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局解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腹部局解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者姓名:____实验指导教师:____一、实验目的1. 掌握腹部主要器官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了解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观察腹部器官的整体形态,包括肝脏、胆囊、胃、小肠、大肠、脾脏等。
2. 观察腹部器官的内部结构,如胃壁的层次、肠壁的层次、胆囊壁的层次等。
3. 观察腹部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肝脏与胃、胆囊与肝脏等。
4. 观察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三、实验方法1. 使用腹部解剖模型,观察腹部器官的整体形态。
2. 使用解剖刀、剪刀等工具,切开腹部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3. 使用解剖图谱,了解腹部器官的毗邻关系。
4. 使用解剖图谱,了解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四、实验结果1.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分为左右两叶,右侧叶较大。
肝脏表面有肝包膜,内部有肝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等结构。
2.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长形囊袋状,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胆囊内有胆汁。
3. 胃:位于上腹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4. 小肠:位于腹部中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5. 大肠:位于腹部下方,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五部分。
大肠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6.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呈扁椭圆形,表面有脾包膜。
脾脏内有脾动脉、脾静脉和脾神经等结构。
五、实验分析1.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血液等功能。
肝脏的血液供应丰富,有利于其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2. 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有助于消化脂肪。
胆囊的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有利于胆囊收缩和胆汁排出。
3.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储存食物、消化食物等功能。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有利于胃的收缩和蠕动。
腹部局解

结肠上区
胃 十二指肠
结肠下区
肝脏 肝脏
肝外胆道 胰腺 脾脏
静脉韧带 第三肝门 肝总管 肝固有动脉 镰状韧带 门静脉 肝尾状叶 肝圆韧带 尾状叶
第一肝门 肝右叶
腔静脉沟 副肝右静脉
第三节 腹腔脏器
食管腹部 肝外胆道由肝左管、肝右管、 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构成。
腹 部 局
解
腹部是躯干的一部分,位于胸部与
盆部之间。 腹壁
腹膜与腹膜腔
腹腔脏器
第一节 腹壁
两条水平线 腹前壁上以 右半肝小部、左半肝大部、部分 胃大弯、横 右半肝大部分、 子宫、膀 左半肝小部 空肠一部 两条纵线为 升结肠、 将腹部分为上腹、 乙状结肠大 盲肠、阑尾、 临床通常用 剑突和肋弓与胸 腹部体表境 境界 腹壁两侧以腋后线为界、分为 腹前壁(腹 胆囊、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贲 结肠、大网膜、 部分胆囊、结肠右 胱、回肠一部 分、胃底、部分 分、降结肠、 经两侧腹股沟韧 部分回肠及右 中腹和下腹三部。 部分、回肠一部 部分界,下以耻 两条水平线及两 界与腹腔的界限 回肠未端。 门、部分胃体、幽门、胰头、胰体、 左右输尿管、十 曲、右肾上部。 分、乙状结肠 胃体、脾、胰尾、 左肾下部。 前外侧壁)和腹后壁。 带中点的垂直线, 肾下部。 骨联合上缘、耻 上水平线为通过 分。 条纵线将腹部划 并不一致。腹腔 十二指肠大部、两肾部分、两侧肾上 二指肠小部分、 小部分、输尿 左肾上部及结肠 分区 骨结节、腹股沟、 这两条纵线又将 两侧肋弓最低点 右季肋区 上腹部 左季肋区 分为三部九区, 腹上区 的实际范围远较 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 空回肠大部、腹 髂前上棘、髂嵴 管。 左曲。 上腹、中腹和下 的连线,下水平 即九分法。 腹部的体表境界 与下肢分界。两 主动脉及下腔静 右外侧区 中腹部 左外侧区 脐区 腹部分为九区。 线为通过两侧髂 侧以腋后线的延 为大。 脉。 腹壁解剖层次 结节的连线。 长线与腹后壁分 右髂区 腹下区 左髂区 下腹部 界。
03局解操作-腹部

结肠下区
操作步骤
腹腔
在小肠系膜根附着处解剖出肠系膜上
动脉和伴行的肠系膜上静脉,清理其右 侧分支:回结肠动脉及分支右结肠动 脉和中结肠动脉。观察这些血管沿结肠
内缘吻合为边缘动脉。
向上追踪肠系膜上动、静脉,确认血管
的上方为胰颈,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 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操作步骤
腹膜后间隙
核对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毗邻,清点它们的分(属)支。清点门静脉属支。
在脊柱两侧与腰大肌之间解剖出腰交感干。 对所见腹部淋巴结命名.。或 沿血管分布,与血管同名。或按部位命名。 如 幽门- 肠系膜- 肝- 脾- 胰- 及腰淋巴结。
淋巴回流途径 :和动脉血流方向相反。
在入盆处双结扎并切断乙状结肠和直肠上动脉,平髂嵴高度锯断脊柱腰部和
输尿管前方的睾丸(卵巢)血管,清点输尿管前面的毗邻。在肾脂肪囊内清理
肾上腺及供应肾上腺的血管,注意肾上腺动脉有上中下之分,而左、右肾 上腺静脉和睾丸(卵巢)静脉注入部位不同。
沿肾脏外缘切开腹横筋膜,注意肾筋膜后层和肾旁脂肪的存在。检查
肾后面的毗邻。解剖12肋下方的肋下神经,和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的腰丛 分支: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生殖股 神经从腰大肌前面穿出。
2
2
1 1
3
胆总管分段
十二指肠上段 ❖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壁内段
❖
③? ①
②
④
胰头 后面毗邻
①②④
底
胆体 囊
颈 胆囊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肝外 胆道
胆总管 颈
肝胰壶腹 括约肌 (Oddi)
体 尾
局解—03腹部

二、分区(Regions)
局解分部
腹前外侧壁 腹壁
腹后壁 腹腔 腹腔内容物
三、体表标志(Landmarks)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 耻骨结节(pubic tubercle) 髂 嵴(iliac crest) 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髂后上棘(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 脐(umbilicus) 半月线(linea semilunaris)
腹侧壁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浅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浅层结构
(二)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浅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 脉网
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旋髂浅静脉
浅层结构
(二)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3.皮神经
节段性明显: 第7肋间神经——剑突 第10肋间神经——脐 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 第1腰神经——腹股沟
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 向上方的弓形线称弓状线。
腹直肌鞘
弓状线以上
深层结构
(二)深层血管
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静脉—与动脉同名伴行
深层结构
(三)深层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深层结构
(四)特殊结构
1.腹横筋膜
腹部的局部解剖课件

8
腹膜腔、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腔的概念: 腹、盆腔脏器与腹膜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部的局部解剖
9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腹部的局部解剖
10
腹壁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 局部结构
腹部的局部解剖
11
皮肤
特点: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膜相 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的 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浅动 脉、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静 脉、旋髂浅静脉,以及脐周 静脉网。
腹部的局部解剖
13
浅筋膜深层
中线 — 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一横指处—大腿阔 筋膜
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向下—会阴浅筋膜 和阴茎浅筋膜(腹部浅 筋膜的深面与会阴浅隙 相通)。
肠系膜下静脉
腹部的局部解剖
42
胃的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腹部的局部解剖
43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44
胰腺和十二指肠
腹部的局部解剖
45
十二指肠 duodenum
胰腺 pancreas
腹部的局部解剖
脾 spleen
46
腹部的局部解剖
35
位置
胃
毗邻
网膜、韧带
血管
淋巴回流
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36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
胃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 右侧。
胃的位置
腹部的局部解剖
37
胃的毗邻
“胃床”:由胃后壁隔网 膜囊与胰、左肾、左肾 上腺、膈脚、脾、横结 肠及其系膜共同构成。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向上延伸至膈。
2402.1/脾7/1 结肠韧带:脾前端 a
36
八、肝门静脉
1.的组成: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 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2.位置与毗邻:胰颈后方→十二 指肠上部的深面→肝十二指肠韧 带→ 肝门→ 左、右支→ 肝。 3.属支与收集范围 4.特点:始、末端均为毛细血
管,缺乏静脉瓣。 5.与腔静脉间的吻合 :主要是三 处……。
2021/7/1
腹股沟镰
a
11
一、层次结构
(四)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腹直肌鞘后层和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的深 面。上部较弱,近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外侧缘处较致 密。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呈漏斗状向 外突出—腹股沟管深环。
4
2021/7/1
a
12
一、层次结构
(五)腹膜外组织 向后和向下分别与腹膜后隙、盆部的腹膜外隙相续。
2021/7/1
a
37
结肠下区
2021/7/1
a
38
一、空 肠 和 回 肠
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将大网膜翻 向上,鉴别大肠与小肠。 1.位置形态 2.肠系膜:双层腹膜组成, 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 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 其着处为系膜根。 系膜根从第L2→右骶髂关 节前方。
横结肠系膜
沟平面。
2021/7/1
L1
a
9
(三)肌层 1.腹直肌:前中线两侧的腹 直肌鞘内。腱划。 2.腹外斜肌:腹股沟韧、腔 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 股沟管浅环。
一、层次结构
腹 外 斜 肌
腹 直 肌
腱划
2021/7/1
浅环
a
10
一、层次结构
3.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 带外侧1/2或2/3、髂嵴及胸腰筋 膜……。 4.腹横肌:起自7~12肋软骨 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及腹 股沟韧带外侧1/3。……。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的下缘呈弓状,跨过精索的上 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二者呈 腱性融合称~。
局解——腹部

系膜
1.
2.
3.
小肠系膜mesentery:系膜根长约15cm, 自第2腰椎左侧斜至右骶髂关节前方。十二 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 尿管和右腰大肌在其后方。 乙状结肠系膜sigmoid mesocolon:其附着 处越过左输尿管前方。 横结肠系膜transverse mesocolon:其在腹 后壁的附着从结肠右曲开始,向左依次经 过右肾、十二指肠降部、胰头、胰体和左 肾等达结肠左曲。
腹后壁血管
1.
动脉:
1. 腰动脉:4对,起自腹主动脉。 2. 骶正中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后壁,有时 从其起始部发出1对第5腰动脉,又称腰 最下动脉。
2.
静脉: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左腰升静 脉向上移行为副半奇静脉;右腰升静 脉向上移行为半奇静脉。
腹后壁神经
主要为腰丛分支: 1. 髂腹下神经(T12~L1) 2. 髂腹股沟神经(L1) 3. 股外侧皮神经 4. 股神经(L2~4):行于腰大肌与髂肌之间的沟内, 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方入股。 5. 生殖股神经(L1~2):行于腰大肌表面。 6. 闭孔神经 7. 肋下神经:与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一起,都 是肾后方的重要毗邻。
深筋膜
腹肌表面及肌层之间的深筋膜较薄,不 明显。 在最深层肌深面的筋膜发育良好,特别 在下腹部,称腹横筋膜。
肌
1.
层
2.
3. 4. 5.
腹直肌:腱划与腹直肌鞘前紧密结合不易剥离,腱划在肌后面不明显,亦 不与腹直肌鞘后层融合。 腹外斜肌:上、中部肌束由外上斜向内下方,下部肌束几乎垂直向下。其 后缘游离,构成腰下三角的外侧界。与腹外斜肌腱膜有关的结构: 1. 腹股沟韧带 2. 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浅层 中层 深层 1. 内侧脚:较薄,附于耻骨联合。 后侧面浅 后侧面深 2. 外侧脚:较厚,附于耻骨结节。 3. 脚间纤维:防止两脚分离,有增强浅环的作用。 3. 反转韧带:从外侧脚开始,经精索与内侧脚深方,返折向上,止于腹 白线。 腹股沟区1 2 3 4 5 6 4. 腔隙韧带:由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腱膜折向后下方,附于耻骨梳内侧 份。 腹内斜肌: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相反,在手术中,容易识别。 腹横肌:肌束方向横行 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有关的结构: 1. 提睾肌和提睾肌筋膜 2. 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肌束拱过精索至 其后方时移行为腱膜,共同形成的肌腱附于耻骨梳。它有增强腹股沟 管后壁的作用,在施行疝修补术时,可用作增强后壁的一个重要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中切口 旁正中切口
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 2.白线 3.腹股沟管 4.海氏三角
1肌.学腹--直躯干肌肌 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2.白线
linea alba
3.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 后壁,脊柱两侧,腹膜 后间隙内。
十二指肠 duodenum
(一) 各部及毗邻 呈C形包绕胰头
1、上部: 十二指肠球部
2、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Major duodenal papilla
3、水平部 4、升部
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 易引起Wilkie综合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二)十二指肠悬肌 十二指肠悬韧带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 5 )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三)神经
1. 交感神经 2. 副交感神经 3. 内脏传入神经
胃的前后支以“鸭爪”形分布与幽门及12指肠上部 迷走N干切断术 选择性切 高选择性切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4.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腹壁下动脉、腹直 肌外侧缘、腹股沟 韧带内侧半所围成 的三角形区域
三个月到达髂窝, 七个月达到腹股沟 管腹环,出生前一 个月至浅环。
出生前后入阴囊。
隐睾
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精索外筋膜
提睾肌 精索内筋膜
睾丸鞘膜
壁层 脏层
鞘膜腔
腹股沟斜疝
3.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位置: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肌间隙 内容:男---精索
女---子宫圆韧带 两口:内口---腹股沟管腹环
第四讲 腹 部
Abdomen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 剖学教研室李鸣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Boundaries) (二)分区(Regions)
腹壁 腹部组成 腹膜、腹膜腔
腹腔脏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一、腹壁的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腹前外侧壁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腹前外侧壁
浅筋膜
胆囊三角Triangle of Calot (Calot三角)
(二)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胆总管的分段
(1)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2)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走在下腔静脉的右前方,肝门静脉的右侧。
腹壁下动脉是手术中鉴别直疝 和斜疝的标志
第三节 腹膜和腹膜腔
一、概念 壁腹膜 脏腹膜 腹膜腔
二、腹膜的功能
分泌功能 吸收功能 支持和固定脏器 防御功能 修复和再生功能 刺激反应功能
三、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Intraperitoneal viscera Interperitoneal viscera
胃 stomach
(一)位置与毗邻
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
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 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毕罗(Billroth)氏Ⅰ式
毕罗(Billroth)氏Ⅱ式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Retroperitoneal viscera
四、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网膜 系膜 韧带 皱襞、隐窝及陷凹
网 膜 Omentum
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 双层腹膜结构。
网 大网膜 膜 小网膜(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五、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 分为结肠上、下区
结肠上区 (膈下间隙)
浅层Camper筋膜 深层Scarpa筋膜
会阴浅筋膜 (Colles筋膜)
腹外斜肌
位置 特点: 1.肌纤维走向:内下 2.参与形成腹直肌前鞘 3.形成腹股沟韧带 4.形成腹股沟皮下环(浅环) 5.形成精索外筋膜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位置 特点 1.肌纤维走向:内上 2.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前、 后层 3.形成提睾肌 4.参与形成弓状下缘 5.腱膜形成联合腱(腹股沟镰)
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结肠下区
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网膜囊(左肝下后间隙)
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 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
前:小网膜、胃、大网膜前层 后:大网膜后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上:肝左叶、尾叶及膈下腹膜 下:大网膜2-3层之间愈着部 左:脾及脾胃、脾肾韧带 右:网膜孔
腹横肌
位置 特点 1.肌纤维走向:横行 2.参与形成弓状下缘 3. 形成提睾肌 4.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 后层,弓状线下形成前层 5.腱膜形成联合腱
腹直肌
位置 特点:1.有3-4个腱划
2.被鞘包裹 3.后鞘弓状线(半环线)
阑尾切口层次
切口所经层次
肋缘下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阑尾斜切口
耻骨联合上切口
网膜孔(winslow孔)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覆盖下腔静脉的腹膜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膈结肠韧带
上下流通,左沟不畅,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第四节 结肠上区
位于膈与横结肠及 其系膜之间,主要 有食管腹部、胃、 肝、肝外胆道和脾 等结构。
Treitz 韧带
肝 Liver
(一)位置、毗邻
(二)肝门与肝蒂
(三)、肝的分叶与分段
肝内4套管道2个系统 肝固有动脉(分支) 肝门静脉(分支) Glisson系统 肝管(分支) 肝静脉(属支)——肝静脉系统
根据Glisson系 统在肝内的分 布将肝分为: 2 半肝,5叶,8段
肝外胆道
(一)胆囊 (1) 分部 (2) 胆囊底体表投影 Murphy点 (3) 胆囊三角(Calot 三角)