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低碳贸易壁垒的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低碳化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出口贸易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因此,探索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对策,对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全球低碳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问题
1.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现状是怎样的?
2. 中外贸易中低碳化的实践案例有哪些?
3. 基于全球低碳化趋势,中国的出口贸易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怎样的?
4. 如何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以及需要采取哪些策略?
三、研究方法
1. 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2. 运用SWOT分析法和Pestel分析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3. 对低碳贸易的实践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四、预期成果
1. 建立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现状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了解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现状;
2. 通过比较分析,总结低碳化贸易的最佳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案;
3. 提出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策略,促进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和升级,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生产、消费和能源使用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低碳经济政策。

这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实施低碳经济政策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结构的变化:低碳经济的推行将促使各国调整其商品结构。

传统的高碳排放行业将逐渐被低碳行业所替代。

例如,由传统燃煤发电转向清洁能源发电,由石油化工行业转向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这将导致各国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传统高碳排放商品的出口将减少,低碳商品的出口将增加。

2.贸易壁垒加强:为了推行低碳经济政策,一些国家可能会采取措施增加对高碳产品的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

这是为了减少高碳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这将对一些高碳产品的出口国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贸易争端的产生。

3.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来实现能源节约和减排的目标。

这将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出口将成为各国外贸的新增长点。

4.国际合作机会增加:低碳经济的实施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国际间的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合作合作等合作机会将增加。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

针对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各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多边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分享低碳技术、标准和最佳实践,共同解决低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各国应加大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低碳产品的供给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低碳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贸易壁垒监管:各国可以通过加强贸易壁垒的监管,保护本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遇到新的挑战。

低碳经济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结构、出口量、出口产品竞争力、出口市场准入以及低碳贸易壁垒等各个方面。

我国政府应适时积极采取各种政策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出口贸易;影响;对策一、低碳经济概述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英国著名环境专家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耗能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倪晓宁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目的是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中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向空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超标,温室效应显著,全球气候变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低碳经济的实现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一行动,而是全球和全人类的重大行动。

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低碳问题,相继召开多次国际会议商讨全球气候问题。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是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十二五”期间,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指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十分沉重的责任。

低碳贸易壁垒制约下我国企业的策略应对

低碳贸易壁垒制约下我国企业的策略应对

低碳贸易壁垒制约下我国企业的策略应对[摘要] 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在我国已连续两年超越出口大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之后。

但根据我国出口产品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技术附加值情况来看,我国只能是“出口大国”而非“出口强国”。

而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增加,被计算的碳足迹也就相应增加。

目前,日本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打着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旗号设置各种低碳贸易壁垒,这对我国对外贸易、薪金福利乃至于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因此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的中国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低碳贸易壁垒。

本文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不达标企业,在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境内建厂以及建立行业低碳补贴制度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出口经济;贸易壁垒;应对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誉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中,出口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

从1978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已由当初的第29位跃升为第2位,其中的货物出口总额和货物进口总额也分别从第31、29位升至第1、2位。

然而中国目前尚处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即所谓“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阶段,中国出口额的大部是在日本及美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中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且集中于高能耗产品,很显然在国际贸易中,被计算的碳足迹将越来越大,面临的低碳贸易壁垒也将会越来越多,贸易壁垒攻防战将会愈演愈烈,这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长期来看,能促成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逐渐走上低碳经济之路,但在短时间内,阵痛是无法避免的。

1 低碳贸易壁垒的形成1.1 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09年世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25 220、127 180亿美元,2010年世界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52 380、153 760亿美元,与此对应的中国的数据,2009年为12 016、10 059亿美元,2010年为15 778、13 951亿美元,中国进出口规模约为世界规模的10%。

国际贸易如何跨越绿色壁垒

国际贸易如何跨越绿色壁垒

国际贸易如何跨越绿色壁垒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产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绿色壁垒,限制或阻碍进口非绿色产品。

因此,国际贸易面临着如何跨越绿色壁垒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如何应对绿色壁垒。

首先,国际贸易需要推动减少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转让和知识共享,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国际合作可以加强环保标准和认证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国际贸易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如减税和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生产和消费绿色产品。

其次,国际贸易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和透明度。

对于绿色壁垒的存在和要求,各国需要进行及时和全面的信息交流,以便了解对方国家的环保标准和认证要求。

为此,国际贸易可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如绿色产品数据库和认证机构公共数据库,以促进各国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此外,国际贸易还可以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产品的环境性能数据,提高产品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绿色产品的依据。

第三,国际贸易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动全球环保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立。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应加强协调,避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不应利用环境问题作为贸易工具。

此外,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推动环保议题的讨论和协调。

最后,国际贸易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各国应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国际贸易也应建立和完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因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纠纷,以保护贸易秩序和规则的稳定与可预测性。

总之,国际贸易需要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交流和透明度、加强合作和协调以及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措施,来跨越绿色壁垒。

只有通过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

我国应对农产品低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对农产品低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2015年第1期·总第247期【国际经贸】我国应对农产品低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李慕菡(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381)[摘 要]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低碳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碳标签、食物里程以及碳关税等形式。

通过对1993—2012年我国农业在农地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得出我国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因此我国应通过倡导绿色种植,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正确选购农膜,提高残膜治理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低碳物流体系等措施,来消除低碳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低碳壁垒;农地利用;碳排放[中图分类号]F740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12-03 [作者简介]李慕菡(1971-),女,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贸易、农产品贸易。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成为继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68 3亿美元,同比增长7 2%,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

根据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国碳排放量达262573万吨,居世界首位。

因此当低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之后,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1]。

而碳减排问题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农产品出口找到的新借口,由此低碳贸易壁垒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凭借低碳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的优势,迫使农产品出口国采纳更加低碳的环保标准,弱化其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最终达到保护本国农业的目的。

因此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设置的农产品低碳贸易壁垒也将会越来越多,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中国发展低碳贸易面临阻碍及对策

中国发展低碳贸易面临阻碍及对策

中国发展低碳贸易面临的阻碍及对策摘要: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低碳贸易也将会带来国际贸易格局的变革。

中国应加快实现向低碳贸易方向转型。

中国的低碳贸易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阻碍,如国际低碳贸易尚未实现自由化发展、中国出口结构不合理、中国低碳技术发展滞后等。

如何克服面临的障碍,值得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低碳贸易;格局;阻碍;影响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一、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带来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对我国低碳贸易发展带来一些积极因素,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格局调整首先将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

一方面,国际贸易规模扩张将会受到抑制,国际贸易应当发挥低碳的而非高碳的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比重将趋于上升。

在如此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引领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就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发展低碳贸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突显了出来。

二、阻碍我国发展低碳贸易的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但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三高产品(高能源、高能耗、高污染)过多等制约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使我国对外贸易不仅面临能源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巨大压力,更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理应抓住此次机遇,加快实现经济向低碳转型。

(一)我国出口商品中高耗能产品过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出口位于前十位的产品门类分别为: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等;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机器制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矿产品。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应对策略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应对策略

绿色壁垒
环保法规完善
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环 保要求和标准,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 。
绿色技术创新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环保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 问题。
鼓励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反倾销壁垒
01
反倾销应对
加强对反倾销的应对和防范,建 立健全反倾销应对机制,提高应 对能力。
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技术壁垒往往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 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中国与其他国 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02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技术 壁垒
知识产权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 度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 护意识和能力。
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 创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 的创造和运用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 力。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提 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员工 的创新精神。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技术壁垒特点
技术壁垒具有合理性、隐蔽性、灵活性和歧视性等特点,往往成为国际贸易中 的重要障碍。
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01
02
03
保护国内市场
技术壁垒可以保护国内市 场免受低质量、低成本产 品的冲击,维护国内产业 和消费者的利益。
促进技术创新
技术壁垒可以促使企业加 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产 业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我国应对低碳贸易壁垒的政策研究蔡建国(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53)[摘要]日本和欧美等先进发达工业化国家即将陆续出台的计算碳足迹、征收碳关税等相关政策,将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正副两方面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先进发达国家设置的这些低碳贸易壁垒打着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号,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和产业链的上游位置,但改变不了其保护本国企业、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

应对低碳贸易壁垒,文章提出了从我国的立法层面上,在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上形成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在国际上大力推行低碳环境外交;在学术层面推行和开展低碳经济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在全社会形成中国企业必须有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感的风尚。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科斯定理;碳关税;碳足迹[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106-0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无锡市“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编号:12-c -03)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院级重点课题(课题编号:WX-CY -2012-RZ -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建国(1970—),男,江苏靖江人,2010年在日本千叶商科大学获得政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政策、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研究。

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我国经济建设确实有了长足的飞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气污染、水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不但直接威胁着我们当代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还将祸及子孙。

发展低碳经济确实是改变这一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地球人的共同愿望,《京都议定书》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诞生的。

然而就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打破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建立各种各样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的时候,一股暗流却日益涌动,这就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其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贸易壁垒。

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及其执行现状《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而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以及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绿色贸易、绿色营销的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各国企业纷纷开始重视低碳经济。

日本及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不顾国际贸易的历史原因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情,打着“关心消费者身体健康,关注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旗号,对不实施二氧化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而碳关税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先进发达国家不仅无实质性的威胁,反而有利于其在新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和定价权控制者。

西方先进发达国家执行着双重标准,对着发展中国家说教,一旦伤害到自身经济利益时,马上就显现出其真实的面目。

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时的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这样说道: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的惩罚,这对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的保守党政府来说,没有其他选择。

三、碳关税征收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气候温暖化与其说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如说它是一种“人为现象”来得更确切。

根据石广玉、郭建东[1996],在论文中表明,他们通过观测发现: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已经上升了0.62ħ。

这种上升被广泛认为是CO 2、CH 2、N 2O 和CFCs 等大气温室气体·601·浓度增加的结果。

作为应对温暖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日本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以环境保护为由,开始应用“碳足迹”标签、征收“碳关税”等措施,对外构筑绿色堡垒,行贸易保护之实,这就促成了低碳贸易壁垒的形成。

(一)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的提出低碳贸易壁垒形成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源于现代产权理论体系的提出者科斯(R.Coase)的所谓“科斯定理”。

根据刘伟[2002],20世纪20年代的两位学者即富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和约翰·康芒斯(John mons),他们把产权重新纳入经济学视野,进行产权经济理论研究,形成产权理论。

“科斯理论”的提出是以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核心论点为标志的。

科斯将交易成本范畴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联系起来,将交易成本进一步拓展为社会成本范畴,而社会成本范畴研究的核心,恰恰在于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的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的升高,科斯认为,这种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界区的含糊混沌,即产权不清。

因此,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定义清晰的产权关系和自愿交易的话,就能成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

(二)科斯定理的论证和应用条件所谓外在性,它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

外在性问题是指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外在性问题。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是采用单向征税的方式,即若甲方排污给乙方造成了利益损害,那么,通过法律对甲方征税,使得甲方所实际承担的私人成本等于他所实际造成的社会成本,原则上该社会成本等于乙方所受到的损失。

根据科斯定理,外在性问题本质上是甲方与乙方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简单的单向征税解决不了问题。

科斯指出,必须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才能克服市场交易中的外在性。

它至少包括:(1)必须在经济和法律上明确当事人之间的产权界区,否则交易不成立;(2)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必须是无摩擦的,因此发现价格、缔约等交易活动所需条件的确定无需再付成本,即交易成本为零。

然而现实中却很难全部具备以上条件,那么就只能尽可能使得社会成本降低,这就必须从产权结构上选择多种制度方式,比较各种产权制度安排下的社会成本,再根据成本原则来确定制度结构。

四、低碳贸易壁垒的形成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进行将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或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达到本国环保标准的生产基地移至海外,移至广大发展中国家。

低碳贸易壁垒的形成过程中,碳足迹、碳关税、碳信用交易是其关键标志。

碳足迹通常也被称为“碳耗用量”,指的是一种新开发的,用于测量机构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低碳贸易壁垒中的另一重要就是碳信用交易,碳信用又称碳权,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

而碳信用就是国际有关机构依据《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发给温室气体减排国、用于进行碳贸易的凭证。

2006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已达到300亿美元。

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

它同时也要求企业以身作则,引导员工和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行为,从而充分发掘行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一个国家内部试行碳关税的征收的确可以收到促使本国企业朝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的转变,而一国对另外的国家强行碳关税的征收,并不是解决外部性的好方法,一定程度上这样做本身就违背了碳关税的理论依据,即产权理论下的科斯定理的适应条件。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范例,仅有瑞典、丹麦、意大利等国家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

五、我国企业面临的低碳贸易壁垒的制约从表1中反映的在1990 2010年这21年间产业贡献率来看,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客观事实在短时间内、甚至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

我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主要集中在32% 48%的水平,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60% 70%的水平,这高出的20% 30%,又恰恰反映了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一、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低下,这些事实也说明了中国的第三产业是处于欠发达状态,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典型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客观事实。

日本及美欧先进发达国家已把大量的从业人员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三产业中去,而中国从业人员的最大多数依然留在第一产业。

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起爆剂的全球金融危机,它本质上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深刻矛盾,为了走出这场危机,先进发达国家不从根本上寻找解决的方法,而是举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从表2的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额来看,我国在2009、2010年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分别达到12016、15778亿美元,中国货物和集装箱的港口吞吐能力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下中国将深受其害。

而与此同时美国在2009、2010年的进口额高居世界榜首,分别是中国的1.6、1.4倍,若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口国一旦开征“碳关税”,他国的贸易反制措施也将极大地影响到美国以及其他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提出开征“碳关税”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且集中于高能耗产品。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中国的广东省占了中国玩具出口的半壁江山,若征收“碳关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严重依赖外贸出口的沿海开放省、市将遭受重大打击。

·701·表1中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中的工业第三产业19917.162.858.030.119959.164.358.526.620015.146.742.148.220055.651.143.443.320094.551.940.043.620103.957.649.238.5注:1.三次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2.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国家统计局。

表2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国家和地区2009出口进口2010出口进口世界125220127180152380153760中国12016100591577813951南非617732818940巴西1530133720191915俄罗斯联邦3034191840002484日本5807552076986926美国10560160531278119681德国1120092631268810671注:1.资料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