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2024版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 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合同的履行
合同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义务,使合同 关系得以终止的行为。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合同的变更
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前, 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的行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PPT 课件
目录
• 经济法概述 • 经济法律关系 • 合同法基础知识 • 公司法基础知识 • 竞争法基础知识 • 劳动法基础知识
01
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性
经济法涉及多个领域,如财政、 税收、金融、竞争等,具有高度 的综合性。
社会本位性
经济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 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社会本位的 思想。
04
诉讼
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规 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者集中等类型。
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
垄断行为将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 害、赔偿损失等;行政责任主要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刑事 责任则是对严重的垄断行为进行的刑罚制裁。同时,反垄断法还规定了宽恕制度,鼓励
违法者主动向执法机构报告违法行为并配合调查,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经济义务
指经济法主体根据经济法律规范的规定, 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包括纳 税义务、履行合同义务等。
03
合同法基础知识
合同的概念和分类
《经济法基础》表格笔记---第一章总论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科目第一章总论知识点一、法的本质和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把握3个考点:(1)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2)法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循的效力,具有强制性;(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例题·多选题】(2009年)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正确答案」ABCD「」本题考核法的本质和特征,以上四个选项的描述均正确。
知识点二、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归纳如下:【例题·多选题】(2009年)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自然人B.发明专利C.劳务D.物质资料「正确答案」BCD「」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客体。
根据规定,自然人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知识点三、法的形式和分类1.法的形式2.法的分类(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2)根本法和普通法——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就是宪法,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3)实体法和程序法——法的内容(4)一般法和特别法——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5)国际法和国内法——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6)公法和私法——法律运用的目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例题·单选题】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概论》PPT课件

行为
行为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为实现某种 经济目的所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 也称为经济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和 经营行为。
智力成果又称非物质财富,是指人们从 事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包括知识产 权、专有技术和经济信息等。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一)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 概念
(二)经济法律责任的要件
经济法律责任的要件包括:
其一,经济法主体有违反经济法律规范或者未 履行经济义务的行为;
其二,经济法主体有过错,即违反经济法律规 范或者未履行经济义务的行为是因行为人主观 过错所造成。
(三)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经济法确认的,在追究违 法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时普遍适用的一项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 故意或者过失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司法原则。
1.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2.经济权利与经济责任相统一的 原则 3.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
(三)经济法的作用
1.确认、规范和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
2.明晰经济法律关系 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
护其合法权益
3.维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
4.促进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1.经济法律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2.法律事实的存在和出现。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设立、 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法律事实依照其发生与当事人的意志有
(1)事件 (2)行为
四、经济法律责任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 反经济法律规范或者未履行经济义 务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
1.经济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
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课件.ppt

经济法基础
培训课件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知识结构和内容
概念、关系、事实 一、法律基础
形式和分类、部门和体系
总论
仲裁、民事诉讼
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概念 三、法律责任
种类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第一节 法律基础
一、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法和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 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 件的总称。
二、法律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2、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 和承担的义务。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 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自主决定作出或 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 行为和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元宝所担负 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 或约束。
相对事件
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如爆发战争等
三、法律事实
(二)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分类: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作为)。 3、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2.法律行为
特点:★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 ★能够引起法律后果 ★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本节 基本结构框架
经济纠纷解的概念与解决途径 仲裁 民事诉讼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一、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 径
概念: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一、经济法的概念1、来源---- 摩莱里《自然法典》2、经济法的定义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社会公共性、需要由国家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的一般知识包含: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规范三、法的渊源四、法律体系五、法律行为六、法律关系七、法律责任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一)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行为规范体系;2、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二)法的基本特征1、规范性2、国家意志性3、普遍性4、权利义务性5、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1、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制定)3、法是可以反复适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1、制定:法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依照法定职权或程序创制的规范。
2、认可:国家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如国际条约3、解释:法律制定或认可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
③法具有普遍性1、主权范围内人人有效;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普遍一致性Ps:“法律不能强人所难。
”——凡是法律规定的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④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性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具有权利义务性。
⑤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侵犯公民权利的主体有个体和国家;侵权个体由国家强制力制裁;我们又依靠法律程序控制国家强制力。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经济权利和经济义 务。
经济权利: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国家干预 经济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 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国家干 预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法为一定行为和不为 一定行为的职责。
(Morelly)1755年的著作《自然法典》。 1842年,法国德萨米--《公有法典》 1916年,德国学者赫德曼在《经济字典》中
使经济法概念化并迅速成为各国通用的法律 概念。
我国的经济法的发展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经济法的产生时期: 第二阶段是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时期:
(二)经济法的定义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关系被经济法律
规范确认和调整之后所形成的权利和义 务关系,即经济法主体根据经济法律规 范产生的、经济法主体之间在国家管理 与协调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要素
主体 客体 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经济法的主体,是
二 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征,即国 家意志性,特殊的规范性和应有的强制 性。
(一)经济性 (二)综合性 (三)政策性 (四)行政性
三 经济法的形式/渊源
经济法的形式是指经济法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我国的经济法主要形式有: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 司法解释 国际条约或协定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 更和消灭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 以下三个条件: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PPT课件

第一章 总论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 仲裁: ❖ 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的财
产纠纷; ❖ 行政复议: ❖ 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 ❖ 诉讼: ❖ 既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民事诉讼), ❖ 也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行政诉
讼)。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案件;
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 关系争议(劳动合同);
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宣告公 民失踪或死亡的非讼案件;
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 件;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 仲裁的适用范围:
❖ 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
❖ 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 纷,可以仲裁。
❖ 2.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 抚养、继承纠纷;
❖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 理的行政争议。
❖ 下列仲裁不适用于 《仲裁法》: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 不公开原则, ❖ 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 ❖ 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 , ❖ 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 , ❖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 裁决实行 ❖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为主,首席仲裁员为辅原则, ❖ 仲裁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 仲裁与民事诉讼都是适用于横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 决方式。
❖ 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 ❖ 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
争议。 ❖ 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 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 ❖ 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 ❖ 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 ❖ 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2024版《经济法基础》(第四版)课件第一章总论

《经济法基础》(第四版)课件第一章总论contents •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客体目录经济法概述01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国家为了调整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具有公法性、强制性、宏观调控性、社会本位性等特征。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但经济法更注重国家干预和管理,而民法更注重平等主体之间的自愿交易。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都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律部门,但经济法更注重经济领域的特殊性,而行政法更注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经济法与社会法都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部门,但经济法更注重经济领域的公共利益,而社会法更注重社会领域的公共利益。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02平衡协调原则平衡协调原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
平衡协调原则要求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应当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利益的均衡。
平衡协调原则还要求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应当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公平竞争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是指经济法应当保障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防止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要求经济法制定和实施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制度,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