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局解腹部
局解课件-腹部

腹外斜肌腱膜
前层 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后层 腹横肌腱膜 弓状线或半环线
(二)白线和脐环: 3块阔肌腱膜在中线 上会合。上宽下窄,少 血管。在脐周形成脐环。
(三)腹股沟区
1、境界: 上界:髂前上嵴至腹直肌外侧缘水平线;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腹股沟韧带 2、层次结构:1、皮肤、浅筋膜; 2、腹外斜肌腱膜; 3、腹内斜 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5、腹膜外筋膜;6、壁腹膜
反 转 韧 带
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1)腹股沟镰(联合腱) 2)提睾肌
(四)腹横筋膜: 形成结构:腹直肌筋膜、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管深环、凹间 韧带和精索内筋膜
5、腹膜外筋膜:
腹膜外脂肪:填充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此层 疏松,且易与周围组织分离,临床上作膀胱等手术时,可在 腹膜外进行而无需经过腹膜腔。 内有髂外血管及 分支,髂外淋巴结, 生殖股神经,脂肪 等。在下腹部男性 有输精管。
近的皮肤外,其它部位的皮肤移动性较大。
(二)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 深层称膜性层(Scarpa 筋膜),富有弹性纤维,在中线与白 线相连,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股部的深筋膜 (阔筋膜),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的膜层并不附着,而继续 向下至阴囊,与阴囊肉膜和会阴部浅筋膜的深层Colles筋膜相延 续,Scarpa 筋膜下隙与会阴浅隙相交通。
(四)腹股沟管
是腹外斜肌腱膜 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裂隙。有4壁2口。 内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前壁:腹外 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浅环: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上壁:腹内 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腹股沟管下壁:腹 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后壁:腹横 筋膜、联合腱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
局解实验报告腹壁(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腹壁的结构特点。
2. 掌握腹壁各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3. 熟悉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尸体腹壁标本、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台、解剖灯、解剖模型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腹壁整体结构:观察腹壁的形状、厚度、皮肤、浅筋膜、肌肉等。
2. 分离腹壁各层组织:a. 皮肤:用解剖刀在腹壁上做一纵切口,向下切开至深筋膜。
b. 浅筋膜:用剪刀将皮肤与深筋膜分离,观察浅筋膜的结构。
c. 深筋膜:用解剖刀在深筋膜上做一纵切口,向下切开至腹直肌鞘。
d. 腹直肌鞘:用剪刀将深筋膜与腹直肌鞘分离,观察腹直肌鞘的结构。
e. 腹直肌:用剪刀将腹直肌鞘与腹直肌分离,观察腹直肌的结构。
f.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用解剖刀和剪刀将腹直肌与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分离,观察各肌的结构。
3. 观察腹壁血管、神经分布:a. 腹壁血管:观察腹壁浅静脉、腹壁深静脉、腹壁动脉等。
b. 腹壁神经:观察腹壁神经丛、腹壁神经等。
4. 实验总结:将观察到的腹壁结构、血管、神经等总结成报告。
四、实验结果1. 腹壁整体结构:腹壁呈四边形,皮肤薄,浅筋膜厚,深筋膜与腹直肌鞘紧密相连。
2. 腹壁各层组织:a. 皮肤:薄,富含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b. 浅筋膜:富含脂肪组织,可分为浅、深两层。
c. 深筋膜:与腹直肌鞘紧密相连,分为前、后两层。
d. 腹直肌鞘:由腹直肌腱膜和腹横筋膜构成。
e. 腹直肌:位于腹壁正中线,分为上、下两部分。
f.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位于腹壁两侧,呈扇形排列。
3. 腹壁血管、神经分布:a. 腹壁血管:腹壁浅静脉、腹壁深静脉、腹壁动脉等。
b. 腹壁神经:腹壁神经丛、腹壁神经等。
五、实验讨论1. 腹壁各层组织在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2. 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与功能。
3. 腹壁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腹壁的解剖观察,了解了腹壁的结构特点、各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了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
局解资料(腹部)

局解资料(腹部)一、名词解释1.小网膜(1)位置:由肝门移行到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皱襞。
(2)分部: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3)内容: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出入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左前方有肝固有动脉,右前方有胆总管,二者后方是门静脉。
2.弓状线(1)位置:在肚脐下方4-5cm处,腹直肌鞘后层缺如。
(2)构成:腹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在此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移行成为腹直肌前鞘,后鞘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
3.腹股沟三角(1)位置:位于腹前壁下部内侧。
(2)周界:外侧界为腹壁下动脉,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3)意义:腹腔内容物由此三角突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4.腹股沟韧带(1)位置:连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
(2)构成: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部卷曲增厚形成的腱性结构。
5.腹股沟管(1)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一横指,从外上斜向内下肌筋膜裂隙。
(2)长度:约4-5cm。
(3)两口:内口为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由腹横筋膜形成;外口为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4)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内侧1/3处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5)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通过。
6.腹直肌鞘(1)构成:其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但后层在脐下4-5cm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均移行成为腹直肌前鞘,鞘的后层缺如,形成弓状线。
7.胃床(1)概念:胃后壁邻近结构的总称。
(2)包含:胰、脾、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
8.胆囊三角(1)周界:外侧界为胆囊管,内侧界为肝总管,上界为肝下面。
(2)内容:胆囊动脉。
(3)意义:胆囊摘除术时是寻找胆囊动脉和异常的胆囊动脉部位。
9.网膜囊(1)位置:是小网膜和胃后壁腹膜与腹后壁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
6腹部局解 教学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

解
肾门的位置:
剖 学
① 在腹后壁位于肾角处
教 (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侧缘
研 的交角处,又称脊肋角)。
室
②在腹前壁则相当于第 9
肋前端水平;
李
肾有病变时,肾区常会有
跃 压痛或叩击痛。
竖脊肌
T12 ~ L3
肝右叶
泰 2. 毗邻
山 医
上方:肾上腺;
学 内下:肾盂、输尿管;
院 内侧:左肾有腹主动脉;
右肾有下腔静脉;
院 指肠水平部之间穿出。
右
主干沿途向右侧发出:胰
人 体
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动脉、
结 肠 动
解 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等。
脉
剖 学
向左发出空、回肠动脉,
教 共约12—18条,呈放射状分支并
胰 十 二
研 互相吻合成动脉弓。动脉弓的层
指
室 数不同,最后一级的动脉弓发出
肠
直动脉分布于肠壁。
下 动
李
2.静脉:空、回肠静脉注入
学 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节换元后形
教 研
成肠系膜上神经丛,随血管分布
室 至肠管。起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
李 经,在壁内节换元。兴奋作用。
跃
内脏感觉神经:随内脏运
动神经走行。
肠
系
膜
上 淋肠 巴系 结膜
肠 系 膜
淋
上
巴
丛
结
(Surgical Anatomy of small intestine)
学基础。
右肾V
左肾V
左肾上腺V 左睾丸V
(四)肾的淋巴及神经
泰
山 1. 淋巴回流
医 肾内淋巴分浅、深两组。
《人体局解腹部》PPT课件

腹主动脉与肾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处。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h
19
2、肾静脉
(1)肾内静脉无节段性分布,
有广泛吻合。
(2)左、右肾静脉的属支不同:
右肾静脉:无肾外静脉汇入
左肾静脉属支有:
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
静脉;可与周围的静脉吻合,左
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腰升静
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
腰交感干、腹主动脉壁支。
3、左侧:腹主动脉
4、右侧:右腰大肌、右输尿管、
右肾、右肾上腺。
(三)属支:肝静脉、肾静脉、
右睾丸(卵巢)静脉、右肾上腺
宜 春
变异:双下腔静脉
学
院
陈洪制作
h
25
七、腰交感
(一)组成:3~5个神经节和节间支。
(二)位置与毗邻:在脊柱与腰大肌
高度、肾的上端。
(二)毗邻
1、左肾上腺
前面:上部借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隔;
下部与胰尾和脾血管
后面:膈;内侧:腹主动脉
2、右肾上腺
前面:肝;后面:膈;内侧:下腔静
脉
(三)动脉:肾上腺上、中、下动脉
(四)静脉:左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
宜 静脉: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春 少数入右膈下静脉、右肾静脉或副肝
学 院
右静脉。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h
23
五、腹主动脉
(一)走行
(二)毗邻:前方:胰、十二指肠水平部、肠系膜根;后方:第1~4腰椎
及椎间盘;右侧:下腔静脉;左侧:左腰交感干;周围:腰淋巴结、腹腔
淋巴结、神经丛。
(三)分支
1、不成对的脏支:①腹腔干:L1 或 T12
4.人体局解-腹部2

1.动脉:有6条 (1)胃左动脉:腹腔干→胃左A→经胃胰襞→至贲门处→分出食管支, 本干沿胃小弯由左至右,行于肝胃韧带内,分5~6支。 胃大切除常在1~2胃壁支间切断胃小弯。 胃左A有时发出肝左A。 (2)胃右动脉:多起自肝固有动脉,但不甚恒定。至幽门上方,沿胃 小弯由右至左,行于肝胃韧带内,分支至胃前、后壁。 胃左、右动脉终支互相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
2、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 二肝门。
3、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状叶的小静 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四)分叶与分段
1.肝段的概念:肝内的管道有2大系统 (1)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尾状叶静脉。 (2)Glission系统: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ion囊)包绕肝门静脉、 肝动脉和肝管形成。 • 肝段是依Glissi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 • Glissi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洪制作
(二)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①镰状韧带, ②左、右冠状韧带, ③左、右三角韧带, ④肝圆韧带, ⑤肝胃韧带, ⑥肝十二脂肠韧带。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2.膈下间隙介于膈和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 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分为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和左肝下间隙,后 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膈下腹膜外间隙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T6-10节前纤维→穿交感干N节→内脏大神经→腹腔丛、腹腔节→胃
本科局部解剖学教案

本科临床专业局部解剖学教案广西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学教案授课教师:第一次课绪论、腹前外侧壁:皮肤、浅筋膜和腹直肌区课型对象理论+实习课4学时1.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腹部分区及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实习目的及浅层血管和神经,腹直肌,腹直肌鞘。
腹前壁手术切口的层次结构。
腹直肌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
2.了解:腹部的境界、体表标志,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分布。
实习重点实习难点实习方法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及腹前外侧壁浅层血管和神经腹直肌区深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腹直肌鞘的结构,半环线尸体解剖教学步骤、内容一、强调实验室规则。
二、讲授本次实习的内容(40分钟):1、腹部的境界:1)上界:剑突、肋弓、11肋前端、12肋下缘至12胸椎棘突,2)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腹股沟、髂嵴至5腰椎棘突2、分区:九分法、四分法3、复习:1)腹前外侧壁的肌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腱膜,2)腹直肌区的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课时安排外脂肪、壁腹膜4、1)浅筋膜的特点:脐以下分2层:(1)脂肪层:Camper筋膜(2)膜性层:Scarpa筋膜――与会阴浅筋膜相连2)腹前外侧壁浅层血管:(1)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7—11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2)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腹壁浅静脉腹壁上下静脉3)神经: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三、学生实习(145分钟):1.示教带手套,使用解剖器械的方法,常用剥皮、暴露神经血管,分离组织的方法。
学生10人一组,每个学生轮流参加剥皮操作。
按腹前壁、胸前壁、颈前区、肩臂前区、前臂前区、股前区、小腿前区的局部全面解剖、切剥尸体皮肤。
2.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尸体解剖开始先切开小口,再扩大;剥离皮肤要薄。
3.剥离腹前外侧壁皮肤后,辨认腹前外侧壁脐以下浅筋膜分两层及腹前外侧壁浅层血管和神经;探查scarpa筋膜的附着点及与会阴浅隙的交通处。
03局解操作-腹部

结肠下区
操作步骤
腹腔
在小肠系膜根附着处解剖出肠系膜上
动脉和伴行的肠系膜上静脉,清理其右 侧分支:回结肠动脉及分支右结肠动 脉和中结肠动脉。观察这些血管沿结肠
内缘吻合为边缘动脉。
向上追踪肠系膜上动、静脉,确认血管
的上方为胰颈,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 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操作步骤
腹膜后间隙
核对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毗邻,清点它们的分(属)支。清点门静脉属支。
在脊柱两侧与腰大肌之间解剖出腰交感干。 对所见腹部淋巴结命名.。或 沿血管分布,与血管同名。或按部位命名。 如 幽门- 肠系膜- 肝- 脾- 胰- 及腰淋巴结。
淋巴回流途径 :和动脉血流方向相反。
在入盆处双结扎并切断乙状结肠和直肠上动脉,平髂嵴高度锯断脊柱腰部和
输尿管前方的睾丸(卵巢)血管,清点输尿管前面的毗邻。在肾脂肪囊内清理
肾上腺及供应肾上腺的血管,注意肾上腺动脉有上中下之分,而左、右肾 上腺静脉和睾丸(卵巢)静脉注入部位不同。
沿肾脏外缘切开腹横筋膜,注意肾筋膜后层和肾旁脂肪的存在。检查
肾后面的毗邻。解剖12肋下方的肋下神经,和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的腰丛 分支: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生殖股 神经从腰大肌前面穿出。
2
2
1 1
3
胆总管分段
十二指肠上段 ❖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壁内段
❖
③? ①
②
④
胰头 后面毗邻
①②④
底
胆体 囊
颈 胆囊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肝外 胆道
胆总管 颈
肝胰壶腹 括约肌 (Oddi)
体 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 意义;熟悉腹直肌鞘的构成。
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和意义。 掌握腹股沟三角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的结构及腹膜
间隙。
第 四 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和分区
(一)境界
(二)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1、剑突 2、肋弓 3、脐 4、髂嵴 5、髂结节 6、耻骨联合
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和腹横肌腱膜
腹直肌鞘后 层在脐下4~5cm 处缺如,而形成 一凸向上方的弓 形线称弓状线。
弓状线
(二)白线:
厚而坚韧 血管少
白线
(三)腹股沟管
位置:位于腹股 沟韧带内侧半 上方,长约 4~5cm
腹股沟管有二口:
位置: 皮下环
(浅环)
腹环 (深环)
腹股沟管有四壁 :
前壁:
层次?
Subcostal incision Muscle-splitting incision Transn or midline incision Left paramedian incision
Suprapubic incision
腹膜腔
内容: 一、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三、腹膜间隙
另还有1个腹膜外间隙 — 膈与肝裸区之间。
膈下脓肿: 上述7个间隙,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为膈下脓肿,临
床上以右肝上、下脓肿较为多见。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4个: 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肠系膜窦
操作
一、切口、翻皮
二、浅筋膜 三、解剖三层扁肌
1.切腹外斜肌、切腹内斜肌 2.观察腹横肌、肋间血管、神经 四、解剖腹股沟区
1.观察腹股沟管浅环:
2.打开腹股沟管前壁:注意保护浅环
3.观察上壁:找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4观察腹股沟管下壁、后壁
五、解剖腹直肌鞘 1.打开腹直肌鞘前层 2.观察腹壁上、下动脉 3.观察弓状线
六、打开腹膜腔 七、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韧带、系膜 八、探查膈下间隙: 九、观察结肠下区: 十、探查陷凹: 十一、观察腹前壁下份的腹膜皱襞和窝
网膜孔:
位于小网膜游离缘 后 方 , 可 容 1~2 指 , 经网膜孔可进入胃 后面的网膜囊。
(二)系膜
肠系膜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三)韧带
胃的韧带: 肝胃韧带 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
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圆韧带
(四)皱襞、隐窝和陷凹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内容: 一、层次 二、局部结构
Anterior wall
Layers ( from superficial to deep)
Skin Superficial fascia Anterolateral muscles Transversalis fascia Extraperitoneal fascia Parietal peritoneum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腹股沟镰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
通过腹股沟管的内容:
精索(男) 子宫圆韧带(女) 髂腹股沟神经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 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俗称“疝气”。
(四)腹股沟三角
周界: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
男性:膀胱直肠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
(五)腹膜间隙
1.结肠上区的间隙----膈下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肠 及其系膜之间。称 为膈下间隙;共有6 个。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网膜囊)
腹壁下动脉:
是髂外动脉的分 支。斜向内上, 穿腹横筋膜上行 于腹直肌与腹直 肌鞘后层之间。
2. 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二、局部结构
(一)腹直肌鞘
由腹外侧壁三层 阔肌的腱膜构成。 分为前、后二层
腹直肌鞘前层:
腹外斜肌腱膜和腹 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腹直肌鞘后层:
一、腹膜腔的概念
腹膜腔为壁腹膜和 脏腹膜之间的潜在 腔隙,内有少量 ( 100~200ml ) 浆 液 。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 系膜 韧带 皱襞 陷窝、陷凹
(一)网膜
1.大网膜
连结于胃大弯与横结肠 之间;胃结肠韧带,内 含胃网膜左、右血管。
2.小网膜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网膜孔和网膜囊
一、层次
薄而富有弹性,血管丰富,
(一)皮肤 故临床常选为供皮区
(二) 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腹壁浅筋 膜分浅、深两层。
浅 层 为 Camper 筋 膜 (脂肪层) 。
深 层 为 Scarpa 筋 膜 (膜性层)
浅动脉 浅静脉
(三)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1.腹直肌
上宽下窄 腱划
2.腹外斜肌
为一疏松结缔组 织层,在腹股沟 区含有脂肪较多, 内有输精管、腹 壁下血管等。
(六)壁腹膜
是腹前壁的最内层。
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及隐窝
腹膜皱襞: 脐正中襞
5条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腹膜隐窝:
腹股沟外侧窝 腹股沟内侧窝
膀胱上窝
(七)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神经 1.血管
①下5对肋间后动脉 ②肋下动脉 ③腹壁上、下动脉 ④旋髂深动脉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
②腹股沟韧带
③耻骨梳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腹股沟管浅 环
⑥反转韧带
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提睾肌
腹股沟镰 (联合腱)
腹内斜肌、 腹横肌及其 腱膜形成的 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 ②腹股沟镰
③提睾肌
(四)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深面。
(五)腹膜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