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势能与电势差知识 点总结

第二章电势能与电势差知识    点总结
第二章电势能与电势差知识    点总结

第二章电势能与电势差知识点总结

编辑者:黄本强编辑时间:2015年12月19日

【知识点】

第一节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

1.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

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的功为W=Ud,其中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位移。

2. 电势能

(1)概念: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选定的参考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2)电势能是相对的,电势能的大小与所选的零电势能点有关。

(3)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时,电荷的电

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对电荷做的

功量度了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所以电场力的功是电荷电势能改变的

量度。

3.对电势能的进一步了解

(1)电势能由电场和电荷共同决定,属于电场和电荷系统所共有的,我们常习惯说成电场中的电荷所具有的。

(2)电势能是一个相对量,其数值与零电势能的选择有关,因此确定电荷的电势能首先确定参考点,也就是零电势能位置。

(3)电势能是标量,有正负,但无方向。电势能的正负仅表示大小,正值表示高于零电势能,负值表示低于零电势能。

4.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相联系。

电场力做功一定伴随着电势能的变化;电势能的变化只有通过电场力做功才能实现。

(2)电场力做功的值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的值。

电场力做正功W,电势能一定减少W;电场力做负功W,电势能一定增加W。

5.易错易混点

(1)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正、负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正、负号正好相反。

(2)电荷在移动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零,那么电荷的电势能一定没有变化。

第2节电势与等势面

1、电势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表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2、电势公式:(与试探电荷无关)

3、电势单位:伏特(V)

4、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势顺线降低。(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选择.(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6、等势面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7、等势面性质:

① 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② 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③ 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④ 等势面不相交

8、等势面的用途:由等势面描绘电场线。

9、几种电场的电场线及等势面

注意:①等量同种电荷连线和中线上

连线上:中点电势最小

中线上:由中点到无穷远电势逐渐减小,无穷远电势为零。

②等量异种电荷连线上和中线上

连线上:由正电荷到负电荷电势逐渐减小。

中线上:各点电势相等且都等于零。

第三节 电势差

1、电势差:

( 1)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电压

设电场中A点的电势为,B点的电势为则有或者表示成

显然

(2)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表示两点电势高低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电荷q从电场中A点移到B点,

即或

第四节电容器电容

1.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使电容器两个极板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叫做充电,两极板同时失去电荷的过程叫做放电.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是指其中一个极板上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2.电容器的电容是这样定义的,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它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法拉,符号用F表示.

电容的定义式是C=,但电容的大小与定义它的Q和U无关.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两平行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与有无电介质有关,与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成正比,与两平行板间的距离成反比.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负极 铜锌原电池 正极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Zn-2e -=Zn 2+ 2H ++2e -=2H 2↑ 电解质溶液 1.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A .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 .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C .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 .铁与稀H 2SO 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 4溶液时,可使反应加速 2.100 mL 浓度为2 mol/L 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入适量的6 mol/L 的盐酸 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3.称取三份锌粉,分别盛于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列要求另加物质后,塞上塞子,定时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甲加入50 mL pH =3的盐酸,乙加入50 mL pH =3的醋酸,丙加入50 mL pH =3的醋酸及少量胆矾粉末。若反应终了,生成氢气的体积一样多,且没有剩余的锌。请用“>”“=”或“<”回答下列各题。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溶解 不断 移 向 阳离 子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 功率知识点全面总结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8 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电功 一、电能 1、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时消耗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消耗了多少电能就得到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 3、电能的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用符号J 表示。 (2)常用单位:千瓦时,用符号kW ·h 表示,俗称度。 (3)换算关系:1kW ·h=1×103W ×3600s=×106J 。 二、电能的计量 1、电能的计量工具——电能表,也叫电度表,是计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 2、电能表的读数 电能表计数器上显示着数字,计数器前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kW ·h (度)。注意电能表计数器中最后一位数字是小数(十分位)。 3、电能表上所标参数的含义 (1)“220V ”——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 的电路中使用。 (2)“10(20)A ”——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 ,额定最大电流为20A 。电能表工作时的电流不能超过额定最大电流。 (3)“50Hz ”——这个电能表在频率为50Hz 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4)“3000revs/(kW ·h )”——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 ·h 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3000转。 4、1kW ·h 的作用:洗衣机工作约;电脑工作约5h ;电车行驶;灌溉农田330m 2。 三、电功 1、电功概念 (1)定义:当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时,我们说电流做了功,简称电功。电功用“W ”表示。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所以说用电器消耗了多少电能和电流做了多少功,两种说法是一样的。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2、电流做功多少的影响因素:跟电压的高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 3、电功的计算 (1)电功的公式:UIt W = (2)电功的变形公式:Rt I W t R U W 22 ==、(两推导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 路)。 说明:纯电阻电路是指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如电熨斗、电水壶、电饭锅等。但含有电动机的电路(如电风扇)不是纯电阻电路,计算电功时只能用UIt W =。 4、串并联电驴中电功特点及分配关系

初中化学空气氧气知识点总结

空 气 中 的 成 分 实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图注意点 a、可燃物要求:足量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操作要求: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 体积 e、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 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c、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者气体溶液吸收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概念分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空气污(1)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NO2)和二氧化硫SO2等。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Zn-2e -=Zn 2+ 2H ++2e -=2H 2↑ 1.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A .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 .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C .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 .铁与稀H 2SO 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 4溶液时,可使反应加速 2.100 mL 浓度为2 mol/L 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入适量的6 mol/L 的盐酸 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3.称取三份锌粉,分别盛于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列要求另加物质后,塞上塞子,定时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甲加入50 mL pH =3的盐酸,乙加入50 mL pH =3的醋酸,丙加入50 mL pH =3的醋酸及少量胆矾粉末。若反应终了,生成氢气的体积一样多,且没有剩余的锌。请用“>”“=”或“<”回答下列各题。 (1)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为__________。 (2)三支试管中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__________。 (3)反应终了,所需时间为__________。 (4)在反应过程中,乙、丙速率不同的理由是(简要说明)__________。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最新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最新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一、电功率选择题 1.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可调,灯L1、L2的额定电压均为6V,L1、L2的I﹣U图象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逐步调大电源电压至电路允许的最大值,此时() A. L1正常发光 B. 电源电压为12V C. 电路总电阻为30Ω D. 电路总功率为 2.4W 【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图乙可知,两灯泡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两灯泡的电流I1=0.6A、I2=0.3A, 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I2=0.3A,则L2正常发光,故A错误; 由图乙可知,L1两端的电压U1′=2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的电压: U=U1′+U2=2V+6V=8V,故B错误; 由I= 可得,电路总电阻: R= = ≈26.7Ω,故C错误; 电路的总功率: P=UI=8V×0.3A=2.4W,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由图乙可知两灯泡额定电流下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两灯泡额定电流中较小的,即额定电流较小的灯泡能正常发光,根据图象读出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电路的总功率.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灯L正常发光,如果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压表示数变小,灯L变亮 B. 电压表示数变小,灯L变暗 C. 电压表示数变大,灯L变亮 D. 电压表示数变大,灯L变暗 【答案】D 【解析】【解答】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 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由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小,因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所以,由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变小,灯泡L变暗,AC不符合题意;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R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电路图,理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及电表的测量对象,结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利用欧姆定律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分析即可. 3.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3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1Ω,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为0~4Ω.闭合开关S,在滑片从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1.44W B.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2W C.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2.25W D. 电压表示数从0V增大到2.4V 【答案】C 【解析】【解答】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1)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中的电流:I=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2=I2R2=()2R2= ,所以,当R2=R1=1Ω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最 大,则P2大==2.25W,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两端的电压,示数为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故选B 5.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

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好好记公式,你们是最棒的,加油,老师与你们一起努力!)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世纪金榜】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二节电功率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第二节 电功率 1、 电功率: 定义:电流在1秒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 意义: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符号:P 单位:瓦特(瓦,W ),常用单位为千瓦(kW ),1kW =103 W 电功率的定义式:P=W t W=Pt t=W P 第一种单位:P ——电功率——瓦特(W );W ——电功——焦耳(J );t ——通电时间——秒(s )。 第二种单位:P ——电功率——千瓦(kW );W ——电功——千瓦时(kW ·h );t ——通电时间——小时(h )。 电功率的计算式:P=UI U=P I I=P U P= I 2R I 2= P R I = P R R= P I 2 P=U 2R U 2 = PR U = PR R =U 2P P ——电功率——瓦特(W ); U ——电压——伏特(V ); I ——电流——安培(A ); R ——电阻——欧姆(Ω)。 2、串并联电路电功率特点: ① 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电功率之和; ② 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正比,即P 1P 2 =R 1 R 2 ; ③ 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即P 1P 2 =R 2R 1 。 3、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额定电流: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 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三种情况:

①U实U额 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有可能烧坏。(如果是灯泡,则表现为灯光极亮、刺眼、发白或迅速烧断灯丝); ③U实=U额 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电灯泡上的“PZ220 25”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25W。 灯泡的亮度是由其所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的,与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无关。 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灯丝越粗,功率越大。 将这两个灯泡串联,额定功率大的,实际功率小;将这两个灯泡并联,额定功率大的,实际功率大。 串并联电路P实与R大小的关系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在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 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 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 与 K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 i i i x αγ=∑ =2 2 1i i z m I I A ?-=±γlog L A G κ= KV =λN c N c k 1000=λ- ++=000λλλ

【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大全)经典

【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电功率选择题 1.现有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其中灯泡的U﹣I图象如图所示。将这些元件用导线连成电路后,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从5V开始减小,电流表的示数从0.3A开始增大。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电源的电压为5V B. 小灯泡的最大功率为0.3W C.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 D. 整个电路的最小功率是1.8 W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测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如图所示: ;(2)当电压表的示数为5V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3A,由图象得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 L=1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源的电压: U=U滑+U L=5V+1V=6V,A不符合题意; 由I=可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滑==≈16.7Ω,C不符合题意; 整个电路的最小功率: P min=UI=6V×0.3A=1.8W,D符合题意;(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的电压相等, 由图象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I′=0.5A,则小灯泡的最大功率: P Lmax=UI′=6V×0.5A=3W,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题意,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则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否则两电表示数应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当电压表的示数为5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路的总功率最小,根据图象读出电路中的电流为0.3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串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负极 铜锌原电池 正极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Zn-2e =Zn 2+ 2H + +2e =2H 2 ↑ 电解质溶液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Zn-2e =Zn 2+ 正极(石墨)2NH 4+ +2e =2NH 3 +H 2 ↑ ①、普通锌——锰干电池 总反应:Zn+2NH 4+ =Zn 2+ +2NH 3 +H 2 ↑ 干电池: 电解质溶液:糊状的NH 4 Cl 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溶液 ②、碱性锌——锰干电池 电极:负极由锌改锌粉(反应面积增大,放电电流增加); 电解液:由中性变为碱性(离子导电性好)。 正极(PbO 2 ) PbO 2 +SO 42-+4H + +2e =PbSO 4 +2H 2 O 负极(Pb ) Pb+SO 42--2e =PbSO 4 铅蓄电池:总反应: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溶解 不断移 向 阳离 子 放电 充电

电解液:1.25g/cm 3 ~1.28g/cm 3 的H 2 SO 4 溶液 蓄电池 特点:电压稳定。 Ⅰ、镍——镉(Ni ——Cd )可充电电池; 其它蓄电池 Cd+2NiO(OH)+2H 2 O Cd(OH)2 +2Ni(OH)2 Ⅱ、银锌蓄电池 锂电池 ①、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 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池内,而是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 燃料 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电池 ②、原料:除氢气和氧气外,也可以是CH 4 、煤气、燃料、空气、氯气等氧化剂。 负极:2H 2 +2OH -4e =4H 2 O ;正极:O 2 +2H 2 O+4e =4OH ③、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O 2 +2H 2 =2H 2 O 特点:转化率高,持续使用,无污染。 废旧电池的危害: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Hg 2+ )酸碱等物质;回收金属,防止污染。 腐蚀概念: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概述: 腐蚀危害: 腐蚀的本质:M-ne →M n+ (氧化反应) 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腐蚀 定义: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使金属腐蚀的形式。 负极(Fe ):Fe-2e =Fe 2+ ;正极(C ):O 2 +2H 2 O+4e =4OH 电化 吸氧腐蚀: 总反应:2Fe+O 2 +2H 2 O=Fe(OH)2 腐蚀 后继反应:4Fe(OH)2 +O 2 +2H 2O =4Fe(OH)3 钢铁的腐蚀: 2Fe(OH)3 Fe 2 O 3 +3H 2 O 负极(Fe ):Fe-2e =Fe 2+ ; 析氢腐蚀: 正极(C ):2H + +2e =H 2 ↑ 化学电源简介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放电 放电` △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电功率知识点归纳

电功率知识点归纳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电功率》知识点归纳 一、电功(电能)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用 W 表示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 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 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P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t R U Rt I W 2 2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I 2 Rt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t R U W 2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 常用公式W=W 1+W 2+…W n W=U 总I 总t=P 总t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 )常用单位:kw ·h (度)1千瓦时=1度=1kw ·h= ×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电能表上“220V ”“5(10)A ”“3000R/kwh ”等字样,分别表示:电能表应接在220V

的电压下使用;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是5A ;额定最大电流为10A ;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 、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 这个月用电________度合___________ J 。 B 、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 (3000R/kwh )在 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_J 。 7、电池充电把 能转化为 能,放电时把 能转化为 能,电动机把 能转化为 能,灯泡工作把 能转化为 能和 能。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1s )内所做的功或电流在1s 内所消耗的电能。 2.物理意义:表示 电流做功快慢 的物理量或表示用电器 消耗电能快慢 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 实际功率 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I 2R=U 2/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I 2R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U 2/R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P=P 1+P 2+…P n 月底读数是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 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 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 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 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复习总结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Zn-2e -=Zn 2+ 2H ++2e -=2H 2↑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Zn-2e -=Zn 2+ 正极(石墨)2NH 4++2e -=2NH 3+H 2↑ ①、普通锌——锰干电池 总反应:Zn+2NH 4+=Zn 2++2NH 3+H 2↑ 干电池: 电解质溶液:糊状的NH 4Cl 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溶液 ②、碱性锌——锰干电池 电极:负极由锌改锌粉(反应面积增大,放电电流增加); 。 正极(PbO 2) PbO 2+SO 42-+4H ++2e -=PbSO 4+2H 2O 负极(Pb ) Pb+SO 42--2e -=PbSO 4 铅蓄电池:总反应:PbO 2+Pb+2H 2SO 4 2PbSO 4+2H 2O 电解液:1.25g/cm 3~1.28g/cm 3的H 2SO 4 溶液 蓄电池 特点:电压稳定。 Ⅰ、镍——镉(Ni ——Cd )可充电电池; 其它蓄电池 Cd+2NiO(OH)+2H 2O Cd(OH)2+2Ni(OH)2 Ⅱ、银锌蓄电池 锂电池 ①、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 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池内,而是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 燃料 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电池 ②、原料:除氢气和氧气外,也可以是CH 4、煤气、燃料、空气、氯气等氧化剂。 负极:2H 2+2OH --4e -=4H 2O ;正极:O 2+2H 2O+4e -=4OH - ③、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O 2 +2H 2 =2H 2O 特点:转化率高,持续使用,无污染。 废旧电池的危害: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Hg 2+)酸碱等物质;回收金属,防止污染。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化学电源简介 放电 充电 放电 放电`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