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章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八下】第一章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八下】第一章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尚志市老街基学校

张立鹏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3.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预习过程】

看书填空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数的一类的总称。

2.我们把核电荷数为的所有的氧原子通称为氧,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

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的是,元素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前五位分别是。

4.如何来表示元素呢?————元素符号----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有时结合第二

个字母。什么时候结合第二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要写,第二个字母要写。

5.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6.在元素周期表中:

(1)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

(2).纵行叫。共有个纵行,个族

(3).最后一个纵行是元素

Fe 、

2Fe 3O 钙元素钙原子一个钙原子

二个钙原子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

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

C、H、N、Ca

[尝试练习]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等疾病。市售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标明每千克含碘

20~40mg,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A.碘单质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原子

3.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

A.左上方区域

B.右上方区域

C.左下方区域

D.右下方区域

4.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或名称。

硫,钙,钾,Zn ,Ba ,Mn 。

5.根据所给的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各写出几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

H:、、。

a: 、、。

g: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 第二章第四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含解析)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知识点梳理: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其中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_不同种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的分类:通常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元素的分布: 1)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有氯元素和钠元素、镁元素等。 3)有机化合物大都含有碳、氢和氧三种。 人造元素是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有些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反射性。 知识点一:元素的种类 、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O2 B.NaCl C.H2CO3D.NH3 【解答】解:A、O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Na为金属元素,故B正确; C、H、C、O均为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N、H均为非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二:物质的简单分类 2、下列各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A.高锰酸钾、二氧化氮、氮气 B.食盐水、过氧化氢、液态氧 C.洁净的空气、氯化钠、水 D.氢气、固态二氧化碳、水银 【解答】解:A、高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二氧化氮属于化合物,氮气属于单质。错误; B、食盐水属于混合物,过氧化氢属于化合物,液态氧属于单质。正确; C、洁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氯化钠属于化合物,水属于化合物。错误; D、酒精属于化合物,冰属于化合物,水银属于单质。正确。 故选:B。 知识点三:元素的分布 3、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硅,硅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的质子数为14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 D.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解答】解:A、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硅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4,该选项说法正确; C、硅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4,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硅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关于概念逻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与动能属于包含关系 B.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C.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属于交叉关系 D.银河系和太阳系属于并列关系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潞城市微子镇中学李红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三章第二节,包括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点。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在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时,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节课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形成物质分类的概念,理解如何给物质分类,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极其重要。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时,知道火柴、蜡烛、葡萄糖、砂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元素,当时已经初步建立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的观点;在学习第二章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时,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初级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认识自然界中的常见元素,了解元素摄入量多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4、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的定义、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五、设计思路 本课的重要环节有三个:一是通过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粗略地认识到元素的概念,进而通

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 【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你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 【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互为补充 【教师点拨】以前大家是基于对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认识。但是以后,大家应该将思维上升到类别的高度。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反应都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基于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是这个二维坐标系的重要应用。 从化合价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学习。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再试牛刀】1.根据同学们构建的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构建二维坐标系。 2. 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在二维坐标中标出转化关系,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一学生到黑板。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 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问题】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复习巩固第四十八篇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复习巩固第四十八 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碘 B、金 C、镁 D、铜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 A、锡 B、硒 C、氧 D、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小敏在微商处购买了一款价格高品的美白系列化妆品,使用后脸部发生溃烂,经相关机构检测发现该化妆品中汞和铅元素竟远超过安全值。汞(Hg)元素和铅(Pb)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C、原子质量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人体中的元素与地壳中的元素有很大相关性,人体和地壳中含量都最多的元素是( ) A、铁 B、氢 C、氧 D、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l2 B、SiO2 C、H2O D、Fe2O3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氧化合物与金属氧化物包含关系 B、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并列关系 D、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介绍中国的美食及制作方法.“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食用“加铁酱油”,可以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腐烂 C、用地沟油炸制油条 D、在火腿肠中添加工业用盐亚硝酸钠,使其保持肉质鲜美 【答案】: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hemical elements of com ponents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节 [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知识准备] 1.回忆原子、分子概念及本质区别 2.复习回忆常见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一些常见物 质的成分 [物质准备] 准备一些食品、药品、化肥、土壤等实验 用品等 [课堂练习] [资料查询]现提供若干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源。请查询它们分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何? 元素名称 来源 铁(fe)

肝、肉、豆类、麦类、菠菜、西红柿、水果等 铜(cu) 坚果、豆类、谷类、水果、鱼、肉、蔬菜 锌(zn) 谷类、豆类、麸皮、肝、胰脏、乳汁 锰(mn) 萝卜缨、小麦、扁豆、大白菜、糙米、茄子 碘(i) 海带、海参、紧菜、发菜、蛭子、蚶、蛤、干贝、海蜇硒(se) 大白菜、小麦、玉米、小米、南瓜、红薯干[问题研究] 1.完成课本p70页的填表 2.我们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数以千计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基本成分都是元素。什么叫元素?常见的元素有哪些?如何表示呢? 3.完成下列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二、教学重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自主探究】(提出 ..) ..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 ..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24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1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2.4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教学建议 1、以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质及分子模型来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和构成分子的原子。 2、了解中文元素名称的由来,掌握元素的分类。结合实例多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概念。 3、在区分纯净物、混和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 4、组织调查活动(研究性学习),学习数据处理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 1、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2、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3、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角度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从宏观角度则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元素究竟有哪些呢? 二、教学新课 (一)元素的种类

1、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因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2、结合上述实例适当介绍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3、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它们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 举例:仅碳、氢、氧三种元素就能构成上百万种物质。 4、在区分纯净物、混和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及少量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因此空气是一种混和物,而其中的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则属于纯净物。纯净物还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投影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讲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如氮气、氧气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 5、引导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硫外观上的差别(金属有金属光泽),导入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组成物质的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6、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二)元素的分布 1、投影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

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容。投影优秀学案。 四、教学过程

2019年精选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浙教版复习特训十八.doc

2019年精选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浙教版复习特训十八4第1题【单选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O B、AI C、Si D、Fe 【答案】: A 【解析】: 【解答】解:地壳中各元森及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氨;所以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森. 【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森的含1藉眷.地壳中氧元素含量最多. 4第2题【单选题】 下面是小洁同学归纳整理的“化学之最”,其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A、科学家之最汤姆森--最早发现了电子侯德榜--最早发明了制烧碱的方法门捷列夫--最早绘 出了元素周期表 B、物质之最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物水--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铁--用量最大的金属 C、化学与健康之最蛋白质--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氧--人体 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D、元素之最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碳--形成化合物种类 最多的元素 【答案】: 【解析】:

【解答】A、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r是制取纯碱的方法,故错误; B、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目前用量最大的金属是铁;故正确; C、人体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故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表是氧元素,故错误; 【分忻】A、根据各化学家的贡献解答; B、根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分析解答; C、根据人体中各元春含量进行分析; D、根据地壳中各元表的含量进行分析; 【单选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食用加碘盐预防甲状腺肿大 B、用地沟油炸制油条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腐烂 D、发霉的大米淘净后继续食用 【答案】: A 【解析】: 【解答】A、加碘盐中加入了碘元表,故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故A说法正确; B、因为甲醛醇有铜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分解,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故B说法错误; C、地沟油含有雷森,一旦食用,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故C说法错误; D、毒变的大米中产生了黄曲毒表,它有毒,不能食用,故D说法错误; 龄A. 【分析】A、依据甲状腺肿大的病因是缺少碘而导致的可作出判断; B、根据地沟油含有雷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毒大米中有黄曲毒森进行分忻. 4第4题【单选题】 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别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鸨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来分析,最丰富的元素是() A、铝 B、氧 C、铁 D、硅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作用。所谓“承前”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方法,学生可以对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是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所谓“启后”是指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分类方法后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化学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角度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的“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举一反三,使学习变得相对简单有条理性。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方法,以类别的角度,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到分类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作用,学会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度”,由于必修教材是针对高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在学生还未进行文理分科的时候,切勿任意拓展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乃至丧失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已经有了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分门别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早就对分类有了概念,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分类并不陌生,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迁移”。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该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在学习动机上,新学期伊始,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续保证学生的这份学习热情。 【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组成物质的元素

寒假课程同步讲义 ——组成物质的元素

知识点1.元素的种类和分类 (1)元素的种类 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 (2)元素的分类 根据性质的类似,通常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含有稀有元素)。在110多种元素中,金属元 素占大多数。 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元素就 叫稀有元素。 (3)元素的分布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下列是地壳、空气、人体、海水中主要元素按质量分数排列顺序: ①地壳中:氧>硅>铝>铁>钙。 其中: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非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氧。 ②空气中:氮>氧 ③人体中:氧>碳>氢 ④海水中:氧>氢>氯>钠 ⑤生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4)人造元素 人造元素是通过核反应制得的。一部分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利用放射 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如“放疗 ”治癌症,也可以进行灭菌和消毒,如辐照食品。 知识点 2.元素与原子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 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例: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 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因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知识要点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 素 原 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别 不表示数量的多少;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也讲个数,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应用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点3.物质的分类 (1)定义: ①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糖水、空气。 ②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蒸馏水。 ③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金属铁等。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④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水等。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硫酸铜是由硫元素、铜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⑤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碳。 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 (2)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6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 ..) ..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 悉物质 ...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小结】

【八下】第一章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尚志市老街基学校 张立鹏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3.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预习过程】 看书填空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数的一类的总称。 2.我们把核电荷数为的所有的氧原子通称为氧,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 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的是,元素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前五位分别是。 4.如何来表示元素呢?————元素符号----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有时结合第二 个字母。什么时候结合第二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要写,第二个字母要写。 5.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6.在元素周期表中: (1)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 (2).纵行叫。共有个纵行,个族 (3).最后一个纵行是元素 Fe 、 2Fe 3O 钙元素钙原子一个钙原子 二个钙原子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

物质的组成 教学设计

第3节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时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 2、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化学式的定义及含义。 三、预习导航: 1、用和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2、试一试:①单质是的纯净物,可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的物质有、、,有些非金属气体如氧气、氮气、氢气等的一个分子里含有两个原子,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 ②化合物是纯净物,化合物的种类很多,请写出前面学过的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1、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而无宏观意义的是() A、H B、N 2 C、CO 2 D、2H 2 O

2、水的化学式为H 2O,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 2 O 2 。关于它们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1个氢分子 C、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 D、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合物中原子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 B、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C、单质分子的化合价为零 D、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B、在所有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一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表现不同的化合价 D、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H 2 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B、在H 2 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C、在HCl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D、Fe有可变价+2价和+3价,但在Fe 2O 3 中铁元素显+3价 六、学习记忆卡: 乐亭县新寨镇新寨初级中学李秀凤 2015年10月20日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尚志市老街基学校 张立鹏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3.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预习过程】 看书填空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数的一类的总称。 2.我们把核电荷数为的所有的氧原子通称为氧,把核电荷数为 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 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的是,元素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前五位分别是。 4.如何来表示元素呢————元素符号----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有时结合第二个字母。什么时候结合第二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要写,第二个字母要写。 5.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6.在元素周期表中:

(1)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 (2).纵行叫。共有个纵行,个族 (3).最后一个纵行是元素7。填表格 8.填上合适的文字或数字符号 Fe 、 2Fe 3O 钙元素钙原子一个钙原子 二个钙原子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六.课时计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