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物质混合起来
《把物质混合起来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把物质混合起来》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混合的观点和特点;2. 掌握物质混合的分类和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导学内容:一、物质混合的观点和特点1. 什么是物质混合?物质混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质。
2. 物质混合的特点有哪些?- 物质混合是可逆的过程,混合前的物质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物质混合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将原有的物质混合在一起。
二、物质混合的分类和方法1. 物质混合的分类- 机械混合:通过物理手段将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如搅拌、摇匀等;- 溶液混合: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悬浮液混合:将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悬浮液。
2. 物质混合的方法- 搅拌:通过搅拌器将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 溶解:将溶质加入溶剂中,形成溶液;- 沉淀:通过沉淀剂将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沉淀下来。
三、解决问题1. 问题:如何制备食盐水溶液?解决方法: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即可制备食盐水溶液。
2. 问题: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或者通过蒸发液体的方式将液体蒸发掉,留下固体。
导学练习:1. 下列哪种是物质混合的分类?A. 溶液混合B. 沉淀混合C. 气体混合D. 所有都是2.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A. 搅拌B. 溶解C. 过滤D. 沉淀3. 制备食盐水溶液的正确方法是?A. 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B. 将食盐加入水中摇匀C. 将食盐加入水中静置D. 将食盐加入水中加热导学反馈:1. 物质混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质。
2. 物质混合的分类有机械混合、溶液混合和悬浮液混合。
3. 制备食盐水溶液的正确方法是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
通过本次导学,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物质混合的观点和方法,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焰色反应操作

焰色反应操作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化学物质结合起来,就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这称之为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操作,也叫做金属感应合成,它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实验,在试验过程中,两种化学物质将被混合在一起,当这些物质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生一个变色的反应。
一般来说,焰色反应操作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金属钠,另一种是有机化合物。
金属钠是一种焰色反应的关键物质,它拥有极强的金属感应能力,在和有机化合物混合时,会使这两种物质互相作用,并发生化学变化,导致焰色反应。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金属钠和有机化合物分别放入一个独立的容器中,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到一个独立的反应容器中,这些容器被装在一起,使它们之间成为一个反应系统。
最后,将反应系统放置在一个由铁片组成的系统中,当系统放置好之后,通过发电技术将外部的电能给这个反应系统,激发金属感应能力,使有机化合物和金属钠结合起来。
这时,就会出现一种急剧变色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不仅有着非常奇妙的化学变化,而且还能带来一种类似烟火的视觉效果。
在反应过程中,光在反应物中会产生一种虹色现象,这种虹色现象伴随着非常明亮的火花,而且可以看到火焰发生明显的变化。
火焰可以变成金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它们有着美丽的风格,使人们的脚步都很容易被吸引,从而使人们更加热衷此类反应。
此类反应也有很多实际意义。
充分发挥金属感应的化学变化,可以使新的有机物质和高价值物质得到大量的产生,从而为工业产生重要的作用。
例如,很多药物都是通过金属感应反应来制造的,这类反应也可以用于制备高价值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入。
由于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焰色反应操作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内容,并为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应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关键的技术,因此需要科学家们仔细推敲,以确保反应的可控性,此外,实验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严格遵守一些安全措施,以防反应产生不良影响。
焰色反应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反应的可控性,而且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能够产生大量的高价值物质。
化学溶液配置

化学溶液配置化学溶液配置,这个听起来就有点复杂的事情,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神秘。
其实说白了,就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成溶液。
虽然听起来就像是在做饭,按照食谱加点调料,结果却是直接涉及到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得小心着点儿。
我记得有一次,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瓶浓度很高的盐酸,要求我们按比例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说实话,那时候我还真没搞明白“浓度”这个概念,只知道配出来的溶液得是“准确的”。
我拿着那瓶浓盐酸,心里默念:“一滴也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
” 还好旁边有个做实验的小伙伴,他一看我那种“心惊胆战”的表情,立马笑了出来。
“别怕,浓盐酸虽然恐怖,但咱们可以慢慢来。
” 他跟我说,“先别着急,把瓶子放稳,量好水,再用量筒加酸,慢慢倒进去,别弄得自己像做炸药。
”话说回来,量水这一步,我当时差点儿没搞错。
看着那个大瓶子,心想:“加多少水呢?”按照书上的比例,似乎说水和盐酸的比例是10:1。
那么,10倍的水就能把浓盐酸稀释成适合用的浓度了。
可是我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一不小心比例错了,最后整场实验就成了大失败。
小伙伴看我把水加得格外小心,忍不住又调侃我:“你这是准备加成‘水’酸了吧,得了,直接加点儿就行。
”于是,我慢慢倒了一点水进瓶子,再慢慢加盐酸。
每加一滴,心里就咯噔一下,生怕加多了。
因为我知道,化学溶液配不好,实验就会出问题,尤其是像盐酸这种不容小觑的东西。
加到最后,眼看着水和盐酸完全混合了,颜色也有点儿变化了,才稍微松了口气。
这个过程其实就和做菜一样,得有点耐心,得心细。
你想一想,做菜你加盐多了,菜就咸得无法下咽;可是化学实验如果配置不当,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甚至有危险。
所以溶液配置其实是一种需要精准控制的艺术。
每一个步骤、每一滴液体,都是必须小心的。
最后,检查一下配制的溶液,确认浓度是否准确,试剂是否完全溶解。
这时候,你就可以松一口气,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中了。
化学,不就是这种摸索和反复验证的过程吗?一步一步地走,慢慢地积累经验,最终才有了“配置”这门技能。
关于混合物的计算

关于混合物的计算焦元才高中阶段,有关混合物的计算内容是每次考试中必考的内容。
混合物的计算题型,可以概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在一起,进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学反应,求算有关的量。
题型分类为:1) 两种物质混合,只有一种物质参加反应2) 两种物质混合,两种物质都参加反应3) 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4) 混合物中讨论型题的计算一、两种物质混合,只有一种物质参加反应这种题型是比较简单的。
一般可以通过某个已知量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求末知量。
关键是找到有关量之间的关系。
例1.一块表面已部分氧化的钠质量为0.77g,放入10 g水中后,得到氢气0.02g,求: ①金属钠表面有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②被氧化前这块钠的质量为多少?解:2Na+2H2O===2NaOH+H 2匸Na2O+H2O====2NaOHn(H 2)== 0.02g ==0.01mol 则有n(Na)==2n(H 2)==0.01mol x 2== 0.02mol 2g/ mol••• m(Na)==0.02mol x 23g/mol==0.46g m(Na2O)===0.77g —0.46g==0.31g根据Na守恒:氧化前n(Na)== n(Na)+2n(Na 2O)== 0.02mol+ 2 =0.03mol62g/ molm(Na)==0.03mol x 23g/mol==0.69g答:①金属钠表面有氧化钠的质量是0.31g,②被氧化前这块钠的质量为0.69g。
分析:此题主要是抓住Na和H2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解决Na的物质的量,然后再求金属钠的质量及氧化钠的质量。
例2. 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体积为11.2L (标准状况),试回答:①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多少克?②混合气体中CO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是多少升?打占燃解:2CO+O 2==2CO 211 21反应后:n( CO 2)== ==0.5mol22.4L/mol设CO为x mol,由C守恒可知,原混合气体中CO2为(0.5 —x ) mol28 x +44 (0.5— x ) ==18 • x ==0.25mol原混合气体中m(CO)== 0.25mol x 28g/mol==7gV(CO 2)== (0.5—0.25)x 22.4L/mol==5.6L分析:由于CO燃烧前后体积不变,因此,燃烧后气体为0.5mol,则燃烧前气体也为0.5mol,再利用两气体的质量之和为18克可以顺利解题。
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的化学方程式

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的化学方程式示例文章篇一:《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的奇妙反应》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讲特别有趣的事儿,那就是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后会发生什么呢?这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我一说起来就兴奋得不得了呢!咱先来说说草木灰吧。
草木灰啊,就是植物烧完之后剩下的灰。
你想啊,那些植物在大自然里生长,吸收阳光雨露,然后被烧了以后就变成了草木灰。
我爷爷就经常在烧完柴火之后收集草木灰,他说这可是个好东西。
草木灰里面有很多的成分呢,其中就有碳酸钾(K₂CO₃)。
它看起来灰扑扑的,就像一个低调的小助手,虽然不起眼,但是在这个混合反应里可是个关键角色。
再说说贝壳灰。
贝壳灰呢,就是贝壳烧完后的产物。
那些贝壳在海里的时候,是小螃蟹、小虾米的家,可漂亮啦。
但是变成贝壳灰后,它也有自己的大作用。
贝壳灰里面有氢氧化钙(Ca(OH)₂)。
这就好比是贝壳灰的秘密武器。
当我们把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在一起,再加上水的时候,哇,一场奇妙的变化就开始了。
这就像是两个小伙伴见面了,然后手拉手开始做一件超级酷的事儿。
碳酸钾(K₂CO₃)和氢氧化钙(Ca(OH)₂)就会发生反应。
这个反应就像是一场交换舞会呢。
碳酸钾里的钾离子(K⁺)就像一个热情的舞者,它看到氢氧化钙里的钙离子(Ca²⁺),就说:“嘿,咱们换一换位置吧。
”于是呢,它们就发生了交换。
反应方程式就是K₂CO₃ + Ca(OH)₂ = CaCO₃↓+ 2KOH。
这个反应里啊,碳酸钙(CaCO₃)就像一个小懒虫,它不想待在溶液里,就沉淀下来了,就像它想找个安静的角落休息一样。
而氢氧化钾(KOH)呢,就留在了溶液里,它可是个勤劳的小帮手,在很多化学过程里都能发挥作用呢。
我还记得我在学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呢。
我和我的同桌小明一起做的。
我小心翼翼地拿着草木灰,小明则拿着贝壳灰。
我们俩就像两个小科学家一样,特别认真。
我对小明说:“你说这两个东西混合在一起真的会有反应吗?”小明眼睛亮晶晶的,他说:“肯定会的,就像我们把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会变成紫色一样,化学物质混合也会有变化的呀。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一、混合物的魅力1.1 混合物是个什么东东呢?简单说,它就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想象一下,做个沙拉。
里面有生菜、番茄、黄瓜,还有点儿橄榄油和盐。
看起来五彩缤纷,味道也不错,但每种材料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混合物的精髓。
它们可以是固体、液体,甚至气体。
没错,空气就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有氧气、氮气,还有二氧化碳,真是个复杂的小家伙。
1.2 混合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有些混合物很容易分开,比如沙子和水,你只需用过滤器就可以把沙子捞出来。
还有一些混合物比较复杂,比如空气。
要想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就得用专业设备来处理。
混合物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当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二、纯净物的魅力2.1 那么,纯净物又是个啥?纯净物就像白开水,没什么杂质,成分非常简单。
只要你能找到一种单一的物质,它就能被称为纯净物。
比如,冰块就是纯水的固态形式,而蒸汽则是纯水的气态形式。
没有杂质的东西,给人一种纯粹的感觉,仿佛一股清流,洗净心灵。
2.2 纯净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科学实验需要纯净物,因为它们的特性稳定。
想想那些高精尖的科研工作,研究药物、化学反应,都是建立在对纯净物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这就像打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盖出高楼大厦。
2.3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也让人容易混淆。
有时候我们以为某种物质是纯净的,结果一看,里面藏着不少“秘密”。
比如矿泉水,虽然看上去清澈,但其实里面还有矿物质。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也让科学的世界更加迷人。
三、单质的神秘3.1 单质是一种特别的物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
比如金、银、铁,它们都是单质。
就像是一支乐队,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单质就是这支乐队的独奏。
单质的性质也相当有趣。
有些单质是金属,像铁,坚硬耐磨;有些则是非金属,像氧气,气体状态,清新而轻盈。
3.2 让我们来聊聊单质的应用。
金属单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汽车、建筑、电子设备,都是它们的“主场”。
相似相溶原理常见例子

相似相溶原理常见例子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两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和性质相似时,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溶解或混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水与醇类的混合物:水和醇类分子具有相似的极性和分子结构,因此它们可以相互溶解。
例如,酒精和水可以制成各种浓度的酒精饮料。
2. 油与脂类的混合物:油和脂类分子结构相似,具有相似的极性和非极性区域,因此它们可以相互溶解。
例如,橄榄油和花生油可以混合在一起制成调味料。
3. 水与酸类的混合物:水和酸类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因此它们可以相互溶解。
例如,柠檬汁中的柠檬酸可以充分溶解在水中。
4. 不同金属的合金:当两种金属的原子结构和大小相似时,它们可以混合在一起形成合金。
例如,铜和锡可以混合在一起形成青铜。
5. 染料的溶解:染料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相似,因此染料可以溶解在溶剂中。
例如,衣物上的染料可以通过水或有机溶剂来洗掉。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相似相溶原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说明了在相似结构和性质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溶解和混合的现象。
[小学科学]27 把物质混合起来
![[小学科学]27 把物质混合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583d950e580216fc700afdf4.png)
简单的气体实验装置
• 还可以用这个装置来检验气体。
检验气体
带火星的小木条
小木条靠近软管
现象: 小木条燃烧变 暗变弱,最后 熄灭。
检验气体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将软管管口没入 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
是什么气体
现象: 1.小木条燃烧变暗变弱,最后熄灭。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27课 把物质混合起来
这些泡泡是新生成的物质吗?
你认识它们吗
• 白醋是人们烹饪时常用的调味品,还可用 于清洁污垢。
• 小苏打常用于面食制作,能让面食蓬松多 孔,口感更佳。
观察白醋和小苏打
“扇闻法”: 手在待观察物体上 方轻轻扇动,使得 气味进入鼻子。
小苏打倒入白 醋中,会发生 什么?
交流:发生了什么
现象: • 瓶子里产生大量的气
泡; • 小苏打慢慢减少,直
到消失; • 气球胀大。
• 结论: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在液体中释放出来,就形成了气 泡。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 利用吸管将气球里的气体通入 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并记录 现象。
实践:自制汽水
• 与爸爸妈妈一起,使用食用小苏打、柠檬、饮 用水、白砂糖等材料,尝试自制“柠檬汽水”。
思考
• 生活中存在很多物质混合的现象。这些物 质混合后,是否都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 一样发生变化呢?观察并描述更多的混合 现象。
课件设计:游月殿
实验用品, 特殊气味的无色透 明液体。
• 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无特 殊气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物质混合起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无拘无束、充满神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不同的意见,这时候老师做的就是引导与融入,懂得引导的教师会把孩子的创意深深地激发出来。
【教材分析】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3---6年级的科学课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加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因此,教师应使学生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做到活学活用,让科学走进生活,让科学为生活服务。
《把物质混合起来》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物质才构成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本单元就是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感受物质变化的奇趣与奥秒,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入手,发现物质变化共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发生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能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对有利的物质变化进行推广和应用,对不利的物质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者和谐统一。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内在的独立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能力、背景、兴趣不同而走向不同的终点,即在与其他同学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的探究任务,获得不同的探究经验,得到不同的探究体会,并能够与别人共同分享。
学生在学习完前面两节课后,知道了“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对身边的物质变化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到物质变化现象无处不在。
通过制作人造“雪”景模型,体会到产品的实际和制作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油和水、白醋和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
利用这些物质设计实验并观察发现不同的物质混合后,有的物质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而有的物质本身则发生了变化,学生更容易接受。
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把不同的物质混合后,有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知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实验仔细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2)能够准确描述物质变化的特征。
(3)能够通过实验,判断物质混合后,物质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3.科学态度
乐于通过观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把不同的物质混合后,有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记录单、烧杯、水槽、自制火箭、气球、吸管、试管、试管架、白醋、小苏打、油和水。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用矿泉水瓶和吸管制作的一个火箭模型,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发射出
去?
2.把一份液体和一份粉末状固体倒入瓶中并用胶塞塞紧,将火箭倒置,经过一段时间后火箭发射出去。
3.猜一猜,火箭为什么能发射出去?你想亲手发射火箭吗?
4.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把物质混合起来》。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猜测。
同时教师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难度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二)活动1 产生泡泡的秘密
1.将水、油、白醋和小苏打两两混合。
看看哪种方法可以产生泡泡,完成实验单。
2.自主探究除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可以产生气泡。
3.猜想两两混合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完成实验单。
4.知道把不同的物质混合后,有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板书)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任务之后,教师便直入主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探究物质两两混合的实验,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
这时的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自主性的。
而此时的科学教师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游离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外。
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以参与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向学生提出问题,建议。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为后面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三)活动2 这是什么气体
1.猜猜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2.给出线索:用嘴巴向澄清石灰水里面吹气会使石灰水变浑浊。
而我们呼出的大部分气体都是二氧化碳气体,而事实也证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用此方法来验证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
具体步骤:
(1)将小苏打装进气球中,并套在装有白醋的试管上。
(2)将气球直立,并用手捏出气球,防止气球飞出去。
观察气球变大,说明产生了气体。
(3)将气球旋转几圈后取出,将吸管的一端插入气球。
(4)将吸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的石灰水溶液中,并缓慢放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5)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板书:沉淀现象、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本活动主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仍是观察和动手能力。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的去实施、操作,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同时,还知道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一种沉淀现象。
(四)活动3 让火箭升空
1.为什么火箭能升空。
2.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塑料瓶又由塞子塞紧。
当里面的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塞的压力时,瓶塞会被弹开,火箭则升空。
3.知道了原理,我们就来发射它吧。
比比谁发射的高!
【设计意图:】与本节课的导入相呼应,让学生自己猜想出火箭发射的原理。
学生们又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
请你回家后制作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火箭吧,下周我们来比一比谁发射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回家设计火箭,感受到废物利用的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个核心理念。
与家长共同制作的同时,促进了亲子交流,家校合作。
这样,使学生巩固本课知识的同时,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板书设计】
把物质混合起来
白醋+小苏打——泡泡——二氧化碳
有新物质生成无新物质生成
沉淀现象
把物质混合起来学习单
活动一:产生泡泡的秘密
活动二:这是什么气体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后产生的气体。
石灰水的变化:
______________。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