却具有同时
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阅读书目

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阅读书目一、教育学类1.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理解与教育》,金生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什么是教育》(邹进译),雅斯贝尔斯著,三联书店1991年版《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叶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史密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评价》[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人的教育》福禄贝尔(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瑞士]皮亚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教育学的建构》,陈桂生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概论》叶澜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内涵
(一)何为全面发展、片面发展? (二)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形式、手段、工具。《教育学原理》胡德 海
• •
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本质是事物的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其他定义(广义):
• • •
6.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12.夸美纽斯:“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假如要形成 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人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称为一个人。” 13.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通过教育 可以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德行。 14. 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15.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 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16.裴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其他教育定义:(狭义)
•
•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的活动。(袁)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论概述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
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结束语 教育的基本特征
关注点:
• • • • • •
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动态的复合主客体关系 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 影响个体发展因素分为二层次三因素 社会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多种模式
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7.成人一代对那些还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的影响。涂尔干 8.《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 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它总是在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 种倾向(能力、技能、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 • •
9.《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从最广泛的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 个人获得知识和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后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10.教育应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教育:人 之自我建构的活动》 11.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动。《教育学基础》十二所师范学校联编
17.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功能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 能力”得到生长。《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131。
18.乌申斯基: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
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
•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
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
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八、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 •
1.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 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 •
狭义的教育定义: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
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
《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从最广泛的的意义说来,教育就 是个人获得知识和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后技艺得到提高的过 程。”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 是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 •
涂尔干1911年定义:“成人一代对那些还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
其“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
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图书目录:
• • • •
• • •
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
“我不把教材看做已有相关知识的集合,而是看做对已有相关知识的 探讨以及未知领域的开垦。” ——叶澜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一) 通过对多种教育概念的分析,认为概念界定应当考虑到两个方面: 1.要尽可能地涵盖教育的各种实存,避免以偏代全;考虑教育作为
事实存在的复杂性。
2.明确形成概念的认识目的,并以此作为依据去作界定。 (二)本书概念界定的目的:
•
实际上我们是能够为教育下一个简单的、可做任何用途的描述性定义 的,但是教育这一术语的这么一种广义的、不加区别的、不加评价的
用法,似乎不大可能非常有用。因此,这种定义可能引不起我们的兴
趣。
• • • •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 四个关键词:导致学习、有组织、持续的、交流
四、如何进行概念界定:
• • • • • •
实际上就是定义
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描述。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 本质: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教育概论》修订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
叶澜著
2014
作者简介:
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华东师大 教育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 方法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 践
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
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