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在于朗读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检验,
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基石。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朗读教学。
首先,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扬语言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调意识。
在课
堂上,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表达方式,更是在学习过程中评估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手段。
通过朗读,老师可以倾听孩子们的朗读声,了解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状况,及时解决
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需
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节奏鲜明等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语音、语调、语感与文学修养等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
仅是单纯的阅读,更是一种“领悟能力”的训练。
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文
章的背景、情感和概念内涵,学生可以透过声音、阳光、情感等方面来强化朗读的效果。
此外,通过朗读教学,学生们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
受。
最后,朗读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和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扩大视野
和思考范围。
学生不仅需要正确读出文本内容,还需在课文中寻找并分析关注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并在品读中探究故事的价值与意义,进一
步拓展视野和思考范围,使得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读出声音,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体验方
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学生都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却不能很好地为朗读教学服务,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这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掌握语文这门课程大有裨益。
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过程中,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自己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新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训练纠错,培养习惯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
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
读,一般是坐着的,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人坐端正,两肩放平;读后将书轻轻放下,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已经形成定势,很难纠正。
因此,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一旦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朗读训练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教学功效。
朗读是一种语言技能和表达能力的体现,适当的朗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和语感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训练的意义1.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孩子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经验和话语,或者没有兴趣,因此不善于口语交流。
通过朗读训练,自然朗读、清晰、流畅、准确和鲜明的语音会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丰富语感:朗读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去发现语言中的声音、韵律、语调和节奏等信息,既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语感,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
3.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朗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把握到课文的中心思想、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节奏感。
二、朗读训练的方法1.朗读前的准备:了解作品内容:感性阅读和理性阅读是朗读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小说、诗歌、散文的内容和主旨,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轻松身心:为了更好地朗读表演,平时还可以进行一些轻松身心的气息训练和舌头训练,放松身体。
2.读音的准确性读句朗读:朗读时应该根据句子的语感文法,逐句快速阅读和理解。
音节分析:正确的发音需要深入地了解每个词语。
尤其是对那些特殊的法国名字,学生们应该深入了解其发音特点。
3.声音的鲜明化强调语调:在朗读时可以使用语调、重音等手段来强调词语,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高低起伏: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通过高低起伏、轻重变化等手段来增强心理和语感的层次感,使表达的意思更加丰满。
三、朗读训练的教学策略1.注重出声和体验:教师在朗读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让他们充分体验训练的过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感。
2.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除了课文全文朗读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经典诗句,进行对话朗读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这些将形成朗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起点。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锻炼口腔肌肉,培养准确的发音和流利的语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发音,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音模型,避免出现严重的发音错误。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感情和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魅力。
朗读不仅是模仿发音和语调,更是要理解表达的内容并将其传达出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风格,如细腻温柔、激情四溢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魅力,让他们在朗读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艺。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不仅是对文字的声音表达,更是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传达。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能够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提高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语感和魅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教学的多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能够自信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小学生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朗读教学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
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本人多年对朗读教学的经验。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监控达成度。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让给读。
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
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
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
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
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训练听力和表达能力。
方法上,教师可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音频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利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字的意境与情感。
在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展望未来,朗读教学将更注重个性化、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信和乐趣,为提升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朗读教学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言能力、多媒体、问题与解决、实践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是,朗读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言流畅性。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认为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应该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实践。
朗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我坚信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学生的语言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2. 正文2.1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发音和模仿语言节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意义,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通过不断地朗读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是指通过朗读文本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朗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指出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流利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文本、练习口齿清晰等技巧。
然后介绍了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指出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讨论了朗读教学的价值,包括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结论部分分析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对朗读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朗读,教学,定义,重要性,方法,实施过程,教师角色,价值,学生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我的观点中,朗读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表达和理解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朗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朗读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结合传统的朗读练习和现代的技术手段。
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朗读材料的获取和分享。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来设计朗读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朗读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出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永远不应该忽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就是学会读、写、说、听。
而在这些基础中,朗读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体验和记忆文字。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一环。
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更关乎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接纳。
而朗读教学正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朗读名篇、经典诗文,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和体验文学,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领略语言之美,感受文字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自觉。
朗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格培养。
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文字“活”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并进行情感表达。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表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坚韧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朗读教学是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出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表演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语速和语言韵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通过不断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我们上课往往多是讲授法或“浇灌法”讲完,让学生记住背会就行,忽略学生读懂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笔者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
一、目前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一啪一”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
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
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
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何为“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
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但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人境人情”。
因情丽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
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