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万英镑》透视美国文化
拜金主义——时代的悲哀 《百万英镑》读后感

拜金主义——时代的悲哀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曾说过:“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也许有人会对这句话不以为然:当今社会,金钱就是立身之本,人们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借助笔下的《百万英镑》给出了我们答案。
《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揭露并讽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英国。
一对伦敦的富豪兄弟用一张面值百万英镑但无法兑现的现钞打赌,看这张钞票究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财富还是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
很快,从美国来的亚当进入了富豪兄弟的视线。
这个人的船在海上迷失方向,身无分文、阴差阳错地来到伦敦,这样一位穷人是他们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于是亚当被请进了富豪家中并得到了这张百万大钞。
在这一个月中,亚当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进入了伦敦的上流社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甚至比文中的虚构情节更加离谱、更加过分!自古以来,在医生的头上似乎总有一个神圣的光环,这个光环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如“济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普救苍生”、“人道主义”等。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近日,陕西省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欺骗孕妇家属,诱导其放弃婴儿。
其后竟转手以数万元的价格将婴儿转卖给人贩子。
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了金钱不顾职业道德,其他为了金钱而不顾他人生命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也数不胜数。
四年前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不幸罹难的事件被人们传为佳话。
然而与之所构成强烈道德对比的却是事件中本应发挥正面作用的捞尸者。
打捞船开到后,没有一点救人的意思。
所有的对话都围绕着一个钱字。
当时校领导身上带的现金不够,答应对方先捞人,剩余的钱随后补上,但打捞船船主不干。
其间甚至有女同学“跪求”打捞船船主尽快救人,但对方就是坐在船上不动。
辛辣的讽刺——读《百万英镑》心得分享

辛辣的讽刺——《百万英镑》心得分享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著有著作《百万英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他不仅仅是个幽默大师,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更是不动声色的讽刺了当时美国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令人忍俊不禁。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因故迷失方向后,幸被轮船遇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
他身无分文,特别孤独,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
他先去饭店吃饭,老板先对他很刻薄,之后,当他“小心翼翼地说“请找钱吧。
”老板恢复了常态,连连道歉说他找不开这张大票,不论亨利怎么说老板也不接。
老板一个劲地打量那张大票;好像怎么看也饱不了眼福,可就是战战兢兢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凡夫俗子一接那票子上的仙气就会折了寿。
“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可这事还得办哪。
请您找钱吧,我没带别的票子。
”“没关系,这点小钱儿何足挂齿日后再说吧”。
“我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到这儿来了;”“那也不要紧,我可以等着,而且,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点什么就点什么,这账呢,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
”看到这我忍俊不禁,我去吃饭咋没遇到这样的店主呢?之后,亨利去了服装店,要买衣服,却屡遭白眼,店员都敷衍了事,给他的衣服不合身也不好看,当他再次拿出百万大钞时,店员仅仅瞟了一眼,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也大变,店主来了,一脸谄媚的笑容“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去吧。
请您赏脸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介,考究,庄重……””仿佛,世界上已经没有词语来形容这件衣服了。
与此同时,在小说中,亨利对郝斯丁的救助,波霞对亨利执着的爱……在真情的照应下,金钱膜拜狂才各显得丑态百出。
看完后,想起了鲁迅先生曾经的故事。
一次,鲁迅先生穿着一件破烂的小衫,穿着随便就去了理发店,那位理发师傅见鲁迅衣着破烂,变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鲁迅先生见此,不但没生气,还给了超出价钱的好几倍,理发师欣喜若狂。
读书心得——从《百万英镑》透视美国文化

读书心得——从《百万英镑》透视美国文化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极具幽默与讽刺。
他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及口语模式对后世作家都起到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多以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为主人公,人们透过他的一系列小说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美丑善恶。
不仅如此,他的小说中所展现的美国中西部幅员辽阔的土地也成为人们探索美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百万英镑》这篇人们耳熟能详的短篇小说不仅发掘了资本主义社会对金钱至上的崇拜以及在此背景下体现的世间冷暖,同时读者也可借此小说对美国的历史文化管窥一豹。
首先小说的发生正是以美国人这种大胆的探险开拓精神为前提的。
故事虽然主要发生在伦敦,但我们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工作之余,他喜欢驾驶着小帆船在海湾里航行作为休闲方式。
然而“天生大胆”的他却在一次航行中驶入大海,幸而碰上了开往英国的帆船将他救起。
他便在船上做起普通水手的活以抵船钱。
故事写到这儿可能很多读者都会以为亨利会在船上打工直至船返航回美国,毕竟他在旧金山有着还算稳定的工作。
不过读者接着往下读会发现作者并未打算让亨利做立刻返航的打算,而是让他在伦敦来一场乞讨的旅行。
“吐温和众多的美国人一样,喜欢游历欧洲”,尤其对英国情有独钟。
他曾数次造访这里,每次都在伦敦停留长达一年之久,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便让自己的主人公在这样一种境遇下开始了未知的探险。
而在文章中读者找不到主人公对陌生的世界表现出丝毫的恐惧与退缩,反倒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状态,虽然“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身无分文,却没有在异国他乡的不知所措和慌乱。
读者眼中的亨利反倒是想尽办法生活下去,这和美国人的开拓冒险精神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美国文化发端于欧洲,尤其是英伦三岛。
作为英国人的后裔,美国人身上有着英国人富于探险精神的深深烙印。
而英国人这种探险精神又源于北欧的维京海盗。
他们多次征伐英国,为英国文化注入了冒险、远游的精神,使本来闭塞保守的不列颠民族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开辟新航路以及新大陆的发现。
《百万英镑》读后感12篇

《百万英镑》读后感12篇《百万英镑》读后感1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用幽默、诙谐和滑稽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和风土人情,并由此透视了人性的某些普遍特点和风土人情。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此书精选了13篇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以《百万英镑》大家最为熟悉。
《百万英镑》是讲一个穷小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他是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了一对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给了他一百万英镑。
原来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
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了三十天。
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他拿着这张百万大钞竟然可以免费吃饭,买衣服,免费住宿,人们一个个像乞丐一样讨好他,竟拼命地拉拢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还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万英镑的银行利息……马克·吐温用幽默滑稽的语言描绘了金钱主宰的社会的种种丑态,嘲弄了金钱社会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
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令人忍俊不禁。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也是经常以貌取人吗?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同样反映出了金钱在现代社会中的神奇力量。
《好孩子的故事》和《坏孩子的故事》嘲讽了教会学校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故教训。
本书中《罗马万神殿维纳斯神像的故事》,乔治是个现身艺术的贫穷艺术家,爱上了杂货店老板的女儿玛丽,但玛丽的父亲极其势力,想让女儿嫁给有钱人。
乔治的朋友约翰把乔治的大理石雕像作品弄残,埋入地下,伪装成出土文物,获得了巨额的金钱。
马克吐温读《百万英镑》有感

马克吐温读《百万英镑》有感马克吐温读《百万英镑》有感《百万英镑》书中的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却一波三折,你的心会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跌宕起伏;书中的小说,短小精悍,但语言却幽默细腻,你会忍俊不禁并有所思考……。
马克吐温读《百万英镑》有感篇一今日,我阅读了一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
《百万英镑》主要讲的是,一位从美国漂泊至伦敦的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亨利·亚当,遇到了一位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他们从银行里取出了一张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们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则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于是,他们选中了诚实聪明的亨利做实验品。
然后,亨利经济上的突变,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亨利经历了他人的种种误解,命运的重重转机,突如其来的爱情和全新生活。
我认为,这篇短篇小说表现了马克吐温早期的风格:诙谐幽默,在滑稽可笑的闹剧之中见讽刺。
这种讽刺虽采用喜剧的形式,但同样是深刻有力地。
作者从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入手,写出了当时弥漫全美国的投机风气。
在阅读此文章前,我还不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如此的崇尚金钱,但读完此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为了金钱,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尊严,当我看到服装店老板刚开始对衣衫褴褛的主人公视若无睹,再到后来的点头哈腰,成为“势利眼”时更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认为,人不应该仅从金钱、地位、衣着去衡量一个人,正所谓“人不可貌相”,人的外表可能是虚伪的,人应该从一个人的本质性格思想去正确的评价一个人。
对我来说,《百万英镑》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一百万英镑的巨钞,也很少有个人能在一夜之间经济发生巨大转变,但是同样有人认为通过赌博也许可以实现一夜暴富,我认为这是严重的高风险投机行为,是不良的投机风气,通过赌博一夜暴富是几乎不可能的,虽然有些时候也有成功案例,但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甚至导致家道中落的,因此,我认为投机心态是严重的心术不正。
《百万英镑》读后感

《百万英镑》读后感
《百万英镑》是一部由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
描绘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小镇为背景,通过
主人公亚当斯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亚当斯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对金钱的
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让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而他的妻子伊莎贝拉则是一个典型的虚荣女性,她对名利的追求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小说中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也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对小镇上的种种现象的
描述,揭示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尤其是对金钱至上和虚荣心的批判,让人深思。
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虚荣心膨胀的现象依然存在,这让我不禁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最后,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也是其魅力所在。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和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生和社会。
这种幽默和讽刺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深思。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作品让人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启发。
总的来说,读完《百万英镑》,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
对人物的塑造、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幽默讽刺,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在笑声中思考,更让人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优秀的作品,从中得到启发和反思。
《百万英镑》中反映英美文化差异

浅析《百万英镑》中反映的英美文化差异摘要 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一直以其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幽默和尖锐的讽刺艺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所介绍的《百万英镑》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为读者创作出的一部超越国界,以关照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性堕落为主题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巧妙地将当时英国泰晤士河畔的社会状况和美国西部狂野的开拓文化相融合,向读者展示了英美的文化渊源以其在各自发展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开拓精神清教文化西部幽默本土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作为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着力于揭示、剖析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问题。
由于他个人丰富而富于传奇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因素;此外,由于是在反映英国文化和北美本土文化的交融上,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引发读者超越民族范畴的文化认同的思考。
如本文所分析的《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从美国视角出发,思考英国保守文化与美国“新大陆思想”相似与差异的作品。
这部作品虽然是批判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但同时也赞扬了主人公美国人亨利身上所体现出的英国人当年远游探险的开拓精神,而这种精神也随着移民运动的不断高涨而传播到美洲大陆,成为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本土粗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英国远洋探险精神与美国大陆开拓精神的异同美国社会的主流种族群体大多来自于西欧的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后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到了多数,正是因为这样的血脉相成,英美文化才会显现出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英国早期那种具有冒险性质的殖民扩张精神,为不断强大的美利坚民族所效仿,国民精神中也充满了诸多冒险的色彩。
英美国民之间的这种冒险精神的相似性也成为很多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他一生致力于开拓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国文学,但是在创作研究中,他又往往钟情于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和效仿。
2024年读百万英镑的心得样本(三篇)

2024年读百万英镑的心得样本在《百万英镑》这部作品中,描绘了服装店员工对顾客的直观偏见。
当亨利·亚当斯因衣着朴素进入店内时,一名员工嘲讽地表示,像亚当斯这样的外表不可能拥有大额钞票。
亚当斯对此表示抗议,指出自己并非无力购买,只是不愿意让店家因找零而感到不便。
《百万英镑》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该书讲述了亚当斯意外抵达伦敦后,在一次饥饿的状态下,收到一个装有面值一百万英镑纸币的信封。
信中说明他可以自由使用这笔钱,并在一个月后报告使用情况。
这一事件使他迅速成名,并在一次晚宴上遇见了美丽的波霞,两人陷入爱河。
亚当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努力工作,积攒财富,最终得知波霞其实是赠予他百万英镑的先生的养女。
这部小说生动地揭示了那些以财富衡量一切、以貌取人的势利之人。
正如服装店员工最初对亚当斯的冷漠和不屑,以及发现他拥有巨额财富后的献媚态度,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虚伪面目。
这部作品也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富人无忧无虑,但实际上,财富并不能买到一切。
无论是健康、睡眠还是善良的心,这些都是金钱无法购买的。
金钱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善生活条件,但它也可能诱惑人们走向罪恶的深渊,蒙蔽双眼,混淆是非。
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金钱的价值,认识到它并非生活的全部。
2024年读百万英镑的心得样本(二)在《百万英镑》这部作品中,一张钞票的价值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这张钞票非同寻常,其面值高达一百万英镑。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张巨额钞票的出现,竟然源于一对富豪兄弟之间一场无聊的赌局。
故事背景设定在____世纪初的英国,一位名叫亨利的美国穷汉意外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
这张支票的来源是一对富豪兄弟间的赌注:探讨一个身处困境的人得到这样一张巨额钞票后会遭遇何种境遇。
两位富豪意见相左,一位认为亨利会饿死,另一位则坚信他能够生存下去,于是亨利成为了这场赌注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万英镑》透视美国文化
摘要: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除了揭示了拜金社会这一主题,又处处透露出英国文化对美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以及在美洲大陆上清教主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冒险远游勤劳自制内省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极具幽默与讽刺。
他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及口语模式对后世作家都起到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多以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为主人公,人们透过他的一系列小说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美丑善恶。
不仅如此,他的小说中所展现的美国中西部幅员辽阔的土地也成为人们探索美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百万英镑》这篇人们耳熟能详的短篇小说不仅发掘了资本主义社会对金钱至上的崇拜以及在此背景下体现的世间冷暖,同时读者也可借此小说对美国的历史文化管窥一豹。
首先小说的发生正是以美国人这种大胆的探险开拓精神为前提的。
故事虽然主要发生在伦敦,但我们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工作之余,他喜欢驾驶着小帆船在海湾里航行作为休闲方式。
然而“天生大胆”的他
却在一次航行中驶入大海,幸而碰上了开往英国的帆船将他救起。
他便在船上做起普通水手的活以抵船钱。
故事写到这儿可能很多读者都会以为亨利会在船上打工直至船返航回
美国,毕竟他在旧金山有着还算稳定的工作。
不过读者接着往下读会发现作者并未打算让亨利做立刻返航的打算,而是让他在伦敦来一场乞讨的旅行。
“吐温和众多的美国人一样,喜欢游历欧洲”,尤其对英国情有独钟。
他曾数次造访这里,每次都在伦敦停留长达一年之久,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便让自己的主人公在这样一种境遇下开始了未知的探险。
而在文章中读者找不到主人公对陌生的世界表现出丝毫的恐惧与退缩,反倒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状态,虽然“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身无分文,却没有在异国他乡的不知所措和慌乱。
读者眼中的亨利反倒是想尽办法生活下去,这和美国人的开拓冒险精神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美国文化发端于欧洲,尤其是英伦三岛。
作为英国人的后裔,美国人身上有着英国人富于探险精神的深深烙印。
而英国人这种探险精神又源于北欧的维京海盗。
他们多次征伐英国,为英国文化注入了冒险、远游的精神,使本来闭塞保守的不列颠民族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开辟新航路以及新大陆的发现。
小说中对于英国人这种热爱远游的精神也有所体现。
当亨利怀揣着那张百万英镑再次对那对英国人兄弟的宅邸拜访时,仆人说他们都去旅行了,可能去了
大陆,要一个月才回来,其他家人也都出国几个月了。
虽然这段内容篇幅不长但可以看出英国人热爱漫游而且动辄就是数月时间。
除此之外,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国的入侵也对英国人开拓冒险精神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英国人热衷于打赌,这点深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影响,也和他们的冒险精神不无关系。
整篇小说的缘由也正是来自这对英国兄弟的一场赌局。
英国人作为美洲大陆早期的征服者,除了一批狂热的淘金分子,还有一部分是异于英国本土宗教追求的清教徒,他们深受英国本土的宗教压迫与迫害,漂洋过海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新的生活追求。
他们的到来为美国早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批清教徒崇尚节制勤俭的生活方式,坚持纯洁、勤劳、内省、节俭。
《百万英镑》的主人公亨利身上无不透露出清教主义的影响,他可以被称之为具有清教主义优秀品德的典型代表,换句话说,亨利的“圆满”结局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
小说开篇便明确指出,亨利虽然没有任何背景,但他却一直坚定这样一种信念:凭借着自己聪明的头脑、清白的名声,他一定“能走上一条最终发迹的康庄大道”。
其实这也正是贯穿美国几百年来美国梦的写照。
虽然无依无靠,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也依然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早期的清教徒“认为努力劳作的收获才是真正的生活,财富和时间不
应用于享乐,而应将其投入到进一步的工作中去”。
亨利在实际行动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
在旧金山时他虽然只是个小办事员,为了加班费经常熬夜,但是他聪明勤奋,头脑清晰,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坚定不移。
相反他的好朋友黑斯廷斯的失败多少有些投机的缘故在里面,他缺乏亨利的脚踏实地的勤奋。
除此之外,亨利所表现出的自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他在伦敦靠岸,花光身上仅有的一元钱,饥肠辘辘地蹒跚在大街上,看着那只沾满污垢的大鸭梨,他强烈地克制着自己,内心做了无数次挣扎始终没有把手伸向那只鸭梨。
在他被领进绅士的豪宅中面对着丰盛的早餐,为了自己的尊严他同样竭力忍受着。
当他了解到他与这对绅士的相遇只是源于这二人的一场恶作剧般的打赌,他虽然感到屈辱,但他依然忍耐着自己的愤恨。
当他怀揣着那张百万英镑时,他也没有因此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他首先奔向一家“廉价”的馆子饱餐了一顿,吃完也没想着要带着这笔巨款远走高飞,他没有放纵自己,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将这笔钱物归原主。
即使在后来怀揣着百万英镑的条件下他依然很有分寸地只想买别人退回的衣服,吃廉价的馆子。
亨利被动地进入了这场赌局,但在我们的主人公看来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他的行为再次体现出清教主义所倡导的人时刻需要内省来反思自己。
这笔意外之财没有让亨利
想入非非,他来到公园里,坐下来对整件事反复思量,分析了各种可能性和得失利弊,最终决定:为了他们允诺指派的职位要妥善保管这笔巨款。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亨利的内心在光明与黑暗中苦苦挣扎。
白天怀揣着巨款享受着人们的恭维,似乎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
而当黑夜降临,一切都安静下来,恐慌感又袭上心头。
直到当获得了鲍西亚的好感,遇上了昔日朋友黑斯廷斯。
他首先向鲍西亚坦诚了事情的始末,百万英镑的由来。
后来黑斯廷斯对他的赞美羡慕之词又使他突然清醒过来。
亨利一阵不寒而栗,犹如“自己正站在火山口上方,脚下的地壳只有半英寸厚”。
亨利身上除了具备了清教主义所倡导的勤奋、自制、自省的品德,亨利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
在小说开头,两位绅士兄弟已经强调他们打赌的人选必须是聪明诚实,无依无靠的外地人。
在帮助黑斯廷斯这件事上,亨利也确实证明了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没有动用那一百万英镑既帮助了
朋友也帮助了自己挣得了一百万美元。
这也正是美国文化中美国梦所宣扬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百万英镑》的故事虽然发生在英国但处处透露出美国本土的文化精神特色,透过这篇小说读者看到了英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也看到了外来文化怎样在美洲大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董红英.从泰晤士到密西西比的文化变迁――重读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董衡巽.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查尔斯?博哲斯.美国思想渊源:西方思想与美国观念的形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责编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