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能够正确说出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引导学生从微观的原子角度思考物质的组成,进而引出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通过举例,如氧元素包括氧-16、氧-17、氧-18 等不同的原子,它们的质子数都是 8,所以都属于氧元素。

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然后进行总结归纳。

(2)元素的分布介绍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展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通过图片或数据,让学生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3)元素符号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如一大二小。

让学生练习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如氢(H)、氧(O)、碳(C)等。

解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如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以“O”为例,既表示氧元素,又表示一个氧原子。

(4)元素周期表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横行(周期)和纵行(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改写后的文章: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研究了有关三元素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介绍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接着,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在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环节,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本节课的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难点是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元素的分类、存在形式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首先,元素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化学书中最后一页所示的分类方式。

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

其次,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等。

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按照质量计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熟悉化学元素的周期表,了解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式;3.掌握常见的化学元素,包括其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式;2.常见化学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难点:1.化学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2.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相关信息;2.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元素的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一些物质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否可以继续分解。

2.提问:“你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引入化学元素1.引导学生思考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并将其与化学元素进行关联。

2.给出化学元素的定义:“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3.解释化学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

4.展示一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1.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式,强调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分类和排序工具。

2.详细解释周期表的组成,包括周期数、族和周期的概念。

3.通过教学课件或实物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周期表的具体结构。

四、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1.根据周期表的族,分别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如氧气的燃烧和氢气的燃烧。

3.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族元素的性质是否有相似之处。

五、常见化学元素的基本信息1.利用教学课件或实物周期表,介绍一些常见化学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2.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如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别。

六、小结和拓展1.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理解。

2.针对学生已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或实验,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的过程与体会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的过程与体会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的过程与体会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的过程与体会:
1. 前期准备:需要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分类和常见的化学元素等。

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

同时也要熟悉教室的教学设备,以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2. 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可以通过提问或讲述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可以讲解元素周期表以及各类元素的特性及用途。

对于实验操作类的课程,要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并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3. 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估与反思:课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表现和反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会:
1. 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础,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元素的奇妙,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趣。

5. 这个过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组成物质的元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组成物质的元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组成物质的元素》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非常重要。

本节课将盘绕着“组成物质的元素”展开讨论,帮助同砚们深入了解元素的观点和分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元素的定义和基本观点;2. 掌握元素的分类及特点;3. 能够举例说明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进修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基本观点2. 元素的分类及特点3. 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四、进修过程1. 元素的定义和基本观点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是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它们分布在周期表上。

2. 元素的分类及特点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和性质,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具有导电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碳等;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间部分,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如铁、铜、锌等。

3. 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元素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氧气是我们呼吸的气体,碳元素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铁元素是制造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等等。

通过了解元素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元素的观点、分类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元素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六、教室练习1. 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 如何分类元素?举例说明各种元素的特点。

3. 举例说明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查找元素周期表,了解更多元素的信息。

2. 请同砚们思考,元素的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元素的观点和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hemical elements of com ponents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节 [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知识准备]1.回忆原子、分子概念及本质区别2.复习回忆常见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一些常见物质的成分 [物质准备] 准备一些食品、药品、化肥、土壤等实验用品等 [课堂练习] [资料查询]现提供若干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源。

请查询它们分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何?元素名称来源铁(fe)肝、肉、豆类、麦类、菠菜、西红柿、水果等铜(cu)坚果、豆类、谷类、水果、鱼、肉、蔬菜锌(zn)谷类、豆类、麸皮、肝、胰脏、乳汁锰(mn)萝卜缨、小麦、扁豆、大白菜、糙米、茄子碘(i)海带、海参、紧菜、发菜、蛭子、蚶、蛤、干贝、海蜇硒(se)大白菜、小麦、玉米、小米、南瓜、红薯干[问题研究]1.完成课本p70页的填表2.我们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数以千计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基本成分都是元素。

什么叫元素?常见的元素有哪些?如何表示呢?3.完成下列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概念区别联系使用范围举例4.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数千万种的物质,这些物质可简单分成下列几类,请完成下表宏观组成微观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举例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讨论交流] 1.讨论了解下列六类物质的定义并完成填空混合物:如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物质按组成物质的种类分金属单质:如___ ___ ___ ___ ___等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如__, __, __, __, __, __, __等按组成元素稀有气体单质:如_____ _____ _____等的种类分氧化物如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等化酸如___ ___ ___ (在老师指导下填写下同)合碱____ ____ ____ 物盐____ ____ ____ 有机物____ ____ ____2.同学之间相互督促默写课本中列出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同时了解相对原子的质量。

3.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元素种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是不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信息传递]根据图3~18至3~20提供的信息,你能否推测出植物体中所含元素的种类?请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练习测试]1.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 b.mgc.hd.n2.自第十一届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举行颇为隆重的“火炬接力”,火炬的可燃特是丁烷(化学式为c4h10),它燃烧时,火苗高且亮,在白天,200米以外也能清晰可见,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4.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原子核内质子数b.原子核外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6 2 8 6,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与______数相等,均为_____;核外有____个电子层,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其中____数决定元素种类,____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6.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则此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____元素。

7.列表举例说明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关系。

定义关系举例含氧化合物共同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物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物质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碳④液氧⑤氯化钾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水⑩铜丝⑾生铁⑿水(以下空格填序号)(1)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属于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属于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6)属于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理由。

(1)凡是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微粒,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铜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2h、2h+、h2都由氢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0.下列为a、b、c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a. +12 2 8 2b. +10 2 8c. +9 2 7 (1)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测分析哪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哪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哪一种元素表现非金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某地有一小冶铜厂,使得附近农田蔬菜中含有过量的铜、铜、锌等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有人建议将厂址搬迁到外地,就免受其害。

请你分析:(1)炼铜原料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地的人真的可以免受其危害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学习] [家庭实验]:试用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写出实验方法、步骤、现象、第 11 页共 13 页结论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科技之窗]:认识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写一则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