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批判精神、现实关照和文学表达为主线,探讨《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一、批判精神的体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对封建传统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鲁迅文集》中,他通过小说、杂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达了他的批判精神。
首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祥子对封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反叛,展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祥子的疯狂和愤怒代表了鲁迅对社会的不满,他通过讽刺和冷嘲热讽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其次,《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通过对阿Q的个人命运和社会境遇的描写,鲁迅批判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软弱和无能。
他通过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让读者触动内心,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现实关照的呈现《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几乎都从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社会问题,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鲁迅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呈现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流氓孔乙己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道德沦丧。
孔乙己在社会中备受歧视和辱骂,他的悲惨命运代表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羞辱和死亡的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文学表达的特点《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对乡村环境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迷人之处,同时也透露出对乡村社会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其次,《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录,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展现了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命运。
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人物形象的鲜活与个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鲁迅文集》中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与旧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文章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1、批判精神: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尤其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残酷,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丑恶。
2、独特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常常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思想价值。
3、反映社会现实: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4、对人性的思考:鲁迅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人性中的弱点和丑恶的揭示。
他的作品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对人性的缺陷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总的来说,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问题,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高祖登基之后,曾反洁其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而千载之后,诗人再翻其案:如今高祖故里山河依旧,只是不见了刘仲修道的身影,仲山薛萝青青,长陵也只是寻常丘垄而已,谁还会去在意刘邦与刘仲的产业孰少孰多呢?三、充满了人文情怀唐彦谦内心强烈的功名之心和儒家的入仕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泯灭,心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一直请缨无门,因而心存苦闷,郁郁寡欢。
唐彦谦的一些诗或以诗纪时事、抒发报国之志;或写民生疾苦,为之掬同情之泪;或怀古咏史,借古讽今,风格深沉凝重,与前一类诗风格迥异。
如《宿田家》: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奸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公文捧花钾,鹰华驾声势。
梁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阿母出塞,老脚走颠玻。
小心事延数,余粮复遗。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酷。
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泪。
民膏日已痔,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唐彦谦生于官宦世家,却难得地关心民漠,在其诗中反映社会之黑暗、民之多艰,其“民胞物与”的情怀似杜甫,沉郁悲凉的风格也似杜甫。
唐彦谦另有一类闲适诗,或写景,或纪事,或咏物,抒写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清新雅致,流畅自然,与以上两类诗相比,呈现出别样的风格。
四、诗风轻绮繁丽如《玫瑰》:屏灶腾清燎,纹纱覆绿蒙。
宫妆临晓日,锦缎落东风。
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
这里,诗人将娇艳欲滴的玫瑰比喻成一个打扮一新的宫女,在游丝飘谢、烟雨蒙蒙的春日里散步。
玫瑰之红艳就好比美人身上的锦衣一样耀人眼目;美人娇弱无力的身姿又好像在春风中摇曳的玫瑰。
傍晚时分,风雨来袭,落红成阵,人与花皆伤心不已,对风洒泪,对雨凝愁。
写花实则写人,写人实则喻花,人即花,花即人。
整首诗用美人作喻,细雨中摇曳的玫瑰与多愁善感的美人,形神相通,充满柔媚之气,又兼“清”、“绿”“红”,色彩艳丽,对比鲜明,风格绮丽。
如《达摩支曲》:捣磨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徐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执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罪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达摩支曲》以“捣蔡”“拗莲”开篇,接下来一连铺陈了几个典故,诗歌意象繁密,结构繁缉。
参考文献:[1] 清董浩.全唐文 ,[M]. 中华书局,1983.[2] 李调元.全五代诗 ,[M].巴蜀书社,1992.[3] 王重民. 全唐诗外编 ,[M].中华书局,1982.(桑安栋、陶艳娟:浙江万里学院。
)漫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李霞摘 要:鲁迅是我国近代、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中国文坛和革命史中都有重要的位置。
他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优秀的思想家和杰出革命家。
他巧妙地融思想性于艺术创造之中,不着痕迹、天衣无缝。
或刻画人物,则入木三分;或抒发感情,则淋漓深邃,字里行间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
作者运用“圆熟”的艺术技巧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通过“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鲁迅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至今仍然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量。
关键词:鲁迅 作品 艺术特点 思想性若论及鲁迅作品的表达艺术,当首推杂文,此已达成共识。
鲁迅杂文,或喜笑,或怒骂,幽默泼辣的语言,如匕首投枪,看似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其间却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量,表现了独具一格的表达艺术风格。
鲁迅独特的表达艺术,不仅表现在他的杂文中,同样也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里。
鲁迅巧妙地融思想性于艺术创造之中,不着痕迹,天衣无缝。
或刻画人物,则入木三分;或抒发感情,则淋漓深邃。
在其诸多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字里行间,往往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
作者运用“圆熟”的艺术技巧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关怀的情感;通过“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典型意义。
鲁迅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写的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事物,就像日常生活那样朴素和真实,闰土的形象所以感人至深,就因为它是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题材上,作品写的是普通人物的今昔变化,而非重大题材,文19体上说,它仿佛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散文,而非精心结构的小说。
但作者炽热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却在这平淡无奇的描述中,十分真切感人地凸显出来。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的白描手法具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传神的艺术功力。
作品中展现的人物言行、姿态、服饰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朴素 ,毫无渲染,但却入木三分地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要求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鲁迅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渲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农客”有某些共同之外;“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
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鲁迅仅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鲁迅还特别擅用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中的“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鲁迅特别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灵魂。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写她是“顺着眼”,目的是强调她的善良老实,安分守己;当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掉儿子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这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通过她的眼泪、眼光,写出了她丧夫失子的悲哀。
当祥林嫂向四婶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时,是“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通过她眼睛的神采,进一步写出她失掉儿子的痛苦;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倾诉自己痛苦的故事时,人们报以她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这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她们”,通过“直着眼睛”这四个字,把祥林嫂由于受到沉重的打击,性格变得凝滞、呆板的特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当她已向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后,四婶仍然禁止她拿祭具,“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暗,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这里,通过她的“凹陷”下去的眼睛,写出她遭受打击之大。
因为向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后,仍然不能争得做人的资格和权利,这时,她的精神支柱已完全倒塌了,她的精神崩溃了,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悲剧在此也推到了高潮。
在她临死之前,鲁迅进一步写道:“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在巨大的痛苦和悲哀中,已经变得麻木了、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撼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鲁迅的小说没有高谈阔论的说理和离开形象本身的繁复语言。
却只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淡墨加勾勒,而神态却毕肖。
往往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难以忘怀。
性格塑造是鲁迅作品的另一艺术特点。
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与悲剧性在鲁迅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无价值的东西,喜剧的手法将其撕破,能引起人们的反省。
阿Q性格中交织着喜剧和悲剧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本来是不协调的,但他的不觉悟,使它们得到了统一。
作品获得了喜剧效果,引人发笑,但读者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痛和不平。
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实质,由此揭示了严肃的社会主题。
作者根据不同作品内容的需要,为每篇作品精心寻找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有的截取横断面,有的直现纵剖面,有的多用对话,有的近乎速写;有的采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记、手记体,有的采用由见证人回述的第一人称,有的则用完全由作者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三人称;有的抒情味很浓,有的讽刺性很强,有的专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种类极为多样。
正因为鲁迅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思想性,所以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难以抗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1] 童秉国.鲁迅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 鲁迅.鲁迅全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李霞: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
重庆远景教育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援助专员。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理论、教材教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