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什么是普世价值

什么是普世价值引言普世价值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之间的共通价值观。
它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遵循标准。
本文将探讨普世价值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定义普世价值是一种以普遍接受和共享的标准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它是对人类共同理解和共识的反映,不受地域、民族、宗教或文化差异的影响。
普世价值的核心概念包括尊重人权、人的尊严、社会公正、道德规范等。
特征普世价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普遍性:普世价值适用于全人类,不受地域、文化和信仰的限制。
这种普适性使得它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准则。
2.团结性:普世价值强调人类的共同点和团结,旨在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过普世价值的传播和遵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减少误解和冲突。
3.多样性:尽管普世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但它仍允许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个体有所差异。
普世价值的核心并不排斥不同的文化表达和实践,而是希望通过相互尊重来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共存。
4.不可抑制性: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剥夺的,无论社会制度或政治力量如何,普世价值都应该保持不变。
尽管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中,实践和实现这些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不容置疑。
普世价值的重要性普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促进和平与稳定普世价值的普遍性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通过遵循普世价值,社会可以建立公正、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保护人权和尊严普世价值将人权和尊严置于核心地位。
无论个人处于哪个国家或文化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被尊重和保护。
普世价值的传播和推广可以帮助确保人权得到全球范围内的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普世价值强调社会公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普世价值的引导,社会可以追求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这有助于解决贫困、不平等和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全球共识与合作普世价值的普适性可以帮助建立全球共识和合作。
“普世价值”三题

“普世价值”三题摘要:西式概念“普世价值”确实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但是,将它作为当代各文明通约的底线伦理则可,作为强求其他文明的唯一标准则需审慎对待甚至拒斥。
普世价值在当代中国有其特色内涵与表达。
关键词:普世价值;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普世价值”(the Uuniversial Ethics)又称作“普遍伦理”、“普适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学界关于“普世价值”的多面揭示多数研究者认为,普世价值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它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的。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命题。
[1]根据讨论者立场的不同,普世价值可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类别。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挑挑拣拣。
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内部共有的价值观念。
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
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也有人指出,所谓“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其实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就是指西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法治等等。
他们把普世价值观说成西方独有的东西,或者美国独有的东西,或者某个阶级所独有的。
还有的把它和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对立起来,力图让特定阶级、特定文化的价值变成适用于一切阶级、国家、文化的普世价值。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社会历史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也没有相对的“普世价值”和共产主义时代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被炒热有其社会思想来源和宗教神学来源,而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鼓吹。
对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要全面把握共同点与差异性,并作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运用。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看了有关“普世价值”问题的文章,颇受启发,愿参加讨论并求教于有关专家。
一、“普世价值”究竟有没有?有学者称“普世”一词来自希腊文,原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
有的认为“普世价值”是“普天下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
如是这样,那它就不同于和“特殊”相对应的“普遍”、和“特适”相对应的“普适”,而是指整个世界;也不同于“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而是指所有的人。
我国古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佛教的“普门”和“普度众生”,基督教的“普适性”和“普世教会运动”,其中的“普”都有这层意思。
现今“普世价值”的宣扬者,一般将“普世价值”说成普遍适用于世上所有地方所有时代所有人的绝对的永恒的价值。
本文的讨论也就从这样的含义入手。
首先,世上有没有绝对的永恒的东西?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有争论。
有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是绝对的永恒的。
有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抽象的原则,它是绝对的永恒的。
由此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及其世界的统一性来源于思维的统一性的世界模式论,指出:“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杜林却“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
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时,恩格斯不是简单地说它有或无,而是区别非生物界、生物界、人类历史和人的思维这四类不同科学,对其中有无永恒真理的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具体的分析。
说宣布二乘二等于四,鸟有喙,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为永恒真理的人,是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
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一些争论,如何认识普世价值、如何认定普世价值、它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究。
普世价值的源起“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
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
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
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西方普世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
目录
西方普世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指的是以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被认为具 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道德权威。然而,对于西方普世价值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下面从几个 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西方普世价值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是无可否认的。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普世价 值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反对封建主义、推动现代 化进程中,西方普世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二战后,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和普及 被视为全球民主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另外,西方普世价值的推广和普 及也需要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 际情况相结合。在推广西方普世 价值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 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 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和理念的传播 和普及
西方普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西方普世价值并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和标准,也不是 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唯一模式。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 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共性,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文化特色
NEXT
综上所述,西方普世价值具有积 极和消极的方面。虽然其对于全 球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 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 议。因此,在评价西方普世价值 时需要全面考虑其历史背景、理 论基础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并保 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我 们也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价值 观念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尊重彼 此的选择和立场,共同推动人类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西方普世价值
此外,对于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解 和实践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变化和发展,西方普世价值 的具体内涵和实践方式也需要不 断调整和改进。例如,在面对全 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新型挑 战时,西方普世价值需要更加注 重国际合作、尊重多元文化和促 进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谈点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政治理论课程作业国贸08研姓名:帖鹏飞学号:2008110007谈点对“普世价值”的看法一、何为“普世价值”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
而“普适”仅仅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
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是普适价值,但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
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标题:辨析普世价值观:反对与反思导语:普世价值观作为一个广泛流传的理念,被用来评估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价值观碰撞以及歧视。
本文在回顾普世价值观概念的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并呼吁对其进行反思。
一、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1. 普世价值观常常过度强调了一种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否定和边缘化。
事实上,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历史、价值体系和传统,不应被单一的普世标准所界定。
2.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客观的评判标准,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普世价值观的存在可能加剧文化上的不平等和偏见,进一步削弱文化多样性。
二、权力和政治阶级1. 普世价值观的制定者一般是来自政治权力阶级的精英,他们的观点常常只代表了少数特定人群的利益和观点,忽视了底层人民的权益和声音。
2. 普世价值观的推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强制和干涉,使得本应基于自愿和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传播变得强制化和僵化。
这种强制化往往排除了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声音。
三、历史和文化遗产1. 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消失。
当指导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被普世价值观所主导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被不加思考地抛弃或遗忘。
2. 历史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记忆和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应受到保护和尊重。
普世价值观的过度推崇可能对此构成威胁。
四、自由和个体权利1. 普世价值观极力主张自由和个体权利,忽视了个体在集体文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某些文化中,个体的权利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2. 普世价值观对自由和个体权利的绝对追求,可能会导致个体主义和社会疏离的问题,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
总结与回顾:在支持或反对普世价值观时,我们应该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
反对普世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违背人权和公正的行为,而是呼吁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权益和差异性。
普世价值辨析

普世价值辨析什么是“普世价值”?这大概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概括起来说,“普世价值”的主张大致如下:一是存在“超阶级、超国家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观念;二是这些价值观念的内容,是西方主张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三是“普世价值”覆盖广泛,不仅“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学习普世价值的结果”,甚至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认识和实践“普世价值”的过程,如此等等。
对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眼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看待所谓“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政治本质其实,作为社会思潮的“普世价值”,并非是要去讨论是否存在具有终极意义的“普世价值”这样的学术问题。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有人写过这样的话:“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
抽离了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
”也有人相对通俗地说:“印度经济一度落后于中国,不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别,而在于是否融入普世价值之别。
”可见,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就是现在西方通行的市场经济、宪政民主等。
而且,在他们眼里,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于市场经济,而是在于政治体制方面,就是要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照搬所谓“西式民主”那一套东西。
这才是“普世价值”的庐山真面目。
“普世价值”的哲学辨析在哲学层面,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也不是不可以讨论的。
但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什么“普世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包括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反映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甄言 2008 年 07 月 04 日07: 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
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
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作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
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
1/ 13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
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
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
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
---------------------------------------------------------------最新资料推荐------------------------------------------------------ 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只是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价值原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应该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
但是几千年来,它究竟在何时、何地、被何人真正实行过,又为什么难以实行,则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从理论上说,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抛开主体去空谈价值特别是普世价值。
而人的主体形态又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
每一个个体(包括个人以及团体、民族、国家等共同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并成为独立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的差别,以及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
而尊重、确立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主体的地位,肯定他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利益的差别,承认特色和不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
也就是说,这些特定的主体并不能简单地靠某种强力统一、一致起来。
从实践来看,现实中的主体也并非都准备实现统一。
我们看到,当今国际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3/ 13高于一切仍然是通行的不容置疑的原则,越是强国,对此越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
而弱势国家也已逐渐觉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道路,维护着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对人类文明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族国家如此,诸如宗教、阶级、企业、个人等,立场更是复杂而难以协调,差异和分歧更是多样而尖锐。
理论上不存在全球统一的主体,现实中不同族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正由于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所以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
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
也就是说,这里的普世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最新资料推荐------------------------------------------------------ 为什么人类会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共同价值或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共同价值是强调各民族、各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带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共同价值是各民族都有贡献、共同认可的价值,而不是某一国、某一民族独创的专利。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和界定普世价值,就更能反映人类文明历史,更能推进人类文明。
强调普世价值的相对性,并不否认人类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
我们要看到,尽管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但人性又确实有共同的一面,有超越民族、阶级和时代的共同点,所以能够形成一些具有共同性的理论及规则,再通过这些规则来调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有共性,才能有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基础。
完全否定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就否认了未来走向共产主义、走向世界大同、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可能性。
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证明共同价值存在的例子。
比如,不同人类群体在道德信条和实践上有着跨文化的共通性、5/ 13相似性,即使从来没有发生过文化接触的不相邻地区,也有某种相似的准则。
像谋杀、偷盗、乱伦、撒谎等等,在很多文化里都是被禁止的,由它们所体现的维护群体共同生存条件、促进群体发展的价值原则,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总之,应该这样来理解这一问题: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差异性和一致性的并存。
一方面,彼此间特性和追求千差万别,呈现出天然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类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又有着一致性,在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上有着天然的共通性。
文化差异背后的共性就建立在基本的人类共性上,这是人类不同群体以及文化间实现沟通的基础。
温家宝同志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为什么人类会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就是因为文化差异的背后有着人类的共性。
在这里,否认文化价值观的统一性,或者否认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都是片面的观点,是偏颇的表现。
普世价值能成为标签吗,普世价值能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最新资料推荐------------------------------------------------------ 独创吗首先,普世价值是人类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发明。
普世性价值是个抽象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最后以规范化的形式表述出来。
它来源于人类的共性,形成于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之中,只是不同民族、国家对普世价值形成参与的早晚、贡献的大小不同而已。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是普世性价值的创作者,普世价值不是哪个优选的民族独特的发明,普世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体系。
事实上,非西方文明与普世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
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众生平等主张,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互爱观念,儒家文化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思想自由)、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主张,都包含有许多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它们都为普世性价值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都主张人类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今天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努力发掘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等所包含的普世性价值,寻找出人类普世性价值观念形成的多样性文化资源。
7/ 13其次,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不能把普世价值标签化。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
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
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
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
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惟一认定者。
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一方面把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和各种价值当作其对立面,一方面用经济制裁、外交封锁、政治颠覆、武力打击等手段来推进他们自认为是普世价值的东西。
假如这种缺少对话的文化相对主义大行其道,必然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猖獗,这是对人类尊严、人类文明的严重亵渎。
如果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视为普世价值观---------------------------------------------------------------最新资料推荐------------------------------------------------------ 念,而把其他文化当作普世价值的对立面或附属物,那么,普世价值就变成了人们手中任意摆布的一张牌,成了一个标签,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随便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