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药治疗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 桂 枝甘草汤、保元汤加减:人参、黄芪桂枝、 桃仁、红花丹参、 当归、赤芍、川芎、甘 草等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 病)。心衰急性加重可选用黄芪注射液。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 指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 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 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一种具有血液动力学异常和 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为各种 心脏病 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严重的慢性心 血管病症,全球约有2250万CHF患者,且每年新增加的 患者约有 200 万。
中医药治疗
兼证 水饮证:治法通阳利水。推荐方药:水饮
内停者,五苓散、苳桂术甘汤、木防己汤加 减;水凌心肺者,葶苈大赛泻肺汤加减;脾 虚水肿者,防己黄芪汤加减;阳虚水泛者, 真武汤、防己茯苓汤加减
中医药治疗
兼证 痰浊证。治法:化痰利湿。推荐方药:二
陈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脾虚者,合四君子 汤;痰热者,小陷胸汤、 黄连温胆汤加减。
好 中南 在在
2014
2014
的能中
疗取明
效 。
得 良
确 了 中
年 中
年 中 国 心
医 药 在
国 心 衰
衰 诊 断 和
心 衰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指 南
治 疗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受损。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衰弱、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诊断心衰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配方等。

一、药物治疗:
1.补气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脏供血量。

2.活血化瘀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

3.利水消肿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等,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4.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心脏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疗法:
1.舌尖灸:针灸舌尖,可达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2.心包经穴位针灸:通过刺激心包经相关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

3.神阙穴针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整心脏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三、中药配方:
1.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2.通心络胶囊:含有丹参、川芎、水蛭等中药,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保护心脏功能。

3.莲子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莲子心、石菖蒲等,可补气养血,改
善心脏功能。

以上是心衰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
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守医生
的指导,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颈静脉压升高和心尖搏动位置改变对诊断心衰更为特异。
常规检查
1.心电图:所有心衰以及怀疑心衰患者均应行心电图检查,明确心 律、心率、QRS形态、QRS宽度等。
2.X线胸片:对疑似、急性、新发的心衰患者应行胸片检查,以识 别/排除肺部疾病或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提供肺淤血/水肿 和心脏增大的信息,但X线胸片正常并不能除外心衰(Ⅰ,C)。
✓China-HF 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4.1%。
概念及临床表现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 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 周水肿)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 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特殊检查
1. 心脏磁共振(CMR) 2.冠状动脉造影 3.心脏CT 4.负荷超声心动图 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 和/或代谢显像
6.心肺运动试验 7. 6 min步行试验 8.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 9.心肌活检 10.基因检测 11.生活质量评估来自慢性心力衰竭的诊 断流程
心衰的预后评估
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参数: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
背景
背景
✓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 0.9%。
✓对国内10 71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调查显示:1980、1990、2000年 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5.4%、12.3%和6.2%,主要死 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心脏性猝 死(13%)。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Ⅱ 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明显的气 促、疲乏或心悸
Ⅲ 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可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即引起显 著的气促、疲乏、心悸
Ⅳ 休息时也有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会引起不适。如无需静 脉给药,可在室内或床边活动者为IVa级;不能下床并需 静脉给药支持者为IVb级
室不同,心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较大的个体差 异,代偿良好的心衰患者可以无症状和体征。对特 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询问患者3代家族史以 帮助确定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隅1(I,C)。 体格检查应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判断液体潴留 的严重程度,注意有无近期体重增加、颈静脉充盈、 外周水肿、端坐呼吸等(I,B)。颈静脉压升高和
肺部疾病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பைடு நூலகம்
肺原性心脏病,肺血管疾病
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功能异常,传导系统异常
病程或治疗而发生的变化。
心衰的诊断和评估
心衰的诊断和评估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慢性心衰
诊断流程见图1。首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 图、胸片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利钠肽 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明确是否存在心衰(诊断标准见 表1),再进一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最后,还 需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是否存在并发 症及合并症。全面准确的诊断是心衰患者有效治
表2心力衰竭的病因
病因分类
具体病因或疾病
0肌病变 缺血性心脏病
0肌梗死(心肌瘢痕、心肌顿抑或冬眠),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内皮功能障碍
心脏毒性损伤
心脏毒性药物 药物滥用
抗肿瘤药(如蒽环类、曲妥珠单抗),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麻醉药 酒精、可卡因、安非他命、合成代谢类固醇等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以心悸、气喘和肢体水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心悸、气喘和水肿等主要特征。

早期症状为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包括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和心慌。

右心衰竭的症状以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为主,包括消化道症状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诊断方面,中医可以通过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等检查手段,辅助诊断心衰。

西医方面,左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和心慌等症状。

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消化道症状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一、概述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中医病名:心衰病;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中医辨证分型】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

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坐位,必要时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血氧饱和度监测。

(2)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3)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

(4)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5)其他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治疗,如心律失常、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睡眠呼吸障碍、甲状腺疾病等。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摘要】慢性心衰生存期低于恶性肿瘤患者,西医治疗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中推广,故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很有必要。

【关键词】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期;临床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1-022011年度,本科共收治心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129例,按照本科“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共纳入94例,根据“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治疗。

因心衰方案于2010年3月始施行,故方案有较为扎实的临床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病案94例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9.4岁,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0岁。

因纳入病例中,平均年龄较大,故心衰原因较为明确,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占97.9%,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

心衰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术语》)【1】(内容略)。

1.3 西医诊断参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ningham)【2】(内容略)。

1.4 病例纳入标准非休克型,无昏迷,心率大于50次/分钟,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非先心病,非恶病质,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5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高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并发严重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室颤等。

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本人拒服中药汤剂等。

1.6 治疗方法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本方案以“水瘀互结证”为基本证候,再根据临床表现辨属气虚、阳虚等、阴虚,以固定方剂为核心,随虚证而加减(具体药物略),配合中药外治法等。

1.7 西医治疗按《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治疗。

1.8 观察指标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水肿、喘息、上腹部不适明显缓解时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1.慢性稳定期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

(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2)气阴两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临床症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为兼有痰饮证。

2.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在上述基本证型基础上出现阳虚水泛、水饮凌心甚至喘脱、或痰浊壅肺。

(1)阳虚水泛证:喘促,心悸,痰涎上涌,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肢肿。

舌质淡暗,苔白水滑,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喘息不得卧,烦躁,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

舌淡暗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心悸,动则尤甚,或发热、恶寒,尿少肢肿,或颈脉怒张。

舌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或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慢性稳定期
(1)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 黄芪20g 茯苓15g 白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2)气阴两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 麦冬20g 五味子20g 生地黄20g 黄精15g 玉竹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3)阳气亏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 当归2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炮姜15g 芍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川芎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制附子10g 甘草15g
2.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猪苓15g 茯苓15g 车前子15g 泽泻15g 葶苈子15g 炙甘草15g 地龙15g 桃仁15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2)阳虚喘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党参20g 炮附子10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干姜15g 桃仁15g 红花15g 炙甘草15g
(3)痰浊壅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20g 白芥子20g 莱菔子20g 款冬花15g
地龙15g 葶苈子15g 车前子15g 桃仁15g
杏仁15g 炙枇杷叶15g制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茯苓15g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灸法:选取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20~30分钟,日一次。

(2)穴位贴敷: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根据症候可选加肺俞、关元、足三里等)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4~12h后取下即可。

(3)中医泡洗技术:选用益气、养阴、活血、温阳、利水等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三)运动康复:参考《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可根据患者心脏评估结果采用走步、踏车、爬楼梯、太极拳等方法。

(四)西药治疗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规范应用利尿剂、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等药物。

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对水肿者,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

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