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体局解腹部3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绪论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
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分类: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巨视解剖学叙述。
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微视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其他门类:断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结构概述:(一)细胞+间质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二)人体九大系统:1、运动系统:2、消化系统;3、呼吸系统;4、泌尿系统;5、生殖系统;6、脉管系统;7、内分泌系统;8、感觉器;9、神经系统。
(三)分部:1、头部:颅、面。
2、颈部:颈、项。
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1、上(颅侧):近头者下(尾侧):近足者2、前(腹侧):近腹者后(背侧):近背者3、内侧:近正中面者外侧:远正中面者。
4、内与外:某结构与体腔或空腔脏器的相互位置关系,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
5、浅、深:体内某点与体表间的距离,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近侧:靠近肢体附着者6、四肢远侧:远离肢体附着者内侧和外侧上肢:尺、桡下肢:胫、腓(三)轴和面1、轴: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走行。
2、面:1)矢状面(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居于正中,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称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3)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半。
《人体解剖学》PPT课件

(三)轴和面
1、轴: 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 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 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走行。
2、面: 1)矢状面(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 (居于正中,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 3)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半。 器官:纵切面-与长轴平行 横切面-与长轴垂直
(一)缝(suture):相邻颅骨之间借少量结缔组织相 连,如矢状缝,冠状缝等。
(二)韧带连结(syndesmosis):两骨之间借韧带或 结缔组织相连,富于弹性,如黄韧带。
二、软骨和骨性连结:两骨借软骨或骨相连。 (一)透明软骨结合(synchondrosis):借透明软骨 相连,可骨化成骨性结合,如第一 肋和胸骨柄之间的连接。 (二)纤维软骨结合(symphsis):借纤维软骨相连, 终生不骨化,如椎间盘和耻骨联合。 (三)骨性结合(synostosis):借骨组织相连,一般由 结缔组织纤维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 各骶椎之间的骨性结合。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 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 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 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
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一) 细胞+间质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二)人体九大系统:
1. 运动系统; 2、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 4、泌尿系 统; 5、生殖系统; 6、脉管系统; 7、内分泌系统; 8、感觉器; 9、神经系统。 (三)分部:
1、头部:颅、面。 2、颈部:颈、项。 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
人体解剖定义

1、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2、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3、额顶枕区: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4、颞区: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
5、颈部: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6、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及项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前和脊柱前方部分称为固有颈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后和脊柱后方的区域称为项部。
7、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颈前区的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
双侧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合舌骨下区。
舌骨上区含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
舌骨下区含左右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颈外侧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上缘之间。
胸锁乳突肌区即为该区域所覆盖的的区域。
8、颈外侧区: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的三角区。
该区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上方较大的枕三角和下方较小的锁骨上三角。
9、胸部界限:胸部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与腹部分界。
上部两侧以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界。
10、腹部: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处和两侧肋弓下缘、经第11、12肋游离缘直至第二胸椎棘突的连线;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襞、髂前上棘、髂嵴和髂后上棘至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
11、腹部九分法:上线水平经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相当于第10肋)的连线,下水平线经过髂前上棘或髂结节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经过左、右半月线(腹直肌外侧缘)或腹股沟中点。
九个区是:上方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部的脐区和左右腰区,下方的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备课笔记绪论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
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分类: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巨视解剖学叙述.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微视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其他门类:断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结构概述:(一)细胞+间质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二)人体九大系统:1、运动系统:2、消化系统;3、呼吸系统;4、泌尿系统;5、生殖系统;6、脉管系统;7、内分泌系统;8、感觉器;9、神经系统。
(三)分部:1、头部:颅、面。
2、颈部:颈、项.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1、上(颅侧): 近头者下(尾侧): 近足者2、前(腹侧): 近腹者后(背侧):近背者3、内侧:近正中面者外侧:远正中面者。
4、内与外:某结构与体腔或空腔脏器的相互位置关系,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
5、浅、深:体内某点与体表间的距离,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近侧:靠近肢体附着者6、四肢远侧:远离肢体附着者内侧和外侧上肢:尺、桡下肢:胫、腓(三)轴和面1、轴: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走行。
2、面:1)矢状面(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居于正中,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称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3)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半.器官:纵切面-与长轴平行横切面-与长轴垂直五、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具备的观点:(一)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三)进化发展的观点(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第一篇运动系统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骨(bone):是一种器官,由骨组织(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构造,外被骨膜、内含骨髓,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
局部解剖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体被: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组成,具有屏障、保护、分泌、排泄、吸收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腔:内脏和体液所填充的所有空间,包括腹侧体腔和背侧体腔(前、后体腔),前者有胸腔、腹腔和盆腔;后者有颅腔和椎管。
3.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在此处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鼻烟窝可因肿胀而消失,且可有压痛,此处也是切开拇指伸肌腱、结扎桡动脉的选择途径。
4.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伸包绕腋血管和臂丛构成,又叫颈腋管。
5.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即4条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1条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骨综合征。
6.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方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此腱板称肌腱袖,又称肩袖,其下方缺损,为肩关节薄弱部位,肩关节的扭伤或脱位常可导致肌腱袖撕裂。
7.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一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或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隐静脉裂孔外缘尖锐,呈镰状,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8.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膜融合。
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腔,外侧着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着形成骨管。
9.踝管:内踝后下方与根骨内侧面之间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即分裂韧带,此韧带与根骨共同构成踝管,踝管是小腿后部与足底的通道,管内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小腿或足底的感染可通过踝管相互蔓延。
10.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cm的管状间隙。
真实人体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人体解剖标本的观察,加深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的认识。
2.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描述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标本2. 显微镜3. 解剖图谱4. 实验记录本五、实验方法1. 观察人体解剖标本,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了解组织细胞的细微结构。
3.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六、实验内容(一)头部解剖1. 骨骼结构:观察颅骨、面骨等骨骼结构,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2. 神经系统:观察脑、脊髓、神经等神经系统结构,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3. 感觉器官:观察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二)颈部解剖1. 颈部肌肉:观察颈部肌肉的形态和分布,了解其功能。
2. 呼吸系统:观察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3. 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颈静脉等颈部血管,了解其功能。
(三)胸部解剖1. 胸壁:观察胸壁骨骼、肌肉等结构,了解其保护功能。
2. 呼吸系统:观察肺、支气管等呼吸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3. 心血管系统:观察心脏、血管等心血管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四)腹部解剖1. 腹壁:观察腹壁肌肉、筋膜等结构,了解其保护功能。
2. 消化系统:观察胃、肠、肝脏等消化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3. 泌尿系统: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五)盆腔解剖1. 盆壁:观察盆壁肌肉、筋膜等结构,了解其保护功能。
2. 生殖系统:观察子宫、卵巢、睾丸等生殖系统结构,了解其功能。
3. 直肠:观察直肠结构,了解其功能。
七、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描述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八、实验讨论1.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对于学习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局部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局部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次局部解剖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亲自动手解剖操作,深入了解人体局部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1、尸体标本:经过防腐处理的完整尸体一具。
2、解剖器械:解剖刀、镊子、剪刀、止血钳、拉钩等。
3、实验台、照明设备等。
三、实验方法1、分组: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5 人。
2、预习:实验前要求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熟悉相关的解剖结构和操作步骤。
3、教师示教:教师先进行简要的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难点。
4、学生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解剖操作,观察和记录解剖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
5、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验步骤1、上肢的解剖皮肤切口:在尸体上肢的前侧,从肩部至腕部做一纵行切口,在肘部和腕部做横行切口,将皮肤剥离。
浅层结构:观察和解剖浅筋膜中的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
深层结构:逐层解剖肌肉、血管、神经等。
如解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观察肱动脉、肱静脉的走行,解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
2、下肢的解剖皮肤切口:在尸体下肢的前侧,从腹股沟至踝部做一纵行切口,在膝部和踝部做横行切口,将皮肤剥离。
浅层结构:观察和解剖浅筋膜中的大隐静脉、隐神经等。
深层结构:逐层解剖肌肉、血管、神经等。
如解剖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观察股动脉、股静脉的走行,解剖坐骨神经等。
3、胸部的解剖皮肤切口:在尸体胸部做一纵行切口,从胸骨柄至剑突,再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做横行切口,将皮肤剥离。
浅层结构:观察和解剖浅筋膜中的皮神经、浅静脉等。
深层结构:逐层解剖肌肉、胸骨、肋骨、胸膜、肺等。
局解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
2. 培养学生进行解剖实验的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尸体2. 解剖器械: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钩等3. 实验图谱、解剖学书籍4. 实验记录本、实验报告模板三、实验内容1. 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2. 深筋膜3. 骨、骨连结4. 肌5. 消化系统6. 呼吸系统7. 泌尿系统8. 生殖系统9. 人体脉管系统10. 神经系统11. 内分泌系统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解剖器械是否锋利。
- 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 仔细阅读实验图谱和书籍,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位置和结构。
2. 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 观察皮肤的颜色、质地、弹性等特征。
- 沿皮肤表面切开,暴露皮下组织。
- 观察皮下组织的结构、色泽和层次。
- 分离浅筋膜,观察其与皮肤、肌肉等组织的连接。
3. 深筋膜- 观察深筋膜的位置、形态和厚度。
- 沿深筋膜切开,暴露深层组织。
4. 骨、骨连结- 观察骨骼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 观察骨连结的类型和特点。
5. 肌- 观察肌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 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肌纤维走向和神经支配。
6. 消化系统- 观察消化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7. 呼吸系统- 观察呼吸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8. 泌尿系统- 观察泌尿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9. 生殖系统- 观察生殖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10. 人体脉管系统- 观察脉管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11. 神经系统- 观察神经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观察各器官的连接关系。
12. 内分泌系统- 观察内分泌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和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腹主动脉
(一)走行
(二)毗邻:前方:胰、十二指肠水平部、肠系膜根;后方:第1~4腰椎
及椎间盘;右侧:下腔静脉;左侧:左腰交感干;周围:腰淋巴结、腹腔 淋巴结、神经丛。
肾下垂时可固定。
三、输尿管腹部
(一)输尿管的形态: 3部3狭窄
(二)输尿管腹部的毗邻
1、左侧前方: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结肠血管、左睾丸(卵巢)血管、乙 状结肠系膜。 2、右侧前方:十二指肠降部、右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右睾丸(卵巢) 血管、回肠末端;
两输尿管的前方有升、降结肠血管跨过,结肠手术时勿伤输尿管。 3、右输尿管的外侧(右侧):盲肠(回盲部)及阑尾。盲肠后位或回肠 后位阑尾炎易累及右输尿管。 (三)输尿管的血液供应 1、上部来自:肾动脉、肾下极动脉。 2、下部来自:腹主动脉、睾丸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
• ------
破 裂 导 致
肝 门 静 脉
高
便 血
压 时 直
肠
静
脉
曲
张
•
3 肝门静脉
肝 门
静
附脐静脉
脉
高Hale Waihona Puke 脐周静脉网压 时脐
周
胸腹壁V
腹壁浅V
静
脉
腋V
大隐V
网 曲
-----
锁骨下V
股V
张
髂外V
海
头臂V
髂总V
蛇 头
上腔V
下腔V
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
脐上:(浅面) 胸腹壁静脉→腋静脉→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二)血管: 1、动脉:
来自肠系膜上动脉 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 动脉、中结肠动脉。
来自肠系膜下动脉 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 肠动脉。
他们的分支在结肠 边缘吻合形成动脉弓, 称边缘动脉。
中结肠 a. 胰十二指肠下 a.
右结肠 a. 回结肠a.
阑尾 a.
肠系膜上 v.
肠系膜上a.
空、回肠 a.
肠系膜下 v.
2、肾静脉
(1)肾内静脉无节段性分布, 有广泛吻合。 (2)左、右肾静脉的属支不同: 右肾静脉:无肾外静脉汇入 左肾静脉属支有: 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 静脉;可与周围的静脉吻合,左 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腰升静 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 颅内静脉窦相通,因此左侧肾和 睾丸的恶性肿瘤可经此途径向颅 内转移。 变异:双肾静脉
肠系膜下 a.
左结肠 a. 乙状结肠a. 直肠上 a.
3、边缘动脉: 发出直动脉,环绕肠管并进入肠脂垂。 手术时不可随意牵拉肠脂垂。
4、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三)淋巴 分4级淋巴结 结肠壁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
四、肝门静脉系
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特点
无瓣膜 起端与末端皆为毛细血管
肝门静脉的合成与走行
胰颈后方 肝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门入肝
下腔V
肝V
肝血窦
52.02%
13.29%
34.69%
肝门 静脉收集范围
腹腔不成对脏器。 (除肝脏外)
即胆囊 脾 胰 胃以下的消化管道)
肝门静脉属支
• 肠系膜上静脉 • 脾静脉 • 肠系膜下静脉 • 胃左静脉
• 胃右静脉
上部:胃后壁、脾 左肾前面 中部:胰尾
下部: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上部:肝右叶 右肾前面 中部: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 下部:结肠右曲
(二)肾门、肾窦、肾蒂 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由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三)肾血管、肾段 1.肾动脉和肾段
肾动脉平对第1-2腰椎间盘起于腹主动脉。右肾动脉长,经下腔静脉 后方入肾。少数2支,偶见多支。入肾门前先分为前、后2干,再分为肾 段动脉。肾段动脉有5支,其间缺乏吻合。 肾段:每条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肾段。共5段:上段、上前段、 下前段、下段、后段。 肾动脉的变异:常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多起自肾动脉、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与肾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处。
• 附脐静脉
• 胆囊静脉 • 幽门前静脉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 之间的主要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1 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
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肝门静脉高压时食管静脉 丛曲张破裂导致----呕血。
2 肝门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直肠上静脉
直肠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 髂内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
(五)被膜
1、肾筋膜: 分前、后层。在肾的外侧两层融合,续于腹横筋膜。在内侧,前层
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方与对侧相连。后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 汇合附着于椎体。在上方,前后两层融合与膈下筋膜相续;在下方,两 层分离,前层消失于髂窝的腹膜外筋膜中;后层与髂筋膜相愈着。前、 后层的间隙向下通直肠后隙。可做腹膜后充气造影。腹壁肌薄弱,脂肪 囊薄时可致肾下垂。 肾筋膜发出许多纤维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有固定作用。 2、肾脂肪囊(肾床):成人厚2cm,支持保护作用。 3、纤维囊:易于剥离,外伤时,应缝合。
2. 毗邻:
肾毗邻共同点: 上方--肾上腺;下内方--肾盂、输尿管。 内后方--交感干;内侧--大血管,左有腹主动脉,右有下腔静脉。
两肾后面:有第12肋,第12肋以上与膈、胸膜腔相贴,第12肋以下为肋
下血管、神经、肌。 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经; 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腹横肌
两肾前面毗邻不同:
四、肾上腺
(一)位置:脊椎两侧第11、12胸椎 高度、肾的上端。
(二)毗邻
1、左肾上腺 前面:上部借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隔; 下部与胰尾和脾血管 后面:膈;内侧:腹主动脉 2、右肾上腺 前面:肝;后面:膈;内侧:下腔静 脉 (三)动脉:肾上腺上、中、下动脉 (四)静脉:左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 静脉: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少数入右膈下静脉、右肾静脉或副肝 右静脉。
内有胰、十二指肠 大部、肾、肾上腺、输 尿管腹部、大血管、神 经和淋巴结等。
二、肾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脊柱两侧; 左肾高( T 11~ L 2) 右肾低( T 12~ L 3) 上端近,下端远; 两肾门相对( L 1); 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
肾后面上部。
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
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 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角。肾病 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深面)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 脐下:(浅面)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深面) →腹壁下静脉
海蛇头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
一、概述: 腹膜后间隙:介于壁腹 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上起膈,下至骶骨 岬,两侧连于腹膜外筋 膜。
向上经腰肋三角与 后纵隔相通,向下与盆 腔腹膜后间隙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