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化论文
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研究

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研究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墓葬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古代墓葬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人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追求,进一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论文首先对古代墓葬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同宗教信仰对墓葬文化的影响。
最后,论文总结了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墓葬文化,宗教信仰,古代,研究第一部分:引言墓葬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明和宗教信仰起着重要的作用。
墓葬文化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理解和对来世的期待,而宗教信仰则是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揭示古代人们的宗教追求和精神寄托,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古代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定义在开始详细探讨古代墓葬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
墓葬文化是指人们为逝者修建墓葬、举行葬礼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的总称。
墓葬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灵魂的看法。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神灵、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有很多种类,包括原始宗教、神话宗教、神灵崇拜、佛教、道教等等。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墓葬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后续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不同宗教信仰对墓葬文化的影响3.1 原始宗教和墓葬文化原始宗教是人类古代社会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在古代的墓葬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原始宗教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的崇拜,原始人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神灵和超自然力量。
回族文化论文本土化论文宗教性论文

回族文化论文本土化论文宗教性论文回族文化论文本土化论文宗教性论文回族文化论文本土化论文宗教性论文浅析回族文化本土化的形成与发展【摘要】回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和发展了近千年,回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交融和独立,是怎样适应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又是如何坚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为回族文化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相适应寻找契合点。
【关键词】回族文化本土化宗教性一、从回族的溯源寻找文化本土的根基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以及回族正式形成一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对于这两个问题,历来都有比较多的争议,学界普遍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在唐肃宗、唐代宗年间,即公元757年左右。
而回族的形成是在元代。
伊斯兰教初入中国,便同传统文化发生了矛盾,面对也已成熟和深厚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积极适应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一种文化为了开拓它的新疆域,同另一种异质文化相遇,可能有三种结果,一是战胜原有的,二是被原有的战胜,三是互相融合。
在第三种情况下,又有两种可能,一是以原有的为主,二是以外来的为主”。
[1]就伊斯兰教当时的处境和面对的复杂环境而言,只能被动的适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方能求得立足和发展之机会。
在元朝,回回民族形成,为了便于管理,中央政府设有“回回掌教哈的所”,“哈的”,阿拉伯意为“教法执行官”。
该机构还有下属机构,除了教法事宜外,还掌管宣教事宜,或者民事事务。
明清两代,政府对回族事务的管理更加强化,有着一整套严格的教务人员呈报审批、注册登记规定,清朝乾隆后期,又出台了所谓“乡约制”,强化对包括回族在内的伊斯兰教徒的管理。
因此,在历史上,回回必须得学习传统文化,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必须这样做,大环境使然。
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是国家最高学府之一,隶属于国子监,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诗赋、表章、昭告等,此外还设有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外语课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宗教文化论文-宗教文化论文-宗教论文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宗教文化论文-宗教文化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论对翻译研究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宗教文化的体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美国废奴文学的丰碑式小说。
其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斯托夫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深受基督文化的影响,其兄弟都是颇具名望的牧师。
她的丈夫卡尔文斯托是神学院的教授,而且还是位著名的《圣经》学者。
所以说,斯托夫人的一生都与基督文化有着某种特殊的情结。
第二,对于这部为废奴运动振臂高呼的代表杰作,当作者涉及创作它的动力时,说这曾源于1851年2月的一天,她在教堂领圣餐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幕情景:一个垂死的黑人一边受着狠狠的鞭打,一边还为折磨自己的人祈祷。
这幅图像迫使她奋笔疾书,她感到写书的人不是她,而是“ ”。
第三,就小说自身而言,无论是人物,情节还是创作风格也处处彰显宗教意识。
鉴于原作中突出的宗教特色,对它的翻译固然也分外重要。
阐释学认为,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理解和解释。
理解者不同的历史背景,各自特有的视域都会在对原作阐释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烙印。
二、宗教文化重构对比研究原作中宗教主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分散于整部小说的各个章节,笔者对此作了总结,试图从宗教词汇和宗教人物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不同译者是如何移植原作中的宗教主题信息的。
笔者从十多个译本中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译本为研究范本,它们分别是清末林纾和魏易的合译本、20世纪80年代初黄继忠和90年代末期王家湘的译本。
例1:‘Mother’sbar’lsislikedatarwidder’sMas’rGeorgewasreading’boutindegoo dbook-deyneverfails,’saidMose,asidetoPete.林译:省译黄译:“妈妈的木桶就跟乔治少爷在圣书里念到的那个寡妇的坛子一样——真有灵验,”摩西轻轻对彼得说。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文化宗教思想论文摘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这部小说中佛、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
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几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钓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也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西游记》“讽刺椰榆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作者察性,复善谐剧,故虽变化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透过《西游记》中描写的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本文从小说涉及的宗教文化这一角度入手,探求该小说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及产生的根源。
一、《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西游记》中,同时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的文化,三者贯穿揉合在一起。
1.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小说中最明显的部分,这部小说的题材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说中处处皆是。
小说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
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
小说通过唐僧师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荤、不杀生、不淫欲等清规戒律。
比如,孙悟空为数不多的几次杀生行为(其实有时是被冤枉的)都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惩罚(如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减圣僧恨逐美猴王》)。
面对异性求爱,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猪八戒的好色和动摇也受到了惩罚(如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书中描述的许多环境都宣示了佛教文化,而佛教方面的术语更比比皆是,单是从诸多回目中就可以随手摘录到。
如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无神》,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奖受心经》,第44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76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等等。
从《西游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论文

从《西游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西游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西游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佛教《西游记》中的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在《西游记》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例如,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是佛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这种佛教信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道教《西游记》中的道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在《西游记》中,道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例如,孙悟空的道教信仰,猪八戒的道教信仰,沙僧的道教信仰,他们都是道教信仰的典范。
这种道教信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儒教《西游记》中的儒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在《西游记》中,儒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例如,唐僧的儒教信仰,孙悟空的儒教信仰,猪八戒的儒教信仰,沙僧的儒教信仰,他们都是儒教信仰的典范。
这种儒教信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信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二、《西游记》中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西游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这些宗教信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儒教信仰等特点。
例如,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儒教信仰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信仰。
此外,这些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儒教信仰等特点。
其次,这些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例如,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儒教信仰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
世界宗教基督教论文

世界宗教——基督教的净土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那么宗教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对宗教文化现象又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我深受着基督耶稣对我的恩佑和福泽。
他用宝血洗净我的罪,保佑我平安得永生。
阿门!对于我来说:宗教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仰以灵魂安慰得解脱。
关键词:世界宗教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圣诞节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思考小结世界宗教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而其它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
中国人习惯上称中国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而实际上只是在世界三大宗教基础上加上了中国传统宗教——道教。
天主教与新教(中国人俗称基督教)乃基督敦三大致派中的两大敦派,另一大派是东正教。
这三大敖派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仍被视为同属一教。
基督教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
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
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基督教教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1、十诫。
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三位一体。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
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
异域宗教对中国文化论文-异域文化

异域宗教对中国文化论文:异域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异域宗教对中国文化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异域宗教对中国文化论文篇一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要吸取了其优秀成分,充实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
在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事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持足够的警惕,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独立。
本文具体谈谈从几个方面体现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全球化一、总结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五次影响我国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上,很容易发现外来文化的影响,总的概括为5次大的影响,自东学西渐起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第一次大的影响是东学西渐,这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当时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东汉王朝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第一次大的影响。
第二次大的影响是在元朝的时候,大批的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由此成为西方人垂涎的宝地。
接下来的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带来西方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代表人物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只是中国当时的统治者继续沉迷于天朝威武的迷梦中。
第四次影响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通过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后来一批批的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而第五次文化大规模的影响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不断地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开始看NBA,开始流行过西方的节日,后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界的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并渗透到中国人的观念中。
蒙古宗教文化习俗论文

蒙古宗教文化习俗论文一、居住习俗卫拉特蒙古受到宗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习俗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习俗。
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指出,居住习俗最早追溯于原始时代,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
而卫拉特蒙古的居住民俗就深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习俗。
居住习俗最主要的三方面表现是:衣、食、住。
下面做具体阐释。
卫拉特蒙古一般是搭蒙古包为居住地,卫拉特蒙古人一般讲究室内的陈设摆放,如佛龛摆放的朝向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在新疆土尔扈特蒙古包内,日常用具的摆放位置都是十分讲究的,柜子的朝向正对着蒙古包的门,在柜子上摆放着佛龛,卫拉特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摆放位置是因为佛龛中的佛是他们最尊敬的神。
另外,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中,佛龛朝向蒙古包的西北方向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位置,就是因为受到他们崇拜原始宗教萨满教“翁衮”的信仰的影响,后来藏传佛教传人到蒙古族,人们便开始信佛,供奉的对象也转向了佛像。
另外,还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的佛龛是朝向正北方向的,这也是受到当地藏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开始佛龛的朝向是西北方向,因为他们视西北方向为神灵,后来他们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改变,用正北替代额西北,于是佛龛的朝向就成了现在的正北面。
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上的习俗是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观念的影响的并且是随着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关于卓罗斯的两支——准噶尔和吐尔伯特的神话,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后期佛教的色彩,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卫拉特蒙古人崇拜萨满教的信仰。
这些宗教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卫拉特蒙古人,并且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
现在卫拉特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炉灶,这家人经常会以炉灶为中心,围绕着它全家人进行祭祀活动。
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而且火中会藏着神灵即火神。
火神在他们心中是至髙无上的,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去净化不洁之物,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祭祀活动,他们希望火神能够保佑他们家人一切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学院:建艺学院班级:工设09.2姓名:李贝贝学号:120094701024序列号:1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
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
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
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
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
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
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
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
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天下名山僧占多。
风景优美的名山被佛、道教徒占后经过多年的修建成为宗教名山,正是这些以宗教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宗教发展与依托的基地。
这些基地成为宗教发展之源地,从这里流传、扩散到各地。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
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
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情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二、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
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也在唐太宗贞观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占优势。
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
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
传说在唐朝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
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达657部。
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着名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着,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
如《河含》、《河毗县》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
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
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
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
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此种影响,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
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
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
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着名的也要数佛教寺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
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着名的佛画家等等。
而道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
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紧密相连的。
三、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
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
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
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
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
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歌。
而近代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
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
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
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
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
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内容。
四、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的原因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想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
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
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
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已无我,就很接近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
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
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象。
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形象感人了。
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
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
艺术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
宗教同样创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
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化”了的。
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
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
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摄于自身之内。
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
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
至于某些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
而对宗教意识、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该批判抛弃的。
上面这些就是我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理解,我知道以我的知识对宗教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宗教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吕大吉。
宗教学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